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顺地戏文化作为贵州最具特色、保存最为完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中将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傩韵香包”系列产品正是以安顺地戏面具元素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将安顺地戏面具的造型元素运用于“香包”的设计当中,试图以此拓宽地戏面具艺术的创新思路,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寻求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安顺地戏面具;文创设计;傩韵香包
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它将担负着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扩大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转换经济发展动能的历史重任。”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已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加以大力扶持和发展。
安顺地戏文化作为贵州最具特色、保存最为完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中将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傩韵香包”系列产品正是以安顺地戏面具元素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将安顺地戏面具的造型元素运用于“香包”的设计当中,试图以此拓宽地戏面具艺术的创新思路,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寻求新的突破口。
1.安顺地戏面具文化概述
安顺地戏,俗称“跳神”,演出由“开箱”、“跳神”、“扫场”三个部分组成。正戏演出叫“跳神”、其余部分是迎神送神、驱邪纳吉的祭祀活动,主要盛行于以安顺地区为中心及贵阳、清镇、长顺、六枝等地,这是一种无需搭建戏台,在空地、院坝、平地上即可表演的古老戏剧形式,因此,称之为“安顺地戏”。安顺地戏以搬演正史及历代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为主,主要是对祖先的缅怀,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对后辈奋发向上的勉励,具有军傩的文化艺术特征,故而在学界将地戏归属于军傩。
地戏表演时须佩戴面具,在民间有人称面具为“脸壳”、“脸子”,于是有“脸壳戏”,“面子戏”之称。面具是地戏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它反映了过去人们的思维观念和审美意识。不同的面具代表不同的角色,每个面具都是凝聚着人们对远古神灵、图腾、祖先、英雄的深深敬仰与膜拜,它们是深深烙印于人们心中的“神面”。地戏面具所呈示的艺术特征,全面体现了地戏的文化内涵,是地戏文化的精髓,它已不仅仅是人们对祖先、英雄崇拜意识的象征和载体,更是屯堡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
2.安顺地戏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意义
安顺地戏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却依然无法逃避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正在逐步地走向衰落,我们虽然为之感到惋惜甚至痛心,却无法改变这一严峻的事实。但是,衰落并不等于消亡,也不意味着从此它将失去生存的空间。固然,安顺地戏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由于它本身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使它处于边缘状态时,仍有可能通过不断地调适与嬗变,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中拓展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本文正是基于对安顺地戏发展现状所面临的担忧,致力于安顺地戏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地戏面具艺术特色,融合现代审美思想,在创作题材和造型样式上打破传统的界限,尝试与其他艺术进行跨界结合,创作出一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唤起人们对安顺地戏文化根源的认识和重新审视,真实感受地戏面具艺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安顺地戏面具主题文创设计的尝试,使地戏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得到更好、更广的传承和保护;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增加民族文化记忆,对创建“文化乡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美好家园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傩韵香包”文创产品设计探究
3.1“傩韵香包”概念
“傩韵香包”:是以地戏面具元素为主题的香包产品设计,这组产品是将地戏面具的造型图案运用于香包外形的设计。在工艺制作方面运用民间刺绣的形式代替原本的木质雕刻,在质感方面做了突破性的“跨界”转换实验,合理巧妙地将地戏文化与香包文化相融合,是一次颠覆传统工艺、材质的尝试;完成了一种传承与创新的驱动。
3.2“傩韵香包”的设计指导思想
“傩韵香包”主要融合了地戏面具和香包的原生文化本义,充分发挥两者的文化共性,重塑优秀傳统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
让地戏面具艺术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展,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使之深入人心,富于情感,形成一个具有浓郁“文化乡愁”的艺术载体。
同时,秉承尊重传统、传承技艺、坚持创新、改革发展的设计原则,既坚持传统工艺设计和制作方法,认真学习传统工艺制作技术,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提高工作效率;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民族民间元素加以提炼和升华,使之融入现代设计当中,以丰富和拓宽民族民间艺术设计思路。
3.3“傩韵香包”的产品特点
(1)柔美的材质感受。“傩韵香包”的材质以布料为主,采用传统手工刺绣的制作工艺,以地戏面具为主要造型,具有柔软、细致的质感,与传统木雕面具相比,虽然缺少了木质的硬朗、大刀阔斧之感,却也体现出了活泼、可爱、平易近人的特性,增进了产品与人之间的亲切关系。
(2)和谐的构成之美。“傩韵香包”以黑色麻布为底色,以彩色的线绣出面具的造型。底色深沉稳重,图案色彩鲜艳明亮,规律的点、线、面构成,结合刺绣细致工整的肌理效果,让线性的表现更加具有灵动性,连续性,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完美结合,使画面看起来简洁大方、活泼率真,增强了香包的视觉冲击力。
(3)深刻的文化寓意。“傩韵香包”融合了地戏面具文化与香包文化的共性,二者均有驱邪、纳吉、护佑、保平安之文化寓意,承载了几千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希望,体现出人们朴素的文化意识和生活观念。
3.4“傩韵香包”文创产品市场前瞻
(1)香包具有广泛的使用功能。香包,古称为香缨、香囊、香袋等,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诗经》里的记载可知,香囊的制作与佩戴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它是古代人们装饰衣着、把玩的随身饰品,甚至当作男女恋爱的定情信物。具有驱邪、保平安、祈福等功能。从古至今,香包一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2)地戏面具蕴含深刻的艺术价值。地戏面具作为贵州优秀传统艺术中最具活力、最具特色、最具人文精神的视觉现象,以其粗犷、奔放的个性和深邃的内涵,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和喜爱,它不但具有多重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3)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影响。随着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强,人们重新发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复古风设计、民族风设计、中式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和喜爱。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手工艺产品又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和市场。
4.结束语
安顺地戏面具凝聚了屯堡世代民众的审美情趣,它呈现出来的原始、古朴、粗犷、简约的艺术造型,深刻有力,色彩鲜艳夺目,风格独树一帜,给人威慑肃穆之感,释放出一种震撼心灵之美;它是屯堡人们世代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贵州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民俗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为民族民间艺术带来广阔的研究空间,为文创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和艺术养分。
参考文献
[1]阎星等.传承与创新:文创中心建设之文化产业发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8.01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顺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安顺地戏面具的艺术创作与产品开发》(课题编号:AS2016B08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铁(1980.10--),男,苗族,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