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巧英
【摘要】开发校本特色课程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中小学都热衷于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广泛研究和实践。校本特色课程资源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如,合规原则、适用原则、适度原则等,同时采取若干有效策略,从而达到彰显学校发展特色,实现课程育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小学课程;应用原则;实施策略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建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而且已成为许多学校的自觉行动。东莞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很多学校都如火如荼地进行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创建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应用就是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校本特色课程资源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同时灵活采取若干有效策略,才能达成期待的结果。
一、课程资源应用遵循的原则
原则都有它的合理之处,且各具特色。这里强调的是“合”与“适”,分别指合规、适用和适度。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遵循这些原则,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开发校本特色资源。
1.合规原则: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合法、合规、合序,这是课程具备可行性的第一条件,要符合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不得以地方课程教材、校本课程教材等替代国家课程教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按要求落实课程备案制度,制定《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包括一学年各年级的课程门类、课时分配、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程实施要求与评价建议等内容。
2.适用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所有课程的价值所在,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追求,课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核心。因此,学校课程要发挥出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和谐发展。因此,在规划课程时必须顺应时代需要,顺应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教学实践,服务于学校发展,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设计课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提供课程保障。
3.适度原则:学校课程的管理既不能把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也不能以国家课程挤占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时,要正确处理好课程关系,保证各类课程比例合理,发挥各类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适度”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要因生、因师、因时、因地而异,并不是过去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都要全盘原封不动地使用。特别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使用课程资源的同时,创生新的资源。
二、课程资源应用的策略
课程资源开发及应用是相对于课程而言的,不少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轰轰烈烈,校本课程的运用则冷冷清清,很多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只成了一种摆设的“成果”。校本特色课程资源要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为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学校为主体开发,并根据课程的各种人力、物力和条件而实施。
一是以独立形式纳入课表。对于学校着重打造的校本特色课程,学校可以将其固定在课程表中,规定人员、规定时间教授规定的内容。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运用模式。这种做法虽然从时间安排上是独立的,但它并不是独立的学科,只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某个学科,而补充校本课程资源,形成学科学习的校本特色。如:其中A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擦亮“经典素读”的特色,把“经典素读”课程纳入学校语文教学的课程计划,一至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节经典素读课,同时构建具有“经典素读”特色的早读课,利用每天早读课进行素读 20 分钟练习。这一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思想。B小学按上级规定的课程计划,分别在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课时中插入校本种植课程。三至六年级在基础性课程类有两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此处用一节,也有用两节连上,采用“大课时”,视活动主题内容而定。一至二年级拓展课程类增设种植课程。每周三下午全校进行选择性课程,种植课程按三个水平段的开设种植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年龄段选择课程,学生可大小混搭开展种植课。
二是以融入方式渗透课堂。每周的课时总量是一定的,能以独立的形式抽出专门的时间安排到课程表中去的课程是有限的,更多的课程是以融入的方式进入课堂,让校本课程开发充满了无限可能。如:C小学在德育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编写了中国故事读书,老师在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教学中,结合教学的内容有意识地引用故事读本里的内容,既减轻了教师搜集课外资料的负担,又提高了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又如:D小学分年级设计生活技能课程,开发出序列化的微课、优课、教学设计、教学PPT的课程资源,在班会课的时候穿插使用。通过班会课这一主阵地,各班主任开展“做一做”“读一读”“考一考”“评一评”“演一演”等多种形式的生活技能课,使得学生的生活技能培养得以有序开展。
三是以活动形式灵活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常常以工作制度、活动方案的形式存在,因此,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便成为了校本特色课程资源应用的重要途径。如:A小学每周三早上半小时左右的全校性“千人诗会”,书声琅琅,场面壮观。C小学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寻找经典中国故事”“讲经典中国故事”“演经典中国故事”等活动,师生齐参与,其乐融融。D小学每学年以年级为单位开展生活技能比赛,孩子们在现场操作中获益匪浅。B小学开展了 “田间管理知识擂台赛”“制作菜干表演赛”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是以物化形式装点校园。学校的个性往往从校园环境文化中可见一斑,学校特色课程资源在校园环境布置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C小学充分利用各教室、场馆的墙壁、小角落,设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中国故事阅读栏及专题黑板报,张贴具“正能量”的中国故事,以既吸引人又通俗易懂的中国故事来吸引学生阅读,潜移默化中,启迪心智,陶冶情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培育。其他三所学校也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精心打造校园文化。
三、特色课程绿色取向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没有评价参与的课程改革是不完整的。校本课程评价是基于课程的目标,由相关多元主体共同参加,以丰富多样的方式方法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多维度的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我们在进行校本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不是为评价而评价,也不是为了片面、盲目追求评价系统的所谓科学性、严密性,而进行事无巨细、繁琐复杂、耗时费力的评价。我们实行的是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融合、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绿色取向的评价方式,旨在更好的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调节、激励作用。
一是注重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融合。课程评价并不是在课程实施之后进行,而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有的时候课程实施的行为同时兼备了课程评价的作用。这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主要的形式有表演、比赛、展示、活动等。如:A小学每周一次的“千人诗会”活动,既是经典素读校本特色課程的课程内容,又可以通过这个活动看出各班学生对当月所学经典的掌握情况,从而检查到老师的教学情况,一举多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达到反馈、调节的作用。
二是评价形式与课程内容高度契合。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努力使课程评价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高度契合,水乳交融。有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评价的方法就着重看学生的实践操作,如D小学开展的以年级为单位的生活技能比赛。有的课程要体现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则要收集过程性的证据材料,如B小学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成长记录袋,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生态课堂学生表现性评价表》,内容包括对学生学习小组的评价和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有的课程要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则要运用检测和考查的方式,如A小学各班每周都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填写《班级“素读”背诵情况表》。《小学普及机器人教学的研究》这个课题为全面促进学生课堂表现、教师的课堂教学制定了《机器人教学活动评价手册》,里面有《学生机器人课堂表现评价表》和《机器人课堂教学评价表》两个量表,还有各章节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记录表。
三是课程评价注重内涵的丰富与形式的多元。对校本特色课程的评价是一项发展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其内容和方法将不断优化或丰富,唯有多元化开放性的评价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价值取向方面或关注特色课程的选题意义,或关注学生三维目标,或关注教师教学表现,或关注特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互相联系与影响,等等。评价主体有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的方式有书面检测、集体表演、家长协助、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评选荣誉、星级奖励、积分闯关、抽查、普查、作品展示、情境评价、满意度调查、赛事评价、专家审议,等等。评价取向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的开放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大大促进了校本课程的应用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