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涛
一、引言
会计稳健性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会计稳健性与会计信息的质量紧密相关,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稳健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这一定义与FASB的定义基本一致。尽管中美两国都对会计稳健性做出了明确定义,但学术界仍然存在很多争议。
二、会计稳健性的定义
会计稳健性分为有条件的会计稳健性fConditionalconservatism)和无条件的会计稳健性(Unconditional conservatisml。Ball(2005)对此有详细的讨论。无条件的稳健性是指对于账面资产少计价值,即无条件得减少账面资产;有条件的稳健性是指当企业当期发生损失时再减少资产的账面价值。Basu(1997)这样描述有条件的稳健性:在财务报表中确认收入相比于确认损失要有更加确切的证据,所以利润反映坏消息的速度要快于反映好消息的速度。Wmts(1993)从债务合同的角度研究,认为无条件会计稳健性是为了抵消因经理层乐观而多确认的收入。无条件的稳健性并不能帮助借款人做出更好的决策,而有条件的稳健性可以监督债务人更好执行借款合同。当企业当期出现损失时,企业计提未来的减值,债权人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这就强化了借款人的决定权。有条件的稳健性还可以限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倾向。因此,有条件的稳健性可以帮助合同的执行。
三、会计稳健性的计量
Basu(1997)首次对会计稳健性进行实证研究,开辟了会计稳健性计量的先河,自此,学术界提出了很多计量会计稳健性的方法,主要有:1.盈余一股票报酬计量法(AT)。Basu(1997)认为,会计稳健性意味着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应比对“好消息”的反应更为及时充分,或者说会计盈余对差的市场回报就会更加敏感。因此,Basu(1997)采用反回归方程构建了盈余一股票报酬计量法。其计量模型如下:
2.盈余持续性计量法(EP)。Basu(1997)认为,会计稳健性意味着会计盈余对“坏消息”的反应更加及时充分,而对“好消息”的反应则相对滞后迟缓,只有当资产价值增加产生了现金流时才将利得确认为会计盈余,从而造成负盈余及其变化更加容易出现反转,而正盈余及其变化的持续性更强,所以就可以采用盈余的持续性来度量会计稳健性。其计量模型如下:
3.应计一一现金流关系计量法(ACF)。Ball andShivakumar(2005)认为,应计项目的随机性会导致两种不同时间序列特征的现金流,即时间序列上负相关的现金流和正相关的现金流。这是因为某一年度的現金流出并不意味着企业价值的降低,未来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量,负相关的现金流会使得现金流中包含更多的噪音,对于这种现金流,会计应计的作用是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中的噪音,因此会计应计和营业现金流量呈负相关关系。该计量模型如下:
4.稳健性得分模型(C-score模型)。虽然Basu模型量化了会计稳健性,但是并不能计算出每个公司层面的稳健性,且RET<0的样本较少,选择样本量时受到了限制。同时,采用股票回报率数据,结果容易受到同期披露政策和其他环境变动的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Khan和WattsXCBasu*~型进行了修正,选取市账比、资产负债率和公司规模作为工具变量,构建了C-score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四、总结
我国有着独特的制度背景和经济环境,国内相关的研究都是直接运用已有的模型,在理论层面缺乏创新,也缺乏在我国制度背景下构建适合于我国的计量模型,相关理论都是从国外直接引用。
国外对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起步很早,自从Basu开始将会计稳健性纳入到实证研究的范围。本文从会计稳健性的定义开始,在比较有条件和无条件的稳健性的基础上,回顾了相关计量模型的发展。尽管我国的会计准则仍然将无条件的稳健性作为稳健性的定义,但是学术界认识到,从契约角度看,无条件的稳健性并不能帮助企业更好地签订契约。本文所涉及的四个计量模型都是以有条件的稳健性作为稳健性的定义的。未来可以找出适合中国的稳健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