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影像技术联合应用在节细胞神经瘤诊断中的价值

2020-06-18 12:40王海彬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包膜低密度正确率

王海彬

(安阳市肿瘤医院,河南 安阳 455000)

神经节细胞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临床多见于肾上腺与腹膜后间隙,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检出与诊断均依靠影像学检查,但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较为复杂,易与其他疾病混淆[1]。本研究探讨CT联合MRI节细胞神经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7年7月期间于安阳市肿瘤医院就诊的节细胞神经瘤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节细胞神经瘤,均无头痛、出汗、高血压等病史。男14例,女11例,年龄25~58岁,平均(41.25±7.52)岁。25例患者于术前均接受CT与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

1.2 方法

CT扫描:采用GE64排CT,参数设置:120~140 kV,140~160 mA采集层厚0.6 mm,重组层厚3 mm,三维重建。增强扫描对比剂量为优维显(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国药准字H10970164),高压注射器注射剂量为15 mL/kg,注射速率为3~3.5 mL /s。注入对比剂后于25~30 s(动脉期)、45~50 s(门脉期)、70~75 s(平衡期)、240 s(延迟期)多时间点扫描。并测量各时期平扫及增强情况下的CT值。依据节细胞神经瘤各时期增强扫描与平扫相比净增的CT值,将肿瘤强化程度划分为:无或轻微强化(<10 HU)、轻度强化(10≤-19 HU)、中度强化(20≤-40 HU)、明显强化(≥40 HU)。

MRI扫描:采用飞利浦3.0磁共振扫描,T1WI,行快速小倾角化学位移成像,同反相位成像。T2WI,常规SE加脂肪抑制序列,TR1 650 ~2 000 ms,TE109~115 ms,层厚4~8 mm,层间隔0. 8 mm。增强扫描对比剂选用Gd-DTPA,高压注射器静脉推注,剂量0.1 mmol /kg,速率3~3.5 mL/s,注入对比剂后按照轴位、矢状、冠状顺序扫描,增强扫描时间与CT扫描一致。对比扫描结果和肌肉信号,T1WI及T2WI信号分为低、中、高信号三个程度。

1.3 图像分析

观察肿瘤的大小、部位、形态、CT密度、MRI信号、病灶包膜、肿瘤强化程度等情况。肿瘤大小测量标准:选取病灶最大横截面的最长直径;根据CT平扫图像判断肿瘤钙化情况;根据MRI T2WI图像CT延迟期判断包膜情况;根据CT、MRI动态增强扫描的瘤体密度和信号强度判断肿瘤强化方式。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特征

25例均为单发病灶,9例位于肾上腺,16例位于腹膜,肿瘤最大直径范围为2.1~8.1 cm,平均(5.36±0.77) cm。病灶边界清晰,其中椭圆形或类圆形14例,不规则形4例,表现为“伪足征”(图1),7例延椎间孔向内生长,具有“钻孔性”(图2)。肿瘤包膜边缘光滑,脂肪间隙完整,增强后肿瘤边界更为清晰。其中8个病灶包埋血管,7个病灶推压血管,2个病灶同时挤压、包埋血管,5个病灶可见斑点、结节状钙化(图3),均未见侵犯征象。

图1 女52岁,左侧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膨胀性、嵌入性生长,呈“伪足征”; 图2 男63岁,右侧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延椎间孔向内生长,具有“钻孔性”; 图3 男55岁,右侧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瘤体中央结节样钙化。

2.2 CT与MRI表现

CT检查,14例平扫为均匀低密度,11例为不均匀低密度,区间范围13~43 HU,平均密度为( 27.23±4.25) HU。增强扫描中,8例轻度强化,15例中度强化,2例明显强化。另外,动脉期增幅2.52~5.23 HU,平均(3.71±0.51) HU,门脉期增幅3.25~10.25 HU,平均(6.33±0.78) HU,平衡期增幅为2.33~16.32 HU,平均(9.22±1.33) HU,延迟期增幅为12.33~42.55 HU,平均(26.88±4.25) HU,见图2。

MRI检查,T1WI呈低信号10例,稍微低信号14例;T2WI 呈稍高信号18例,较高信号7例,且12例信号均匀,13例信号不均匀。5例在T2WI上见低信号的漩涡状、编织交叉状征像(图7~8)。增强扫描中,16例呈云雾状、许絮状强化,9例呈不均匀条状、斑点状强化。

图4~6 女32岁,右侧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图 4CT 平扫; 图5 早期轻度不均匀强化; 图6 延迟期中度不均匀强化

图7 男42岁,可见病理漩涡征;图8 男46岁,典型漩涡征,但无病理

2.3 诊断结果

CT检查诊断为节细胞神经瘤16例,误诊9例,正确率64.00%;MRI检查诊断为节细胞神经瘤17例,误诊8例,正确率68.00%;CT联合MRI检查诊断为节细胞神经瘤24例,误诊1例,正确率96.00%,高于单独CT诊断或MR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3,P<0.05)。

3 讨论

病理上节细胞神经瘤境界清晰,呈结节状,质地柔软,有完整包膜,生长时受周围脏器的影响而成椭圆形,且不侵犯周围的血管和组织[2-4]。本研究结果显示14例CT平扫为均匀低密度,11例为不均匀低密度,MRI平扫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节细胞神经瘤的MRI平扫T2WI信号的增高程度与组织学表现相关:纤维组织细胞及细胞成分较少,黏液样基质较多时呈明显高信号;纤维组织细胞及细胞成分较多,黏液样基质较少时,呈低信号[5]。本研究发现5个细胞神经瘤病灶发现斑状钙化灶,瘤内沙砾状、散点状钙化为节细胞神经瘤特点之一,能与其它类型的肿瘤相鉴别[6]。CT扫描相比于MRI具有较高的空间和密度分辨力,更易发现病灶的钙化灶。

本研究结果显示CT增强扫描中,节细胞神经瘤表现为早期为不明显或轻度强化,平衡期及延迟期以轻中度强化为主。MRI增强扫描显示16例呈云雾状、许絮状强化,9例呈不均匀条状、斑点状强化。节细胞神经瘤早期强化与肿瘤内部血管和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关,延迟期强化由于对比剂不断聚集于细胞外间隙,从而延长廓清时间。其强化幅度与肿瘤组织成分比例密切相关,黏液样基质和胶原纤维较丰富,血管组织较少时表现为早期轻微强化,晚期强化明显。CT动态增强扫描能观测到节细胞神经瘤实质“渐进式”的强化方式,通过这一特点能与其他类型的肿瘤相鉴别[1]。

综上所述,CT扫描,可快速显示肿瘤钙化状况,科学量化肿瘤强化方式。而MRI扫描可清晰显示肿瘤实质组织形态及分布,较为直观。CT和MRI在诊断节细胞神经瘤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CT联合MRI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单独CT或MRI诊断,可提高诊断正确率。在神经节细胞瘤诊断中,CT与MRI诊断各具优势,联合应用CT与MRI诊断,可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误诊现象,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包膜低密度正确率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新型低密度Nb-Ti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住院患者留取痰标本正确率的影响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基于两种LSTM结构的文本情感分析
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