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艳 谭秀革 陈奕菲 张春鹏
缺血性卒中是由于颈动脉、椎动脉等供血动脉发生狭窄或闭塞等引起的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坏死[1]。临床上,将缺血性卒中分为进展性卒中(SIE)、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完全性卒中(CS)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种[2]。但是,无论何种类型的缺血性卒中,均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点,发病早期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部分病人可伴有一过性、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且持续时间<24 h,严重者将会引起偏瘫、感觉障碍及意识障碍等,影响病人健康[3]。静脉溶栓是缺血性卒中病人常用的治疗方法,药物能溶解刚形成的血栓,能促进血流恢复,从而改善病人症状[4]。但是,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常受到发病时间、血栓大小的影响,导致病人治疗预后较差。绿色通道是医院为危重病人开辟的急救通道,能让医院尽快、优先处理与收治脑卒中病人,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评估与治疗[5]。本研究以缺血性卒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绿色通道联合静脉溶栓在缺血性卒中病人中的疗效及对入院-用药时间(DNT)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缺血性卒中病人196 例作为对象,根据时间点将病人分为对照组(2015 年1~12 月)和观察组(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对照组98 例,男53 例,女45 例,年龄60~90岁,平均(78.95±7.56)岁;BMI为23.41±2.19;血栓大小为(3.21±0.9)cm2;合并高血压43 例,DM 38例,CHD 28 例,高血脂35 例。观察组98 例,男51 例,女47 例,年龄61~89 岁,平均(78.42±7.61)岁;BMI为23.05±2.13;血栓大小为(3.17±0.82)cm2;合并高血压41 例,DM 36 例,CHD 29 例,高血脂36 例。2 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病人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缺血性卒中诊断标准[6],均经过临床最终确诊;(2)均具备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且病人可耐受;(3)意识清楚,能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异常、认知功能障碍或入院资料不全者;(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恶性肿瘤者;(3)既往伴有出血史、凝血异常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协作流程,给予常规溶栓治疗。病人入院后到急诊科挂号并进行就诊,简单询问病人身体状态,并安排颅脑CT、生化指标检查,确定病人是否存在静脉溶栓治疗禁忌证。具体溶栓方法如下: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Co. KG,批准文号:S20020034)0.9 mg/kg,最大剂量为90 mg;取总量的10.0%于1 min 内静脉滴注,剩余90.0%经微量泵泵入,持续泵入1 h[7]。
观察组采用绿色通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入院后为病人开辟绿色通道,遵循优先救治原则治疗,做到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出检验报告及优先安排病房等;确诊后急诊一线医生第一时间通知溶栓二线医生,将溶栓治疗前移,帮助病人开放静脉通道,并完成抽血检查;快速完善颅脑CT 检查等,对于符合溶栓治疗的病人尽早进行溶栓治疗;(2)缺血性卒中涉及急诊科、神经内科、化验、收费、CT 等不同的科室,为了缩短DNT,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对于符合溶栓治疗适应证病人优先办理,并加盖卒中专用绿色通道章,避免延误诊疗;(3)医院结合情况加强相关科室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卒中认识;药房尽早预备好所需药品,必要时可先取药后缴费;同时,首诊医生对病人进行跟踪处理,第一时间查看病人的各项检查报告,对病人进行综合评估;CT 检查完毕后完成心电图、血糖、血压等检查,并及时将病人检查结果上传到系统,便于不同科室间会诊。2 组治疗后均进行6 个月随访。
1.4 观察指标 (1)抢救时间:记录2组入院到CT室时间、CT 完成到用药时间、DNT 及住院时间。(2)采用NIHSS、改良Rankin评分量表对2组溶栓前、溶栓后1、24 h的神经缺损程度及预后进行评估,量表分值越低,说明治疗效果越好[8-9]。(3)再住院率及死亡率:记录并统计2组出院后6个月再住院率及死亡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计数和百分(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抢救时间比较 2 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到CT 室时间、CT完成到用药时间、DNT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抢救时间比较(±s,n=98)
表1 2组抢救时间比较(±s,n=98)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1
住院时间(d)8.67±1.21 8.42±1.18组别观察组对照组入院到CT室时间(min)15.69±2.14**39.63±4.59 CT完成到用药时间(min)31.06±2.61**56.32±6.92 DNT(min)52.59±4.34**108.43±7.83
2.2 2 组NIHSS、改良Rankin 评分比较 2 组溶栓前NIHSS、改良Rankin 评 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溶栓后1、24 h NIHSS、改良Rankin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2组NIHSS、改良Rankin评分比较(±s,分,n=98)
表2 2组NIHSS、改良Rankin评分比较(±s,分,n=98)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1;与溶栓前比较,△P <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溶栓后24 h 1.63±0.13**△2.11±0.16△溶栓前19.42±2.42 19.45±2.43溶栓后1 h 11.29±2.13**△15.33±2.61△溶栓后24 h 7.69±0.69**△12.41±1.53△溶栓前2.63±0.23 2.62±0.22溶栓后1 h 2.19±0.19**△2.56±0.20△
2.3 2 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再住院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比较(n,%,n=98)
缺血性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占急性脑血管病的80.0%,具有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10]。因此,加强缺血性卒中病人早期诊疗,对降低临床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常用的治疗方法,能溶解形成的血栓,改善病人神经症状,延缓病情发展。但是,静脉溶栓具有明确的时间窗,且病人治疗时间每延迟30 min,病人治疗效果下降12.0%[11]。常规通道主要涉及急诊-收费-药房-溶栓等科室,延误了病人最佳就诊时间,造成病人无法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溶栓治疗。近年来,绿色通道联合静脉溶栓在缺血性卒中病人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12]。本研究中,2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后入院到CT 室时间、CT 完成到用药时间、DNT 均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绿色通道联合静脉溶栓能缩短缺血性卒中病人抢救时间,但是并未对住院时间产生影响。我院于2016 年开始将绿色通道联合静脉溶栓用于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绿色通道的实施常涉及急诊科、放射科、检验科及溶栓科等,且不同科室均搭建电话专线,构建绿色通道流程。病人入院后由首诊医生负责接诊,让病人佩戴急诊绿色通道卡,安排护士辅助转送,并完成生化、影像学检查,溶栓小组做好溶栓准备,对于符合溶栓适应证者立即进行溶栓治疗[13]。本研究中,2组溶栓后1、24 h NIHSS、改良Rankin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溶栓后1、24 h NIHSS、改良Rankin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绿色通道联合溶栓治疗能减轻病人神经缺损症状,获得良好的预后。孙丽等[14]研究表明:建立院内完善、流畅的绿色通道,并将其用于缺血性卒中病人,能提高早期溶栓率,改善病人急救效果。既往研究表明:绿色通道的实施能提高缺血性卒中病人静脉溶栓率,缩短病人溶栓等待时间,降低病人死亡率及再住院率[15]。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6 个月再住院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绿色通道联合静脉溶栓能缩短缺血性卒中病人的抢救时间,减轻病人神经缺损程度及症状,有助于提高溶栓率,降低再住院率、死亡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