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摘 要】目前随着新课改在各学科中日渐深入,一线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始终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小学生在课堂上和作业中的表现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不得不提出在重要的考试,如期中、期末考试中,小学数学考试题中总会有那么几道需要学生拥有较多的知识密度,以及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正确、快速地解答出来的题目。知识密度和知识体系需要学生在平时进行训练。基于此,本文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围绕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深度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习深度
近年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改革的核心主要是如何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小学数学学科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优势明显。而深度学习便是一种有助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且有效的方式。故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深度学习,以充分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升其学习的深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聚焦核心素养的必然追求
自从“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我国被正式确立下来之后,便成为一个高频词汇,普遍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和深度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体。我在研究现有的关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文献时,发现研究焦点围绕课标中提出的十大课程核心词确立关键能力的比较多,对于学生的必备品质鲜有人问津。而回顾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历,我认为,大多数教师都身处形式化当道的课堂教学场景中,受教师的深刻影响,学生也逐渐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迎合认同教师的看法,不敢质疑且经常保留个性化意见,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看似学完了整本教材上的内容,增加了知识密度,但是却逐渐少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求真。由此可见,小学阶段,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学习阅历的增加,认知的难度不断提升,其隐性品格的塑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追求。
二、核心素养下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深度的对策
(一)打通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共生之路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结构化学习主要是从学理层面来说,有助于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其过程中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深度分析,探寻二者融通共生之路,这样能够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的完整样态,从而促进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上真正落地。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了教育过程的核心。”可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合理地认知结构至关重要。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从直观操作开始,连续生活体验,让生活现象逐步转化为其认知对象,并逐步建立表象,然后通过表象描述从零星逐步走向丰富,形成关于概念的各种属性,创生知识胚胎和载体。这样随着小学生自身认知的不断深入,思维才能不断进阶,形成高阶思维,从而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
比如,学习“认识小数”的时候,运用结构化学习模型进行认知结构和数学知识结构发展过程实践分析,带领学生寻真、较真、悟真,这样深度学习也自然地发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数学学习的深度自然会提升。以小数“3.4”为例,不少教师在上课时经常会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点前面的是整数,后面的是小数。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学生去探究小数的含义。但教师这样讲往往会让学生心中产生一些疑问,如为什么要把前面的叫作整数部分,后面的叫作小数部分?既然整个数都是小数,为什么还需要单独的小数部分呢?……这个产生疑问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学生自身渴望求真的过程,我基于学生的上述认知困惑,上课时没有直接讲出各个部分的名称。而是依托现实情境,通过分拆的方式来解剖小数。如可以在黑板上给学生展示具体的解剖过程:3.4元就是3元和0.4元的组合体,1.3米就是1米和0.3米的组合体。通过这种方式来解释,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小数点后面的是“零点几”,是不到整数1的部分。有了这样的情境做基础,在引出小数点前后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名称,学生就能理解了。
(二)通过组织多样化探究式学习促进深度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也在实际的课堂上积极地采用了这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的思维深度。探究式学习主要是立足教材知识点,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质疑、分析和归纳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自主形成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解决数学问题。而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多种类型,如概念、计算、定理、关系等,探究式学习方式也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用,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多元建构。例如,教学“2、5的倍数特征”的时候,为了促进学生提升思维深度,我在课前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清晰的学习任务单,目的是促使其通过自主学习来发现2的倍数特征。在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发现可以用○○ ○○……来表示,还可以用2的乘法口诀来表示;还有学生在自主探究时发现2的倍数有0,2,4,6,8,可以用字母2a(a为任何数)表示。学生的脑洞打开,探究出多种方法,知道了原来2的倍数原来有这么多特征,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于疑难处开展数学实验,满足思维发展需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依赖死记硬背等方式单纯地模仿记忆,而要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而数学实验是一种能够充分培养学生操作、探究与交流能力的学习方式,是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有效方法。为此,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让数学实验为新知探究服务,为学生服务。由于数学实验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在玩中学,提升学习的体验。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开展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活动,会比原来的直观地呈现出几张图片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更有效果。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棒学着做一个平行四边形。做完之后,让学生再相互交流自己是如何操作的。做出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平行四边形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理解了其特征。
(四)立足教材设计问题链,引领学生深度思考
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组织学生玩一个猴子妈妈给小猴子三兄弟分饼的故事,老大分了1/4,老二分了2/8,老三分了3/12。我讲完故事后,有的学生立马脱口而出“小猴子三兄弟分的饼一样多”。我感到欣喜,追问到“为什么是一样多呢?”然后让学生自己利用折纸来演示寻找答案,从而明白“猴妈妈”合理分饼干的秘诀: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结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要发挥出数学在培养人才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承担起自身的教育教学责任,优化现有的教学设计,改变原来以三维目标为核心的方法,坚持核心素养目标导向,带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從而切实提升数学知识的学习深度。
参考文献:
[1]魏海霞.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学周刊,2020(05).
[2]姜雪.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20(02).
[3]郭健.寻找切入点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名师在线,2020(01).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