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家校协作渠道,共育学生美好未来

2020-06-24 03:02幸奇越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8期
关键词:搭建平台

幸奇越

【摘要】广州市中心城区学校林立,家长普遍比较重视教育,我们在原有家校共育模式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实践,不断拓宽渠道,创新协作模式,搭建家庭——校园——校外三位一体的协作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校园、校外的育人作用,进一步引导学生遵循正确的人生轨迹发展,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拓宽渠道;搭建平台;协作共育

当前,“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正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在时间上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而且要求在空间上扩展到全社会。在这种趋势下,学校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更好开发并利用丰富的家长教育资源, 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让它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实效,服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需求,是值得探索的课题。

广州市中心城区内学校林立,学生家长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家长资源相对丰富,家长配合协作意识较强,比较重视小孩的成长,有利于我们在原有家校协作模式(家长会、家校沟通交流群、家长学校讲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家长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职责,进而有效整合区域内家庭、学校、社区资源,不断拓宽共育渠道,努力创新协作模式,充分搭建家庭——校园——校外三位一体的协作育人平台,进一步引导学生遵循正确的人生轨迹发展,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植根家庭——让家散发育人的芳香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站,也是家校共育的前沿阵地,一个家庭有无良好的育人氛围,有无良好的家风底蕴,能不能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作用,在学生思想性格的成长过程中,影响是最为直接和重大的。因此,如何以“家”为概念,创建勠力同心的精神家园,进一步发挥教化育人的作用,从各个方面润泽学生心灵,是我们在家校合育中首先思考的重要一环。

让家有文化——古今中外,有无数的先贤结合自己的教子经历和成功经验,凝结成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章,他们不但丰润了大众知识,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借鉴。我们可以向全体家长和学生推荐这些优秀书籍,如《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等等,鼓励家长和小孩共同阅读、学习、交流、探讨,营造浓郁的书香育人气氛,让学生吸取成长的养分,也让家长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吸收家庭教育智慧,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进一步提升育人的修养和艺术。

让家有故事——每个家庭都有自己背后的故事,为了让家的故事鲜活起来,从而带给小孩最直接的震撼和启迪,我们可以依托家长委员会,布置学生小组采访任务,调查采访祖辈或父辈奋斗的故事,挖掘背后的目标与梦想、辛酸与磨难、勇气和毅力等等,再现一个个家庭在奋斗历程中曾经尘封的画面。让学生在采访中感受一个家庭的奋斗史和留下的宝贵人生财富,感受上一辈身上所带来的震撼与感动、启迪和思考,进一步丰润学生的心灵成长。

让家有温情——温暖、温情、激励、感动应该是每个家庭教育感情交流的主旋律,我们要充分调动家长和学生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策划、组织丰富多彩而又意义特别的一些活动,比如,组织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制作“我爱我家”的视频。家长积极配合,主动担当故事原型,并引导孩子多个角度看待家庭,在拍摄过程中,通过家庭某一件物品,某一件小事,某一些细节,某一些场景,渲染朴素真挚而又温馨感人的家庭氛围,体现对家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对家的爱与感悟。甚至,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隆重举办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视频颁奖典礼,共同回顾拍摄历程,剖析自己所理解的“家”,让家的温情和美好,荡漾在彼此的心灵之间,起到了润物无声、震撼心灵的效果。

让家有传承——帮助该子了解家风、感受家风、传承家风,在浓郁的家风中促进自己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家庭的责任,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为此,我们联合家长委员会,积极举办的“好家风,我传承”的活动,让小孩了解自己家庭长期坚守的道德准则、传统美德或人生信条,进一步的感受背后渊源和相关故事,自觉担负起传承家风责任,努力健康成长。

二、走进课堂——让家长成为特别的老师

良好的家校共育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学校指导家庭、家庭参与学校。我们要尝试多途径的开展新型共育活动,在实践探究中以促进交流为根本, 强化教育合力,为实现高质量的服务、高效率的家校共育而努力。因此在家校共育中,我们需要充分延伸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角色,根据孩子成长需要,邀请家长结合自己专长和工作特点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知识和成长的机会。如,百家讲坛和家长沙龙——充分利用学校的传统特色和品牌活动搭建的平台,邀请家长参与校园活动。比如联合举办百家讲坛。在确定主题后,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作为嘉宾走进课堂,为孩子传授课堂外的知识,分享成长的体验,给孩子带来了不一样的视野和收获。我们还可以举办家长沙龙,充分创造家长相互交流的平台,聚焦小孩成长的问题,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取经,取长补短,提升育人的艺术。

课堂开发——为进一步实现家校合作育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我们倡导家长根据自己的職业特点和兴趣特长,大力支持、参与开发一些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成长意义的第二课堂,家长在里面担当导师角色,如,“花艺在线”,家长精选主题,开展“阖家团圆”“糖果世界”“感恩母亲”等课堂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美与爱,感受美好的艺术与文化。这些基于家校合作开发的课堂,成为学校课堂之外的有益补充,提供学生多元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生涯指导——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有更明确的生涯规划,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负责,特别邀请家长开展生涯规划指导,指导的内容包括:明确自身的定位、梦想目标的制定、计划的制定、时间的管理、情绪的管理等等,并共同组织“了解职业现状——我最感兴趣的职业——二十年后的我”相关活动。我们可以组织校园模拟招聘会,邀请家长作为公司面试官,按招聘流程现场面试学生,让学生更真切了解职业特性和相关职业要求。这些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更充足的动力和更加严格的自律,为自己的人生和梦想前进。

亲子交流——指导家委共同组织一系列亲子交流活动,结合传统节日,为学生和父母搭建一座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时引导学生傳承传统文化,培养感恩意识,培养社会公民责任。

比如,利用母亲节契机,举办“寸草春晖,温情五月”亲子交流活动,引导家长们精心策划,共同参与,专注投入,学生们用心演绎,真情流露,在脉脉温情中,感受真情实感,传承传统美德,弘扬至善至美。再比如,结合春节,开展“一样的年,不一样的年味”年味分享主题会,并投票选出优秀作品;开展“我心目中的重阳节”主题分享,引导学生感受节日的魅力和文化寓意,汲取养分,健康成长。

三、走出校园——合力打造学生户外成长的天空

家校共育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充分利用和挖掘家长资源,引导学生走出去,在广阔的社会中参观实践,吸收养料,成长学习,不断积底蕴,强素质,掘潜能,展才气,培养学生的格局和视野,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 如:

微善微公益——培育学生爱和善的种子,培养学生社会情怀和社会责任。我们可以指导家长委员会联合公益机构,组织、陪同学生前往偏远地区,与当地山区留守儿童,携手开展“携手同行,爱满山路”活动,精心组织演出,探访和资助贫困家庭,并向留守儿童捐赠学习和文体用品;组织参加 “爱,想让你看见的”慈善观影活动和义卖活动,通过活动了解志愿服务的含义,懂得用心去生活,创造和珍惜美好生活。

家国情怀——与家长一起联系落实,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学习,了解惊心动魄故事,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意志。

智领未来——为了让学生们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学生参与人工智能讲座,让学生面对面接触和体验高科技高智能产品;带领学生参观了科创基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开拓眼界,埋下创新的种子。

家庭、校园、社会,处处都是学生成长的课堂,处处都是家校合育的阵地。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要不断携手协作,抓住机会,搭建平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2020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学习生活节奏,学生们不得不暂时“蜗居”在家,利用空中课堂接受教育学习。特殊时期的特殊模式,无论对学生和家长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换个角度,这恰恰也是加强家校协作、齐心共育孩子的难得契机。家长和学生因此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交流,更多的机会进行阅读分享,更多的空间了解彼此的经历和故事,也拥有更多的可能来营造、感受其乐融融、润物无声的氛围。我们更要继续充分发挥家长人生导师的作用,引导家长敏锐把握教育时机,把家当作教化育人的前沿阵地,把这一次的疫情当作人生课堂,引导学生上好疫情所带来的“生命课堂”“成长课堂”“感恩课堂”“社会课堂”“家国情怀课堂”“责任与担当课堂”,从多个角度解读背后的内涵和意义,加强正能量教育,把这一次家国所经历的磨难,化作一次难得的成长和升华自我的机会。

每个孩子成长的花期均有所不同,我们协作共育,修之以剪,施之以肥,静待花开。随着家校育人的不断深入,家校协作所搭建的各个舞台,必然让学生成长的土壤更加丰润肥沃,学生的心灵之花更加蓬勃绽放。

参考文献:

[1]王卫东.“家长讲学”进课堂, 家校共育更高效[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

[2]吕星宇.上海市的“深度家校合作”及其推进[J].教学与管理, 2012(16).

[3]赵巧艳.新型家园共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家教世界,2019.

猜你喜欢
搭建平台
工作着 努力着 幸福着
开展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探索与研究
试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搭建八大平台 服务科技人才
数据分析,凸显统计思维
加强学会服务科技工作者能力建设
搭建“三大平台”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丰富学生英语课外活动的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