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梦
(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传统“六书”将汉字的结构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法,其中形声所造字的比例最大,也是最能产的汉字结构模式。形声字是由表义的形符和示音的声符构成,随着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发现声符不仅可以示音,还能提示意义。宋代王圣美提出“右文说”,探求了“声中有义”这一说法,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四《艺文一》中说:“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1]173这就打破了以往据形探义的固有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声中求源的新思路,有利于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声符有义的现象早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就已用“亦声”来表示,例如,《说文》在解释“娶”的条例是:“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其次是以《释名》为代表的“声训”实践,它是探求词源的方法,王宁《论形训与声训》:“声训是用音近义通的词来作训,因为训释词与被训词之间有词音的关系,所以被称作声训。但是,声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显示读音,而仍是为了显示意义[2]105。近代的沈兼士在《右文说在训诂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中运用声训与右文、右文说之略史、诸家学说之批评与右文之一般公式、应用右文以比较字义、应用右文以探语根等方面对“右文说”进行了全方位的科学阐述与归纳[3]74-185。李国英在《小篆形声字的构件功能》中指出:“声符的示源功能,是指声符显示形声字所记录的词的源义素的作用。源义素即派生词的构词理据,它是在源词分化出派生词过程中由源词带给派生词的一种‘传承信息’……在派生词与源词之间所包含的共同源义素,标志着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4]31由此可见,形声字的声符具有示源功能是有理可循的。为了更明确这一理论意义,本文以从“扁”得声的汉字为主要研究对象,逐个分析其字义并探求各字之间的联系,以加深我们对“声符示源”的认识。
根据以上字义分析可知,“扁”的核义素有“狭小”“扁平”“轻薄”“大”“不正”之义。下面具体展开略析从“扁”得声字的意义。
甂,《说文·瓦部》:“似小瓿,大口而卑,用食。从瓦,扁声。”《广韵·先韵》:“小盆。”《扬子·方言》:“自关而西,盆盎小者曰甂。”《五音集韵·仙韵》:“小盆。”“甂”的本义为小瓦盆,体现的是小义。
惼,《广韵·铣韵》:“愝惼,性狭。”《集韵·铣韵》:“愝惼,性狭。”《类篇·心部》俾缅切:“愝惼,性狭。”《尔雅》:“急也。”《庄子·山木篇》:“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惼意为心胸狭隘,即心眼小,故与小义有关。
褊,《说文·衣部》:“褊,衣小也。从衣,扁声。”《广韵·獮韵》方缅切:“衣急。”《集韵·先韵》:“褊褼,衣貌。”《类篇·衣部》俾缅切:“褊褼,衣貌。”《玉篇·衣部》:“急也。狭也。衣小也。”《篆隶万象名义·衣部》:“急也。衣小也。狭也”。褊意为衣服小,体现的是小义。
糄,《广韵·铣韵》:“烧稻作米。”《集韵·先韵》:“米也。”《类篇·米部》补典切:“米也。烧稻取米曰糄。”《五音集韵·仙韵》:“米也。”糄之义与米有关,米的特点为颗粒小,遂与小义有关。
碥,《广韵·铣韵》:“乘车石也。”《集韵·铣韵》:“乘石貌,通作扁。”《类篇·石部》:“乘石貌。通作扁。”《五音集韵·獮韵》:“乘车石也。”乘车石即登车时用来脚踏的石头,形状小,遂与小义有关。
牑,《说文·片部》:“床版也。从片,扁声。读若边。”《广韵·先韵》:“床上版也。”《集韵·先韵》:“床版。”《玉篇·片部》:“床上版。”床板的形状扁平,显然与平义有关。
稨,《广韵·禾部》:“稨豆:植物名。荚果可食用。也作‘扁豆’。《集韵·先韵》:“篱上豆。或从边,亦作稨稹。”《五音集韵·仙韵》北典切:“篱上豆也。”扁豆狭长,呈长方形、扁平之状,故稨与扁平义有关。
萹,《说文·艸部》:“萹茿也。从艸,扁声。”《广韵·铣韵》:“萹茿草。”《五音集韵·仙韵》补殄切:“萹茿。可食。”萹茿为一种草本植物,叶柄短,叶片呈椭圆形,与平义有关。
匾,《洪武正韵·铣韵》:“不圆也。”《古今韵会举要·铣韵》:“匾,不圆貌。”《朱子语类·训门人(九)》:“须是纵横舒卷,皆由自家使得方好;搦成团捺成匾,放得去收得来方可。”元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我却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搥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匾即扁,不圆之义,故显平义。
編,《说文·糸部》:“次简也。从糸,扁声。”《广韵·仙韵》:“次也。”《字林》:“以绳次物曰编。”《五音集韵·仙韵》:“列也。”简册由竹子切割成片状用绳子串起组成,整体呈长方形的扁平状,遂显平义。
媥,《说文·女部》:“轻貌。从女,扁声。”《广韵·仙韵》:“身轻便貌。”《玉篇·女部》:“轻也。”《篇海类编·女部》:“身轻便貌。”《篆隶万象名义·女部》:“轻貌也。”由此可知,媥有轻义,因为身体薄瘦,所以才会轻盈。再如,纸张非常轻,是因为它的厚度薄。故媥带有轻薄义。
翩,《说文·羽部》:“疾飞也。从羽,扁声。”《广韵·仙韵》:“飞貌。”《类篇·羽部》:“《说文》:‘疾飞也。’一曰翩翩往来貌。”《洪武正韵·先韵》:“疾飞,又往来貌。”《慧琳音义》的《惠超往五天竺国传》上卷:“翩翩:音篇。翩翩者,如鸟飞行之貌也。”身体轻盈才能飞翔,故显轻薄义。
騗,《广韵·线韵》匹战切:“跃上马。”《集韵·线韵》:“跃而乘马也。或书作骗。”《类篇·马部》:“跃而乘马也,或书作骗。”《五音集韵·线部》:“跃上马。”《篇海类编·鸟兽类·马部》:“騗”,同“骗”。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三:“騗,《纂文》云:‘谓跃上马也。’”上马的要动作轻快,身体腾空,遂与轻义有关。
艑,《广韵·铣韵》:“吴船。”《集韵·铣韵》:“艑艖,舟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引服虔《通俗文》:“吴船曰艑,晋船曰舶,长二十丈,载六七百人是也。”《类篇·舟部》:“艑艖,舟也。”《五音集韵·獮韵》:“舟名。”《宋书·吴喜传》:“从西还,大艑小艒,爰及草舫,钱米布绢,无船不满。”《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八引《荆州风土记》:“湖州七郡,大艑所出,皆受万斛。”由此可知,艑之义为船,大艑,故显大义。
遍,《广韵·线韵》:“俗。”《类篇·辵部》:“帀也。”《篇海类编·人事类·辵部》:“遍,周也。”《韩非子·内储说上》:“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五音集韵·线韵》:“遍,俗。”帀,《说文·帀部》:“帀,周也。”《广韵·合韵》子荅切:“遍也。周也。”《水经注·河水》:“水帀隍堑,于城东北合为一渎。”明袁宏道《赋得野竹上青霄》:“染成云泛泛,帀以碧淙淙。”由此可知,遍是帀的俗字。所以遍有周遍,普遍之义,即范围广,故遍带有大义。
篇,《说文·竹部》:“篇,书也。”段玉裁注:“书,箸也,箸于简牍者也,亦谓之篇。古曰篇,汉人亦曰卷。”朱骏声通训定声:“篇,谓书于简册可编者也。”《广韵·仙韵》:“篇,什也。”《汉书·公孙弘传》:“其悉意正议,详具其对,着之于篇。”颜师古注:“篇,简也。”篇就是竹简,简册,古代写东西都写在竹简上,竹简之间以绳子或皮条编在一起,首尾完整的诗文被编集成简册,称为篇,故篇有篇幅长、多、大义。
徧,《说文·彳部》:“徧,帀也。”朱骏声通训定声:“徧,字亦作遍。”《广韵·线韵》:“徧,周也。”《玉篇·彳部》:“徧,周币也。”《五音集韵·彳部》:“帀也作遍者讹。”故徧即周遍之义,带有大义。
偏,《说文·人部》:“偏,颇也。”《广韵·仙韵》:“偏,不正也。”《玉篇·人部》:“鄙也。书曰:‘无偏无颇’,偏,不平也。”故偏即有倾斜,不正之义。
蹁,《说文·足部》:“足不正也。从足,扁声。”《广韵·先韵》薄边切:“行不正貌。”《集韵·先韵》:“行不正貌,或从边。”《类篇·足部》蒲眠切:“行不正貌,或从边蹁。”《五音集韵·仙韵》薄边切:“行不正貌。”故蹁的不正之义显而易见。
犏,《正字通·牛部》:“犏,师古曰:‘牦牛即犏牛。’”《康熙字典·牛部》:“犏,按:《字书》无犏字,《正字通》新增。颜师古《上林赋注》曰:‘旄牛即今所谓偏牛’,本作偏。惟吴任臣《山海经注》云:‘李东壁曰,旄牛一名犏牛,即《尔雅》之犣牛。’犏从牛旁,与《正字通》合。”有的认为是牦牛与封牛交配所生的杂交牛。《正字通·牛部》:“犏,(叶盛)《水东日记》曰:‘牦牛与封牛合则生犏牛,状类牦牛,偏气使然,故谓之犏。’据此说,犏又牦之遗种,非即牦牛也。”据以上可知,犏为一种杂交牛,非正统,不纯,故与不正之义有关。
猵,《说文·犬部》:“猵,獭属。”《广韵·先韵》:“獭属。”《集韵·线韵》:“猵,猵狙,兽名,似猿,首如犬。一曰异类牝牡也。”《庄子·齐物论》:“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陆德明《释文》引司马云:“猵狙,一名獦牂,似猿而狗头,喜与雌猨交也。”《五音集韵·真韵》:“獭之别名。”《篆隶万象名义·犬部》:“獭属。”由此可知,猵为獭属,形似猿,头像狗头,是一种异类的动物,不寻常,故有偏,不正之义。
揙,《玉篇·手部》:“搏也击也。”《广韵·仙韵》:“揙,揙击。”《集韵·先韵》:“揙,击也。”《五音集韵·仙韵》:“击也。”揙意为击打,有成语旁敲侧击,不直接表明观点,而是从侧面抨击,故有偏,不正之义。
斒,《广韵·山韵》:“斒,斒斓,色不纯也。”《集韵·山韵》:“斒斓,色不纯也。或从并,亦作豳。”《类篇·文部》:“斒斓,色不纯也。或从幷。”《玉篇·文部》:“斓斒,文也。”《五音集韵·山韵》:“斓斒。”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七:“斒,斒斓。”故斒的意思为颜色斑驳,多样化,色不纯,有不正之义。
笔者所掌握的知识理论储备有限,同时,所收集的字书文献及语篇文献尚不完备,有11个字未找出与从“扁”得声字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
鍽,《五音集韵·仙韵》补辇切:“金鍽。”《玉篇·金部》:“鍽,金鍽。”
楄,《说文·木部》:“楄,楄部,方木也。从木,扁声。《广韵·先韵》:“木名。食不噎。又杜预云:‘楄部,棺中露床也。’”《山海经》:“堵山有木,曰:‘天楄。’方茎而类葵。”《春秋传》曰:“楄部荐干。”段玉裁注:“方木泛言,非专谓棺中笭床。”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爰有禁楄,勒分翼张。”
煸,《汉语大字典·火部》:“烹调法的一道手续。在烹煮之前把菜肴炒到半熟。”《通用规范汉字字典》:“把菜、肉等放到热油锅中炒:煸锅/干煸牛肉丝。”
综上所述,从“扁”得声的字除存疑字以外,其他的字与其核义素之间均可系联,各义项间分别有狭小、扁平、轻薄、大、不正之义,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具体如下表:
表1 从“扁”得声字各义素之间的联系
通过以上对从扁得声字的考释系联,可见形声字的声符确有示源功能。曾昭聪认为:“声符的示源作用不是个别现象,大多数形声字声符都具有示源功能。”[5]66“形声字的产生途径决定了大多数形声字的声符具有示源功能,由示源功能又决定了同源的形声字读音也必然相同或相近,因此,由同声符可以联系出一组组同源词。”[5]68这样看来,声符探源更有助于汉语词源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