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状况的实证分析

2020-06-14 06:57聂志平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科农户满意度

聂志平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

农业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则依赖深谙农业发展需求的农科人才。然而,由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高校农科人才的培养往往以农业发展的应然状态及其需求为目标[1—3],而农户的科技需求则是居于农业生产的实然状态而提出的[4—6]。应然与实然通常存在一定的张力,因而,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之间也必然存在一定张力。那么两者之间的张力体现于何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实现其有效对接?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着乡村产业振兴事业推进的质量和效能。故而,笔者围绕这一问题,深入调查与分析,尝试探索解决之策。

一、 研究设计与相关理论

供需平衡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在资源供给相对需求而言总体稀缺理论下最大的目标导向。高校农科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时段的过程,其目标是服务“三农”。人才培养中靶向的是应然的“三农”还是实然的“三农”?人才供给与农户科技需求关联度如何?这是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当前学者们的研究重心,要么侧重于研究高校农科人才培养问题,要么侧重于研究农户科技需求问题,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需求两者对接问题便存在留白。又由于当下农科人才培养以在校理论学习为主,而农户科技需求以实际生产需要为主,两者所在场域不同,相互之间的直接接触很少,两者的对接状况只能通过间接方式来考量。所以,我们设计的问卷分为学生卷与农户卷。

学生卷共涉及三个维度,分别为专业培养状况、服务农户意识状况、乡土情怀状况。专业培养的内容与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科人才的专业素养与能力,是其服务“三农”的前提和基础,故定为第一维度;农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目标靶向意识是成长的重要动力,因而将服务农户的意识状况定为第二维度;我国城乡差异较大,乡土情怀是农科研究生向农户提供农业科技支持的内在动力。乡土情怀鼓舞着农科人才回归农村、立足基层、服务百姓,故而将乡土情怀列为第三维度开展研究。

农户卷主要从内外感知方面开展题目设计,细分新兴科技的接纳度、农科人才服务情况的认同度及科学技术的需求度三大维度。对新兴科技的接纳度决定了农户是否能够适应乡村种植文化、生产能力、经营方式的转变,而对农科人才服务情况的认同度体现了对接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度则是对接发展和科技人才培养的源动力。

二、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对江西农业大学农科专业的部分学生和江西省部分农户的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学生卷共回收问卷526份,其中有效问卷490份,有效率为93.2%。农户卷共回收问卷510份,其中有效问卷483份,有效率94.7%。

在学生人口统计学特征上,性别与户籍分布较为均衡。被调查学生均来自茶学、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和种子科学与工程等农科专业,在性别分布上,男生占总体的55.1%,女生占44.9%。户籍分布上,来自农村地区的有260人,占53.1%;来自城市的有230人,占46.9%。且490人中,亲戚朋友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共有301人,占总人数的61.4%。

在农户个人特征上,所调查农户以男性居多,且年龄结构老化。被调查农户中男性占比为64.6%,女性占比不到四成;其累计从事农业年数以10年至20年组最多,21年及以上占比40.3%,这表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以男性中老年居多。且由于其从事农业年数较长,可推测其文化水平较低,从侧面说明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年轻人较少愿意投身于农业生产之中。

在生产经营特征上,农户土地规模较小且作物类型传统。囿于我国山地为主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延续,农户多是小规模经营。被调查的农户土地规模以1到3亩为主,且农户种植类型以投入劳动量相对较少的传统粮食作物(水稻种植)为主,占比为61.3%,当然,也有较小比例的农户兼有种植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见表1。

表1 生产经营特征描述

三、 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现状及对接障碍分析

(一) 农科人才培养现状

基于对接研究的导向,我们聚焦农科人才培养的三个方面,分别是专业培养、乡土情怀培育和服务农户意识培养。

如表2所示,从农科人才专业培养状况层面来看,学校教师大都为专业出身,对所教领域有较为深厚的认识,能够较好地启发学生。在涉及实践等问题时,80%左右的高校会开设了校外实践课程并建立了实训场所,以便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农科人才实践能力,这说明高校比较重视农科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但非常遗憾的是,实训场所并非农户耕地,其模式及效果均不同于农户的实际生产链,多数学生仅将实训视为教学环节之一,不能真正体验农业生产全链,难以感受真正的农业生产形态。

表2 农科人才专业培养现状

从农科人才服务农户意识的现状看,农科人才具有一定的学科自觉性,主动关注“三农”问题的占比为68.2%,但是多数学生又只将它作为一个时事性新闻了解。以专业眼光去主动了解农户科技需求的占比不高,只有32.2%;以农户科技需求为学习导向的则更少,只有17.8%。另外,农科人才对于农户的整体服务意识不够高,只有约50%表示愿意帮助困难农户。愿意开展新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数比例也相对偏低。数据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科人才培养与农科人才服务体系的脱节,见表3。

表3 农科人才服务农户意识现状

从农科人才乡土情怀培养现状看,研究发现仅有约60%的农科人才关心家乡的发展,剩余约40%的学生基本上不关心家乡的发展。且490人中,仅有不到七成的学生对落叶归根持赞同态度,想过扎根于农村的农科人才也仅189人,约占2/5。说明大部分学生的思乡情怀不够浓厚,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总体上乡土情怀较为薄弱,见表4。

表4 乡土情怀培养现状

(二) 农户科技需求现状

农户卷设计中,我们将农户科技需求现状细分为对新科技的接纳现状、对农科人才服务认同状况及科技需求度状况三大模块。通过调查得知,约占被调查人数一半的农户会关注新产品的问世,且483人次中有292人次考虑采用新农具提升种植效率,情况较预估更为乐观。但其存在科技知识获取渠道较为落后、对新种植理念接纳能力较弱的情况:农户多通过电视报纸、亲戚朋友、技术人员下乡等传统方式获取科技知识并仅有一半的农户能够接纳新的种植理念。表明,农户虽对新产品与新科技有较大兴趣,但总体上还是持审慎态度,处于观望之中,见表5。

表5 农户对科技的认知现状

当被问及对农科人才的认知时,51.6%的农户认为培养农科人才有必要,且仅有一半的农户表示当自己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寻求帮助。说明总体上,农户对农科人才的认同度不高。当涉及具体的方面时,仅有约占一半的农户认为农科人才的专业修养很重要,约10%的农户并不关心农科人才的专业修养。可见,农户对农科人才的关注度与感情并不深厚,这可能是两者在实际中接触过少所造成的,见表6。

表6 农户对农科人才认知现状

问卷显示,农户对基础科技的利用率不太高,科技需求较低。约30%的农户对基础科技没有需求,约1/4的农户对高科技没有需求,农户在日常耕作中多采用较传统的方式进行耕种。这说明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率不高,机械使用不足,农业现代化水平低。此外,调查还发现少量农户表示在种植上没有科技需求。这一方面是因为土地面积较小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说明针对农户的科技服务还不足,不能激发农户的科技需求,有待深化。本次调研还发现,资金及科技教育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农户的科技需求,这说明国家应该重视科技推广并加大财政对农业的倾斜,以完善农户的科技需求保障机制,见表7。

(三) 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障碍

通过上述调查数据的整理,不难发现,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首先,农科人才服务农户意识较为薄弱,高校培养体系不健全。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对农科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重视,高校会通过各种形式丰富农科人才实战经验,提升其能力水平;但其对乡土情怀的引导相较下却略显薄弱。在高校的引导下,仅有不到40%的农科人才愿意扎根农村,服务三农。正如楼炯亮所言,农科人才所接受的乡土教育绝大多数都以课堂说教的形式出现,流于形式,实际效果较差,从而导致其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意愿、服务农户的意识均不太强烈[7]。

其次,农户科技需求较低。在生产生活中,多数农户对科技的认知较浅,科技利用率也较低。同时,虽有各种渠道可以获取新技术知识,农户对新兴科学技术的关注水平程度还是较低,且存在农户对新产品与技术认识和运用不足、不愿主动接纳新事物的情况。这从侧面说明,高校农科人才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宣传与科普作用,提高农户采纳新兴科技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

再次,农户对农科人才认识不足,两者交流甚少。调研发现,半数的农户对农科人才的培养必要性不置可否,可知农户并不关心农科人才的培养。仅有50%的农户在遇到困难时表示会主动寻求农科人才的帮助,说明农户对农科人才的认同度还不够。

四、 影响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因素的Binary logistics回归分析

据前述分析,结合我国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的实际,我们选取高校农科人才专业培养状况、高校农科人才的乡土情怀状况、高校农科人才服务农户意识状况和农户新科技认知状况、农户对农科人才服务的认同度、农户的科技需求度下所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学生及农户的个人背景特征可能对满意度产生影响,所以一并纳入进行量化统计。

Logistic回归主要用于因变量为分类变量的回归分析,通过从多个变量中筛选出对因变量有影响的自变量,可以给出公式进行预测。当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时,可采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分析。

在logistics回归模型中设因变量为Y,服从二项分布,取值为0和1,自变量为X1、X2…Xm,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β0是常数项,βi是Xi(i=1,2,3,…,m)所对应的偏回归系数。

其中,Y为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满意度,并将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满意度分为不满意和满意。Xm为所有可能影响满意度的上述题项。

在进行回归分析前,通过单变量分析(卡方检验)考察所有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筛除无意义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单因素分析中,如下表8所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包括是否有实训场所(X1),是否参与校外实践课程(X2),是否愿意帮助困难农户(X3),是否愿意开展新农业推广(X4)及是否关心家乡的发展(X5)。为了避免遗漏重要的影响因素,将P值放宽到0.2,则还需要纳入自变量:是否主动了解农户需求(X6),是否以农户科技需求为学习导向(X7),是否赞同落叶归根(X8)和是否想过扎根农村(X9)。

表8 学生卷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比较

续表8

调研组(n=490)χ2P乡土情怀培养现状关心家乡的发展,n(%) 完全不关心 基本不关心 比较关心 非常关心赞同落叶归根,n(%) 否 是想过扎根农村,n(%) 否 是 95(19.4)92(18.8)159(32.4)144(29.4) 177(36.1)313(63.9) 301(61.4)189(38.6) 26.786 2.463 1.957 <0.05 0.12 0.16

构建回归模型时,需要考虑各变量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表9计算了各自变量两两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用于多重共线性的判断。结果中无相关系数高于0.7,可认为不需要剔除自变量。

表9 自变量相关性

进行二元回归分析,Cox & Snell R2值为0.113,Negelkerke R2值为0.162.H-L检验表显著性为0.564>0.05,可认为该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数据。最终拟合结果中,7个变量入选,p值均<0.05。表中B对应式(1)中的β值,代入可得最终拟合的回归方程。以0.5为分界值,大于0.5为满意,该模型对于满意结果的预测准确率大于94%。

学生卷分析结果如下,见表10:

1. 个人背景信息及价值追求对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科人才背景信息和价值追求对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满意度没有显著性影响,所有项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2. 农科人才专业培养状况对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满意度的影响。教师是否专业出身与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满意度无显著性相关。对接满意度与是否开设校外实践课程及实训场所显著相关。开设实践课程的高校相较于未开设实践课程的高校,其学子更倾向于对两者对接情况做出满意的评价。说明,实践对满意度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但是与是否开设实践课程相反,有实训场所的相较于没有实训场所的,其学生更容易做出不满意的评价,这可能是由于实训效果较差没达到预期效果所致。

3. 农科人才服务农户意识对高校农科人才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满意度的影响。新农业技术推广意愿对其具有显著性影响,越愿意对农户进行新技术推广的农科人才其对对接的满意度越高,说明其对自身的努力及奉献更为认可,且对两者对接的期许更高。主动为遇到困难的农户提供帮助可以提升高校农科人才与农户科技需求的满意度。在为农户提供帮助的过程中,农科人才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户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搜集信息并进行反馈。但以农户的科技需求为导向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接的满意度,这可能是由于对农户的科技需求反馈不当,造成高校农科人才的培养内容与农户的实际需求脱节的缘故。

4. 农科人才的乡土情怀对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满意度的影响。关心家乡的发展及是否想过扎根农村对两者对接具有显著影响。越关心家乡发展的农科人才对对接越感到满意。但,是否想过扎根农村与对接满意度呈负相关,即想过扎根农村的农科人才相比于未想过扎根农村的农科人才来说,对两者对接的满意度更倾向于做出不满意的评价,这可能是由于其接触农村较多,对农村与农户的实际情况较为了解,观察问题更为细致,进而持审慎的态度。

表10 学生卷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学生卷分析的结果类似,在进行回归模型构建之前,首先进行了农户卷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比较,如表11所示。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包括土地种植类型(X1),培养农科人才是否必要(X2),遇困难是否主动求助(X3),农科人才专业素养是否必要(X4),种植需求程度(X5),基础科技需求程度(X6)和高科技需求程度(X7)。为了避免遗漏重要的影响因素,将P值放宽到0.2,则还需要纳入自变量:从事农业生产年数(X8)和土地面积(X9)。

进行二元回归分析,Cox & Snell R2值为0.151,Negelkerke R2值为0.233.H-L检验表显著性为0.24>0.05,可认为该模型能较好地拟合数据。最终拟合结果中,4个变量入选,p值均<0.05。表中B对应式(1)中的β值,代入可得最终拟合的回归方程。以0.5为分界值,大于0.5为满意,该模型对于满意结果的预测准确率大于95%。

农户卷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见表12:

1. 个人背景信息及生产经营状况对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满意度的影响。农户从事农业耕种的土地种植类型与对接满意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种植经济作物和混合作物的农户的满意度比例明显低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户。可能是因为种植经济作物所需要的科技成本更高而高校农科人才所提供的科技支持远达不到要求。

表11 农户卷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比较

续表11

调研组(n=483)χ2P农户科技需求度种植需求,n(%) 完全没有需求 基本没有需求 基本有需求 非常有需求基础科技需求,n(%) 完全没有需求 基本没有需求 一般 基本有需求 非常有需求高科技需求,n(%) 完全没有需求 基本没有需求 一般 基本有需求 非常有需求 15(3.1)179(37.1)209(43.3)80(16.5) 11(2.3)120(24.8)220(45.5)107(22.2)25(5.2) 13(2.7)109(22.5)226(46.8)107(22.2)28(5.8)26.590 23.356 13.058<0.05 <0.05 <0.05

2. 农户对科技的认知状况及农户科技需求层次对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对科技的认知与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满意度没有显著性影响,所有项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3. 农户对农科人才的认知状况对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满意度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越认为培养农科人才具有必要性的农户越倾向于对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感到满意,这可能是由于其对农科人才更加关注同时对农科人才信心也更为充足,在生活中也更具有主动性,倾向于与农科人才进行接触沟通、寻求帮助所致。而遇困难会主动寻求帮助的农户则有更多机会接触新理念与技术,也更大概率能解决种植上遇到的难题,所以其对对接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

4. 农户科技需求度对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满意度的影响。基础科技需求度与两者对接满意度呈现显著性,对基础科技需求度越高的农户对对接满意度越高,说明农户对基础科技的需求能得到较好的满足。此外,农户在种植上的科技需求程度与对接满意度也具有相关性,在种植上科技需求程度越大对两者对接的满意度越低,这是源于其对科技具有更大的需求而现实状况又不能较好的满足其需求,因此其对对接的满意度评价可能会更低。

表12 农户卷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五、 推进高校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的对策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知,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存在的障碍,双方要承担责任。因此,要尽快提升对接实效,跟进乡村振兴的步伐,需从双向发力、联合发力。

(一) 改进农科人才培养体制

首先,要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提升专业设置与现代农业之间的衔接度,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好的满足现代农业多样性需求。同时,还要开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因地制宜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满足当地农户的实际需求[8]。其次,由于弱连带对于科技信息的传递更具优势,能够带来新思潮,而人们又很少对仅通过大众传媒而没有同时通过个人关系连带传送的信息采取行动,所以高校要在教学中多组织相关的下乡实践活动,使在校农科人才与农户相识,从而形成一种弱连带关系,增加农科学生与农户交流的机会,增强彼此的信息交流,使农科学生了解农户的实际状况与需求,激发其自我实现的欲望,主动为农业发展服务,正视农户作为生产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时应考虑农户的实际需求与观点,以农户的需求为核心主动进行研发与供给;在进行农业推广时,也应站在农户的位置,选择农户易于接受的方式推广其真正需要的科技。再次,高校在进行农科人才培养时,不仅要重视其业务水平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价值观的培养、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培育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愿意服务农户、投身于农村建设事业的优秀人才。最后,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农科学生乡土情怀的培养,使其更具有落叶归根的情愫,引导其为农村发展出力、激发其服务农户的意愿[9]。不论是进行研发抑或推广时,都应坚持农户在技术选择和技术采纳中的主导地位,主动对农户热切关心的诸如良种、高效化肥、低毒性农药、省力化机械等领域多加关注,真正实现学用对接,服务农户。培养愿意在基层工作且能够在基层进行生产、服务的“有能力、强实践、高追求”的三位一体型的人才。

(二)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户科技需求

依据有效需求理论,农户对农业科技的具体需求直接决定农业科技产品的供给。因此,各个供给主体必须以农户的有效需求作为供给种类与数量的根本依据,以求实现供需平衡状态[10]。换言之,通过把握和引导农户实际科技需求,能够优化配置农业科技创新资源,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1—13]。事实上,农户科技需求与生产规模和生产品类有较大关系。此次调查发现,江西省的农业发展以传统的粮油种植为主,仅有少量的农户种植花木与果蔬,总体上对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及农业科技需求不强烈,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传统种植不需要现代化的技术,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成本较高、投资大、技术要求高,而普通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有限。然而,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劳动效率的提高是必经之路,需以新的思路和举措突破旧有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在农业中融入现代化产业的理念,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适应调整以分散化、小规模为主要特征的生产经营方式,减少因农户耕地过于细碎化,影响省力化机械的使用等问题,成为农业发展的理性选择。为此,可依托龙头企业+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服务组织,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提升农户对科技的需求,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为解决农户科技需求较低的问题,除了激发各主体活力外,还需正视农户作为生产的主体力量,应给予其作为“人”的终极关怀[14],导入现代化生产要素,以市场化的手段为小农发展注入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现代化生产所必须的资源,支持其发展现代农业[15],通过现代化生产经营激活农户科技需求,提高科技的利用率,促进农业的发展。

但在增加农户科技需求的同时,还应着重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通过综合措施提升农户对高科技、新兴科技的需求。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支撑着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为人类衣食之来源,生存之根本,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农业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适度规模化等表层上,而应进行深层次发展。要在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为农户提供较高层次的科技服务,引导农户科技需求,满足其对高含量农业科技的需求。通过农户高层次需求的引导与满足,逐步实现生产经营高效优质化,形成农业经营体系化,提升农户对对接的满意度。

(三)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综合能力

如果说改进农科人才培养、提高农户科技需求是促进对接的双向发力的话,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综合能力则是联合发力的重要标志。以格兰诺维特的嵌入理论为依据,新型职业农民身处农科人才与农户的交叉地带,与农科人才与农户的交往都较为密切,可谓之两者的熟人。而这种熟人关系在强关系与弱关系之间又找到一种中间形式,使之混合了人情法则下的人情交换与基于利益的一般性工具交换而更具张力。实际上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科人才与农户之间的“桥”,便建立了两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有利于两者之间的交流。另外,新型职业农民自身还存在一定的圈子,并可通过不断的耦合,从而增强圈子的动员能力,从理论上能促进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需求的对接。

实际上,因为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在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均有别于传统农民,文化素质较高,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他们中的不少人都主动参加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积极成为各类农业院校“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成员,接受系统的农科知识。他们既是农科大学生,也是农户,成为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对接的双重主体,有效解决了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两张皮的现象,为农科人才培养与农户科技需求对接提供了路径参考。当然,由于教育规模等问题,“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新型职业农民,因此,新型职业农民还有一个相互学习与取长补短的协作精神培养问题。即使是成为“大学生”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的定位也与高考统招的农科大学生有所区别,偏重“农民”身份,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一方面,他们将农业科技直接置于解决生产需求的实际层面;另一方面,他们也能根据自己的生产设想,为农业科技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能够解决当前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重大课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6],还能为农科人才培养提供发展方向指引,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农科农户满意度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