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冬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南通办学点,江苏 南通 226001
以企业发展人才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结合点,基于工学交替探索适应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运行机制,构建“认识、基础、技能、技术、提升”为主线的渐进教学运行环节(如图1),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学生毕业后即能上岗入行,可以有效促进高职工科类专业素养形成,更好开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图1 专业素养形成的五阶运行环节
第一学期安排3周时间,让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并协助工厂师傅工作。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技术生产中的人文特点,树立专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促进形成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端正劳动态度,踏实肯干,在工作中分工合作,来增强学生的劳动乐趣和劳动美感,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精神,摒弃不劳而获、贪逸恶劳的错误思想;二是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三是认识到从事行业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包含道德、纪律等)和职业能力(包含人际沟通、管理协调等),熟悉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进而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全面发展自己。
认识型环节开展成功与否,在人文层面上主要考察学生能否牢记安全第一的现场生产观念,能否适应铁的组织纪律;在技能层面上主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操作常用工具,能否正确判别产品质量,能否准确定性相关技术参数。该环节实施是学生初次进入工厂,为了确保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实施中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实训前与企业进行沟通,反复酝酿实习计划,按岗定人,劳动强度适中,任务不能过紧或过松,过紧可能会导致学生的畏怯情绪,过松则会出现消极、无所事事的现象,反而起到很大的破坏作用。
(二)把安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安全巡视和安全记录,因为刚进工厂学生好奇心大、好动,可能直接导致将安全意识置之脑后,酿成恶性事故,或即使不出事故,也会造成学生麻痹侥幸的心理,会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埋下隐患。
(三)严格执行纪律规范,违者应严格给予相应的纪律处罚,包含考勤纪律,岗位纪律,工量具摆放纪律,设备操作纪律,技术规范等。
第二学期末,第三学期初安排8周左右的时间,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节。该环节旨在促进学生打好两个基础:一是形成系统的技术理论基础。以增加感性认识、验证基本理论为目的,在实践中提高对理论精义的理解,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形成专业所必备的基本技术能力基础,以强化基本功训练、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为目的。
基础型环节实施因为涉及面广,较难安排,所以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根据课程分别进行基础性技能训练,掌握各门课程所需达到的基本技能。第二阶段以专业基本技能为研究对象,为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以“金工实习”为例,金工实习是理工类专业的必修实践环节,他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对学生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学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实施金工实习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习指导教师既要阐述相关的基础理论,更要示范现场操作技术,也要渗透培育职业道德及劳动习惯,让学生通过更多的生产实践去掌握必备的技能知识。
第四学期中期安排八周左右的时间,专业技能训练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主要以培养职业技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该环节是一种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应知应会系统性增强,产生明显的教学效果。
实施操作技能强化训练环节,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与方法。必须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国家职业资格考核大纲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将实践性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衔接,以汽修专业课程为例,打破原有课程,建立基于学岗交融的课程、课堂重构体系,咨询企业行业专家,企业行业专家根据实际生产任务确定重点难点和空白点,将专业知识能力细化成任务,构建的任务采用两大模块:一是岗位群公共任务模块,这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另外是各岗位任务模块,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岗位学习,作为必修模块。组织专业教师集中分解任务,完成任务内容,每个任务的量都比较小,类似于微课的量,且每个任务相对独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对于有先后关联的任务必须在校内教学中做好设计和铺垫,尽量分解出更多的关联度低的任务,每个任务一揽子解决知识和能力问题,甚至是有关技巧和细节问题,便于学生在岗位实习中掌握学习任务。
在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重点训练强化相应的专业技能,必须要求学生掌握较强的实用技术、积累实践经验和提升职业技能,注重专业一般技能训练与前沿技术技能训练相结合,特别强调岗位操作技能的熟练、方法技巧的运用自如、工艺流程的规范。
第五学期期中后安排八周时间,把技能运用于岗位,把技能转化为岗位所需的技术,强化学岗交融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工匠精神,并熟悉工作流程、熟识操作规范、熟练操作技能。以汽修专业为例,学生带学习任务到校外校企合作单位进入岗位实习,不指定具体完成任务以及任务数量,学生实习中遇到学习任务的工作内容,同时完成该任务的一揽子学习。
学校应该把应用技术研究和新技术推广作为教学任务,注重培养学生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能力,注重横向课题的引进,注重企业的实际需求,注重加快高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注重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突破。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发展方向自选课题,这样学生在此实训环节中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大的进步。
第六学期安排八周左右的时间,结合毕业设计课题,通过工厂实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技术水平和培养创新能力。学生根据个人特点与兴趣,选定发展方向,达到技能强化和掌握新技术的目的。高职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实现从“学历→能力→发展”的渐次提升转变。提升环节把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更加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获得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积极创造各种实践形式,即运用先进的设备、安排合理的生产工艺、进行科学的管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材料、新标准、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以较强的职业能力和拓展的视野分析、处理生产一线存在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基本掌握上岗前所需知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一次就业时在岗位上得心应手,增加从业自信,促使其在行业坚持下去,同时为二次择业储备技术能量,生产一线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