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欣
摘 要:本研究尝试基于美国的“科学实践评估任务”模板,依据我国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高中物理课题“篮球的抛体运动研究”做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突出STEAM理念和跨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开发和使用模型;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实施调查,运用数学和计算机思维分析和解释数据;参与讨论,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五个主要教学环节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科学实践评估;核心素养;篮球抛体运动;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4134(2020)11-0028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为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及提高国际教育竞争力,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实践合作实验室”开发了“科学实践评估任务(Integrating Science Practiceinto Assessment Tasks,简称ISPAT)”模板,以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2014年美国颁布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简称NGSS).此评估任务模板涉及科学与工程实践、跨领域概念和学科核心概念3个维度的内容,并为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提供实施STEM教育的建议.实验室研究并公布的ISPAT模板给出了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中10种可能的任务安排,分别为:(1)提出问题(科学);(2)明确问题(工程);(3)开发和使用模型;(4)设计方案,实施调查;(5)分析和解释数据; (6)运用数学和计算机思维;(7)构建解释 (科学);(8)设计问题解决方案 (工程);(9)参与基于证据的讨论;(10)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提倡科学教育应该在问题情景中学习学科核心概念,重視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实践中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教育部2018年1月颁布了2017年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中凝练了“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同样特别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由此可见,美国的“科学实践评估任务”模板对我国的科学课程的具体实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由此,我们对2019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教材中必修第二册第五章“抛体运动”之第四节“抛体运动的规律”的内容做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尝试以“斜抛运动的规律”为物理核心知识,以解决篮球运动中投篮命中率为切入点,在解决实际情景问题的过程中,应用上述ISPAT模板落实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中的任务安排.
2 教学背景分析
2.1 课标要求与教学内容分析
新课标对本章的要求:
(1)通过实验,了解曲线运动,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例1 观察生活中的曲线运动,如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轨迹.
(2)通过实验,探究并认识平抛运动的规律.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运动.体会将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的物理思想.能分析生产生活中的抛体运动.
从学习内容上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平抛运动的规律之后,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投篮命中率为出发点,通过研究斜抛运动,拓展对运动多样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通过将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斜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上抛运动,让学生再次体会物理学中化繁为简的研究方法,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突出重力的作用,帮助学生逐渐学会建立理想化模型.
本节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角度,启发学生依据平抛探究斜抛运动规律,有益于迁移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面对较为复杂的影响因素,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成果的展示和交流,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同时思考物理模型与客观现实的差异,理解科学不断探索、追求真理的本质.
2.2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期曲线运动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将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的研究方法,但应用还不够熟练.对于生活中常见的斜抛运动,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物理规律的能力不足.虽然对于身边的实际物理问题表现出兴趣,但面对复杂的影响因素,无从下手,将物理理想模型和实际情景问题建立联系的能力有待加强.虽然在实验室学习了研究运动问题的基本操作,但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较差.对于运动传感器的相关知识储备少.
2.3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斜抛运动模型在实际情景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和分析方法.
2.4 学习目标分析
(1)熟悉多因素影响下,通过分类,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研究方法.
(2)了解斜抛运动的特点,建立和使用斜抛模型,应用复杂运动分解为简单运动的方法,分析生活中的抛体运动.
(3)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流程,设计和实施调查研究,了解变量的选择和控制方法.
(4)运用数学和计算机分析和解释数据.
(5)了解传感器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播放小视频明确实际问题——帮助梁同学解决一个有关篮球运动的问题.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激发兴趣,引起思考.
教师活动:问题的聚焦——讨论并介绍不同的投篮方式,确定研究方向为不改变运动轨迹的空心投篮方式.
学生活动:参与讨论并明确研究方向.
教师活动:问题再度聚焦——运用影响因素分类的研究方法,通过层层深入、逐渐递进的方式,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评价标准(如图1).
学生活动:学习因素分类的研究方法,通过讨论将篮球的科学训练方法转化为可衡量和可操控的物理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常见的实际问题引入,突出任务为中心的学习,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面对众多复杂的影响因素,学生常常会迷惑研究方向,教师引入社会学领域分类研究的方法,实现问题的聚焦,明确研究的方向.
3.2 明确主要影响因素,开发和使用模型
教师活动:引导提高梁同学空心投篮命中率的主要因素的讨论,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确定评价标准:(1)个人可控因素;(2)可衡量(测量);(3)短期内可操控.
学生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参与讨论,明确主要因素的评价标准.同时通过组内讨论和组间的发言,确定——出手初速度v0的大小,运动员与篮筐的水平距离L,投出点的高度h,出手角度θ四个物理量为主要影响因素.
教师活动:引导建立和运用斜抛模型.
学生活动:迁移已学习的平抛运动模型建立斜抛运动模型,分析其轨迹、速度、位移的特点,得出相关方程(如图2),为下面的研究提供物理动力学原理的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聚焦和讨论,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研究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同时,将实际情景和物理理想模型建立联系,物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需要.
3.3 讨论并设计问题解决方案
教师活动:使用乒乓球发球机(如图3)进行实验演示,模拟篮球的斜抛运动(发球机的内部出球口为一斜面,如图4),通过控制按钮可以调节出球速度.同时在出球口安装了测量出球速度的光电门装置,并与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连接,可显示乒乓球经过光电门的时间,估算出球速度,对出球速度进行量化控制.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只改变以下因素:(1)改变出球角度;(2)改变速度(用光电门传感器监控);(3)改变出球高度,研究对落点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关注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和自变量变化对因变量的影响.
教师活动:组织提高空心投篮命中率问题解决方案的小组讨论,讨论问题主要包括:(1)自变量、因变量的选择?(2)如何控制变量?(3)测量哪些数据?(4)训练建议?
学生活动:讨论本组需要研究的提高同学空心投篮命中率问题的解决方案.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缺乏解决此类问题的实际经验,考虑到教室的场地条件和安全性,教师设计利用乒乓球发球机模拟篮球的抛体运动,让学生体验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观察某一自变量改变对运动轨迹的影响,有助于学生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
3.4 实施调查,运用数学和计算机思维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初步的问题解决方案
教师活动:组织研究小组展示研究成果.
学生活动:研究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学生汇报发言).
研究目标:解决篮球场罚球线投篮命中率问题.
研究因素:出射角度θ(自变量)和初速度v0(因变量)大小对定点空心投篮命中率的影响.
斜抛模型函数关系式如下:
v20=gL22Lsinθcosθ-2cosθcosθ(H-h)
测量数据(如图5):
L——投球点到篮筐中心投影点的距离.
H——篮筐高度.
h——篮球射出点的高度.
控制变量和数据的测量结果见表1.
数据处理(见表2):H=3.05m,h=2.26m,L=4.2m(罚球线).不同角度下,对投球速度大小的要求.以及H=3.05m,h=2.26m,L=6.75m(三分线).不同角度下,对投球速度大小的要求(利用出射角度θ和初速度v0的斜抛函数关系式编程,以5°为间隔,输入自15°至85°的出射角度值,Excel函数自动计算投篮命中需要对应的初速度值).
训练建议:(1)强化习惯出手角度的对应速度练习(借助专业运动传感器,播放相关视频);(2)在H=3.05m,h=2.26m下,建议在50°左右将球抛出,所需要的初速度较小,较为保存体力.
设计意图:经过各学习小组初步的讨论后,由教师课下指导的研究小组示范其已经完成的研究成果,对其他小组的研究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将课堂研究延续至课后.
3.5 参与基于证据的讨论,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
教师活动:组织其他研究学习小组参与探讨理想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建议将新的物理原理(如流體动力学)和新的研究变量(如入筐角度)等引入,不断深化研究,最终起到指导科学训练,提高投篮命中率的目的.
学生活动:其他学生听取和学习研究成果,并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以上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包括:(1)空气阻力的影响;(2)篮球的旋转问题;(3)篮球入筐的射入角问题;(4)投出后的拦截问题.
教师活动:播放运动系统、捕捉系统和数据库技术在运动仿真领域应用的视频资料.展示文献资料的查阅情况:如在“中国知网”上有关“人体运动传感器”的研究仅有8篇.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运动传感器领域有关应用和人体运动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设计意图:在研究小组完成汇报后,引导其他学习小组对其成果提问与质疑,交流与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与交流展示能力.通过探讨理想研究和实际问题的差异,体会科学探究不断深入与修正,逐渐接近科学真理的过程.了解物理动力学原理和计算机技术在体育运动领域的应用,体验正确运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过程,同时知道我国在运动仿真和传感器领域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与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郭玉英,姚建欣,彭征.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08):118-127.
[2]王保艳,冯永刚.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探析[J].国际教育研究,2015(04):96-100.
[3]杨爱茜,李辉.基于MATLAB对篮球运动轨迹的仿真研究[J].体育科技,2015,36(05):27-29.
[4]吴地,高杨峡.篮球抛球和勾手中的力学知识[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03):38-39.
[5]彭恩.曲线运动在篮球运动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6,45(09):49-50.
[6]邓阳,王后雄.科学教育的新篇章: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4(05):71-76.
[7]郭荣华.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篮球运动三维仿真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8 (11):60-62.
[8]李宁,马潇曼,周亚辉.单手肩上投篮技术特征研究现状与评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03):94-100.
(收稿日期:20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