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流行新词“燃”的功能与形成

2020-06-17 02:46崔梦婷
关键词:新词形容词隐喻

崔梦婷

(上海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234)

引 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语言在不断地演化更新。尤其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成熟,新的语言现象不断涌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新词出现,用于记录社会的新事物新概念,也会有许多旧词产生意义与功能的偏移。

近年来,“燃”较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但是其意义与功能已经不限于原本的旧有的意义和功能,而衍生出新的语法性质与语法功能。本文将基于语言事实描述“燃”的语法和语义演变,并剖析“燃”复杂的产生机制和演变动因,叙述“燃”的使用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一、“燃”的语义与语法功能

(一)“燃”的语义功能

在《现代汉语词典 》(第7版)中,“燃”的释义如下:

受汉语语音双音化趋势的影响,现代汉语中“燃”较少独立使用,一般与其他语素搭配使用,构成“燃烧”“点燃”等词语。例如:

(1)火炬将最后传给点燃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大火炬的人。(《人民日报》1984-01-24)

(2)小斗香能持续燃烧10多个小时,大斗香则燃烧几天几夜。(《人民日报》2016-02-16)

根据释义,动词“燃”的语义特征可归纳为:[+着火][+光亮][+升温]

近年网络媒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燃”的语义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例如:

(3)在现实中,年轻人不懈追求梦想,对现实生活充满希望,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断拼搏、努力奋斗,就是“燃文化”的表现。(人民网2017-09-30)

(4)华晨宇惊艳献唱《智商二五零》和《寻》,炫酷的表演加上高科技虚拟技术的呈现,为观众带来很燃的演绎。(人民网2018-09-22)

从以上例句中可以看出,现有词典对“燃”的释义与以上例句中用法存在较大区别。例(3)中“燃”修饰“文化”;例(4)中“燃”受程度副词“很”修饰,表明“燃”俨然已发展出类形容词的形状义。

新出现的“燃”较多用于描述某种现象或者事物能够激发受众产生热血沸腾、积极向上的情绪,含有“激发斗志、振奋人心”的意思。其语义特征可概括为:[+使兴奋][+使积极][+主观性评价]。因此,“燃”已经由最初表示具体的点火动作和燃烧状态,转向描写抽象的情绪气氛状态的变化。可见,“燃”的语义已经由表示具体动作转向抽象。

作为动词的“燃”感情色彩为中性,并无明显的褒贬色彩,而近期新出现的“燃”则明显带有褒义趋向,具有积极意义。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新词“丧”与其对应,“丧”所表现的则是贬义色彩,带有明显的消极意义。例如:

(5)何谓“燃文化”?这是指正在年轻人中兴起的一种亚文化。它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和热血的状态,包含了主动进取、热情踊跃、乐观果敢等正面健康的含义。(《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7-09-07)

(6)如今,曾经在年轻人当中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年轻人中流行的“小确幸”不知何时起变成了“小确丧”,甚至有人称之为“丧文化”:一种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麻木地活下去的颓废心态。(《人民日报》2017-07-11)

以“燃”和“丧”为代表所构成的文化已经形成一种对比鲜明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公众的注意,而透过这种社会现象,两个词本身感情色彩的对立也可见一斑。

“燃”和“丧”原本意义关联不大,但在其新的意义中,两者的意义却处于彼此对立之中。“燃”和“丧”作为形容词时,都表示人的某种精神状态,对某事或者某物的看法和态度,但在具体的情感趋向上呈相反方向。例如:

(7)相比于“丧文化”,具有正能量的“燃文化”符合时代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凡永超《“燃文化”才是年轻人的主流文化》)

(8)用“燃文化”点燃年轻人生活的热情,用“燃文化”给“丧文化”透气,引领年轻受众从“丧文化”中走出来,树立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和热血的文化形态不仅是青年之需,也是时代之需。(《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9-07)

这种对立情况的出现,源于“燃”和“丧”本身所象征的具有对立性的意义。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人类的语言与认知环境相关,具有一定的理据性。“燃”本身的词义包含了火点燃的动作场景,在人们的心理认知中是一种温暖并伴随光亮的画面,燃烧时火焰向上,寓意着蓬勃向上。“丧”有“丢失、遗失”义,为负面义,并且常与丧葬相联系,给人凄凉暗淡和消极惆怅的感觉。因此,语言表达中,人们根据共同的认知心理赋予“燃”一种社会正能量的象征意味,具有积极性,而“丧”所代表的则是一种社会负能量,具有消极性,两者在深层语义上形成对立(1)网络语言中还将“丧”和“燃”直接组合,出现新词“丧燃”,意思是面对艰难困苦的逆境也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该词目前的适用范围不广。。

(二)“燃”的语法功能

根据新词“燃”在当下语言中的实际用法,更适合归为性质形容词。

1.能受“很”“不”修饰,在句中做谓语,后面不能带宾语

例如:

(9)另有观影者表示,《巨齿鲨》特效很燃,可以抱着爆米花兴致勃勃从头看到尾。(中国新闻网 2018-08-13)

(10)排队买苹果到排队买华为,翻转的现实触动了不少人,许多中国网友感慨“有点燃”“突然想哭”。(人民网 2018-10-31)

(11)最可恨的是,这部完全不燃了,已沦为平庸好莱坞大片。(人民网 2018-03-28)

根据例(9)—(11)可见,“燃”能受不同量级的程度副词“很”和“有点”修饰,也受“不”否定。

2.修饰名词作定语

“燃”还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文化”,构成偏正短语。例如:

(12)在现实中,年轻人不懈追求梦想,对现实生活充满希望,为了心中的目标,不断拼搏、努力奋斗,就是“燃文化”的表现。(人民网2017-09-30)

虽然“燃”作为定语修饰名词的能力还很有限,比较常见的就是与“文化”相搭配。除此之外,还有“丧片”“燃片”等用法,但传播范围并不是很广。

3.带补语

“燃”带补语的用法也很常见。“燃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词性为动词,有两个释义:

①点燃使爆炸。

②由燃烧引起爆炸。

当下“燃爆”既有词典收录用法,也产生了新的含义。对比下面的例句:

(13)节目中,作为寄托着国人最深沉的情怀、体育精神最深入人心的队伍,两季首发冠军中国女排一亮相就燃爆全场。(《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5-22)

(14)1月27日,山东菏泽市南华鞭炮市场,因试放鞭炮引起11个鞭炮摊位燃爆,一名买鞭炮的14岁男孩当场被炸死,3名卖鞭炮的人被炸伤。(《人民日报》1988-02-10)

上面例(14)中“燃爆”符合词典释义,但(13)中“燃爆”的意思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虽然依然在句中做谓语,但是动作性减弱,描述性增强,衍生出的词义与具体的点火爆炸已经无关。 “爆”跟在“燃”后面,表示“燃”的程度,具有夸张化的效果。例(13)中的“燃爆”,是指女排运动员一出场就点燃了观众的热情,使整个节目气氛热烈,女排运动员身上的精神感染到观众,让观众们热血沸腾。

与之类似的跨层组合“燃到”组合发生相近的变化。例如:

(15)这个奥林匹克火炬将燃到运动会结束才熄灭。(《人民日报》1956-11-23)

(16)正当邱定广带领工友向新的目标冲刺的时候,他生命的烛光燃到了尽头。(《人民日报》1995-07-01)

(17)哪怕干到凌晨3点,他们也能燃到爆炸。(搜狐网 2018-08-22)

(18)不少观众表示,影片从头到尾燃到爆炸,场面真实震撼,让人惊心动魄。(中国新闻网2018-02-19)

同样是“燃到”,但在前两例和后两例中意思相差甚大。从例(15)和例(16)中可以看出,“燃”的词义与作为动词的“燃”词义相近,与引火点着的意思相关。例(15)是具体的火,例(16)是将人的寿命比喻为“烛火”,生命到了尽头比喻为蜡烛燃烧到了尽头。例(18)“燃到爆炸”则是一个述补结构,意思同“燃爆”相似,“燃”后面接程度补语,表示“燃”的程度,形容极度振奋人心,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燃到炸裂”“燃到飞起”,都是表示程度,是一种夸张的表达形式。

二、“燃”的演化机制与动因

新词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外在的社会因素、语言接触、人们的心理动因以及语言内部机制等,但归根到底语言内部演变机制是主要原因,而其他因素只是提供一种演变条件。

(一)内部机制

1. 隐喻和转喻互动

“燃”词义和语法功能的演化是在一系列机制的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其中隐喻和转喻的互动不容忽视。

如上所述,“燃”大多用于表示一种使人兴奋激动的情感状态,而人的情感与生理症状有着普遍性的联系,比如紧张的时候会脸红。根据这种联系,产生了一系列的转喻:据此,Lakoff假设了一个普遍转喻:+THE PHISIOLOGIAL EFFECTS OF AN EMOTION STAND FOR THE EMOTION+(+某种情感的生理结果代表这种情感+)当人在兴奋激动的时候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现象,比如:体温升高、脸红等,但一种生理结果所对应的往往不止一种情感,比如:同样是脸红,除了可以转喻兴奋、紧张外,还可以转喻愤怒等多种情绪。 因此,转喻无法为情感提供单一独立的概念支撑,必须依靠隐喻来互动配合,而隐喻又需要转喻的触发,两者互为辅助。

“燃”新词义的形成离不开概念隐喻的作用。燃烧是一种发热发光的状态,而人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时也伴随着体温升高等一系列强烈的生理变化,由此将人的情感隐喻为可燃物,可燃物能够被点燃,通过概念化隐喻的作用,被隐喻为可燃物的人的情绪也可以被点燃。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隐喻+兴奋是火+这一形式,这个隐喻同时也伴随着另一个普遍隐喻+身体是情感的容器+共同存在。在这一系列隐喻和转喻机制的共同作用下,“燃”产生了新的词义:某事物能够激起人们兴奋激动的情绪,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2.突显与转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在某种程度也是为了突显。“燃”能成为这个阶段社会的流行语,与人们交际中需要突显“燃”的需要也不无关系。用火燃烧的场景来表现某种情感,“燃”并不是第一例。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燃烧”的释义如下:

“燃烧”的第一个含义是化学术语,然后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引申出第二个释义,引申义更加抽象化,描写性更强,与近期出现的独立作为形容词的“燃”的意义较为接近。例如:

(19)因此,他中学毕业后即投笔从军参加革命,一个信念在他心里燃烧——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人民日报》1988-10-16)

(20)另有观影者表示,《巨齿鲨》特效很燃,可以抱着爆米花兴致勃勃从头看到尾。(中国新闻网2018-08-13)

从例(19)中可以看出,“燃烧”本身可以作为动词描述一种心理状态,将人内心激动兴奋的状态与火焰燃烧的状态相类比,使语言更加具有表现力。

隐喻机制内部有程度的划分,有些隐喻由于人们对其十分熟悉,甚至感受不到其中的隐喻义,成为词汇意义中的一部分,这种隐喻一般被称为常规隐喻,也有学者称为死隐喻。而另一种隐喻则是新奇的,具有创新性的,被称为非常规隐喻,也有学者称为新奇隐喻等。

很明显,新奇隐喻的突显度远远高于死隐喻,因此人们更愿意用新创的“燃”来表达情感,更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能够起到突显的作用。

在例(20)中,“燃”的意义与“燃烧”相比较而言,形象化色彩更浓,描绘性更强,也更加口语化,有着振奋人心,积极向上的含义。

“燃烧”虽然也通过隐喻机制延伸出了表达情感、欲望高涨的意思,但其词性依然是动词,而“燃”的词性发生了转变。词语在演变过程应交际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功能的改变,属于造词法中的一种,即转类造词。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容易出现某些词语在不改变词形的情况下,产生新的语法功能。

“燃”属于转类造词中的动转形。原本表示动作行为功能的动词转向成为描写性质状态的形容词,此类动词一般本身就暗含有表示状态的意味,比如:“活人”“眼瞎”中的“活”和“瞎”。合成词中这种例子就更为常见:

讲究分寸 生活很讲究

冤枉好人 惩罚很冤枉

勉强学生 理由很勉强

其中的“讲究”“冤枉”“勉强”作为动词时,含有表示动作的性质状态的意思,因此作为本身就暗含有一定性质状态描写功能的动词在一定机制的作用下转化为形容词,用来表示状态和性质也就顺理成章了。作为动词时更加注重动作性,并且具有自主性,一般在句子中会有动作的施事。作为形容词时,则偏重于对状态性质的描写。“燃”作为动词时本身就是对燃烧这种现象的动作描绘,表示火点着的动作状态。随着交际表达的需要,进而衍生出了形容词的功能。

(二)外部动因

1.外来文化影响

当前中国社会的开放与包容使多种文化互相影响交融更为频繁,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输出工具自然也会相互影响,语言接触也成为汉语出现新的语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燃”的出现,与日本文化的传播关系密切,尤其是其中的ACG文化[ACG是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s)与游戏(Games)的英文首字母的缩略简写]。在ACG文化中,当出现让人热血沸腾的画面时,角色的台词里往往会有动词“燃え(もえ)”,意思是“燃烧”。例如:“燃えろ、俺の小宇宙(コスモ)よ!”意思是:燃烧吧,我的小宇宙!显然,这与人们的日常用语不符,但却十分符合动漫人物夸张化的情绪表达。

久而久之,人们在评价某个类似环境,需要用到夸张化的情绪表达时,也会用到“燃え”表示令人激情澎湃。 “燃え”中的“燃”与汉字“燃”一致,能够令中国受众产生熟悉之感,并且单字“燃”也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进而在之后的高频使用中衍生出了形容词的用法。

2.填补表达空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在社会交际中焕发生命力。新一代的年轻人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状,面对一些新的能够激发自己昂扬斗志的事物时,需要词语来表达自己内心激情昂扬的情感,但是常规的兴奋和激情已经无法满足他们表达的需要。此时,缺乏一个恰当的表示情感的词语,即形成表达空位。

为了吸引注意力,年轻人更愿意去使用“新鲜”“形象”的说法,追求标新立异的年轻人自然而然地将目标转向了新词。“燃”也就在这样背景下出现,夸张化和形象化的语言有利于年轻人去表达内心的情绪,满足了人们情感表达的需要,填补语言表达上的空位。人们也愿意用“燃”来表达坚持奋斗、勇敢挑战困难和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

三、“燃”的使用现状与发展

(一)使用现状

目前动词“燃”和形容词“燃”两种用法并存。为了解“燃”的使用现状,我们对以“人民网”为代表的新闻语体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语体进行了检索。

针对人民网2018年12月15日至2019年1月15日所有语料,排除人名地名等干扰因素和重复语料,得到如下统计数据,详见表1:

表1 动词“燃”与形容词“燃”在人民网的出现频率统计

对2018年12月15日至2019年1月15日可搜集到的所有微博文章中出现“燃”的语料进行分析,得到如下数据,详见表2:

表2 动词“燃”与形容词“燃”在微博文章的出现频率统计

综合上表可以看出,作为形容词的“燃”出现的频率较高,有一定的受众群体,不仅出现在网络语体之中,并且在新闻语体中出现频率也较高,影响范围较广,并且有一部分“燃”的意义存在融合现象。例如:

(21)节目“燃”到海外。(人民网2018-12-17)

(22)《网络文化引“燃”日常生活》(人民网2018-12-29)

例(21)中的“燃”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节目像火一样燃烧蔓延到海外,强调节目动态的影响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指节目效果很好,使海外的人也热血沸腾很激动,强调的是节目效果的程度。例(22)中,“引燃”本身是一个意义凝固的结构完整的词语。但在这里,“燃”单独用引号强调,表明了此处的“燃”本身不单单是作为动词“点燃”意思,还有作为形容词“燃”的“使激动兴奋”的意义。

(二)发展趋势预测

新词产生和旧词消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词不如基本词稳定,部分新词保留下来,并记录到了词典之中,如:给力等,也有一些新词由于使用频率降低被社会淘汰。

“燃”从目前来看生命力较强,随着人们对于新词包容度的提高,“燃”依然有着很强大的发展空间。

1.习语化

“燃”具有较高的能产性。它有较强的组合能力,有其多样的搭配格式和丰富的表义方式,可以构成“燃不燃”“很燃很X”“不燃不X”等。例如:

(23)《奔三的我们,还谈什么燃不燃的》(搜狐网2018-04-07)

(24)陈老不顾众人劝阻,在危急时刻勇敢地举起火把,站在推土机下,以一人之力劝退工人,很燃很感动——( 《光明日报》公众号2017-04-12)

(25)《新年新气象,不燃不快乐!》(搜狐网2018-01-02)

作为新词的“燃”还倾向于组成新词或产生新义。例如:燃爆、燃炸、激燃。

(26)舞台上,张艺兴大秀钢琴技能和燃炸舞蹈展现全能艺人魅力,引发现场欢呼不断。(人民网 2018-12-29)

(27)黄蜂进行多次酷炫激燃的变形,充满力量感的画面令人热血沸腾。(人民网2018-12-26)

例(26)中的 “炸”意义已发生偏移,也产生了去范畴化的倾向,在句中表示“燃”的程度意义,不再是动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使用,但与“燃”组合时,通常充当补语。例(27)中“激”同样也是表示“燃”的程度,充当“燃”的定语。

2.指称化

在高频的使用过程中,流行语“燃”不仅可以作为形容词起修饰作用,还有指称化的倾向。例如:

(28)“燃”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心境。(中国新闻网 2018-08-28)

(29)2018已至,你是“燃”还是“丧”?(《半月谈》公众号2018-01-09)

从例(28)和例(29)中可以看出“燃”在此不是用于描写一种使人激情昂扬情感状态,而是指称“燃”所代表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意志。

根据搜集到的语料来看,这方面的使用频率还不是特别高,正处于一种发展的状态,之后的发展情况,还有待观察。

结 语

本文对流行词“燃”的语义和语法功能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当下新词“燃”的演化机制和动因。考察发现,“燃”的演化受到语言内外部因素的双重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是隐喻和转喻的互动、突显和转类作用,外部动因则从语言接触和填补情感空位来展开论述。作为形容词的“燃”目前使用频率较高,具有较强的组合能力,并且有习语化和指称化的倾向。

词汇系统中,用转喻和隐喻来造词的现象非常多,甚至会造成一整类词的语义改变,造成语言成分的去范畴化。例如:燃、炸、爆。这表明“火”“剧烈燃烧”等意义的系列动词在当代的语言使用中语义和功能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偏移,有部分明显偏向形容词的用法,具有夸张化和主观化的倾向,并且其语义虚化程度正在加深。

语言总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随着社会对新事物新现象包容度的提高,语言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语言系统有其自身的调节能力,词汇系统也遵循优胜劣汰,“燃”的发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新词形容词隐喻
声音·数字·新词 等
认识形容词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学诗偶感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形容词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