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娟,谭琳琳,李姗姗
(1.聊城阳谷北大合作医院皮肤科,山东 聊城,252000;2.杭州时光整形美容医院皮肤科,浙江 杭州,310000;3.石家庄美莱医学美容医院皮肤科,河北 石家庄,050000)
黄褐斑主要是指面部黄褐色色素沉着,多呈对称蝶形分布于颊部,多发生于女性,对患者外观容貌造成不良影响[1]。2%氢醌乳膏、氨甲环酸片均为目前临床治疗黄褐斑的常用药物,其中2%氢醌乳膏进入机体后,可通过阻断酪氨酸的氧化作用,而抑制黑色素细胞代谢过程,达到使皮肤产生可逆性褪色,但单独使用,部分患者疗效不尽如人意。氨甲环酸片是一种抗纤溶酶原药物,可有效抑制机体黑色素沉积,达到治疗黄褐斑的目的[2-3]。但目前临床对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报道较少,本研究将探讨氨甲环酸片联合2%氢醌乳膏对黄褐斑患者复发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1例黄褐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7年审(136)号),依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1)。对照组年龄32-53岁,平均年龄(42.13±4.26)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病程(5.75±1.17)年;体重45-68kg,平均(56.34±3.09)kg;Fitzpatrick皮肤分型:Ⅲ型11例,Ⅳ型16例,Ⅴ型3例;病症类型:色素型9例,血管型12例,混合型9例。观察组年龄31-54岁,平均年龄(42.11±4.19)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病程(5.76±1.18)年;体重44-69kg,平均(56.30±3.12)kg;Fitzpatrick皮肤分型:Ⅲ型10例,Ⅳ型17例,Ⅴ型4例;病症类型:色素型10例,血管型11例,混合型10例。比较上述两组年龄、病症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①符合《杨国亮皮肤性病学》[4]中黄褐斑诊断标准;②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无过敏反应,且耐受;③无精神障碍,可正常沟通交流;④患者均知情本研究,且签订相关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近三个月内服用光敏性药物;②严重基础疾病,如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③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④中途退出者。
两组患者就诊后均对其进行基础的病灶清洁,补充维生素等相同的常规治疗。
对照组予以2%氢醌乳膏(广东人人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088,规格:10g)治疗,早晚各一次,取适量药膏均匀涂抹于患处。连续用药治疗3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氨甲环酸片(上海信谊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040,规格:0.25g)口服治疗,0.5g/次,1次/d。两组连续用药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叮嘱其避免阳光暴晒。
(1)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评估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为:显效:临床医师肉眼诊断,判定患者色斑面积减少>80%,且黄褐斑颜色接近面部周围皮肤,患者色斑颜色基本消退;有效:临床医师肉眼诊断,判定患者色斑面积减少40%-80%,且黄褐斑颜色变淡;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采用《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定稿)》[5]对两组治疗前、3个月后症状积分进行评估,其中包含黄褐斑颜色及面积,按照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赋值0、2、4、6分,分值越高,则表示临床症状越严重。(3)采用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MASI)[6]对两组治疗前、3个月后皮肤情况进行评估,且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名医生进行评估,MASI评分=0.3(DFHF)AF0.3(DMRHMR)AMR0.3(DMLHML)AML0.1(DCHC)AC。A表示黄褐斑涉及区域,其中正常为0分;黄褐斑涉及区域<10%为1分,黄褐斑涉及区域10%-29%为2分,黄褐斑涉及区域30%-49%为3分,黄褐斑涉及区域50%-69%为4分,黄褐斑涉及区域70%-89%为5分,黄褐斑涉及区域90%-100%为6分。D表示黄褐斑深浅程度,其中不加深为0分,轻微加深为1分,一般加深为2分,明显加深为3分,严重加深为4分;H表示黄褐斑均匀性,极不均匀为0分,轻度一致为1分,中度一致为2分,明显一致为3分,完全一致为4分。F表示前额,其中MR表示右面前额,ML表示左面颊部,C表示下颌。该评分分值为0-48分,分值越高,则表示黄褐斑越严重。(4)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自我治疗满意度进行评估,量表克伦巴赫系数为0.710,分半信度为0.684,调查问卷回收的概率为100%,分值为0-100分,其中十分满意:90-100分,满意:75-89分,一般:60-74分,不满意:0-59分。总满意率=[(十分满意例数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5)对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1年内两组复发情况,其中两组患者均无失访人员。(6)记录两组用药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包括食欲不振、皮疹、胃灼热等。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以 表示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数据,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内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采用秩合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相比,观察组96.7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与MASI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与MASI评分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患者自我治疗总满意率70.00%相比,观察组96.7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观察组2例复发,总复发率为6.45%,对照组9例复发,总复发率为30.00%;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0,P=0.017)。
观察组食欲不振、皮疹、胃灼热发生例数各为1例、1例、0例,总发生率为6.45%,对照组发生例数各为1例、1例、1例,总发生率为10.00%;组间相比,差异不显著(χ2=0.002,P=0.614)。
黄褐斑为临床皮肤科常见病症,也被称为肝斑,主要由于面部黑色素沉积所致,其具有病情绵长、易复发,且难治愈等特点,目前病因不清,多认为与雌激素水平、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等因素有关,如不及时治疗,可直接影响患者容貌美观,对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降低其生活及社交水平[7-8]。目前临床治疗黄褐斑多采用补充维生素、脱色剂等药物治疗,但治疗药物较多,效果尚未得到统一[9]。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优质、高效的治疗黄褐斑的方式,对改善患者容貌,提升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MASI评分、患者自我治疗满意度及复发率均较对照组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表明氨甲环酸片联合2%氢醌乳膏治疗黄褐斑效果确切。分析原因在于,2%氢醌乳膏主要成分为苯二酚,进入机体后,可通过阻断酪氨酸向3.4-二苯丙氨酸转化,并抑制二苯丙氨酸酶的氧化作用,有效阻碍黄褐斑色素细胞的代谢过程,从而使皮肤产生可逆性褪色,达到治疗黄褐斑的目的,该药物被广泛应用于黄褐斑、雀斑等色素沉积疾病中,但临床应用中发现,部分患者效果不佳,临床存在一定局限性[10-11]。氨甲环酸片是一种抗纤溶酶原药物,主要成分由环己烷甲酸、氨甲基构成,是目前临床唯一具有抑制黑色素细胞活性的药物,进入机体后,可将黑色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联系完全分离,可有效抑制面部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酶的活性,达到良好的抑制黑色素细胞活性作用[12-13]。同时,氨甲环酸片可通过阻断纤维蛋白溶酶原与胶质细胞的结合,有效降低花生四烯酸与前列腺素的合成与分泌,从而抑制黑素细胞活性,并降低黑色素的合成与产生。此外,氨甲环酸片进入血液中,可有效抑制酪氨酸酶、多巴胺等物质向黑色素的转变,从而使黑素细胞遭到破坏与降解,因此,氨甲环酸片治疗黄褐斑具有效果较优[14-15]。氨甲环酸片、2%氢醌乳膏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升黄褐斑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及MASI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及MASI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综上所述,黄褐斑患者采用氨甲环酸片联合2%氢醌乳膏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皮损面积,促进其皮肤色斑恢复,且复发率低,安全性高,有利于提升患者自我治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