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茹 李明珠
摘 要:让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得到世界人民的瞩目,一直是中国文学界的梦想。近些年来,国内外翻译家为此作着不懈的奋斗,将自己的毕生心血投入到文学作品的翻译当中。其中,西方的汉学家、翻译家这只不容小觑的力量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择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的翻译观及其代表作《酒国》英译本分析,学习翻译技巧,领略翻译风采。
关键词:葛浩文;翻译观;《酒国》
一 引言
中国文学作品愈发受到世界人民的瞩目,是中国文学界与翻译界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西方的汉学家、翻译家们也致力于将中国文学作品领入西方世界。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作为译介中国文学作品的中坚力量,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发挥着重要作用。翻译观不仅仅是指导原则或指导思想,还应是对翻译本身的观念和看法。对翻译人士的研究包括对其翻译观、翻译内容的研究 ,是进行翻译探索必不可少的步骤(文军,2006)。本文通过葛浩文的翻译观以及其翻译代表作The Republic of Wine(《酒国》),进行翻译探索。
二 葛浩文和《酒國》
(一)葛浩文的翻译观
1.以读者为中心
鉴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英汉语言的差异,葛浩文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以译文读者为中心,摆脱了原文的限制与束缚。他明确主张,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为读者而译,并为其负责(孟祥春,2014)。因此,葛浩文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一直把读者放在首位,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
2.翻译即忠实
葛浩文多年来从未间断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同时也出版了一些中国文学的书籍。鉴于此,2002年他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题为《写作生活》(The Writing Life),系统阐明了他的翻译观。葛浩文先生写到“明确知道自己翻译是服务于原文与译文两方,这一满足感使我更加愉快的将原文译为英文书籍”(葛浩文,2002)。由此可见,葛浩文在翻译中,极力推崇忠实原则。译者的工作就是将原作的思想和风格再现出来,因此译文内容与原文内容应无半点偏差,忠实就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3.翻译即改写
葛浩文曾说,“根据我的翻译经验来看,大多数作家至少应该体谅那些被委以了将他们的作品用其他语言重写重任的人们,因为翻译的性质就是重写(葛浩文,2002)。葛浩文将读者接受性作为至关重要的一步,而英美读者更强调译者的隐身,他们希望看到的文章不像是翻译,而是自然而然的一部作品,这些使得葛浩文必须对原文进行改写或者重写。
(二)英译本The Republic of Wine(《酒国》)
《酒国》是中国作家莫言发表于1993年的长篇讽刺小说。该作品借助“酒”这一饮品,描绘了中国的官场生活状态,抨击了当时官府的腐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认为这是最有想象力的一部中国文学作品。《酒国》借助多重叙事,呈现出一个极为复杂的结构和自相矛盾的立场。其中葛浩文的英译本The Republic of Wine在国外也得到了畅销,受到一致好评。葛浩文的翻译观在《酒国》的英译本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表现在忠实于源语文本的基础上,重视译文读者的接受领域,完成对文本的操控,即改写。
例1: 孔夫子门前念《三字经》,关云长面前耍大刀 (莫言 , 2012: 22)
This is like reciting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at the door of Confucius, or engaging in swordplay in front of the warrior Guan Yu
此句中,“孔夫子”、“《三字经》”、“关云长”是负载文化信息较强的词汇,每一个词语背后都含有大量的典故,这些文化背景以及传统是不可磨灭的。因此葛浩文在翻译时,保留了文化意象和历史典故,运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将其译出。从葛浩文的翻译观得知,他不仅要求自己忠实于源语文本,也要求自己忠实于目标语,而且这种忠实是兼顾字面上和意义上的忠实。
例2:听老子说 (莫言, 2012: 89)
Listen to what your sire has to say.
…喝道: “兔崽子 ,你敢骂老子? 老子毙了你! ” (莫言 , 2012: 116)
. . . and roared, “ You bastard, who the hell do you think you 're talking to? You 're dead meat! ”
在这两例句中,都出现了“老子”一词,“老子”在中文是对父亲的称呼;也是自高自大的人自称,一般用于气忿或开玩笑的场合。第一句话表达的是一种称呼,是“父亲”之意,这是一种很口语话的表达,葛浩文在译文中用了“sire”一词,有“陛下,父亲”之意,也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译者以读者为中心,方便理解原文。第二句话中的“老子”是弱化了称呼的作用,译文中并未出现该词的英文,直接用了“hell”一词,传达出盛世逼人的气势,也清晰地表达了原文之意。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对比,根据不同情景,葛浩文对译文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以适应译语读者的需求,同时也顺应了文化的交流。
三、结论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是中国文学翻译界中的中坚力量,他们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在西方受到广泛的好评。葛浩文的翻译观强调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以读者为中心,要忠实于原文,要忠实改写。高质量的译作能够提高该作品的可读性,受到译语读者的青睐。因此,对于西方优秀人才译介中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应值得进一步关注。
参考文献:
[1]葛浩文. 《写作生活》[M]. 华盛顿邮报, 2002.
[2]孟祥春. 葛浩文论译者———基于葛浩文讲座与访谈的批评性阐释[J]. 中国翻译, 2014( 3): 72-77.
[3]莫言. 酒国[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4]文军. 《科学翻译批评导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