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芳,于晓霞
(辽东学院 师范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3)
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和检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写作应符合学术规范,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实践报告、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是根据区域和专业发展优势,培养语言技能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应用型英语人才,强调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多年以来,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要求一直沿用学术论文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普遍问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侧重实践与应用,而以毕业论文为形式的毕业考核又将问题回复到原点,无法实现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同时,学生的毕业论文也显现出诸多问题,例如:论文选题重复、缺乏创新;研究对象尤其是文学作品类经典有余、新意不足;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对理论的应用有生搬硬套之嫌。显而易见,传统的毕业论文已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改革势在必行。
四年制本科毕业生要求完成毕业论文主要有两方面目的:首先是对本科学习阶段知识、学习能力的全面考核;其次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言之,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要实现考察理论学习及实践应用两方面能力。在英语专业,近年来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突出,学界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讨论也在持续进行。
在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高级检索“英语毕业论文”,搜索到相关文章116篇。这些论文大多基于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如盛国强和周永模利用问卷调查了我国132所不同层次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状况,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法错误、中式化表达、不同程度的抄袭和创新不足。文章最后建议如要解决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改革和创新教学理念与手段、强化英语写作教学、把好论文选题关、科学使用研究资料和加强过程管理等[1]。张春芳用文献法对近三十年(1981年至2009年) 刊登在国内121种期刊中研究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文章进行了调研,指出毕业论文管理、写作及指导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对策: 建立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把握基本的选题原则和方法; 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材,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2]。
在中国知网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通过检索并对比检索到的论文内容发现,韦润芳应是较早提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措施的研究者之一。韦润芳的研究对象并非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而是电大的英语专业毕业生。由于电大生源大都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成年人,因此韦润芳提出从“写论文”到“做项目”的毕业论文改革方案,利用学生大都有固定工作的特点,实现“边投入、边产出”,即“边研究、边实践”的研究模式,从而提高英语专业毕业项目的质量与实效[3]。马艳晶根据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的特点,提出“到工厂企业中去做论文”的观点,以此强调论文的实践性[4],但并未从毕业论文的形式上提出改革的建议。之后,贾军红提出了较为详细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贾军红建议采取新的评价机制,采用论文、调研报告、文献翻译与评析、作品制作等形式,导师团队和学生兴趣小组参与的指导方式,等级制、小组评阅和自由答辩组成的评价方法和全过程监控与质量监督模式,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改革[5]。郭庆和黄运亭重点探讨了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制作的优势[6]。常俊跃、刘之攀提出了“1+X”的改革理念,针对毕业论文写作脱离现实需求的问题,提出论文需与就业相联系,用“1+X”,即用英语写出涉及相关专业的毕业论文,如“英语+经贸”或“英语+酒店管理”等[7]。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在毕业论文改革这个问题上,多数研究者关注的是论文本身的改革,如怎样规范选题、怎样加强监控管理、怎样提高语言质量等。这些改革意见虽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论文本身质量的提高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毕业论文整体面对的根本、关键性问题——缺乏创新、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在此背景下,对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单一毕业论文为主要考核手段的英语专业毕业考核形式,以“形式+内容”提升学生参与毕业论文的积极主动性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切。
辽东学院自2015年成为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以来,英语专业围绕学校转型发展、深化改革的中心工作,依据2016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从2016年开始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实施了毕业论文改革,改革重点考察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否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项改革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倡导学以致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关注社会需求,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辽东学院英语专业将传统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改革为包括专业实践训练项目、翻译实践和主题英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毕业综合训练体系,并进行了改革实践。通过改革,努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确立适合该校英语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毕业设计形式;第二,改革指导及评价方式,构建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符合的指导体系和评价体系;第三,毕业设计体现尊重学生个人兴趣、能力、就业需求与发展需要相结合。
1. 专业实践训练项目
专业实践训练项目是以项目为依托,检验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旅游、商务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研究与创新能力。因此,鼓励学生在选题时以英语语言学科群为平台和基础,选择与本专业以及实习、就业相关,适应社会需求的选题。设计内容要求结合实际应用,所提建议和设想力求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专业实践训练项目要求每个学生作为项目主持人承担一个项目,学生必须完成开题、中期检查、结题和答辩四项内容,并符合各项标准和要求方可取得毕业资格。此外,项目结题报告必须用英文撰写,字数不少于4 000字。
2. 翻译实践+反思报告
翻译实践类要求学生翻译3 000字左右的文字材料(英译汉、汉译英均可),可以是文学作品节选,也可以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材料,要求译文从未在国内外正式发表过。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英文撰写关于翻译实践的作品评析和反思报告,字数不少于3 500字。
3. 主题英语视频+反思报告
主题英语视频类要求学生完成30分钟左右的英文视频录制,视频主题可以是文学、翻译、跨文化交际、商务及旅游方面,视频文稿不少于1 500字。同时要求学生英文撰写关于视频制作的反思报告,字数不少于3 500字。
针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问题,辽东学院英语专业从2016年开展毕业论文改革的尝试性工作,提出以专业实践训练项目代替传统的毕业论文的方案。
表1 改革前毕业生论文选题分类及数量
表2 改革后毕业生专业实践训练项目选题分类及数量
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之前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多集中于文学,以2014届与2015届毕业生论文为例,在2014届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翻译研究17篇,跨文化交际7篇,商务英语研究7篇,语言学研究13篇,文学研究40篇;在2015届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中,翻译研究11篇,跨文化交际6篇,语言学研究6篇,文学研究37篇,可见文学研究一直占据毕业论文选题的一半以上。然而,学生所选择的文学作品普遍集中于英美文学课上所讲授过的作家作品,这些作品的经典性很强,然而学界对其研究已经达到十分深入的程度,以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对理论的掌握能力而言,很难写出具有新意的内容;其次,学生的研究能力有限,所选择的方法多为比较,却很难完成比较的意义,而对其他文学理论的掌握多浮于表面,不能将理论与作品很好地结合。据此,从2016届毕业生开始,辽东学院英语专业开始实施以专业实践训练项目代替毕业论文。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的研究思路拓宽,选题丰富多样、时效性强,更加强调学以致用与创新,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能力的实践应用性。
辽东学院英语专业以专业实践训练项目代替传统的毕业论文在三届学生中进行了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专业实践训练项目的优势在于:真题真做,避免抄袭;实践性强,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研究+实践”,与办学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更契合。但问题也同样存在,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项目研究的方法掌握还不够熟练;2 000字的研究报告字数略少,很难深挖问题、研究问题,无法全面检验出本科学生应具备的初步的研究能力;项目研究过程中对佐证材料的收集不够充足。
针对2016、2017、2018三届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与所积累的经验,辽东学院英语专业进一步完善了改革方案:从2019届毕业生开始,建立了更加多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毕业综合训练体系,具体包括:专业实践训练项目、翻译实践和主题英语视频制作。这种改变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及语言能力,进一步限定了题目类别的选择,如选择翻译实践类项目的学生必须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而选择主题英语视频制作的学生则必须通过英语专业四级口语考试。这种限定明确了不同类别项目对项目主持人个人英语能力的要求,进而保证了项目的完成质量。
1. 第一阶段(用时5~6周)
毕业综合训练是大四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关键性步骤。在第六学期之后的暑假期间,学生就被鼓励积极与目标指导教师沟通初步的毕业项目设想。第七学期开学初,每位指导教师要提交5个毕业选题,统一汇总后供学生选择。指导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前期文献梳理,从而挑选出合适的选题。之后,各位指导教师上交学生的选题,由英语系全体指导教师初步讨论选题的可行性。在这个过程中,某些选题陈旧、不切合实际、操作性不强的选题会被要求重新进行拟题。在选题初步通过后,学生开始撰写开题报告,进行统一开题。根据学生选择毕业项目的不同,指导教师分组讨论开题报告,讨论其项目研究设计过程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专业实践类项目研究范围是否恰当,设计思路是否合理等问题;翻译实践类的内容选择怎样保证其原创性,反思报告如何撰写才能体现其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视频的主题选择是否有价值、有意义,其拍摄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可实现的因素等。对不合格的开题报告,立即要求学生重新撰写或重新拟题。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因为必须从源头保证毕业项目的质量,才能使后续的研究过程顺利进行。
2. 第二阶段(用时12~16周)
在开题报告审核通过之后,学生开始毕业项目的具体实施。在这期间,指导教师必须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从而随时解决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定期提醒学生目前应进行的阶段,防止学生由于在某一阶段过于拖延而影响了整个项目进度,也要对照学生的开题报告定期检查其佐证材料的收集情况。同时,学校在项目进行中会统一进行中期检查,进而掌握毕业生的毕业项目进展情况。
3. 第三阶段(用时4周左右)
无论是毕业综合训练的哪种形式,都要求形成最终的英文结题报告或反思报告。从春季学期的4月开始,学生开始英文结题报告、反思报告的上交工作。在此期间,共经历初稿、中稿和终稿三次修改过程。指导教师在指导期间要求保留修改痕迹与修改意见的记录,从而保证了修改过程的严谨。在经过对结题报告、反思报告的反复认真的修改之后,学生上交终稿定稿,指导教师进行匿名交叉审阅,并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对结题和反思报告的查重审核。交叉审阅不合格的学生不允许参加当年的毕业答辩;查重重复率高于15%的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对报告进行修改,进行二次查重,再次不合格者取消当年答辩资格。
4. 第四阶段
学生的答辩工作是由学院统一安排的答辩小组负责,答辩小组由4~5位各类项目指导教师组成,答辩成绩实行等级制,即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评阅意见及分数由答辩小组综合给出,这样可以在最大的程度上保证答辩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通过以上四个阶段严格的流程管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一步步解决问题,各方面能力特别是实践应用能力得到了一次综合的训练和检验,达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新的毕业设计形式带来的最重要的效果是激发了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兴趣和主动性,而学生的关注点和视角也往往令人耳目一新。例如,有学生关注到深夜烧烤的独特景象,从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的视角制作了以“深夜食堂”为主题的英语视频,宣传讲解独特的城市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运用到语言知识,还锻炼了拍摄、剪辑等技能,毕业综合训练不再是闭门造车,而变成了兴趣与能力锻炼的结合,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最后的反思报告中,很多学生虽然限于经验难以写出很深层次的见解,但这一过程让学生熟悉项目研究过程,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再由指导教师及答辩小组指出问题,帮助他们认识改正,这一过程正是他们在走出校门前的一堂极有价值的实训课。
在对包括2020年应届毕业生的五届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96.6%的学生认同并接受这种毕业论文改革,认为其形式新颖,从多角度锻炼了实践应用能力,能够学以致用。90.4% 的学生表示为了按要求完成项目,他们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文献收集与调查研究。近五年的实践表明,这种依托实践、强调应用的毕业设计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毕业论文许多弊端,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认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毕业论文是本科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关键性环节,是检验学生在本科阶段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综合性评价。针对当前毕业论文制显现出的诸多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围绕转型发展这一主题,结合英语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革创新毕业设计形式,探索出既符合自身实际又能突出专业特色的毕业设计形式,实现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有机结合,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