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各个学科都致力于实施衔接教学活动,因为要保证各个阶段的学科教学内容是相连的、教学形式是统一的、学科思维是一贯的,由此来让学生全面内化所学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学科思维意识。其中,美术学科作为实施美育教育的基本科目,在近些年来也备受关注,所以美术教师也要积极做好初小学科衔接教学,且要时刻关注美术考试的具体变化情况,由此优化学科教学结构。本文将从组织“小讲师”活动,突出学生主体行为;组织美术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丰富美工创作活动,展现学生创新能力;坚持回归生活,丰富学生解题经验四个角度来分析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学科考试做好初小衔接工作。
关键词:初小美术考试;衔接教学;实施策略
一直以来,考试对于美术教学活动都有直观、强烈的导向作用,同样也是各个学校教育机构筛选、选拔人才的基本依据之一。正是由于考试评价的多种功效,所以现代教育虽然提倡改变“应试教育”活动,但是却并未否定考试本身的导向、诊断甚至是激励作用,且为了全面改善考试活动的育人效果,相关部门也已经提出了围绕核心素养来改善考试体系的相关建议,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落实。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根据“小升初”考试的具体变化情况来完善初小美术教学衔接活动,以便切实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一、 组织“小讲师”活动,突出学生主体行为
目前,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使得生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且随着年级增加,学生的心智成长愈发成熟,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科探究能力也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去发现、分析并解决学科问题。这一点,在美术教育领域也同样存在,因此组织初小美术教学衔接工作的第一步便是要切实改善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则可组织丰富的“小讲师”教学活动,即让小学生自主分析、整合美术材料,使其以“讲师”身份全面解释简单的美术知识,引导学生自主阐述个人审美观点,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以便及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切实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学习行为,笔者会邀请学生自制PPT,使其利用上課前五分钟到讲台前充当小老师,分享自己熟悉的中外画家的名作或故事,抑或是临摹名画、阐述欣赏美术作品后的感想等等,也会与学生一同制作图文并茂的名画小知识竞赛抢答题,由学生担任主持人、评委、参赛人员,使其能够全面参与到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就如在“抽象雕塑”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小讲师”活动,通过抓阄的方式选出了具体的“小讲师”人选。虽然只有一位“小讲师”,但是全班同学却要积极配合这位“小讲师”,全面整理美术素材、图文资料,还要积极合作,共同制作以“抽象雕塑”为主题的PPT。为此,学生会全面整理“抽象雕塑”艺术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认真分析抽象雕塑的艺术特点,使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去界定抽象雕塑的概念。在美术课上,“小讲师”便要借助自制PPT展现课前学习成果,全面展现“抽象雕塑”艺术作品、艺术家的人生故事,及时阐述自己的艺术鉴赏观点,使其站在主讲人的身份上参与美术探究活动。如此,学生则可切实实现学习进步,也能切实形成良好的学习主人翁意识。
二、 组织美术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在过去,小学美术教学一直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但是虽然新课改的深入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变得愈加重要,各个教育机构也都在致力于打造极具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以便综合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美术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整合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这一点,不管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初中阶段,都十分重要,是促使美术学科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重要活动,只是会随着学生年级提高而增加实践难度。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则要积极组织丰富的美术实践教学活动,切实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与感性认识,综合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为学生在未来升入初中学校继续接受美术教育做准备,由此完成课程衔接工作。
为了全面丰富学生的美术实践经验,笔者会设计、组织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乡土资源来丰富实践素材。比如,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笔者就组织本班学生参观了本地的美术馆,让学生认真观察美术馆内的美术作品。在此过程中,笔者会邀请美术馆的专业讲解员为学生讲解每一个美术作品的背后故事,也鼓励学生自主阐述自己的观赏感悟。在此过程中,许多学生会被美术作品背后的亲情、友情、梦想等故事感动,也能带着情感去观赏这些美术作品。另外,为了让学生全面继承本地的民间艺术,笔者则设计了一轮古建筑调研活动。首先,学生需全面了解本地古建筑物的历史文化,然后便要参观古建筑物,在专业人员的带领、讲解下了解本地古建筑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接着,学生便要自觉发起保护古建筑的倡议书活动,成为保护本地古建筑艺术的一分子,既要积极宣传本地的建筑艺术,也要号召身边的人爱护古建筑。如此,不仅可切实优化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也可让学生自觉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切实发散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 丰富美工创作活动,展现学生创新能力
美工创作是发生于美术教学领域的动手实践活动,开放程度很高,十分自由,每个学生都可及时展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利用丰富的美术材料制作出造型多元、色彩多元的美工作品,而这就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甚至于可以及时发散学生思维,使其展开美术创新,由此则可优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初中美术、小学美术都十分重视美工教学活动。对此,小学美术教师便要组织丰富的美工教学活动,监督学生掌握标准的美工制作技巧,初步提升学生的美工实践能力,且要引导学生自主想象、及时创新,切实优化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实现长远发展,也为学生的可持续成长做准备。
为了切实训练小学生的美工创作能力,笔者便会引导学生购买一些物美价廉的美术材料,也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素材来创作美工作品,希望学生能够切实实现学习进步,积累丰富的美工创作经验。就如在“会亮的玩具”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将色彩三原色、冷暖色、邻近色、对比色等知识融入美工创作活动之中。在本轮美工活动中,小学生需全面学习用电发光的科学原理,还要积极利用各类废旧物品、美术材料来制作会亮的玩具,及时积累动手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合理设计玩具的色调、造型,比如学生可以利用冷色调的颜料来涂鸦,也可使用一些对比色来加强画面的冲突感,或是使用邻近色为玩具做一个色彩递进等等。在本轮美工创作活动中,本班学生都积极展现了自己的创作智慧,而且为了保证学生的创作是自由的、个性化的,笔者并不会参与到美工创作活动中,只是在学生遇到创作瓶颈、动手问题时会帮助学生,希望可以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创作灵感。待学生普遍完成美工制作任务之后,笔者就会组织一次美工作品展览活动,引导学生详细解释自己的创作理念,玩具的优缺点,由此优化学生的美术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彼此借鉴、彼此帮助,少部分学生会产生新的创意,也能自觉将美术创意转变成美工实物,而这就可以很好地优化学生的美工能力。接着,笔者也会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来选出排名三甲的美工作品,由此赏识学生、奖励学生,切实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更加热爱美工活动。
四、 坚持回归生活,丰富学生解题经验
近些年来,“小升初”美术考试越来越“接地气”,设计题目的专业教师会以某一个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信息为背景,通过一定的设问引导学生展现自己的美术欣赏意识,或者是利用一些地方文化、民间艺术等材料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学生的美术素养结构,十分关注现实,真正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这一基本观点,使得美术考试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对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坚持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创设情境、组织美术探究,逐步发散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能够真正取得学习进步,也让学生能够以现实为基础创作出丰富多元的美术作品。如此,则可进一步实现初小美术衔接教学,更易于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
近几年,“小升初”美术考试题目会联系实际,设计与平时绘画实践活动有关的题目,比如根据本地的古建筑、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画家设问,重点要考查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及学生对本地艺术文化的了解程度。比如,有一次的考题是以南通的风筝艺术、古建筑物的名称为问题背景的,也有的考题是围绕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古代画家的人生事迹来设问的。这些考题都可让笔者充分意识到生活资源的重要性,所以也会主动开发并整合生活资源来组织美术教学活动。比如,在“保护文物”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参观本地的博物馆,全面了解本地的文化发展史、发掘于本地的文物等等,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保护文物的相关知识,希望学生能够及时形成良好的保护文物能力。再者,笔者也会经常组织一些与本地民间艺术、古代建筑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画家有关的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抢答,答对者可积分,最终积分数量最高的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学习奖励。这就可促使本班学生自觉调查本地的文化艺术发展史,也能自觉记忆相关内容。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激发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文化的良好意识。
五、 总结
总而言之,从长远发展视角来组织初小美术衔接教学活动是为了保證小学美术、初中美术能够彼此互补,全面合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从前瞻性角度来分析初小衔接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根据美术考试的教学特点来组织美术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美术鉴赏能力、美术创新能力与美术感受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恽蕾.《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的生态式建构:“基础衔接”的生态式教学目标[J].课程教育研究,2017(48):204-205.
[2]汪志萍.衔接中小学美术教学,促进学生持续进步[J].美术教育研究,2018(23):172+174.
[3]朱锦荟.有效衔接,让初中美术教学效果更明显[J].求知导刊,2015(20):145.
[4]郝旭亮,王鹏翔.中小学美术衔接教学策略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6):169.
作者简介:邹颖,江苏省南通市,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