张坷
摘要:小说教学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中一直有一种“知识倾向”,就是对于小说的教学往往只看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视对文章内涵及其思想性的理解。这样的小说教学,实质上侧重于文体知识的介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较少。本文从理念的角度,梳理当前小说阅读教学的习惯性做法,并提出应有的观念性的转变,以期在學习任务群视域下,小说阅读教学能实现学科素养的贯彻和落实。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小说 学科素养
当前,高中阶段的小说教学,更多的还是“知识点式”的,即通过某一篇小说,让学生领会有关小说阅读的某些知识点,或者说是有关小说阅读的某一“考点”,试图通过以“此文”教知识,通过知识的迁移,触类旁通,学会对小说“此类”文章的解读。这其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此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围观式的看客,缺少参与其中的实践,教学的效果便于无形之中打了折扣。
一直以来,各种教学改革在不断地检省教学的效度,先学后教也好,翻转课堂也好,无非是想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效果恐怕不甚理想。笔者认为,这其中急需改变的,恐怕不是课堂教学繁多的形式,而是教学当中需要秉持的一种理念。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点一直以来很少有争议,但其基础性、工具性并不会凭空而来,实践便成了其中的关键。对此,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说明:“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当然,实践性一直以来都是课堂教学中颇受重视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更是以“学习任务群”这种结构模式,从总体上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做了规定。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或许我们更应该有相应的转变,才能更好地突出语文这一学科的实践性,真正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对小说教学来说,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由重知识到重任务
教学即是知识的传授,这很容易得到认同,因此几乎所有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都会转化为所谓知识点,或零散或系统地传达给学生。这可能是以往乃至一直以来的教学习惯。以小说为例,对于小说教学的组织,以往的做法多是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来实施教学,厘清情节,分析人物,探究主题,再加上小说中的一些艺术技巧和精巧构思的解读,以此来构成一篇小说教学的完整过程。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有着清晰的结构和明确的目标,理应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具体到教学过程中,这种知识的传授,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讲授,依赖于教师的条分缕析;一篇小说也往往被肢解成几块,来承担不同知识点的教学任务;教学呈现也是今天一课时,明天一个知识点,到最后,小说的解读就成了知识点的堆积。
事实上,教学或许应该是这样一种方式,教师首先呈现的是学习任务单,学生按照这一任务单来完成相应任务,在完成相应任务的过程中,对于课文的鉴赏和理解也随之完成。如果我们秉持着任务为先的理念,那么小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首先呈现出一系列具体的任务,而不是简单的几个问题。比如,对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关于风雪环境的描写,设置问题:“这一出描写对情节有什么作用?”这是提问引导式的教学;而类似“找出文章中对于风雪的描写,并比较它们的区别”,“把文中有关风雪的描写都去掉,研读文章,看有什么变化”这样的设计,则可能更偏向于学习任务的呈现。
二、由重结果到重过程
日常教学中,进行小说阅读练习或考试时,学生常常更关注结果。一道阅读题做错了,他们可能更关注的是这道题的准确答案是什么,这在小说阅读教学中也是常见的。对于小说,学生一般都比较感兴趣,大概的阅读过程也就是看一遍,了解一下情节,对其中的人物做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就告诉自己:我会了。这是看重结果。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更看重的常常是结论性的东西,比如认真地记下人物的形象特点、小说的写作手法、运用的艺术技巧等,这也是看重结果。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是不是对这样的东西也做了过多的强调呢?教师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如果不落实到黑板上的那几条结论上,似乎都会感觉教学没有完成,甚至会觉得这一课学生好像没有什么收获。
当然,结论性的东西是重要的,不然,学生可能会失去具体的抓手。但对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其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如对于一篇小说主题内涵的解读,也未必就是一到两个固定的结论,反而对于小说的解读过程,对小说特定内容的分析,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训练。因而,在小说阅读的教学中,对过程的重视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小说,不必太过关注得出的结论是对是错,对于过程性的东西,比如:要了解小说当中的人物形象,需要分析哪几个方面的东西?要理解小说的主题,除了看人物的行为表现之外,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作者的叙述倾向性通常从哪些方面流露出来?对于这类问题的解答,常常是隐含在对小说进行具体的阅读探讨的过程当中,真正地读进去,真正地对小说进行梳理,才有可能发现答案,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科素养的一个建构过程。
三、由重积累到重运用
无论从理解还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说,积累无疑都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看,关于小说阅读需要积累的知识,其实无外乎有关小说的一些常识,如小说的“三要素”以及“三要素”之间的构成关系、小说结构谋篇的技法、小说中常用的艺术技巧,等等。这些所谓知识点,综合起来看,多数就是有关叙事性文体的。一些通识也不算多,而且其中不少的东西,比如修辞、篇章结构、叙事技巧等,都是为学生所熟知的。小说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纠缠于这些知识点的渗透和贯彻,不能说失之偏颇,至少可以说窄化或限制了小说阅读的内容。况且,指向知识点的小说阅读教学,常常效果并不好,一两篇课文结束,学生除了记得小说的大概情节,记得我们所讲述的几个概念之外,并无太大的提升。
知识的传授需要落实到知识点上,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的关键是,落实知识点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过程?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知识点的掌握上,不如真正去关注阅读过程,去关注文体知识、修辞知识的综合运用。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含有识别、吸收、理解、保留、回忆若干个阶段,只有这些阶段都走完了,阅读才能够真正完成,或者说这才是高效的阅读。而我们的小说阅读教学,则往往是预习阶段,学生粗略看一遍,反正老师会讲;课堂上,又跟着老师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检索文章中相应的答案点,最后稍做总结,即告结束。究其本质,这样的教学在实质上等于领着学生“看一遍”,对于小说的整体性和艺术性,学生是很难有所体认的。
仅就阅读活动而言,其实质并不是指向知识点,而是指向解读文本的过程性活动本身,所谓“学会”,也应该是学会把类似的阅读过程迁移到对相应文档的阅读中,即所谓触类旁通。要让学生对阅读过程有一个实质性的体认,则必须把教学的关注点从知识点转移到阅读活动本身,促进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借此产生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进而总结形成一定的读文思路,这才是阅读应该关注的重点。就此而言,小说的任务群则更应该指向阅读活动本身,更应该指向所谓文体知识的具体运用,才不至流于形式,只是变换一种形式的提问。
总之,学习任务群是一个新的提法,在这一视域下的小说教学,乃至整个教学本身,都应该而且必须有实质性的变化,从观念上改变以往的认知,才有可能让学科素养贯彻到每一环节的教学当中。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