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
摘要:[目的/意义]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对于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加大了对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力度,致力于提高高校科研水平、政府决策的质量以及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效率。[方法/过程]以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为研究对象,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核心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探讨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机理及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今后新型智库建设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新型智库 协同创新平台
分类号:G258.6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0.03.11
1 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
面对纷繁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进一步推动我国智库建设与研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议题。随着我国高校保障设施不断健全,科研能力逐步提升,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库建设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高校图书馆作为现代高校的重要支柱之一,承担着辅助教学、科研等多项工作,在高校智库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国内,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始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新型智库建设。
党的十九大以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学术创新、文化创新,已经在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校发展目标进行了规定,即“高校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1]。因此,进一步促进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尤其是推动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建设已经成为今后发展和研究的重点。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的构建,提高对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的合理应用,为高校师生提供智能化的智库服务,满足高校图书馆业务扩张要求,以此推动国家智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本文通过文献归纳、模型应用、平台构建等形式对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构建进行研究,在明确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实际应用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今后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2 新型智库研究述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可以发现与智库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为两条路径:一是关于智库的理论研究,其中多侧重于概念上的研究及智库作用的介绍等,二是关于智库建设以及建设的机制,也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但综合国内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虽然最初的研究集中于智库建设,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关于新型智库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智库的研究不再停留在基础的理论研究层面,逐步向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创新的新型智库建设上迈进。通过中国知网以“新型智库”为检索主题,检索到相关文章数量分别为:2013年63篇,2014年281篇,2015年862篇,2016年946篇,2017年900篇。从2013年至2017年,与新型智库相关的研究成果呈逐年上升、数量猛增的态势。由此可见,新型智库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本文以新型智库的协同创新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解决高校智库建设中面临的资源分散、异构等问题,试图在问题选择上创新;以往的相关研究中,研究内容和方法多是理论研究、现状总结,未能引入新的理论、新技术、新思路进行深入研究,在新型智库建设方向的研究仍有很多新的视角和空间,由此,本文在智库研究领域再一次实现了学术观点的创新;各高校对于新型智库的研究多缺乏挖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少,现有的相关研究也较为零散和片面,本文研究融合了结构方程模型等工具,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一次实践创新。
2.1 新型智库
智库又称为“智囊库”或者“智囊机构”等,通常情况下,智库是一种进行公共研究的组织,其组成人员主要包括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不同行业的精英,研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专家学者以专业的角度,客观、科学地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战略性或具体策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舆论、社会公共政策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2]。
新型智库是在原有智库概念发展基础上,突破原有智库格局,体现中国特色,突出时代特征,并承担具有前瞻性、宏观性和战略性的政策研究,同时对新时代未来将要出现的各种难题、风险和挑战提出科学的应对策略,能够深化决策体制相互衔接和互动运行的一个系统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
2.2 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主要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融合。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障碍,充分释放“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主要以高校研究机构为重点,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之间的进一步融合,产生非线性效用协同创新系统的叠加[4]。
协同合作方式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提供了更好的環境,更加有助于促进不同领域的专家,各个行业的精英聚集,并借助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进行交互和问题的探讨,促进智库的高质量发展[5]。
2.3 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应用必要性
2015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新型智库是以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前提的新平台,高校图书馆在实现自身创新升级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创新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应将这两点进行结合[6]。在教育部提出“2011计划”之后,国家对高校教育、科研等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将高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与应用,和科研院校等机构进行合作,构建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目标下构建协同创新平台[7]。此外,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异军突起,使得智库的运行模式逐步从人力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发展,越来越多新型智库开始依托于数据库和知识库进行智力分析工作,而且智力密集型智库平台的发展也为新型智库创新协同平台构建提出新要求。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高校必须根据中国智库建设发展需要,找准自身定位,从智库的服务发展战略、提升智库影响力、建立科学的智库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提高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和发展水平[8]。
3 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基础及条件
3.1 构建基础
高校图书馆无论是在资源上,还是信息技术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馆可充分利用其信息服务能力,开展决策咨询,辅助智库建设。并且,专业的信息处理、加工能力,为构建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此外,国家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十分重视和支持,给予了充足的财力和物力。更为关键的是,人才是第一资源,智库平台建设离不开健全的人才队伍。基于此,图书馆可与高校其他部门的专家、学者组成人才队伍,针对综合问题及时处理,充分发挥出跨学科人才的优势以及智库功能。高校内部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科研部门等,通过积极的互动,与图书馆形成协作关系,这对于智库型服务发展以及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有重要意义。
高校图书馆也体现出多样化服务的特征,具体包括学科咨询、情报专题以及专题数据库构建等,且现如今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也越来越丰富,直接推动着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提升,这些都可以作为构建“新型”智库的着手点。其一,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现有资源与服务方面的优势,通过为社会发展以及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信息服务,拓展服务领域,有效发挥其信息资源的最大作用,增强社会对于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平台的关注度[9];其二,将当地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情况、文化环境等进行结合,满足新型智库与协同创新平台在市场方面的需求;其三,高校图书馆构建新型智库的同时,可与政府部门、企业合作,为其提供智库型服务,从而获得构建智库技术与资源,推动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构建[9]。
3.2 构建条件
3.2.1 服务转型 高校图书馆服务具有动态性,尤其是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传统的馆藏借阅实体服务职能必须要快速转型,与现代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相结合,除了为广大师生提供信息化馆藏资源服务与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也要增强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不断地将协同创新平台产出的知识发现以及想法凝聚成新的智慧,将其推向更加广阔的社会实践应用领域,真正实现知识的创新以及智库效用的发挥[10]。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模式将促进多主体的思想协同,通过思想协同驱动社会的进步。
3.2.2 信息转型 进入到信息化社会后,高校图书馆原本的用户信息行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馆藏与学习模式等方面,但是不管内容和形式发生什么变化,图书馆都是以信息交流、学习为中心的场所。在当前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模式都进行了升级与转变,环境也相对完善,能够更加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职能也更为充实,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上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开发协同创新平台的根本是开展信息服务工作,为大学生“双创”提供决策信息资源[11]。创业与市场营销、创业政策等知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图书馆则可以满足这些方面的要求,帮助大学生利用空间和智库服务学习到海量的知识,通过创新服务将现有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为更多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提供创业信息。
3.2.3 政策支持 目前新型智库已经成为建设的重点,并且得到各级部门的关注,为辅助新型智库的建设,相关部门成立了政策研究中心作为支持。政府部门为了能够提升治理水平,将有关政策进行落实,必然要提高对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的重视,与高等院校合作,构建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高校图书馆在构建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的过程中,构建速度、服务水平、智库产品价值等都是对政府投入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高校结合形势,加强重视程度,便可以获得政府提供的资金与政策支持,为一系列服务类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推动力,完善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条件。
4 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核心能力实证分析
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t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以下簡称SEM)对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核心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是当代行为与社会领域量化研究的重要统计方法[12]。本文中,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核心能力为外因潜在变量,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政府影响力为内因潜在变量,各细分维度可供测量的影响因素为观察变量。假设各影响因素相互独立,如表1所示。AMOS是SEM常用的统计软件,可以验证各式测量模型、不同路径分析模型。利用SPSS对数据进行信度、效度以及正态性检验后,通过AMOS软件求出结构方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而后根据路径系数的大小判断影响因素的强弱。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
为了能够了解各个影响因素对创新协同平台核心能力的影响程度及重要性,本文采用Likert5点式量表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按照各个影响因素对高校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核心能力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其中,“1”=很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无所谓,“4”=同意,“5”=非常同意。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电子问卷形式,以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相关构建人员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调查问卷268份,回收率为89.33%,在所有回收调查问卷中有效问卷为242份,有效率为90.30%。
4.2 数据统计
本文利用SPSS19软件,对有效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情况进行检验,如表2所示,计算得出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为0.849,这表明调查问卷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取样适合性检定(Kaiser-Meyer-Olkin)为0.786,Bartletts 检验显著性为0.017,表明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4.3 AMOS运行结果分析
拟合度指标如表3所示,运行结果如图1所示,在表3中,拟合优度指标(GFI)、基准化适合度(NFI)、相对适合度指标(RFI)和增量适合度指标(IFI)均接近1,残差平方根(RMR)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均接近0,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
如圖1所示,4个初级因素分别是构建创新力、协同力、社会影响力、政府决策影响力,其中R1代表因素负荷量的平方总和。因素负荷分别为0.91、0.82、0.73、0.71,4个初级因素的值分布为0.82、0.79、0.64和0.52。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核心能力的4个影响因素中,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协同能力,再次是社会影响力和政府决策影响力。其中在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中技术服务创新是得分最高的观察变量,这也就意味技术服务创新在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的创新影响力最大,其主要原因在于越来越多的科研用户希望科研过程与知识服务能够实现无缝对接,而进一步构建满足用户需求动态的知识服务体系,就需要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平台不断提升自身创新服务技术,更方便用户利用信息数据,更大程度发挥自身的作用和能力。而在协同因素中得分最高的观察变量为人才协同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协同是知识服务发展的关键,新型智库协同平台要全方位地发挥自身在知识服务方面的优势,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就需要不断促进人才协同能力提高,让更多人才在协同智库平台上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知识共享,这样在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智库获取信息源的同时,也有助于新型智库创新协同平台服务能力的提升。
5 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构建
通常情况下,智库的发展主要是围绕资源对象、运作主体以及运作机制这3个核心元素逐渐变化。其中,资源对象是智库获取信息和情报的主要来源,在智库建设中往往发挥基础性作用,运作主体是智库的思想和知识生产者及应用者,往往对智库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而运作机制则控制和影响智库发展,是实现智库平台上各种资源对象、运作主体以及其他相关辅助要素紧密联结的纽带[13]。这3种元素共同构成智库发展的内在核心要素,并在不断变化和相互影响中,推动着智库的发展。在针对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构建过程中,笔者主要依据这3个元素,结合对于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核心能力影响因素,对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平台构建提出建议。
5.1 构建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创新平台
2011年,“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首次提出。2012年5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旨在推进中国高等学校建设“双一流”的进程。2011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转变高校创新方式。这为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创新平台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此外,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也要抓住这一机会,突破部门、高校、校企等诸多主体之间存在的制度壁垒限制,走出行政级别对于高校管理框架的局限,在协同创新基础上研究出一条适合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的思路,从而形成更具开放性、高效率的共享型协同创新模式,以“大协同”这一新观念整合高校、企业的所有资源,发挥合力的优势带领专业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制定跨单位办学人才培养机制[14]。
5.2 完善高校制度以及内部管理平台
由有关部门推出的“2011计划”,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即为协同创新体制改革提供支持。为了加快落实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需要有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作为支持,建立一个有利于高校发展的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发展机制。第一,以协同创新理念推进高校与党政系统智库制度创新,利用高校学术资源和学科人才优势,实现学术研究与战略规划、政策建议充分融合,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协作咨政平台,注重资源整合、发挥科研合力,以科学的制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保障高校新型智库的良性发展;第二,构建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专家自由流动平台,按照相应的咨政内容选择专家,进入到定向咨政项目研究中,使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发展自主权得以扩张;第三,对学生培养制度进行创新,尤其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联合多个单位进行人才培养,实现科学研究、企业实践的充分融合,培养出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企业人才需求,具备科研实力与实践能力的图书馆新型智库创新人才;第四,构建协同激励制度,将协同创新期间面临的问题加以解决,重点包括绩效评价、人事管理与人才储备等方面,从而优化高校制度以及内部管理平台。
5.3 开展国际合作,创建国际智库交流平台
思想创新是全球化智库的核心竞争力。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智库依然处于发展阶段,高校智库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所以,必须要充分吸收国外在构建新型智库与协同创新平台方面的先进经验,与国外高校进行交流,创建国际智库交流平台。从十七届六中全会至今,国家有关部门逐渐加大了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并且制定了“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发展战略。现如今,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新型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也要结合时事,不能只是关注国内问题,也要将目光对准国际市场,展开深入研究,从而构建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海外研究平台,吸收各个国家与城市专家的智慧,全面扩大我国高校新型智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另外,也要构建国际信息交流平台,为国际协同交流提供推动力,通过国际市场的大力宣传,形成国内外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环境。
5.4 完善智库成果交流转化机制
政府决策影响力是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创新协同平台建设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在构建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增强高校新型智库创新协同平台与各级党政部门的交流合作,健全沟通联络机制,完善提高智库成果交流转化机制,增强智库成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图书馆应依托新型智库形成的内参、专报等成果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此外,要积极创新载体、传播形式和发布渠道,综合利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渠道,特别是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切实提高决策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5.5 通過智库学科目录设计构建跨学科平台
当前高校在图书馆新型智库构建方面都是以之前的学科设置为基准进行构建,受大数据时代影响,期间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而且这些新问题务必要利用学科组合以及融合性探究的方式彻底解决。
鉴于此提出3点建议:第一,按照学科对学科目录进行调整,以此满足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平台构建在学科交叉方面的要求;第二,学科调整过程中,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必须要有“专与综”研究团队作为支持,也就是充分体现出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研究专业性,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队伍,确保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构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15];第三,高校做出的决策都具有系统性特点,其中也融合着多学科知识,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加快落实跨学科交流,从而构建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平台。
6 结论与展望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这是党的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新型智库建设”。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与世界不断融合的新形势下,智库是服务国家战略决策、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力量,对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这为建设新型智库,进行内容创新指明了方向,也对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加强协同创新,形成了目前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布局。
高校图书馆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技术,建设高校新型智库,以此为国家政策和战略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学术资源支持和智力保障。目前,在对新型智库协同创新应用过程中,在各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阶段,需要不断推进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洞察用户的信息环境和信息工具,充分发挥文献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为文化的传承以及科学研究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1-5.
[2] 詹姆斯·G·麦甘. 中国智库: 政策建议与全球治理[J]. 国外社会科学, 2013 (5): 36-40.
[3] 孙蔚, 杨亚琴. 论习近平智库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理论范式[J]. 南京社会科学, 2018(9): 1-7.
[4] 孙鸿飞, 彭丽, 武慧娟, 等.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新型高校智库决策机制建设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 37(33): 7-9.
[5] 高春玲. 布鲁金斯学会的核心价值、运行机制及未来构想[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 1(2): 97-107.
[6 ]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EB/OL]. [2019-09-30].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
[7] 李亚慧, 范英杰. 建设我国新型高校智库的必要性及关键点研究[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8, 16(3): 57-60.
[8] 刘珅. 新型智库时代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N]. 新华书目报, 2018-10-19(009).
[9] 卜琳琳. 面向新型智库建设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8, 30(1): 171-173.
[10] 徐国娟. 地方高校图书馆发展新型智库的可行性分析[J]. 文山学院学报, 2018, 31(2): 117-120.
[11] 吴卫华, 曹健, 王艳红, 等. 高校图书馆面向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增值信息服务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15(2): 64-66.
[12] 张志强, 苏娜. 国际智库发展趋势特点与我国新型智库建设[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 1(1): 9-23.
[13] 黄如花, 李白杨, 饶雪瑜. 面向新型智库建设的知识服务: 图书情报机构的新机遇[J]. 图书馆, 2015(5): 6-9.
[14] 张振华. 高校图书馆智库职能的理性思考[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7(3): 47-50.
[15] 辛士波, 陈妍, 张宸. 结构方程模型理论的应用研究成果综述[J]. 工业技术经济, 2014, 33(5): 61-71.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nk tan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s. University libraries have increase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so a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and the efficiency of cooperation with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Method/proces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think tank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of university libra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new think tank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of university library by applying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Result/conclu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mode of the new think tank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puts forwar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the new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new think tank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tform
收稿日期:2020-01-06 修回日期:20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