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颖
(哈尔滨商业大学 会计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受美国《塞班斯-奥克斯法案》(SOX法案)的影响,中国也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在这份文件中,明确要求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条例,且要求企业必须报告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由此,内部控制作为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完整以及财务安全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企业以及其利益相关者的重视。但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委托代理矛盾的加深,管理层会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操控企业财务报告谋取私人利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越发严重。Ashbaugh-Skaife等[1]认为,内部控制缺陷会为管理层通过操控财务信息提供机会,加深了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盈余管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利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做出合理、准确的判断。因此,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稳健性是会计认为在面对外界不确定状态时经常采用的处理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对不确定的盈余好消息、坏消息财务采取“非对称”(asymmetry)的确认方法[2~4]。由不确定或不可预知因素产生的资产和收益,必须在满足严格的标准以后才能纳入会计系统,但当面对可能的负债或者损失时,将立即纳入会计系统统计。会计稳健性是衡量企业财务报告质量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近年来,随着“中性会计”理念的发展,“非对称”特征的会计稳健性受到质疑,当期的盈余稳健会造成未来盈余的不稳健,这种“反转”特征违背了会计一致性的原则,很容易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5~7]。外部审计是企业监管的主要外部力量,其对企业财务报告所出具的审计意见对于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8,9]。审计意见反映了财务报告的质量,财务报告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与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会计稳健性和外部审计意见纳入研究范畴。
本文研究的创新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以往文献多基于内部控制质量的视角研究会计相关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而内部控制缺陷在衡量企业内控完善程度的力度要大于内部控制质量,因此,本文从内部控制缺陷的角度研究其对会计稳健性以及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丰富了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2)构建了“内部控制缺陷-会计稳健性-盈余管理”的影响路径,有利于股东等利益相关者甄别企业披露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管理层带有机会主义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决策具有实践价值。(3)结合中国情境,引入外部审计意见作为关键变量,探讨其调节效应,有助于我们理解会计稳健性发挥的边界作用条件。
自SOX法案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来,上市公司普遍开始出具内部控制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的目标是提升财务报告质量,保障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尽可能避免人为操纵的风险。从内部控制报告的相关作用来看,其中的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有利于报告使用者更深入地了解企业财务以及内部控制情况,不仅能够提升财务报表的质量,也能强化对管理层的监督和管理。一般来说,公司所有者大多不参与直接管理,而是通过聘用职业经理人,这就容易产生委托代理问题,造成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从而产生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作为企业管理层,有可能会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进行暗箱操作而视公司和股东利益而不顾,对公司和股东造成损失。此外,由于逆向选择问题,管理者往往会通过粉饰业绩获取投资者和股东的信任,这必然会降低财务报告的质量。为了消除或者缓解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问题以及逆向选择等产生的影响,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应持续保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但是,当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如缺乏必要审批程序、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过多不相容职务设计等,均有可能降低财务报告的质量,削弱会计稳健性。Doyle等[10]的研究表明,无效的内部控制会导致财务信息的误报。Goh和Li[11]以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内部控制和会计稳健性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具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会计稳健性比没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差。对于中国情境下的研究,齐保垒等[12]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会降低财务信息的稳健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内部控制缺陷会降低会计稳健性。
由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会计信息可以作为管理层和股东沟通的桥梁。盈余管理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指标。管理层可以利用盈余管理向股东传递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但是,管理层也有动机利用企业资源为自身谋求利益,盈余管理自然成为管理层以权谋私行为的实现机制。同时,在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控股股东普遍存在,各项法律和监管措施并不完善,控股股东有动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从而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操纵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是其常用手段之一。如果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则其盈余管理程度可能会更高。有关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也说明了这一点。Aashbaugh-Skaife等[1]的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业比不存在缺陷的企业有更多的应计项目噪音。张龙平等[13]的研究发现执行内部控制鉴证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要好于未执行内部控制鉴证的公司。方红星和金玉娜[14]的研究证实较好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抑制企业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2内部控制缺陷会增强盈余管理程度。
对于会计稳健性来说,前期盈余和资产的稳健性会导致后期盈余和资产的高估,这一特征为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最为典型的“洗大澡”现象也即源于此。在会计稳健性的相关研究中,收益和损失确认的不对称性往往作为会计稳健性的度量指标使用,而这种实质上出现的不对称性与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密切相关。李远鹏和李若山[15]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所表现出来的稳健性并不是真正的稳健性,实际上是亏损公司“洗大澡”的假象。毛新述和戴德明[16]以1994~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扣除操纵性应计利润后,公司盈余稳健性与会计制度中的稳健性原则运用程度两者密切相关,强化稳健性原则大大降低了公司高估盈余的水平,弱化稳健性原则则会导致公司高估盈余水平的提升。姜国华和张然[17]的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能够减少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等问题,增加盈余管理成本,从而降低盈余管理动机。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3会计稳健性会降低盈余管理程度。
基于以上论述,内部控制缺陷会降低会计稳健性,而会计稳健性又能够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即会计稳健性可以看做是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盈余管理作用的中间变量。即内部控制缺陷不仅对盈余管理有直接的作用,还能够通过会计稳健性间接作用于企业盈余管理。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4会计稳健性在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管理关系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财务报告是股东以及投资者了解企业具体财务信息的重要来源,也直接反映着管理层操纵盈余管理的程度。外部审计意见是审计师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做出的公允评价,通常情况下标准审计意见代表着财务报告质量较高,因此,审计意见往往具有缓解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已为众多学者所关注。朱凯和陈信元[18]认为,财务报告通常由管理层起草编制,他们由于具有粉饰财务报告的动机,报告的可信度可能不高。为了保证报告的可信性,企业必然会邀请外部审计机构来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进行鉴定。作为独立第三方,外部审计机构通常会公允地对所公开的财务信息发表审计意见,审计意见不同直接反映了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水平。王少飞等[19]的研究发现,当企业财务报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时,说明财务报告中所反映的信息与企业真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管理层可能存在虚增利润、掩盖资产流失以及盈余管理等行为。由此,外部审计意见有可能会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会计稳健性对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抑制作用,当外部审计意见较高时,会计稳健性发挥的作用更大,这种抑制作用则会更强。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5外部审计意见会降低盈余管理程度。
假设6外部审计意见调节了会计稳健性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论述,本研究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本研究以2011~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做了如下筛选:剔除各类ST上市公司样本;剔除主要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样本;剔除金融类公司样本。最后得到3925个面板数据。内部控制缺陷等相关数据来自国泰安、迪博等数据库。所搜集数据利用Stata软件进行了处理。
对于内部控制缺陷(ICW)的测量参照以往文献[10,11]的研究,并根据CSMAR数据库,当内部控制出现重大缺陷时,ICW取值为1,否则为0。
对于会计稳健性(C_CONSV)的测量参照Khan和Watts[2]的研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G_CONSVi,t=β3i,t=μ0+μ1×Sizei,t+μ2×Levi,t+μ3×MBi,t
(2)
C_ONSVi,t=β4i,t=λ0+λ1×Sizei,t+λ2×Levi,t+λ3×MBi,t
(3)
将(2)和(3)式带入(1)式,计算出λ0、λ1、λ2和λ3的值,再回带入(3)式,得到公司层面的会计稳健性(C_CONSV)。其中EPS为每股收益;P为t年末股票价格;R为调整后的个股回报率;当R>0时,D取值为1,否则为0;Size为公司规模;Lev为资产负债率;MB为账面市值比。
对于盈余管理(EM)的测量参照使用较广泛的修正的Jones[20]模型,通过控制年度、行业进行面板回归模型得到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本文用该指标衡量盈余管理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4)
运用修正的Jones模型进行运算得到的残差项即为操纵性应计利润(DA)。其中TAit为i公司t期总应计利润;Ait-1为i公司第t-1期期末总资产;ΔREVit为i公司第t年主营业务收入增加额;ΔRECit为i公司第t年应收账款净增加额;PPEit为i公司第t期固定资产净额。
对于外部审计意见(Mao)的测量参照刘彬等[21]的研究,若企业年度财务报告被外部审计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诸如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以及否定意见)时取值为0,否则为1。
对于控制变量,本研究选择公司规模(lnsize)、企业成长性(Growth)、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负债率(ZF)、托宾q(Q)、董事会规模(BZ)、独董比例(IDP)。此外,本研究还控制了年度和行业哑变量。具体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控制变量的度量及计算方法
描述统计结果显示,ICW的均值为0.303,说明有30.3%的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问题,这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22.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情况较为严重。C_CONSV的均值为0.04,会计稳健性程度中等。DA的均值为0.017,且主要在-0.203~0.299间变化,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差异较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会计稳健性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外部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程度亦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些相关分析初步证实了本研究所提出的部分假设。
表2为内部控制缺陷、会计稳健性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回归结果。列(1)~(3)为不带控制变量,不带行业年度固定效应的多元回归;列(4)~(6)为带控制变量,带行业年度固定效应的多元回归。列(1)和列(4)报告了内部控制缺陷对盈余管理的回归,结果显示内部控制缺陷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内部控制缺陷增加了盈余管理程度,假设2得到支持。列(2)和列(5)报告了内部控制缺陷对会计稳健性的回归,结果显示内部控制缺陷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内部控制缺陷降低了会计稳健性,假设1得到支持。列(3)和列(6)报告了内部控制缺陷、会计稳健性对盈余管理的回归,结果显示会计稳健性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会计稳健性降低了盈余管理程度,假设3得到支持。同时,内部控制缺陷的系数仍然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但t值均有所降低,故存在中介效应,且是部分中介效应,假设4得到支持。
表2 内部控制缺陷、会计稳健性与盈余管理
注:括号中是回归系数的t值;***,**,*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下同。
表3 外部审计意见的调节效应
表3为外部审计意见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列(1)报告了外部审计意见对盈余管理的回归,结果显示外部审计意见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外部审计意见降低了盈余管理程度,假设5得到支持。列(2)报告了会计稳健性、外部审计意见对盈余管理的回归,结果显示会计稳健性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外部审计意见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在列(2)的基础上加入会计稳健性与外部审计意见的交互项C_CONSV×Mao后,回归结果见列(3),结果显示C_CONSV×Mao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外部审计意见显著调节了内部控制缺陷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假设6得到支持。
本研究采取如下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1)选取内部控制质量指数(IC)的倒数替代内部控制缺陷(ICW),回归检验结果系数与前文方向一致,显著性变化也较小,中介效应以及调节效应均成立。(2)延长研究时间区间,以2009~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重新进行回归分析,检验结果与前文一致。以上检验说明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较为稳健。
内部控制缺陷在衡量企业内控完善程度的力度要大于内部控制质量,我国学者应该重视内部控制缺陷研究,为实务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提升财务报告质量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2011~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内部控制缺陷、会计稳健性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同时检验了外部审计意见对会计稳健性与盈余管理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内部控制缺陷会降低会计稳健性,增强盈余管理程度。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22~27]。(2)会计稳健性会降低盈余管理程度,且其在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管理关系间起到了中介作用。(3)外部审计意见会降低盈余管理程度,且其调节了会计稳健性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
(1)全面提升内部控制质量
当前形势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总体不高。而内部控制缺陷降低了会计稳健性,提升了企业管理层从事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因此,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应该按照有关内部控制的规范性指引、法案以及相关内部控制披露的假定,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财务状况、公司规模、经营复杂性等,建立与自身特征相符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要严格遵守,保证内部控制的质量。同时,对已经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准确、及时制定可行性修复方案,明确各部门修复职责并要求承担相应责任,对修复不及时、不到位等问题,要分析原因并追究相关责任。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缺陷频发领域的监督,防止缺陷频繁出现,从而达到提升内部控制缺陷修复效率,全面提升内部控制质量的目的。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应该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标准,使其与财务报告处于等同地位,尽量避免企业隐瞒内部控制存在重要或重大缺陷问题的出现。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完整、统一的内部控制披露规范,使内部控制缺陷程度有统一的标准。同时,监管部门应广泛运用诸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提升监管的广度和准确性,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
(2)提高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
会计稳健性不仅能够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也会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应加强会计稳健性,严格执行稳健的会计政策,及时确认损失等“坏消息”,严格确认盈利等“好消息”,尤其对收入,要采用高标准要求。同时,要改善企业信息环境,保证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加强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疏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将信息反馈给股东以及相关投资者,避免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应考虑我国经济市场的基本情况,结合当前制度背景,并随时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政策选择情况进行实时追踪,及时获得问题反馈,不断地对会计稳健性政策进行完善。此外,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完善会计稳健性监管体系,促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稳健。
(3)强化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外部审计作为监督的第三方,必须加强其独立性。企业是审计单位的重要客户,两者之间具有直接的利益链接,审计单位可能会考虑收入等各方面原因,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舞弊,致使审计独立性缺失。因此,审计单位必须避免因企业方压力而对其审计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审计师无法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同时,审计师应提升自身的审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与修养,对其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审计单位可以对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审计师进行处罚,从而提高审计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持续健康运行。
本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其一,关于内部控制缺陷指标的度量,现有条件下很难给出具体的判断,本研究仅用虚拟变量测度,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何找到合理的测度方法仍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其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稳健性在内部控制缺陷与企业盈余管理关系间仅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那么是否还存在其他因素也在发挥作用,这些因素又是否存在关联性,也是未来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