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法
【摘 要】“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的亮点与特色。在现实策略教学中,存在着需求导入、主题推进、结课提升三个环节的教学误区,相应的可从“数学化”“体悟化”“系统化”三方面用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误区;教学;对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策略是指在一个大的“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意识选择、尝试探索、应用解决、情感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内容。从三年级起,“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均是按“呈现问题→调动设想→尝试解决(→举例感悟)→回顾反思”这几个环节推进。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针对具体的现实(主要是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问题,调动数学思维与方法,分析与尝试解决(甚至要根据解决问题过程的发展和变化形势制定新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并回顾反思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过程体悟与解决问题的经验。但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笔者以策略导入、策略推进、策略提升三个环节对误区进行分析与思考,并尝试提出解决对策,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策略导入环节
【误区一】把游戏故事等情境当策略
这种做法弱化了例题本身的内驱动力——需求体现不深刻。
例如五年级下册“转化策略”的两则常见教学导入的处理方式。
方式一:故事导入。师生结合屏幕花时5分多钟,或讲述,或倾听,或观看曹冲称象的故事,得出曹冲的智慧,揭示出策略——“转化”。
方式二:游戏比赛。两名学生代表上台,一人选一张折好的纸,根据纸上信息判断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正确者获胜。比出胜负后投影出示两张纸上的内容,发现不规则与规则、复杂与简单,提炼出策略——“转化”。
方式一的故事导入较为费时,达5分钟之久,且生活中的物体转化与本课教学侧重图形转化有所区别,对于学生来讲存在一定的思维割裂与断层的问题。方式二的游戏情境过程较快,学生能较好地体会复杂与简单,有了点“为什么要转化”的意思,但转化的需求与怎么转化的思考被游戏带来的兴奋所冲淡,数学活动的核心需求体现得并不深刻。
如果把感性的游戏与故事作为需求导入,将淡化例题内在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对策】从趣到思——导入活动需要“数学化”
例如四年级下册“畫线段图”的游戏导入:两名学生代表上台,一人选一张折好的纸,根据纸上信息判断哪种水果最多,先判断正确者获胜。游戏结束后揭密纸上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他慢,能怪他吗?”
案例中,教师的一句“他慢,能怪他吗”,将学生从“情趣”中快速拉回到“数学思维”中来。这种直指本课教学核心——线段图的导入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线段图在数学中的作用,顺势进入线段图策略的教学。
其实,来自问题本身的解决需求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学习需求。作为策略教学的例题,正是承载着这种需求,通过问题产生任务驱动,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
事实上,教材例1呈现的情境“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已经有清晰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怎么比大小呢”的数学现实需求,可引发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动以往的数学经验,用割补法转化策略来解决问题。
二、策略推进环节
【误区二】把解题作为策略教学的推进主题
这种做法使策略教学游离了“悟”的内涵——策略核心不准确。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地把策略教学的核心定位为“解答问题”,教师先出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尝试解决,在“你(们)是怎么解答的”设问下,师生交流,明确解答后即进入下一个问题的探讨。
解题策略教学重在“悟”,解题后要“体悟”这策略的好处,如果教师只是习惯性地把教学的主题核心定位为“解答问题”,让学生快速“做”题,就缺乏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的反省认知,落入“只见题目,不识策略”的处境。
【对策】从解到悟——策略教学需要“体悟”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呈现给学生的问题,除了能引领学生进行解答外,更是为学生提供了体悟策略的载体与交流的平台。下面仍以五年级下册转化策略教学为例。
例题的解答过程是充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它是问题解决的一般路径,在策略教学过程中功不可没。例题用“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进行需求调动,从理清“做些什么、怎么做”开始,至“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结束,引导学生形成策略意识,感受策略价值。“试一试”的问题解决则是让学生在相似的情境中应用策略,及时巩固策略;练习中的变式习题,则是让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策略,丰富对策略的认知。“为什么要用这个策略?什么情境下可以用这个策略,怎么用?用了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这三问是引导学生思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策略运用的意义。
学生对策略的体悟,可在以下四个方面得到体现:在例题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在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情境中得到应用,在回顾反思中得到升华,在实践中丰富与延展。
三、策略提升环节
【误区三】把单一策略的教学等同于策略教学
这种教学缺乏策略的综合应用设计,忽略了策略与策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策略横向不联动。
有的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虽然重视习题的重组与改编,但囿于课时策略目标与习题,缺乏综合性练习的设计,没有让学生获得在不同问题情境下灵活选择对应策略的机会,忽略了策略与策略之间的横向沟通。比如转化策略的教学,课中问题都是涉及转化策略的应用;画图策略,全课习题均需画图;枚举策略,无一不要一一举例……学生只是在“硬性规范”下进行学习与解题,没有策略用与不用的思考,没有选用哪种策略的分析,没有主动性,也没有选择性!只是“服从”教材或教师,从而形成相应的思维定式,最终缺失了对问题的敏感性与策略选择的意识。郑毓信教授也指出,“问题解决”已演变成一种常规性的练习,即如何能用教师(教材)指定的方法去求解教师(教材)给出的问题,包括按照教师(教材)的提示对相应的“解题策略”作出理解。
【对策】从点到面——策略教学要有“整体”意识
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结构性观念(策略内部结构、策略与策略之间)的横向联系。
例题教学结束后让学生回顾曾经遇到或用过相同策略的题,是一个有效的举措。“除了学过的策略,还有其他策略吗”,也是教师可以设置的引领学生思考的一个话题。
例如四年级下册画线段图的策略教学,就可在课尾设计如下图所示的问题情境,最左边的对话让学生经历要不要用画线段图策略的数学思辨,其他的两组对话则分别对应教材中的相应习题类型,进行策略的变式巩固,丰富策略教学。
又如五年级下册的(图形)转化策略,可在课尾设计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组:下列问题可以分别选用什么策略进行解决呢?
①用12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可以拼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
②用小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③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让学生关注到策略的关联,体会整体感。
总而言之,教师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悟”,正如沈重予老师所说,我们要“通过‘提取方法—使用方法—用好方法—用活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初步感受—再次感悟—反复体验,逐渐形成策略”。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离开专业思考我们能走多远——“教数学、想数学、学数学”系列之三[J].小学数学教师,2015(5).
[2]沈重予. 浅谈“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材和教法[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09(6).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 21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