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梅
摘 要:初中阶段的英语知识教学中,需要教师有效提升学生对英语阅读知识的重视程度,以此督促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英语知识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阅读学习状态进行系统性研究后,决定采用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对英语阅读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教师基于“新课改”的教学政策,以学生为当前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充分迎合学生的阅读学习心理,并以鼓励性的教学策略为辅助条件,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更为专注高效。
关键词:有效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研究
为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英语阅读水平,教师需要将教学重心放在“优化学生英语阅读质量”之上。所以,教师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入手,采用注重基础知识巩固的教学策略,意在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英语文章,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同时,教师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英语阅读尝试,使学生能够给予自己有效的心理暗示,从而帮助学生提升阅读信心。此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阅读教学训练,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基础辨识能力
教师指导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期间,发现学生因为初步系统性学习英语知识内容,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尚不完善,所以在学习期间效率一直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教师引导学生们学习英语阅读内容时,学生因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很难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理解水平。此时,教师决定采用基础知识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循序渐进”的基础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句进行知识拆解和分析记忆。对于当前的学生而言,因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足,所以造成其对于英语阅读认知的畏难心理。有了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基础性的阅读理解学习,使学生能够从点滴知识出发,进行有效的知识学习和总结,从而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知识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们解决“阅读理解”题目期间,发现学生们因为自身对于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致使自己在实际阅读期间难以做到完整理解,最终学生不能获得更高质量的阅读。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时,可以从句子角度出发进行有效的知识覆盖,以此帮助学生夯实自身的知识基础。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性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知识理解的薄弱环节,并针对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进行灵活的知识教学调整,使学生在学习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获得英语阅读能力的综合性提升。
二、采用鼓励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恢复学习信心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学习英语知识的信心。在教师看来,学生阅读英语的效率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挫折感”的影响。因为学生在日常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正向反馈较少,导致其阅读英语文章时很难有自己完整且有效的理解认知。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阅读积极性必然会受到打击,从而使学生的英语阅读信心不足。所以,这便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英语阅读知识期间,能够设计中长期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能够呈现“阶梯性”的变化,并恢复阅读英语文章内容的信心,从而帮助学生有效适应英语阅读的学习过程。
例如,学生们在解决英语阅读理解问题时,就需要教师为学生们设计鼓励性的教学方法,以此帮助学生获得英语阅读理解的自信心。首先,教师为学生们筛选出其中较为简单的问题,并由学生将这些问题答案整理出来,教师适时给予正向评价。而后,教师结合学生当前的学习进程,引导学生逐步解决较难的阅读理解问题,使学生能够“步步为营”,掌握解决阅读理解问题的关键。最终,在教师鼓励性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体会到解决阅读理解问题的成就感,并切实提升自己学习阅读理解知识的自信心。
三、注重英语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良性阅读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上限,教师需要培养其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使学生可以进行高质量的英语阅读学习。综合分析当前学生英语阅读期间的不足,可以发现其中文语言思维认知有相当的限制作用。所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学习期间,需对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进行纠正,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
为此,教师首先从文化习惯的角度进行相应的教学指导,使学生能够按照英语的语言思维进行分析。基于此教学方向,教师为学生们引入大量的英语原文内容,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和记忆,使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中进行学习和记忆。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语言表达习惯。同时,教师教授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问题倒逼答案”,使学生能够首先了解阅读理解问题,并以此为根本进行目的性阅读,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期间能够迅速找准问题方向,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效率。
综上所述,教师指导初中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理解内容,需要依照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學方法设计,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诗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导图在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9(26):15-16.
[2]罗巧珍.创新策略,引领阅读——初中英语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华夏教师,2019(2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