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首楷,汤绍辉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广东 广州 510630
别嘌醇(Allopurinol)本品及其代谢产物作为一种能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具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有助于减少尿酸合成,进而降低尿酸中的浓度,并减少关节、肾脏、骨沉着尿酸。但同时,其也具有很多不良反应,如最常见的过敏反应,甚至还会累及胃肠道、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临床上突出表现为多浆膜腔积液(胸腔、腹腔、心包腔)及肝功能损害,伴有其他内脏损害如胃肠道(腹痛、恶心、呕吐)、凝血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症状。本病例所具有的症状为大量腹水、胸水、心包积液及肝功能损害,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尚未发现药物超敏综合征(drug-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同时具有大量腹水、胸水、心包积液及肝功能损害等症状,因此,该病例分析具有一定临床研究价值。
药物超敏综合征(DIHS)又被称为“药物引起的迟发性多器官超敏综合征”(drug-induced delayedmultiorgan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DMOHS),属于急性严重性药物不良反应。该病症致死率可达10%,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现报道我科收治的一例既往服用别嘌醇的DIHS的病例,希望对医务人员有所启迪,丰富疾病知识。
患者是一名幼儿教师,女性,年龄44 岁。因“发热、腹痛6 d,加重伴腹胀、呕吐、尿黄、咳嗽、胸闷1 d”于2019 年5月18日入院。患者6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T)38.0℃~39.0℃,伴畏寒,右上腹呈持续性隐痛。于广州某医院就诊,腹部彩超显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予“头孢替安、甲硝唑”等治疗后发热、腹痛等稍好转。1 d前上述症状加重,伴腹胀、恶心、呕吐、尿黄、咳嗽、胸闷、心悸不适。于是到本院就诊,以“发热、腹痛”收入院。患者发病以来,无呕血、便血等。既往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遗传病、传染病及疫水接触史。个人史、月经婚育史及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T 38.1℃,心率(P) 90 次/min,呼吸(R)18次/min,血压(Bp)118/78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急性病容;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未出现皮下出血点及瘀斑,呼吸音弱,轻微湿啰音,双侧中下肺叩诊呈浊音;全身未见浅表淋巴结肿大;律齐、心率90 次/min;未见各瓣膜听诊区病理性杂音;腹部膨隆,腹肌稍紧张,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6 次/min。入院诊断:(1)发热、腹痛、咳嗽、胸闷查因;(2)腹腔积液查因。给予抑制胃酸、抗感染、对症等治疗。
图1 胸片显示胸水及肺不张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红细胞计数5.13×1012/L,血红蛋白153.00 g/L,白细胞计数22.22×109/L,嗜中性粒细胞73.7%,嗜酸性粒细胞2.7%;尿常规胆红素34 μmol/L,余项正常;大便常规正常;血生化中谷丙转氨酶(ALT) 1 089 U/L,谷草转氨酶(AST) 586 U/L,总胆红素55.3 μmol/L,结合胆红素42.3 μmol/L,白蛋白26.0 g/L,肾功能、心肌酶、血脂等均基本正常;C反应蛋白(CRP) 78.07 mg/L,降钙素原(PCT) 5.183 ng/mL;血氨125 μg/dL;胸部X 片及胸部增强CT 显示双侧胸腔积液及肺不张(图1、图2),上腹增强CT 显示胆囊结石及腹腔大量积液(图3),心脏彩超显示心包少量积液,肾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多系统受损),考虑如下诊断及鉴别诊断:(1)感染性疾病,如流感、脓毒症、结核病、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2)病毒性肝炎;(3)自身免疫性疾病;(4)中毒或药物(服用过别嘌醇)超敏反应。给予保肝抗炎、补充白蛋白、对症、支持等治疗。
图2 增强CT显示胸水及肺不张
图3 大量腹腔积液
入院后第4 天,患者T 38.8℃,咳嗽加重,痰多不易咳出,呼吸急促,腹胀、上腹痛加重。给予胸腹腔穿刺放胸腹水,并进行胸腹水检测,显示渗出液。追问病史,既往有痛风病史5年,发病前3周痛风发作自服别嘌醇,100 mg,3 次/d,共服用10 d;否认可疑毒物及重金属接触史。另外,根据目前考虑诊断及鉴别诊断,进一步行相关检查显示:(1)T细胞斑点试验(-),血结核抗体(-),痰找抗酸杆菌及真菌检查均为(-),血培养(-),甲乙丙型流感病毒检测(-),登革病病毒抗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钩端螺旋体病抗体均为(-),肥达及外斐氏反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筛查检测均为(-),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军团菌相关检测均为(-),EB 病毒DNA(-),HIV 抗体(-),肝吸虫抗体(-),巨细胞病毒IgM 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2)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3)风湿免疫自身抗体全套(-),血免疫球蛋白、补体正常;(3)血铜蓝蛋白、血铜正常;(4)血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CA)72-4、CA19-9、CA153、CA125](-);(5)凝血酶原时间延长(20.1 s)。根据上述相关检查结果,基本可排除下列疾病:(1)结核病、流感、脓毒症、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伤寒、肺部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恙虫病等感染性疾病;(2)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3)常见风湿免疫性疾病;(4)肝豆状核变性等。
入院后第7天,患者上腹部、后背相继出现麻疹红斑样皮疹伴瘙痒,成片(图4),伴瘙痒,提示皮肤过敏。考虑患者发病前服用过别嘌醇10 d,于是完善HLA-B*5801等位基因检查,结果阳性。另外,患者入院后所用药物没有改变,表明皮肤过敏不是由入院后的药物所致,而是由别嘌醇所导致的药物超敏综合征。于是,给予地塞米松10 mg 静脉滴注,1 次/d,共5 d,后改口服强的松;免疫球蛋白10 g,静脉滴注,1 次/d,共3 d。经过上述治疗后患者临床表现明显好转,胸腹水5 d 后完全消退,上腹部、后背皮疹1 周后完全消退,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CRP、PCT 等指标两周后恢复正常。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效果,最后诊断:别嘌醇所致药物超敏综合征。
图4 背部皮疹
别嘌醇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尿酸生成途径的关键酶而发挥降低血尿酸作用,临床上在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中普遍运用此类药物。但是采用此法进行治疗,很容易引起诸如严重皮肤不良反应(SCAR)等,已经引起临床医师高度关注。SCAR 包括:(1)DIHS;(2)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3)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tevens-Johnson,SJS);(4)剥脱性皮炎(exfoliative dermatitis,ED),病死率极高[1-2]。
研究表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与人类HLA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HLA-B 基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在机体免疫调节中起关键作用。研究显示,HLA-B5801等位基因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阳性率为14%~20%,该等位基因阳性者服用别嘌醇后发生SCAR 的风险明显高于阴性者[2-3],中国汉族人群HLA-B*5801等位基因阳性与服用别嘌醇后引起皮肤不良反应密切相关[1]。
别嘌醇应用后所致的DIHS 通常潜伏期较长,多在服药后2~6周发生[4],临床上通常具有发热、皮疹及内脏损害三联征表现。患者皮损类型多,以麻疹猩红热样型多见,其他还可表现为剥脱性皮炎、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等严重类型;内脏损害主要累及肝、肾、胃肠、造血系统等[5]。DIHS 的诊断标准如下:(1)用某特定药物后迟发性发病,急速扩大红斑,大多是进展成红皮病。(2)停用致病药物后,过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3)体温大于38℃。(4)伴有器官损害。(5)有以下1 项血液改变,即a,血常规白细胞大于1l×109/L;b,异型淋巴细胞数大于5%以上;c,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大于1.5×109/L。(6)淋巴结增大。(7)疱疹病毒-6 型感染再激活。典型DIHS 具备以上全项,非典型具备1~5 项[6]。DIHS 治疗主要包括停用致敏药物、糖皮质激素及人免疫球蛋白的应用等。
本病例有如下特点:(1)患者发病前3 周因痛风发作自服别嘌醇10 d;(2)临床上突出表现为多浆膜腔积液(胸腔、腹腔、心包腔)及肝功能损害,伴有其他内脏损害如胃肠道(腹痛、恶心、呕吐)、凝血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尚未见DIHS同时表现为大量腹水、胸水、心包积液及肝功能损害者;(3)发热(大于38℃);(4)延迟性皮疹,即发病后接近两周才出现皮疹;(5)HLA-B5801等位基因阳性。该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符合DIHS 诊断标准的1~5 项,并且HLA-B5801 等位基因阳性,应用糖皮质激素及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后患者完全恢复,表明DIHS诊断完全成立。该患者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全身多系统功能严重受损,当未出现皮疹时,容易误诊为全身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故临床上对类似表现的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服用药物史,以避免误诊漏诊;同时,建议痛风患者服用别嘌醇前应完善HLA-B5801等位基因检测,尽量避免该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