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0-06-26 12:06贾燕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20期
关键词:自主课堂质疑能力实践探究

贾燕

摘  要:宋朝朱嘉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歌德说过:“想要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要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自主课堂;质疑能力;实践探究

在大多同学看来,数学讲究严密性和逻辑性,学数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然而在课堂上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就如同投在学生心田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进而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探索下去,自己找出答案来。

一、在启学环节设疑,打牢良好基础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又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了使学生学得更深、更好,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就需要巧妙设疑,有意识地制造悬念,并恰当地设置布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欲罢不能的亢奋状态,恰似“于无声处听风雷”。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简便运算”时,老师先写出一个算式“29×21”,问学生这个算式的积是多少。经过计算后,学生说出了答案。接着老师告诉学生凡是十位数相同的两位数乘法,教师都能迅速口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算式,先自己计算一下答案,然后再来考考老师,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报出答案。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算式都能快速准确地报出答案,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积是多少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又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石子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在自主探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在课堂中尽可能多的向学生充分提供开展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及技能。素质教育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操作、去归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学会學习。数学学科由于其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找准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先请学生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原有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新知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二)让学生自己去操作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而数学却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处于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状态。例如教学“平均数”时,当学生对平均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可以先要求小朋友拿着学具根据图片自己摆一摆,说一说操作过程,然后再列出算式,写出结果,并能够说出每一个数表示的意思;再要求学生根据算式来摆一摆,把数学算式转化为直观的操作,通过逆向思维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突破学习的重难点,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让学生自己去归纳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初步的获取新知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不直接讲解性质、公式等较为枯燥的概念性知识,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并得出结论。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还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在小组交流中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选择有交流价值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研讨不起来,多数原因在于老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交流的价值,学生没有交流的需要。所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的问题一定是“有难度”个人难以完成的;“有分歧”难以统一的;或是“有多种答案”的开放性问题。

一般说来,同类型的几道题,小组成员先每人做一道,然后互相交流,让人人都得到练习的机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动手操作时,进行小组合作,使组员养成一种与人配合默契、共同操作、共享成功的良好品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调动了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使合作得以有效地进行;在题目的答案多样时进行合作交流,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新教材中有很多开放性的题,其答案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得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不仅要有指导,而且指导要细化为具体的行为(包括:程序、交流的语气等)。例如:老师在小组交流前就可以提出下面指导性的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注意听一听,小组同学谁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样?哪一点不一样?你听懂同学的想法了吗?他的想法正确吗?有什么可以学习的?你能给他提出什么建议?

(2)归纳一下你们组的想法,想一想,该怎么说给全班同学听?

四、探究生活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小学生从教科书中获得数学知识后,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这些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分析中,学生可以通过在作业中就已知和未知的相关问题,列出知识点,决定如何解决问题,最后列出数学算式来成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解决数学课堂中的生活问题,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新的数学知识,提出更多的疑问,并促进数学知识结构的改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知识的生活化,让学生进行不断的探索,实现在自主课堂中自身质疑能力的发展与进步。

例如,在开展“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就分数的性质以及意义进行学习,并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给出学生生活化的题目,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来进行解答,并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生活与课程知识的衔接,教师往往能够快速地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无论是课堂起始的设疑、新课进行中的设疑,还是新课结束后的设疑,都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最佳的设疑气氛。如果设疑过难,易使学生产生失败的体验而丧失学习信心,难度过小,又往往使学生感到乏味,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调动不起学生探索求知欲望。因此,设疑要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使感知、深化、迁移三者紧密衔接起来。设疑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激起思维的浪花,荡起智慧的涟漪。这样才能引起全体学生高度的注意,加强听课的效果,进而积极思维,并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识的愿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马海霞.浅谈学生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的体现[J].学周刊,2017.

[2]翁方敏.數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5.

★ 本文系鹤壁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在自主课堂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自主课堂质疑能力实践探究
小学数学课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提高语文课堂的活力与实效研究
“教”与“学”结合,构建高效自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