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影响探究

2020-06-22 13:00洪华平
大观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学教育人文素养素质教育

摘 要:文学教育涵盖了鉴赏、审美、人文、教育多方面特质,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言,具有天然优势。文学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文学修养、鉴赏能力、审美趣味以及写作功底的全面提升。文章将当前高校文学教育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对文学教育的积极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希望有助于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文学教育;人文素养;素质教育

自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以来,高校也积极进行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改革。若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优质人才,单单传授知识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进行人文素养培养。但是目前部分高校仍为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忽视文学教育这种长期熏陶人文素养的学科。针对此种状况,高校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文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天然优势,积极进行两者的融合,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一、高校文学教育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高校对文学教育的重视度不足

当前,虽然各大高校都已经将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的核心教育理念,也注意到了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强,高校教育大都将重心放在大学生的学科教育上。此现象的产生原因还是在于高校对文学教育以及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认知不够科学全面,不清楚文学教育的教学定位,所以将文学教育放在最末位。结合高等院校教育模式来看,课堂授课时间是极其有限的,而文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却非一朝一夕之功,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明显成效,所以文学教育自然而然就被忽视了,何谈其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此现象在理工科院校尤为明显,理工科院校的部分学生可能本身就缺乏文学、哲学、艺术以及人文知识素养,若高校在此基础上仍然忽视文学教育熏陶,那么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

(二)文学与人文教育流于形式

就目前高校课程安排情况来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渠道是思政课程及语文课程教育,且这些课程多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被安排在大一授课。但是近年来高校都积极响应扩招政策,思政及语文课程也都扩大成大班授课,即教师对众多学生进行统一标准化授课,这一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参与性都较低,很多学生都对此类课程不感兴趣,所以其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很难发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此外,部分高校对该方面的资源投入也相当有限,不仅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及安排,多数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授课模式多为照本宣科,缺乏创意性及趣味性,致使许多学生都是为了凑学分才选择该学科。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文学教育的系统化开展,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效果也不显著。

二、文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影响

(一)文学教育育人功能塑造大学生民族精神

文学教育具有育人功能,更有学者基于此种功能将其称为“人学”。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通常会具备哲理、鉴赏、艺术、情感及历史等特性,因此高校的文学教育课程可以发挥其综合教育的作用,它在授课过程中会讲述到社会伦理、历史文化、民族风俗、哲学思想等多方面知识。特别是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历经千年历史打磨,是智慧结晶,高校将其作为文学教育教材,不但能够熏陶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也可以促进其智慧增长,激发其创造力。高校在选取文学教育内容时,应该紧抓育人理念,将蕴含爱国精神的文学作品选进教材,实现爱国情怀及民族精神的代代传承。

(二)文学教育精神力量培养大学生高尚情操

优秀文学作品之所以广为传颂,是因为其蕴含着发人深省的精神力量,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塑造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其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优秀文学作品还会通过各种典型案例塑造各种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事迹可以培养学生辨明是非的能力,激起其向优秀正面人物学习的积极性。在经典名著中,不乏各种领袖人物的英勇事迹以及仁人志士的优秀典范,他们展现的高尚情操以及经典理论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典范,它有助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以及精神品质的升华。

(三)文学教育深刻感染力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较之前有了质的改变,这也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抗压能力及抗挫折能力,暴露了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大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个方面的困难及压力,负面情绪的产生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若不能做到自行疏导,就很容易发展成心理问题。高校教师在文学教育课堂上应该选取一些关于面对挫折及压力时如何应对这类题材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作品,掌握摆脱不良情绪的心态调节方法,并运用到日常学习及生活中去,保持心态的良好健康发展。老子的淡然面对贫困富贵,展现的是大气洒脱的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显示的是舍己为民的大公无私精神;《平凡的世界》中孙家兄弟的奋斗故事则折射了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斗争精神。将文学作品的深刻感染力融入高校课堂,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增强其心理素质。

(四)文学教育艺术性熏陶学生的高雅气质

文学作品作为艺术的一种,它的行文措辞大多文采斐然,饱含深刻情感,且富有智慧和哲学道理,因此大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品鉴,可以促进审美水平及自身气质的提升。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的优秀语言措辞,不仅带有强烈深刻的感染力,且字字珠玑,能够让大学生在鉴赏的同时感受到优质文学作品蕴含的艺术美。与此同时,相较于现实世界而言,文学作品中构建的世界,无论是情感方面还是艺术特色方面都会呈现得更加强烈,也更具有教育意义,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作品,不仅能够感受到其文字蕴含的艺术美、意境美以及情感美,还可以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及酣畅淋漓感,它们能够刺激大学生的审美意趣,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及探求,以及对自私、庸俗、浅薄等低俗情绪的厌恶。文学教育的艺术性不仅能够让大学生持续提升艺术品鉴能力,还可以循序渐进地熏陶大学生养成高雅气质,深化其生命发展层次。

三、高校开展文学教育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时的注意事项

(一)增强文学教育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针对性

高校课程中文学教育的课时安排较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因此,在开展文学教育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时应坚决杜绝形式化课堂模式。高校必须合理进行教学课程安排,让大学生领悟到文学教育在素养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教师则应充分发挥文学经典的教育价值,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育,提高该学科的教学成效。

(二)避免文学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形式化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终端设备的普及,各种网络文学及碎片化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高校文学教育应该重视这一现象,将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优秀现代文学作品以及各种智慧结晶融入到课堂中去,基于高校文化教育对学生精神层面及人文方面的培养诉求,最大程度发挥文学教育的现代化意义,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各方面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也要求大学生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人文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其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必须重视文学教育的地位,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素养培育环境,促进其人文素养的提升,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晓萌.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4(2):237.

[2]张颖.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長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56-157,160.

[3]孔增强.论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4(5):51-54.

[4]杜艳云.多元化艺术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艺海,2015(1):118-120.

作者简介:

洪华平,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人文教育等。

猜你喜欢
文学教育人文素养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渗透
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文学教育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