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高等农林院校云教学的探索实践与问题反思(笔会)

2020-06-14 06:54林万龙陈遇春李大鹏黄国华王杜春张炜张永亮李廷轩焦有宙胡先奇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疫情课程课堂

林万龙,陈遇春,李大鹏,黄国华,王杜春,张炜,张永亮,李廷轩,焦有宙,胡先奇,等

借疫情之势加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林万龙,韦笑,刘佳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

[收稿日期]2020-04-19

[作者简介]林万龙,男,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农村公共服务政策及高等教育管理。

《教育信息化2.0行动》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明确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原本稳步推进的教育信息化节奏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疫情期间全面实施的在线教学,不仅是对教育信息化的一次严峻考验,更成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反应的一剂催化剂。借全面实施在线教学这一契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 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应为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综合应用。影响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环境、教学媒体和教学信息等,随着各大高校“智慧校园”和“三通两平台”等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逐步完善,这些因素已经由限制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转变为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发展和广泛性使用,更多的限制性因素反而来自于教师教学惯性,疫情发生之前,高等学校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主要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并未实现严格意义上的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探索欲不够强烈。

在全面实施“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形势之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教学成为了现阶段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的主要方案。在线直播授课的过程中,师生交流的过程是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并不能完全比拟面授过程中的直接互动,教师无法直接得到学生反馈,单一的在线直播教学方式并不能保证与线下面授教学的同质等效,因此转化教学方式成为了大部分教师的探索方向,线上直播授课+线下信息化资源学习的综合教学方式成为了在线教学的首选方式。

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主导者,一线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教学实际需求为导向,以疫情期间教学形势为契机,通过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引入和整合,在线教学正在逐步形成以课程为单位的自有教学环境和以专业为单位的共享教学生态。在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条件保障下,综合利用线上直播授课+线下信息化资源学习的方式,充分尊重现代大学生学习规律,合理分配线上线下学习时间,建立健全课程信息化知识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碎片化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够有效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的优势,保证在线教学的“同质等效”甚至“提质提效”。

在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学校提供了硬件基础,搭建了网络平台,引入部分公共资源,教师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并补充资源,构建相关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以教师为单位的信息化资源建设过程需要重视示范引领作用,中国农大打造了多门示范样板课,鼓励教师利用慕课、虚拟仿真资源,建立系统的课程网络资源库,综合利用线上教学+线下资源学习方式开展信息化教学,并通过“我的在线教与学”宣传专栏进行广泛宣传,树立信息化教学典型,形成全体教师拓展信息化教学思路、开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氛围。

二、 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推动教育信息化全面落地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5G等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对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高校信息化改革的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日趋完善,服务于“互联网+教育”的软、硬件建设已经为师生教学信息化、管理自动化、生活智慧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支撑,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由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决定,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是由师生信息化素养决定。新冠疫情期间,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应用对师生信息化素养全面提高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同时对教育信息化全面落地产生了极大推动。

新冠疫情打乱了由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平稳过渡的节奏,短期内大幅提升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过程中直接暴露出部分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的现状,对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深刻且迫切的要求。教师应该客观认识疫情带来的挑战与契机,化被动为主动,形成现代化教育观念,提升个人信息化认知及运用能力,加强教育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综合运用,全面提升个人信息化素养,重点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深刻认识到现阶段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的实际需求,中国农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提供优质资源、专题培训以及个性化指导,全面帮助教师完成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探索,助力教师在线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师教学信息化素养。

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接受了比较系统的信息化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也基本形成了信息化思维,因此整体信息化素养水平较高,信息化教学的接受能力较强。在现阶段的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培养学生接收信息、筛选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中准确识别并接收所需信息,合理吸收并运用相关信息构建自身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高等教育阶段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 以教育信息化为驱动力,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信息化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技术发展带动教育发展。创新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要以教育信息化为驱动力,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学思想和观念变革为起点,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机制体制重构为手段。

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转变理应是缓慢而平稳的,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却对传统教学形成了剧烈冲击,为教师教学思想和观念转变提供了加速度。经过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广大教师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传授知识的目的,而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创新,正在逐步实现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如何合理且充分利用此种模式,如何保持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不同于商品加工,同样投入未必得到同样的产出,我们需要跳出既有模式,坚定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为契机,坚持以教育信息化为驱动的教育本位,创新以教育信息化为支撑的教育教学方法,构建以教育信息化为基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深化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尤其需要以教育信息化为支撑,以大数据为基础,通过科学性、系统性的计算方式对教师、学生和课程进行客观画像,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且数据化评价。在疫情期间全面在线教学这一契机之下,中国农大利用网络教学数据收集了系统的教学信息化数据,利用师生在线收集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教学评价,结合客观数据及主观评价,学校对教学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意见反馈,全面提升了教学效果。

疫情期间的在线办公,极大促进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与教学管理的结合。以中国农大为例,为了充分保障“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期间的在线教学平稳运行,解决师生关于教学的问题,学校开放多个在线沟通、答疑、辅导渠道,提供有问必答、分类指导、7*24小时云服务。随着在线教学工作的稳步推进,共性问题逐渐解决,个性化问题更加突出,此时更需要发挥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优势,精准定位需求,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管理服务效果,辅助提升教学效果。目前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远高于教育教学对其的利用程度,为了最大程度实现信息技术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协同发展,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我们需要重新构建教育教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机制体制的管理服务能效。

疫情防控形势下高校云课堂教学同质等效的实践思考

陈遇春,潘瑞,周丹,张艳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收稿日期]2020-04-02

[作者简介]陈遇春,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一场因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导致的全国范围内的防控战役给各个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高等学校按照教育部和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部署要求,延期开学,按照“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全面开展网络云教学。这场教育“大考”要求高校立足校情,依托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按照“一校一策”做出满意答卷,展示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成果。

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云课堂教学实施情况

(一) 云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运行

疫情爆发初期,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的相关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下简称“西北农林”)提前2周筹备在线教学相关工作,集合多方资源,顺利完成了教师动员、教师培训、平台支撑、规范编制、课程审定和课表编制等工作,保证各专业各年级课程全覆盖,教学秩序科学有序。截至2020年4月,西北农林开出云课堂800多门,占到本学期应开课总门数的98%,建立了课程教学群1700余个,覆盖率100%。线上教学教师近1200人,其中承担线上课堂教学任务的正副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1.65%。教师小班教学占比大,教学工作量适中。各专业年级学生周学时分配均衡适量,全校各专业年级平均周学时19.7,平均日学时3.9。

(二) 云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通过多维度教学运行质量评价看,整体教学运行秩序良好,网络运转正常,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超过预期。在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在线教学运行情况非常认可,绝大部分学生展现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良好学风。学生对教师网络授课满意度达93%,平均到课率达98.2%,电子教材持有率达97.4%。经过1个多月的磨合,仅有4.8%的学生表示学习状态不理想,仍不适应网络教学。调查显示,74.96%的教师在教学运行中能及时更新PPT和教学资料,积极调整教学方式。

(三) 云课堂教学催生教学法创新

本次网络教学是完全依托于网络,教师与学生在完全不见面的情况下进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是一个难题。为此,教师大胆创新涌现出很多新方法。诸如“课前任务牵引+课中在线测试+课后作业巩固”“网红式教学”等。超星、智慧树、学堂在线等平台广泛使用,教师学会并使用微课录制、视频剪辑等技术。在这次教育“大考”中最为游刃有余的是那些早早开始探索网络教学的教师。比如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任课教师早在2016年开始利用“雨课堂”进行“植物学”混合教学的探索,2018年慕课上线运行后,团队进行了2学期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学资料。从调查反馈看,此次在线教学中“雨课堂+慕课+QQ群答疑讨论实现混合教学”成为首选方案,每一章团队都制作导学课件,注重引导,概括章节知识框架、重要概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及思考。不同于慕课平台的讨论,QQ群中的讨论学生能够实时参与并获得老师的及时解答,讨论的范围不仅仅限于课本内容,还有大量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引申、拓展。团队在每次授课结束后及时收集学生意见,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方式。

二、 高质量云课堂教学的内在动力

(一) 疫情防控大局下的思想与组织保障

第一,对疫情防控下教学组织的科学研判。西北农林从疫情防控、教学质量与运行秩序三个维度做出了科学预判,三个预案符合学校实际,切实高效,科学可行,凸显“一校一策”,为后续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务实有效的实施方案。西北农林提出了“延迟开学课不误”的总要求,明确了教学工作“任务不减、质量不降”的原则,教务处制定的“全面落实,课表不乱,重点保8”实施方案务实高效。限量保质,确保运行秩序,为保证教学质量打下了基础。

第三,高效协同的校院两级组织管理机制。西北农林教务、学工、教发和网络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高效协调和有力保障。学院高度重视,积极落实,执行有力,表现出高效务实和协作奋战的姿态。教务处和学院对线上教学运行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分建2个工作群齐头并进,持续给力,为全校师生架起了一条沟通的桥梁。

第四,日趋成熟的教师培训体系的支持。教师发展中心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发挥培训教师和教学名师的优势,有序开展技能培训。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引入诸多平台,破解了资源短缺、技术和技能不足的问题,为保障网络教学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每日网络在线培训仍在持续开展,实时在线人数600余人。

(二) 根植于心的师德与育人情怀

“国难兴邦”,同样疫情也兴教兴学。在本次疫情的严竣挑战下,广大教师坚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迸发出坚强的精神与热情,攻坚克难,积极参加培训,主动学习,互帮互助,大胆探索各种技术和平台,掌握直播、录播和在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短短15天时间准备出了600余门在线课程,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应对网络在线教学超常的积极性和主动作为让人感动。教学工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师德师风一样受到学生的赞誉。

(三) 持续积累的课程资源与技术服务基础

2017年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后,西北农林狠抓网络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全面落实千门课程上网工程,完善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和智慧教学云平台,国家在线开放课程(慕课)建设也有了突破式发展,为网络在线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本次疫情开始,教育部开放了国家层面的20余个课程资源平台,17家出版社免费开放了电子教材,保证了学校师生95%以上的教材持有率。西北农林网教中心提供了全方位技术与平台服务支撑,加上超星、智慧树和学堂在线等与学校长期合作的技术公司鼎力配合,有效支撑了现有课程网络教学运行。

三、 云课堂教学质量的掣肘日渐显露

网络教学是当今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并不是一个课堂教学的方式改变,而是一个以优质课程资源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指导交流为主导,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新模式和新形态,涉及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它是对传统课堂教学体系的改革与重构,需要建立稳定的课程资源、科学的教学设计、完整的教学实施方案,并以系统的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和技术支撑平台做保证。从目前的教学运行看,应对网络在线教学还存在诸多短板,让人担忧。

(一) 网络课程资源问题

网络教学资源是在线教学的基础,没有优质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在线教学是空洞的,也是无法持续进行的。从一周教学效果看,尽管学生认为最好方式是“PPT+语音直播”,这是在线教学的初期感受,仅仅解决了课堂教学在线化问题,这并不能完全呈现在线教学丰富内涵。但是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了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毕竟没有充足的在线资源做基础,再好的网络直播教学也会失去持续力。学生对慕课资源与直播教学的配合、对多平台资源综合运用的评价不高,对如何线上预习、学习和辅导仍存在较大需求和盲点。恰恰说明,课程资源建设与在线教学不能有效衔接,线上教学方式方法仍存在不足,学生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难以有效补给。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并随着在线教学的深化日益突出。

本次网络教学,西北农林落实了近300门相对完整的精品课程作为在线教学网络资源,其中自建课程仅70多门。由于在线教学与课程资源存在一定程度分离,造成了学生上课、课后回看、查阅资料均要在多个平台获取,引起学生的不满意率提高。这也反映出我校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还有不足,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还有待提升,需要持续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推进网络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

(二) 网络课程教学同质等效问题

在线教学仅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目前看,不论是学生的网络学习条件,还是教师的在线教学基本技能,实现课程的在线教学不是难点所在。学生最终的满意度与获得感,仍然来源于课程的教学质量。从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看,学生还是认为需要提高教学质量,仍期待线下课堂教学;对网络在线教学的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与互动交流仍存在迷茫;效果不好的课程仍较多且集中在公共课基础课,这与线下教学的评价是一致的,与是否进行网络教学并不相关。因此,网络教学仅仅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手段的教学,系统提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能力才是我们应该关注和研究的。

(三)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问题

要保证网络在线课程教学质量,除了靠教学运行秩序、教师的责任心与教学能力外,网络技术条件保障是根本,首要保证教学不掉线。从目前出现的问题看,教学资料及PPT上传、师生互动、教学方法优化改进和教学质量监控也存在一些问题,但网络拥堵、临时中断、软硬件的不够匹配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掣肘之处。从目前学生的反馈看,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的因素中,对教学平台和教学互动的不满意度最高。而且教师依赖的网络多是公共平台,资源分散,多个平台交织使用,基于西北农林自身网络平台的数量少,一旦出现问题,我们难以有效应对。因此,我们对网络技术服务的建立,平台数据的有效跟踪监控,最优平台选择,平台资源整合和协同,建立综合平台的保障预案非常迫切。

四、 网络在线教学补齐短板的重点方向

(一) 加快推进网络在线课程建设刻不容缓

改造升级平台管理系统,将高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设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平台。强力推进平台所有课程在线开放、资源共享,资源建设与教学互动联通,成为课程实时更新和在线考核、教师实时答疑、学生随到随学、师生双线评价、管理者即时可查教学动态数据的教学载体。保证课程建设常态化,常建常新,实现可学习、能考核、可评价、能统计,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展示窗口。

(二) 重构教务管理与网络教育技术服务新体系

综合开展课程资源建设与智慧教室信息化教学建设,以网络课程综合平台为核心资源,重构技术服务标准和体系,破除智教云等多个教学终端的藩篱,构建智慧教室的教学端、基于网络在线的学习端与基于教学质量监控、实验室管理和人才资源的管理端,建成西农特色的“一平三端”,实现一个大系统下高效运行。

(三) 高效开展教学针对性培训

根据高校的专业特色和教学需求配置培训资源,以在线教学的问题为导向,组建教学指导团队,及时发布指导建议,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方案。同时要系统规划培训体系,系统增强网络资源课程建设的能力,提高教师适应新技术的方法与能力,打造具有一流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和平台开展优质教学的能力,推进互联网+教学模式与体系建设。

(四)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教育指导和服务

网络教学对学生的精力投入和学习效率提出了高的要求,而网络教学也不能仅限于课程教学与知识传授,应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学生反馈自身学习状态看,“没有养成网络学习习惯,在线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我监督指导能力不足,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容易偷懒”等也是学生反馈最为集中的问题。开展多样化思政教育,加强学生学习指导,构建班级同学间的交流机制,非教学性教育活动亟待综合部署,建立系统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五) 完善线上线下互动的教师考评与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把教师开展课程资源建设作为教学履职的基本要求,把建设的质量和运行效果作为教学绩效的考核点,把服务网络教学的产出和成果作为教学水平的衡量标志,充分调动教师网络教学积极性。同时健全和完善学业评价体系,把学生线上学习成效纳入学业评价体系,激励广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学习成绩,扩大学生获取国家优质慕课学分的比重。

(六) 深入推进系院和高校间合作,扩大高校教育教学国际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充分认识了网络跨越时空的能力,整合各院系、各高校的优质资源,鼓励教师跨系院跨学校合作推出一系列优质课程。根据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来的全球性教育问题,扩大国际合作,将优质课程资源推向国际,提高我国高校乃至中国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美誉度。

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和高校运行带来了重大挑战,也给网络教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既激发了教师教学创新的激情,又历练了教师教学创新的能力,并促进了高等教育一次重大的教学变革。期待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后,高校课程教学真正走向线上线下互动教学的新时代。

新冠疫情背景下推进高质量在线教学的现实探索

李大鹏,刘震,肖湘平,王春潮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收稿日期]2020-04-18

[作者简介]李大鹏,男,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鱼类生理生态学及高等教育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形成“互联网+教育”的强劲发展态势。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2020年高校教学组织形式,在线教学已经演进成高校教育教学形式的新常态。截至4月3日,全国高校学生在线学习人次达到11.8亿[注]《应对危机化危为机主动求变做好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及课程资源建设》,中国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与课程建设工作视频会,2020年4月10日。。作为疫情期间首批开展在线教学的华中农业大学(下简称“华中农大”),顺应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创新教学理念、重塑教学形态、重建教学模式,实施高质量在线教学,促进“互联网+”在线教学全面落地,保障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华中农业大学多举措保障停课不停学》,教育部网站新闻“一线采风”,2020年2月14日。。

一、 研制新方案,高标准严要求指导在线教学

新冠疫情使得在线教学成了“停课不停学”的主流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的改变并不会改变高校教育的本质,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仍是在线教学所要承载的重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赢得未来”。不管是现在,还是疫情过后,应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的在线教学,必将会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形式的新常态,而非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权宜之计。

在精准研判疫情形势和在线教学的基本规律基础上,华中农大研制在线教学实施方案。针对在线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教学评价与信息反馈等方面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实施集中资源、搭建平台、创新形式等多项举措抓好教育教学工作,保障延期开学期间“教师不停教、学生不停学、质量不放松”。教师因时因地制宜,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开展多样化教学,搭建多形式的“在线课堂”。教师根据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在线资源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因人因课而异,一人一策、一课一案,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平台多样化,构建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明确在线教学基本规范,要求教师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教学工作。在第一次课前发送给学生详细的课程概要,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文献阅读、思考题、在线课程和英文“伴侣”课程等资源;每次课前发放当次课堂的预习资料,包括讲义、课件、习题等,做到“一节一份,一课一册”。严格直播教学规范,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规范网络课堂言行。加强课后总结评估,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生阅读、独立思考和写作沟通等方面能力训练和习惯养成。

二、 营造新情境,提升在线教学的育人效果

教育情境是构成教育行动的场所,是使教学体验成为可能的环境和条件。良好的教育情境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传授,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唤醒学生内在的潜能。在线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情境,实现了实体课堂的虚拟化和泛在化。在线教学的课堂时空概念被模糊化了,形成了一个依托信息技术而无处不在的空中课堂。这种虚拟的课堂情境,既承载了教学活动的物质属性,也体现了育人心灵的精神属性。

为了给学生 “特别”且“有趣”的教学体验,华中农大工学院教师直接进入农村老家的田地录制视频,使同学们对水稻收获后的冬闲田、油菜田、小麦田、虾稻田等建立感性认知,以直接、生动的方式将生产实际问题引入了课堂。为了能够保障在线教学的网络信号畅通,有的教师来到冬日寒风凛冽的屋顶上为同学们直播授课。“糖果文化与工艺”课程则引导学生将家中厨房改造成食品加工实验室,将直播教学与线下实践充分结合。在线课堂上课前,教师通过营造温情的授课背景并和学生交流疫情下的生活,与学生产生共情,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通过网络书信的形式,以什么是生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爱、什么是红色的信念与信仰的“四个追问”为牵引,阐述了此次疫情是一场有些悲壮,但充满了勇气、责任与担当的“特殊”的思政课,唤醒学生面对疫情的真善美。把抗“疫”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变成在线教学中的“活教材”,体现教育情境所蕴含的育人功能,向学生传递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让他们无形中铭记肩上的使命与担当。

疫情期间,教师所在之处就是课堂,学生所处之所也是课堂,师生共栖网络更是课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情境与教育相结合,把空中课堂与在线思政相结合,赋予思政课程时代广度与厚度,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重任。屋顶授课的执着、田间授课的真实、居家授课的用心以及网络书信传递的能量,通过教师知识传授过程中与学生的大量互动,促进学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也润物细无声地促进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很难保证每门课都可以产生像教室一样标准化的课堂。但针对课程内容特点营造出来的多样化教学情境,却无不情景交融地体现出教师教书智慧和育人情怀。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在疫情发生的时期,在线教学情境的多样性使高校教育生态系统更加稳健,情境育人效果更加突出。

三、 构建新模式,促进在线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停课不停学”并非单纯意义上的网上听课,也不是把线下课堂照搬到网上,而是具有互联网思维特征的深度学习形态。而针对于此的在线教学则是全媒体介导的师生时空分隔交错的教育教学实践。优质的教育体验是达成师生教学满意度的关键。教育体验的存在结构包括教育情境、教育关系和教育行动[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14。。而学生的学习是教育体验所要关心的核心目标,内容、动机和互动构成了学习的三个维度[注]《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克努兹.伊列雷斯著,孙玫璐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19。。从体验和维度的两者交集中,以师生双向的意向关系为基础的互动是核心要素。所以,面对在线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显著区别,教师们必须改变原本的教学设计与组织模式,以适应新的教学形势,构建以师生双向互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

重构课程在线内容,提升课堂活跃度。在线课堂建立在云端,但作为教学关键的教案设计和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教学素材都要更贴合云课堂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根据疫情期间的特殊学情、教情,重新设计制作教案,丰富教学课件、讲义和影音素材,内容要更充实,设计要更科学,语言要更精练,力求在线课堂更生动,从内容形式上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发展“主课+伴侣课程”的在线授课模式。选取慕课、校本SPOC、数字资料为基础的课程授课资源,将优质全英文在线课程或视频资源作为“伴侣课程”,通过配音录屏等新颖的教学形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适应在线教学环境和全英文课堂语境,同时引入生活案例素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收获更大的专业认同。

开发多平台技术组合的在线教学模式。华中农大春季全部课程都以教学班为单位建立学生课程学习QQ群,开发了“QQ+智慧教学工具+会议系统”“QQ+ MOOC/SPOC+云直播”等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进程、课程考核、效果评价进行全面整合设计。通过 “三分课堂”充分实现了网络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配合,使用“三一法则”则将课程的知识体系与课堂互动、能力提升、课外延伸、情感交流一以贯之,形成了一套解决网络课堂弊端的办法。

摸索建立实践教学的EMDVD模式。疫情期间的实践类课程教学对于高校教师是极大的挑战。华中农大充分利用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仿真教学项目等资源,将实验内容讲解(Explanation)、多媒体视频(Multimedia)、实验演示(Demonstration)、虚拟实验室(Virtual Laboratory)和数字资源(Digital Resources)有机结合,摸索建立了EMDVD教学模式,使教师、学生、虚拟仿真实验通过网络有效连接,保障疫情期间的实践教学运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四、 搭建新平台,加强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使用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以慕课为代表的现代在线教学方式成为了高校较常见的课程教学形式。虽然网络上有着丰富的各种在线教学资源,但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上来看,教师还是习惯使用自有的备课资料和校本在线课程。华中农大开展信息化背景下教、学、评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通过“金课”建设的牵引,建设集“教学、辅导、交流、考核”为一体的课程中心。

规划云共享教学平台,建设实体课堂和在线课堂的平行同步授课系统,实现实体课堂和在线教学的学习内容同步传送的功能,联通教务管理系统形成一个集合所有课程教学资源的数据中心。建设面向学生学习、教师备课、资源管理的完备在线教学平台,引导教师主动储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获取资源自主学习、引导科学教学管理。

华中农大目前已有109门在线开放课程建成并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实现115万人次选修,带动全校近千人次教师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惠及校内学生3万余人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面向近100家企事业单位和高校开放共享,近7万名学生选课修读。疫情期间,这极大丰富了学生的优质课程资源,为教师在线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保障。

加强校际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华中农大与清华大学通过“云端课堂”架起战“疫”的桥梁,建立“清华—华农风景园林共享课程群”,引进“竖向设计”“景观设计表达”“风景园林工程”等6门课程,“写作与沟通”“认识文化遗产”“人的毕生发展”“中美贸易争端和全球化重构”4门核心通识课程。通过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建共享通识课程机制,引入“当代中国政府治理之道”“生活中的管理会计”“国际大案”等经济、法学、管理和社会发展领域10门通识课,同时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放“葡萄酒文化与鉴赏”“宠物鉴赏”“蘑菇与人类生活”“转基因食品与安全”等7门农科专业特色的课程,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互补共享。

五、 开展新培训,保障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

华中农大从在线教学平台技术应用、在线教学过程设计、在线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策略的三个维度展开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培训,并把握教学早期、中期和后期的师资培训节奏。加强在线教学指导,及时推送在线教学方法相关资料、心理咨询引导与思想教育方法等,帮助专业教师做好在线教学、育人、导学。组建在线指导教师团队,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收集、研究、编写网络教学方法指南推送给任课教师学习,开展在线服务,帮助、指导教师开展在线教学。利用在线培训课程、发布操作手册、模拟操作示范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更好地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围绕在线教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案例分享、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系列在线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激活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通过在线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促进教师间相互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开展线上示范教学活动。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在线教学示范,全校教师通过观摩学习,交流在线教学经验,提升在线教学质量。

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给了我们反思教育教学的契机。如何通过外延式的教学形态改变来提升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长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有形的教学创造无形的教育,教育的唤醒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推进疫情期间在线教学高质量发展。

激发内生动力,持续推进在线教学常态化高质量运行

黄国华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收稿日期]2020-04-16

[作者简介]黄国华,男,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

一、 新冠肺炎防控背景下在线教学的重大意义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教学的一次大考。在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能否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居家学习继续完成学业,世界和国人拭目以待。

(一) 主动担起在线教学特急重任

面对疫情,北京林业大学(下简称“北京林大”)和兄弟高校一道,主动担当,积极应变,选择用在线教学这一新形式开展“教”与“学”,顺利把学生从“宅家休假”转变到“居家学习”,借助信息化手段让大学生安心居家远程学习。大规模开展在线教学,是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应急”状态下的新任务,是对大学生成长负责的具体体现,是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在线教学完成了“不离家、不返校、不停教、不停学”的工作要求,对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正确引导在线教学顺利开展

疫情防控以来,北京林大党委宣传部和教务处积极联手,在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国教育在线、今日头条、学校官网官微等校内外主要媒体,累计发布新闻报道530篇,对在线教学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宣传报道,内容涵盖方案发布、教学动态、典型经验、师生体会等方面,生动展现了北林师生连心连线的感人场景,充分展示了“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良好精神风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网红”教师形象,增强了教师在线教学的自信;分享了学生在线学习的好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在线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在线教学舆论氛围。

二、 新冠肺炎防控背景下在线教学的生动实践

新冠肺炎防控以来,北京林大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教育部工作部署,结合学校实际,积极谋划,2020年2月17日按校历开展本科课程在线教学。截至4月13日,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本科教育教学推进顺利,887位教师开课913门(2062门次),学生在线学习821519人次,师生反馈良好。

(一) 定好工作方案

疫情发生以来,北京林大全力落实“两不停”工作,早在1月底就研制延期开学和本科课程在线教学工作两个基本方案,涵盖了延期开学通知的传达、在校学生管理、教学计划安排、毕业论文、实验室管理、在线教学准备、教师技术培训、教学实施等方面的内容。在工作方案基础上,及时制定了本科教学和毕业论文有关事项的具体安排。

(二) 确保教学质量

北京林大首创在线教学“课程自主学习指导大纲”,包括自学内容、教学方式、知识重点和有关要求,由任课教师主笔编写,经教研室审核、学院审批后,由学院统一组织班主任或辅导员发送到大学生手中。根据课程资源建设情况,将课程分为三类,分别采取不同的在线教学策略。测试遴选8类10余种主流平台,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及自身信息化能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在线课程平台,以“直播、录播、混合”等方式开展在线教学,据统计,北京林大课程直播教学率接近100%,在全国高校居于前列。做好远程教学条件准备和指导,起草制作面向师生的新版“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使用指南”,推广网络教学平台APP,开通在线学习平台校外直接访问,成立校级在线教学技术支持专家组,组建四个微信群对1012名教师实时在线技术培训和答疑。

(三) 做好毕业论文工作

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北京林大提前谋划,妥善考虑毕业论文开展、指导等有关事宜,形成有效的工作方案。1月30日、2月20日、3月16日分别印发通知,寒假期间就通知教学副院长,明确要求指导教师要及时掌握毕业论文进展情况,加强对毕业生网上学业指导;要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认真查阅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完善开题报告;对因无法开展实验等客观情况影响论文撰写的建议更改题目。此外,调整延长开题报告时间,让师生有更充足的准备时间,及时对毕业论文基本要求、答辩形式及答辩时间进行说明,推送论文写作指导有关文章,让学生静心做好论文。

(四) 提供便捷服务

疫情开始后,教务处及时将值班状态改回上班状态,安排专人专项负责,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教务服务。取消任何形式的寒假实习实践,开通远程办理各类学业、学籍证明,对选课、考试、学籍异动等事项及时做出优化安排,尽全力为大学生提供方便。1月21日至今,教务处共受理电话、邮件咨询1600余次,提供证明和成绩单等材料1100余份。多口径传达学校信息,通过网页、公众号、课程群、学生群做好相关通知的推送,及时传达学校延期开学、在线教学、选课等工作安排和相关要求,制作“致学生的一封信”回应学生关切,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详细解释说明。

(五) 加强体育指导

北京林大特别重视疫情防控期间的学生居家锻炼和体育教学,疫情之初,北京林大编制“学生居家锻炼指南”,制作9期示范视频资料,2月4日开始通过微信向学生推送。3月24日,本科体育课程在线教学全面展开,使用腾讯会议和微信群实施在线教学,学生观看教师演示视频,老师通过视频指导学生健身,通过微信群锻炼打卡,学生对体育课在线教学充分好评。居家锻炼和体育课程在线教学计划全面考虑了学生身体特点与体育教学需要,能很好地适应学生居家健身,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而且不会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三、 新冠肺炎防控背景下在线教学的典型成效

(一) 收获“齐心”,共克时艰形成合力

大规模实施在线教学以来,“天南海北同上一堂课”,北京林大在线教学有序平稳,教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投入”,探索形成“网连八方连心连线”在线教学北林模式。在线教学花开绚烂的背后,是北林大千余名一线教师在电脑前对教学方法的反复革新与尝试,是教师对教学厚重的责任、由衷的热爱与饱满的激情,是对学生无私的关爱、真诚的支持与衷心的鼓励;是广大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爱。

(二) 收获“决心”,教学能力顺利提升

疫情防控期间的大规模在线教学,是对教学能力的大检验,更是信息化教学的大实践、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大促进。面对在线教学,广大教师说学就学,既从零起步,又追求卓越,更互学互助,对在线教学由茫然到接受、由惶恐到自如,再由陌生到熟练。在这一场生动实践中,北京林大教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大考,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并走向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收获“信心”,在线教学多方肯定

调查显示,北京林大大学生对在线教学热情较高,95.60%的大学生对在线学习方式较为接受,98.65%的大学生表示能够掌握在线授课内容。大学生家长纷纷写信感谢教师的用心授课和学校的精心组织。国内主要媒体对北京林大在线教学工作进行了多次报道。此次在线教学工作,真正做到了“学生成长,家长满意,社会好评,学校放心”。

四、 新冠肺炎防控背景下在线教学的成功关键

(一) 学生为本,建立了及时有效的工作机制

北京林大延期开学和在线教学工作,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智慧教学等先进手段,让学生在家安心学习;创造条件,推出切实可行、务求实效的举措,用便捷的服务满足学生需要,充分保证广大学生“延期不停学、居家心不慌、时光不荒废”。北京林大党委创造性地提出了“书记督查、院长主责”的工作机制,学校督查考核组对在线教学多次进行总体督查考核,很好地促进了在线教学落实。

(二) 分步分类,确立了科学精准的工作原则

北京林大提出“开课范围不扩大、授课方式不限定、适时启动不提前、质量要求不降低”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组织教师精心准备每门课程,帮助教师克服畏难情绪,选择自己熟悉的信息化手段,实现课程按期在线开课。在线教学开始后,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师信息化能力,及时完善互动、作业和直播等具体要求,引导在线教学转向高水平运作。对必修课、体育课、选修课、实习实验课分类分阶段推进,确保了教师每周工作量分布均衡,教学压力适度,实现了教学平稳有序。

(三) 连心连线,形成了用心用情的工作合力

明确“学校统一部署、部门分工负责、分类分步推进”的工作原则,各部门联动,全力保障在线教学质量。教务处定期开展听课督查,建立学院每日上报机制,对发现的问题“日清日结”。学生处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多渠道开展学情调查,及时收集反馈学生学习状态和困难需求。信息中心持续加强网络运行安全和技术保障,确保师生网络教学顺畅。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全力做好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培训。全校师生连心连线,既教学,更育人;各部门和学院积极配合,把在线教学看成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招,全力保障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全校教学“一盘棋”。

五、 后疫情时代在线教学常态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一) 迈向人工智能时代,构建主动式教育教学信息化体系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办学的重要支撑和展示平台,已经成为学习资源共享与融合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是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主要依托。新冠肺炎防控的实践再次证明,高校任何一个职能的发挥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教育信息化是提升人才培养效果,展现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途径。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对教育教学信息化加倍重视。要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为引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推动力,加快以智慧校园为特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建成“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网络化教育空间和在线学习资源中心。要加快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教学信息化建设,特别要在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智能教学、在线课程、学习资源、智能化教务管理与服务系统方面久久用力,形成“电子书、数据库、课程学习资源、教学网页(站)、在线教学平台”相互补充的学习资源与教学平台,支持实现“菜单式自助学习、点播式按需学习、自由式随处学习”,最终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主动式、自主式教育教学信息化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

(二) 迈向智慧教育教学,打造高校教学新形态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进入信息时代的一场革命,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迈向智慧教育教学,是高等教育在新时代发展的必然。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就是通过教育信息化,特别是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实现教育创新,尤其在教育教学现代化与国际化方面做出贡献。

在线教学的表面变化,是课程教学形式,也就是教学展现形式的变化,但其实质是课堂教学供给的变化,这是在线教学所带来的最显著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是课堂教学供给不再以教师的单向讲授为主,而是大量的音视频资料和网络平台资源涌入课堂。在供给强烈变化的背景下,师生交流和朋辈交流更加普遍,更多的交流跨越国界超越时空,基本知识教学完全可以在课前完成,课程学时可以大幅压缩,课内教学完全可以向研究型、探究式发展,课堂的重点成为知识应用、能力研究、解决问题,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思考型的教学创新之路(见图1、图2)。随着网络存储和即时通信工具的快速应用,智慧教室等多形式多类型学习空间不断建成,智能设备被师生广泛应用,智能化互助式智慧教学即将成为高校教学新形态。

图1 传统教学、互动教学与在线教学比较

图2 传统教学、互动教学与在线教学课堂构成对比

(三) 迈向学习者中心,转变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获取方式,信息技术引领的慕课和翻转课堂带来了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化,开放的教学资源让学习更加方便,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提升了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效果,网络化、智能化、流程化的管理提供了更加快捷的师生服务。信息化促进下的新时代高等教育,日益以学习者为中心。

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要回归教育本质,要树立“学习者增值”的质量观,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围绕“学生”进行教学,围绕“学习”全过程“定内容、做设计、选形式”。要关注在线教学的实际效果,用厚重的教风、主动的学风,致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要致力建设“和谐、友爱、互助、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堂关系,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建共享共发展的学习共同体。要引导建设朋辈式同学关系,在“互学、互助、互教”中答疑解惑,分享资源,共同成长。

(四) 迈向“教”“学”融合,注重培养终身学习习惯与能力

在线教学,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网络和平台连在了一起,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同室的教室“教”“学”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师既教又监督,学生既学又被动“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在线教学,实现了教学的平稳有序;学生积极加入在线课堂,坚持自主学习,完成课程作业,参加过程考核,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后疫情时代,高校将推动大规模在线教学常态化,从学校、学院、课程三个维度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研讨式、探究式、互动式新型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充分利用智慧教室、创新教室、研讨教室等智能型学习环境,使用全国性慕课平台和校内综合网络教学平台,探索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全面重构“教”与“学”。合理引入大数据技术,准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描绘出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有针对性地提供丰富多样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体系。通过重构,教师的教学由“教知识”到“教方法”,学生的学习由“学知识”到“学找方法的能力”,教育由“管一段”到“管一生”,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五) 迈向教师发展,用高超的教师教学能力保障在线教学高质量发展

大规模在线教学,推动了教师教学功能与身份的转变,教师从课堂讲授者的单一角色,逐渐演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可以说,教师的“演员”表演角色没变,导演和制片的角色却在不断增加,一堂课好不好,不仅仅要看演的好不好,还要看脚本写的好不好,更要看现场组织的好不好。在此次疫情防控的应急之战中,广大教师展示出了强劲的学习力和坚韧的执行力,以博大的仁爱之心和坚强的师者之态成功地开展了此次在线教学。当务之急,要紧紧把握广大教师蓬勃的教学热情,在他们收获在线教学成功喜悦中,促进教师系统深入地提升信息化素养,增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要组织精细化的信息化能力培训,让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信息化水平,选用自己最擅长的教学平台和技术,掌握资源制作、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等硬核本领,让他们成为在线教学、混合教学的行家里手。要设立在线教学研究和改革专项课题,凝练固化在线教学成果,在实践总结中形成在线教学经验,在分享交流和相互借鉴中共同提高,促进在线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要设计工作量计算系数,把学习资源制作、课程设计、在线答疑等新型教学活动计算到工作量,主动为教师配备手写板、高拍仪、摄像头、耳机等装备,用完善的激励体系和保障体系支持教师高质量常态化开展在线教学与混合教学。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大规模在线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应急而变,这场变化是信息技术条件下高等教育由被动到主动的积极之变,带来了教育形态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化,师生需要的变化,“教”“学”关系的变化。疫情终将过去,但高等教育的变化不会退缩,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将会更加深刻地影响和融入高校教育教学过程。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是后疫情时代的主要教学模式

王杜春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收稿日期]2020-03-28

[作者简介]王杜春,男,东北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教学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高校纷纷采用线上教学的模式,这既是对高校教学管理应急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前期在线课程建设成果的检验,更是广泛推进智慧教学改革的实验。

一、 新冠疫情对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强大冲击

过去,在线课程建设、线上教学是少数人的教学改革;现在,疫情防控期间,要求高校大规模、成建制开展在线教学。高校在线教学是应对疫情的应急之策,也是信息技术发展引发教学革命、学习革命的大势所趋,疫情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强制性推动了这个过程。

(一) 全校上下的紧急行动

疫情的发生是对高校治理能力、应急反应能力以及教师教学改变能力的空前挑战,东北农业大学(下简称“东北农大”)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统一部署,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作超前谋划、提早准备,制定详细的在线教学工作方案,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抓实落实。东北农大成立在线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学院领导为成员,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部门明确每一时间节点任务,环环相扣,有序开展工作。

疫情的发生是对高校在线课程建设成果、教师现代教学手段掌握程度的大检验,东北农大优先选用本校已建成的69门慕课资源,其中智慧树27门、超星29门、爱课程13门,疫情期间可开课程共65门,计170门次;其次积极选用各大平台推荐的优质慕课资源共146门,其中智慧树93门、超星21门、爱课程32门,计311门次;同时,支持有基础的教师新建SPOC课程1969门,其中智慧树855门、超星694门、爱课程77门、蓝墨云班343门,计3139门次。

疫情的发生,客观上要求高校对教学计划做出调整,理论课在确保质量基本达标的前提下能开尽开,实践课除虚拟仿真实验外调整顺延。本学期东北农大共有课程4842门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教学的课程有3143门次,占比65%。其中理论课2491门次,可线上教学的有2422门次,占比97%;实验课1702门次,可通过线上授课527门次,占比31%;实习课431门次,可线上授课54门次,占比13%。

(二) 教学运行的质量分析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得益于学校的精心组织、教师的认真准备、学生的积极参与,东北农大前三周的线上教学运行总体平稳顺畅,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线教育教学效果超出预期。前两周属于试验探索期,第三周开始线上教学趋于常态化,因此,本文以第三周数据为基础分析运行质量。

1. 课程开出率、学生出勤率双高

第三教学周东北农大计划开出课程969门、共3849个课堂,实际开出880门、共3277个课堂,实际开课开出率91%;应到课学习学生193275人次,实际到课学生191293人次,出勤率为 99 %;授课教师3277人次,合计915人。

实际开出的3277个课堂中,利用本校慕课课堂数512个,占比15.6%;利用他校慕课课堂数847个,占比25.8%;自建 SPOC课堂数1918个,占比58.5 %。其中直播课堂(含文字、视频、语音直播)数3228个,占比98%。

2. 教学形式花样繁多

教师结合课程特点,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授课方法。直播讲解课堂2630 个,占比80.3%;录播讲解课堂 123个,占比3.8%;提供 PPT/文字课件课堂152个,占比4.6%;有在线实时交互活动课堂207个,占比6.3%;有 MOOC 或 SPOC 的 课堂116个,占比3.5%;学生自学课堂49个,占比1.5%。

3. 课程平台争奇斗艳

教师选用多个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其中使用超星平台课堂数为1003个,占比32.5%;使用智慧树平台课堂数为746个,占比24.2%;使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课堂数为368个,占比11.9%;使用蓝墨云班课课堂数90个,占比2.9%;使用雨课堂课堂数51个,占比1.7%;使用本校课程平台课堂数30个,占比1.0%。

4. 直播平台各显身手

3277个课堂利用了直播平台。其中,使用率排在前3位的有:腾讯课堂945 个,占比28.8%;QQ群聊700个,占比21.4%;腾讯会议679个,占比20.7%。紧随其后的有智慧树、微信群聊、超星、钉钉、中国大学MOOC、ZOOM、雨课堂、企业微信、华为云直播。

5. 质量监控如影随形

为保证线上教学的课堂质量,东北农大建立了多部门、多层面、多角度的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每天线上开设课程的运行质量做监测、评价。教学第三周开出3277个课堂,有教学督导、同行教师或领导干部听课的课堂521个,占比16%。

(三) 教学管理的亮点特色

1. 备用QQ群的建立与使用

在开课准备过程中,预测到全国大规模线上教学可能会出现网络拥堵,要求每位教师无论使用什么平台授课,都要按照教学班建立QQ群,作为授课备选方案,一旦其他平台发生卡顿,转移到QQ群课堂授课,并要求上课学生都要提前加入QQ群。通过QQ群,任课教师可以在开课前发布课程要求、学习重点、考试方式以及评分标准等课程信息,以及课程所使用教学平台,上课使用直播平台等教学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QQ群在上课前发布课程资料、布置学习任务;课上教师可以通过QQ群进行考勤、互动,更可以用QQ群的群课堂进行直播教学;课后教师可以通过QQ群进行作业收集及课后答疑。QQ群就像教室一样,老师把远在各地的学生聚集到一起,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线上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这种做法将作为一种教学要求保留到后疫情时期。

2. 建立在线教学数据中心

在疫情防控期间,黑龙江省教育厅和东北农大需要监控线上教学质量,学院和教师需要填报各种数据表格,为了简化和减少烦琐的每日数据报告,研究开发了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发布了疫情期间的课表,课表中提供了每门课程的课程群信息、课程教学平台、课程直播平台,方便学生及时加入相关教师的教学班。数据中心还发布超星、智慧树两个平台的数据,可以及时了解到学校在各平台上的建课整体情况、课程资源情况,登录的师生数量以及学生主要学习情况等。数据中心发布学校每日的在线教学运行情况,可以及时了解到各学院每天开设的课程数量,学生的出勤情况,教师的主要授课方式、督导及同行专家听课情况、课程资源建设情况、课程教学平台使用情况、课程直播平台使用情况以及线上教学网络通畅情况。通过数据中心,可以时刻监控着各个课堂的状态,及时掌握各门课程的上课情况,保障课堂教学质量。这种做法也将作为一种教学监控手段保留到后疫情时期。

二、 短期内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带来了一些具体问题

疫情防控期间,教学管理强调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和目标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线上教学中师生遇到的问题,守住线上教学平稳运行的底线,力争达到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同质等效的目标。东北农大对全校师生线上教学情况进行网络调查,共收回教师问卷930份、学生问卷7390份。

(一) 教师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 网络平台的硬件制约

有些课程平台运行不够稳定,易出现卡顿、延时、听不清声音、看不清内容的现象,影响上课质量。课程平台为了保证服务器正常运行,关闭了一定的交互功能,对师生即时互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对课程平台的满意度较低,仅有 29%的教师对平台的流畅性满意;绝大部分学生的网络运行平稳,其中 34%的学生非常顺畅,44%的学生比较顺畅,20%的学生偶有卡顿,2%的学生经常卡顿。

2. 教师的操作性障碍

有些教师对于软件功能不够熟悉,准备不充分,耽误上课时间;有的科目需要同时使用多个课程平台,频繁切换软件较麻烦,大学生跟不上节奏,易遗漏课堂内容。教师尚不适应线上教学的占8%左右。教师备课需花费较大精力,有54%的教师每节课需要准备3个小时以上;线上学习使用的直播工具数量,31%的学生使用3种以下,51%的学生使用4~5种,15%的学生使用6~7种,3%的学生使用8种以上工具。

3. 教学过程的不完善

线上教学过程中,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师生有效互动较少,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有些教师还没有掌握在线互动而技巧,缺乏良好的沟通互动,有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达不到线下教学应有的互动效果。90%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课前准备很充分,6.3%的学生认为比较充分,2.8%学生认为不够充分;学生对线上教学互动反馈较差的人中,互动频繁的占 28%。

学生喜欢的线上教学方式排在前列的是:实时PPT课件讲解,教师手写推导、计算、演示,观看录制视频,在交流群中完成答疑。学生喜欢的互动学习方式排在前列的分别是:课上小组讨论、随堂练习、测验、主题讨论帖、课后作业。

4. 教学资源不够丰富

部分教师在课程平台上传资料有限,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延伸学习资料较少,课后辅导答疑不够到位,课后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均需加强。个别课程引用优质课程资源后,教学组织不够有效,知识深化不够深入,教学效果有待加强。77.3%的学生认为目前线上的学习资源(如在线课资源、教材、课件、讲义资料等)能满足大部分的学习需求,17.8%的学生认为只能满足小部分的需求,4.2%的学生认为无法满足学习需求,0.8%的学生无法获得学习资源。

5. 教学监控不到位

对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仍显不足,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监测还不够有效,对大学生学习状态监控还缺乏可行举措。87.3%的大学生能够自己在课前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充分的预习等准备,12.7%的大学生不能做到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等准备;94.5%的大学生能够认真完成在线教学的学习任务,5.6%的大学生不能认真完成在线教学的学习任务;89.6%的大学生能够有意识地选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10.4%的大学生不能有意识地选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在线学习期间91%以上的大学生能主动安排每天学习,8.6%的大学生不能主动安排学习。

(二) 大学生在线学习概况

1. 大学生学习行为分析

在大学生主动获取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方面,85.5%的大学生能及时地获得课程计划、安排等信息,10.3%的大学生能获得信息但不是非常及时,4.1%的大学生反馈不能获得信息。

在大学生线上学习的课程门数方面,19%的大学生 4 门以下,49%的大学生5~8门,27%的大学生9~12 门,5%的大学生 13门以上。

在大学生线上学习的每天平均时长方面,16%的大学生2课时以下,32%的大学生3~4 课时,37%的大学生5~6课时,15%的大学生超过6课时。

在大学生线上学习任务量的主观感受方面,46%的大学生认为与实体课堂任务量相当,38%的大学生认为比实体课堂任务量大,4%的大学生认为比实体课堂任务量小,12%的大学生认为不好判断。

2. 大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遇到主要问题

反映网络经常卡顿的占30%,学习平台过多的占27%,没有课程教材的占20%,网络流量不够的占16%,没有学习兴趣的占7%,其他的占1%。

3. 影响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主要因素

网络不太给力占26%,没有学习氛围占20%,作息不够规律占16%,不适应在线学习占15%,课程内容过多占15%,教师授课乏味占7%,其他占1%。

4. 大学生对提升线上教学质量的反馈意见

大学生认为应增加直播互动研讨占35%,增加课后答疑辅导占22%,及时回复学生提问占17%,及时反馈作业情况占12%,多多督促学生学习占11%,其他占3%。

三、 准确把握后疫情时代教学模式的变革趋势

疫情带来了强制性教学改革,青年教师原来就有线上教学的经历、使用智慧教学工具的基础,很快做出了适应性改变;老教师也开始尝试使用教学平台,即使是使用过最简单的直播平台,也逐渐了解线上教学的优势。那么,疫情结束后,大部分教师回到课堂教学,要用线上教学的元素和经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一) 教学形态的变革:线上教学+实体课堂

关于疫情结束后授课方式的调查显示,41.51%的老师希望能够回归课堂,但会有效融入信息技术手段,34.5%的教师尝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14.2%的教师尝试开展线上辅助教学,9.16%的教师只开展课堂教学,0.81%的教师尝试开展纯线上教学。可见,大部分教师意识到了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愿意尝试混合教学。

课堂教学的优势是面对面的同步学习,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互动,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比较容易进行教学控制;而线上教学的长处是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大学生学习行为可以进行大数据分析。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不是替代关系,是互补关系。如果两者的优势叠加,就可以解决教室资源不足问题、教师出差调串课问题、学生选不上名师课的问题等。可以采用“成品在线课程+教学、碎片教学资源+教学、课堂互动工具+教学”三种常见教学模式,线上发放课程学习资料、定期开展课程的主题研讨、根据学生特点布置个性化学习任务,也可以定期开展直播、签到、测试等线上教学活动。

(二) 教学方法的变革:知识传授+研究创新

随着教学形态的变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要相应地改变。在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改变对传统课程教学形态的认识,基于产出导向(OBE)理念,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课程教学。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分析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求、任务以及学习者的基础,分析哪些教学内容适合网络线上教学、哪些内容适合线下教学,避免简单的线下课堂搬到线上教学。要设计学习目标的实现、传输形式以及教学活动;设计学习效果的评价过程、评价方法;科学制定教学进程、作业(考核)方案和成绩评定方案。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PBL教学法等将成为主流,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扮演知识的导游、创新的导演、生活的导师三个角色,导游要有导游图,教师要列出本门课程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导演要有剧本,教师要教授本门课程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式学习;导师要有经书,教师要挖掘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视频课件里讲过的内容,见面课里不要重复,看视频是学习初级环节,见面课是学习提高环节,主要是帮助学生厘清知识脉络,讲清重点难点,教授本门课程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要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讲出观点讲出水平,要结合实践的最新经验,讲出故事讲出生活。

(三) 教学内容的变革:专业教育+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疫情之下,大学生们长期居家,热切期盼来自教师的心理关怀、知识传授和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回归,因此,虽属应急的在线教育教学,还需要我们对学生付出更多的爱心。爱是课程思政的基础,没有了爱,一切都无从谈起。要关注关心特殊学生群体学习和生活,保证大学生一个不落完成学业。

将课堂与思政相结合,将德育与智育相结合,赋予思政课程时代广度与厚度,在尊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如盐入味”把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典型经验等思政育人元素纳入教育教学,讲授科学严谨治学态度的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以激发青年学子们的社会责任感、人民情怀和爱国热情;发挥英雄人物和事迹的榜样力量,把强国志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中,让广大青年学生铭记肩上的使命与担当,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服务于国家需要和民族振兴。

(四) 教学管理的变革:质量监控+大数据分析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不能用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来评价线上教学和混合教学,要引导教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扬长补短。对待新生事物要的是积极鼓励,允许创新,而不是去规定什么、管住什么,更不能管的过细,最主要的是要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以此推动方式方法创新。要容忍师生在这个时期里教与学上的不完美不完善。要更多地评价大学生的学习成效,学习评价量表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反馈和交流工具,一般由两个维度构成,即学习成果要素和表现水平,通过描述性语言形成一个二维矩阵,贯穿整个教与学的全过程,有效促进“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实施。

管理部门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做好在线教与学中的各种互动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以此来证明大学生的学习成效,以此检验教学管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因为在线教与学过程中这些相关数据,同样会被互联网清晰地记录在案,及时分析这些数据,反馈数据给教师与大学生,用来及时提醒在线教与学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才会达到持续改进的效果。

新冠疫情给高校在线教学质量带来的挑战、思考与提升

张炜,阎燕,刘智勇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收稿日期]2020-04-20

[作者简介]张炜,男,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生物化学及高等教育管理。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近三个月来,全国高校围绕课程资源、在线教学实施、平台支撑、网络保障、师资与技能培训等各方面,进行了一场在线教学实施与保障的大作战。“网课”成为当下的热议话题,在线教学成为各高校近期的重点工作。

南京农业大学根据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江苏省教育厅、学校相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实际,“统筹考虑、提前部署、加强保障”,周密制定在线教学实施方案,确保延期开学期间在线教学的顺利运行。延期开学期间的在线教学首先是一种被动应对之举,是在大学生无法入校、高校无法按原计划开展课堂教学的背景下进行的,客观上存在不同课程教学方式差异大、教师在线教学能力不均衡、学生地域分布广的现实问题。为此,南京农大开展了分类指导,要求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因课制宜,提前做好课程教学预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强化目标导向,采取资源建设、自主学习、讨论答疑、考核评价、实时互动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线教学。对于前期开展了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的教师,要求他们将教学资源尽快上线并加以完善,以我为主开展教学。对于尚未建设在线资源的教师,鼓励他们充分利用教育部推荐和整合的优质在线教学平台以及2.4万余门免费使用的在线课程资源,确保本学期全部课程均如期上线。针对不同教师对在线教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差异大的问题,南京农业大学及时通过视频和直播培训、QQ群在线指导等途径,围绕在线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平台的基本使用、课程设计技巧、在线互动应用、过程考核应用及在线教学实践案例等方面,为不同信息化水平的教师提供在线教学培训与指导服务。充分考虑学生所在地域差异、网络环境差异,居家环境差因,设置适当的课程和作业,以自主学习和异步在线活动为主,直播答疑等实时互动活动为辅,避免传统的课堂上课模式照搬到网上带来的学习环境不便和学习时间冲突等问题。同时,做好对于因客观原因导致不具备在线学习条件学生的个性化辅导与在线学习替代方案。

根据教育部、江苏省和南京农业大学关于延期开学的相关部署,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于2月初启动相关工作,教学单位承担具体落实与指导责任,选择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和爱课程南京农业大学云平台作为在线教学基本运行平台,在短短一周内完成了教务管理系统与1200名教师和12000名学生在线组班、发布课表,线上选课等师生上课基本数据的同步对接,为每个教师在教学平台上建立起课程教学班级和教师、课程、学生的对应关系,方便教师快速生成教学课堂,大学生便捷加入在线班级,从而为正式开课奠定了基础。根据教学日历,2月17日是南京农业大学春季学期正式上课第一天,按原定教学计划当日264门课程全部上线。南京农业大学网络教学平台数据分析平台统计显示在线教师数593人,在线学生数12166人;中国大学MOOC平台显示在线教师数29人,在线大学生数5729人。实施在线教学以来,上述网络教学平台日均教师在线人数530余人,建设课程资源5000余份,学生在线人数12000余人,完成作业3600余人次。在线教学期间,要求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在客观环境许可的条件下,按时参加线上学习,及时完成作业测验,积极参加线上答疑讨论等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活动。对于必要的在线签到、作业讨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在线教学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延长活动时间,保障大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前期培训的基础上,为所有教师不定期推送相关优质网络培训资源,实行菜单式自主学习。选取学校自在线教学运行以来不同学科不同特点的优秀教学案例,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媒体进行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成效等方面的教学应用分享和借鉴,有效促进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

为有效维护在线教学运行及质量保障,南京农大对运行情况工作简报采取一日一报机制,并通过QQ群等在线值守方式密切关注老师教学过程中遇到和关注的问题,及时跟踪解决,保障平台运行有序。面向大学生进行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在回收的8000余份有效问卷中,大学生对学校在线教学工作管理、教师教学资源准备及授课情况、师生互动情况总体满意度均超过95%。在对大学生使用的学习平台对学习需求的满足度的调查中,66%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大学MOOC平台可以有效满足学习需求,61%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学习通)可以有效满足学习需求,说明大学生对学校主要采用的教学平台普遍认可度高。除了这两个平台,大学生对雨课堂、腾讯课堂(会议)等线上实时直播互动平台认可度较高。10个教学周以来,基本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目标。连续跟踪50个教学日所有课程的在线教学数据,对如何保障在线教学质量,进行了初步思考。

一、 “疫情”给高校在线教学质量带来的挑战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全国高校陆续开始将在线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并建设了一大批经国家认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然而至今还没有一所高校将线上教学用于所有课程,本次“疫情”无疑向高校日常教学发起了挑战。

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与中小学教师不同,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除了担负着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繁重的科研工作,客观上造成部分教师教学投入不足,教学手段与信息化时代未完全同步。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更需要他们自觉去体现社会赋予他们的天职:“德高、学高、艺高”,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

对高校管理者的新要求。同样,大规模、全覆盖的线上教学也是对高校教学管理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信息化时代的高等教育,需要教学管理者更新理念,要紧跟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及时回应师生和社会对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同时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方法,才能为线上教学质量做好保障。

二、 “疫情”给高校在线教学质量带来的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各种新的教育模式体现了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全新学习方式,在拓展教学时间空间的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更多展现自身特色和水平的机会与平台。若是能抓住这次“疫情”下在线学习的机遇,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模式,将特殊时期的在线教学延伸为常态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那么必将极大提升学习效果,同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而如何激发学生内在的自学动力是关键,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获取知识是自己的需要而不是老师的需要,从而激发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在线教学加以巩固。综合南京农大教师10周在线教学的体会,为达成上述目标,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认真梳理课程学习内容,精心设计直播间教学与交流的内容;用心维护讨论区,用空间换时间;两次课中间发布一次激励,鼓励学生做延伸阅读与拓展训练;化繁为简,明确并固定上课方式;加强与学生沟通,确保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保证教学质量既是任课教师的神圣使命,更是教学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和担当。此次“疫情”让我们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内如期开课,与前期的准备和推进密不可分。教学管理者要借此机遇,积极探究与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多元化线上教学模式,将“以学为中心”的先进理念贯穿于线上教学全过程,同时熟练掌握“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管理信息技术,在高校大力推进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向前迈进。

三、 “疫情”给高校在线教学质量带来的提升

经历了此次“疫情”的洗礼,众多高校纷纷以此次全面开展线上教学为契机,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深入开展教学研究,真正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全过程,积极探索适应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结合南京农大在线教学的实际,我们认为在线课程的建设需要在以下几点加以提升:(1) 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设计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师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考虑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和情操的培养,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爱国情怀、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2) 利用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加强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设计。通过教学设计促使学生在教学中进行角色转变,教学实施过程需要能够激发大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实践研究。(3) 区别于传统教学,在线教学所有的教与学的数据都是在线记录的,具有可追溯的数字轨迹。在线教学平台提供了对学习行为、授课行为的过程性分析,例如在线资源建设及使用情况、师生在线时间、作业和讨论完成情况、知识点的难易情况等,教师与教学管理者应该善用这些记录评估教学质量。(4) 线上教学的质量监控既是教师教学上的难点,也提升了对教学管理者的要求。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要求与规范,首先应明确要求教师加强课程设计与学习分析,对课程资源质量、教师备课、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与教辅材料、学习效果考核方式等可测量内容提出详细要求,规范程序环节;其次,应在正式开课前,对线上教学课堂纪律、考试考核评价纪律等进行明确规范;再有,应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数据采集优势,使用好这些数据。

最后,加强在线教学的硬件支撑和体制机制保障也很重要。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下,线上教学在时间上得以延伸,在空间上得以扩展,课件资料的共享更为容易,需要更为紧密的教师合作,教学团队成员需要承担包含课程设计、资料维护、学习引导、答疑辅导等不同角色,其中存在很多无法用传统的课堂教学课时衡量的活动如在线资源准备、线上指导、答疑等,需要高校相关管理部门从团队建设、工作量评定、绩效考核、教学效果评估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无论是依托网络的线上教学还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都离不开相应教学环境的支持。应在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教务管理系统、课堂互动系统、课堂录播系统等混合式教学依赖环境的基础上,加强服务于混合教学的教室物理空间改造。考虑研讨型、录播型智慧教室的建设成本,可转向改造有效支持课堂互动系统运行的互动黑板,实现“课堂互动+板书+语音”的轻录课功能。同时加强教学数据中心及教学管理服务一体化智慧教学平台建设,提高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数据互联互通、在线学习与课堂互动的一体化管理。

客观地说,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学,对高校来说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同时也为高校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带来良机。课堂教学全部上线,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开展在线教学的积极性,也让大多数教师体会到了在线教学在师生互动、大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存在的显著优势。化“疫情”危机为“中国式教学方法”改革的机遇,大力推进在线教学,尤其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高等农林教育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农林高校课程建设的主旋律。

新冠疫情背景下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张永亮,朱蕾,曾曙才,郑向玲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 广州 610642)

[收稿日期]2020-04-07

[作者简介]张永亮,男,华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动物营养学及高等教育管理。

一、 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成为高校主流教学模式的背景

(一) 催生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的原因

2019年底,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悄无声息地肆虐九省通衢之地武汉。2020年1月23日凌晨,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报宣布武汉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意味着我国的疫情进入“非常时期”。为了应对疫情防控,教育部于1月27日发出《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要求全国大中小学延迟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并提出了在线教学的要求。截至3月中旬,各级各类学校已积极开展在线教学。华南农业大学按照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的要求,迅速制定了“开学不返校”的在线教学方案,并顺利实施(下简称“华南农大”)。

(二) 全面开展线上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采用线上—线上混合式新教学方式,虽然是迫于新冠疫情的不得已的选择,但这是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纵横贯穿的、自觉与自发的教育教学改革运动,是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难得机遇,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信息化水平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快速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跨越式发展。

二、 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基本事实

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虽然是应对新冠疫情产生的教学新方式,但究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发明或者是从未面世的新事物,而是在国家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进程中已经在局部尝试并已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学方式。

(一) 混合式教学的理论支撑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将传统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4个阶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依然处于被轻视的状态,“先教后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固定化的知识体系以及简单的教学评价方式是教学中主体间性关系确立的最大阻碍。混合式教学首先由我国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2003 年首先提出[1],是指将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即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地位由主导变为指导,学生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重心在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创造性。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学互动更加便捷,教学时间更加充裕,优质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效果得到提升[2]。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与网络化教学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的重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可以为学生创造真正高度参与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混合式教学中“先学后导”的教学思维模式、开放的学习资源、多样的评价方式使主体间性的课堂成为可能[3]。

混合式教学得到了国内外教育领域的高度认可。通过深入剖析混合式教学的特征,依托慕课资源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培训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一场革命[4]。通过构建慕课与传统教学的混合式教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5]。“互联网+”与教学的融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6]。1996—2008年,美国对高等教育开展了关于面对面教学、混合式学习、在线学习的研究,表明混合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其次是在线学习,而单纯的面对面教学是最低效的一种[7]。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Curtis J.Bonk) 教授也曾预测:“在2020 年之前,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大多数的课程都将以混合式学习或者网络辅助学习的形式存在”[8]。对美国69 所高等院校10700 名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他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都参与了在线教学过程。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认为,在线学习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线教育的未来是激动人心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欣然接受,并强有力地推动和影响它的发展。

(二) 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的基本事实

1. 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

与传统课堂教学显著不同,线上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环境由学校教室转变为家庭生活或环境,教师教学环境由教室转变为家庭或办公室;师生关系由近距离强关系变为远距离弱关系;教学组织结构由同场地集中式组织变为不同场地散布式组织;管理方式由任课教师、班主任、班干部、学生层级管理方式变为任课教师扁平化管理方式;信息技术地位由教学辅助变为必备教学手段。

2. 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劣势比较

(1) 优势。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二是可实现跨时空教学,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设备访问网络进行学习的4A 学习模式(anybody,anytime,anywhere,any-device);三是有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跨区域和跨校际共享。

(2) 劣势。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相比也存在劣势,如教师与学生由近距离强关系变为远距离弱关系,导致师生互动及情感交流弱化;教师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弱化,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求更高;在线教学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教学及质量监控标准。

三、 华南农业大学应用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的实践

华南农大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网上教学工作,制定《华南农业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期间教学工作方案》,专门成立网络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教学平台硬件建设和维护,联合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做好全校师生的在线教学技术培训,同时切实做好在线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一) 采用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的主要技术手段

1. 修读慕课

鼓励师生采用国家级或省级精品在线教学课程。如果教师所承担的课程在智慧树、超星、学堂在线、中国大学慕课等平台有对应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或采用已经在线开放的慕课,或主讲教师已建设自己的慕课,鼓励积极采用。教师需参照教学日历安排学习内容,进行线上辅导和教学检查监督,布置和批改作业。华南农大利用MOOC资源开展教学的课程比例为35.41%。这种修读方式优点为有现成的教学资源,有些是优质的教学资源。缺点是修课学生比较多,与教师的交流不足;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进度、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不能及时掌握;课程的标准不明确、不严格,部分课程学习成绩有虚高的现象。

2. 在线直播课程

任课教师根据课表安排的时间,在课室或其它场所进行在线授课,授课工具可以采用雨课堂或其它直播平台。教学内容、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要求等需与非疫情防控期间正常课堂教学相同。华南农大利用在线直播的课程占比16.26%,主要使用的平台为腾讯课堂、钉钉课堂、雨课堂等。这种授课方式的优点在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实时进行,类似于课堂授课,只是在网络建立虚拟课堂,可以实现师生的即时互动。缺点在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延续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和方式缺失;部分直播课堂的平台硬件条件不充分,造成大规模上课的情况下,网络运行不畅,甚至崩溃。

3. 教学资料推送

任课教师通过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建立线上课程,教师按教学日历和课表安排教学内容,上传授课录屏文件(非教学录像和视频)和各项教学资料,并进行线上辅导。华南农大此类授课方式占比50%。相比前两种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对网络要求和时间的要求不高,容易实施;学生有较高的自由度。缺点是过度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和能力,教师对教学的进度、学生学习的情况掌控力弱,教学效果不易保证。

4. 微信群和QQ辅助管理

微信和QQ已经是大众化的通讯方式,社会普及度高,操作简单。华南农大要求每个教学班都建立QQ或微信群。可以利用该平台完成信息发布,完成教材、课程PPT、课外教学资源、教材相关内容、课程作业等资料推送;收集学生反馈的问题与信息,展开讨论与答疑;在一些特殊的课程如音乐课,可以完成一对一的训练与辅导。因此,QQ或微信平台既是教学实施平台,也是教学管理和师生交流平台。

(二) 采用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的质量监控措施

面对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质量如何保障成为关键问题。由于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在紧急的、被迫的、仓促的情况下进行的,前期准备不足,各种条件尚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及时开展了研究与探索。

1. 管理层方面

管理层的质量保障队伍有校院两级领导、本科教学督导委员、教务处工作人员及各学院教务员等教学管理队伍,督导的方式为跟听课,查看教学资料、线上听课、问卷调查、课程平台学习行为数据的分析等。重点检查线上教学资源利用、教学组织、教学进度执行、学生参与、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情况。教学督导分阶段进行,开课前主要关注教学准备和课程试运行的情况,开课后重点检查教学进程、教学内容组织、师生互动答疑、作业布置与完成、过程性评价等情况,课程结束后再进行学生线上教学效果评价。对于在线教学实施“每周一报”制度,即由各学院每周上报当周在线教学情况,然后由教务处汇总并向全校发布学校的在线教学质量报告,及时反馈情况。

2. 教师方面

分批分次评选校级和省级优秀在线教学案例,并向全校公布以供教师参考借鉴。同时建立了7个专门的技术平台指导QQ群,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教务处的管理人员专职负责实时开展教师应用平台技术和教学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3. 学生方面

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实时反馈QQ群和微信群。利用全校庞大的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每个行政班1名)实时反馈在线教学质量情况,及时分析和处理在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线上教学运行顺畅度、教师教学准备成熟度、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等。

(三) 采用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的效果

经过一个多月的在线教学运行,华南农大每周开展的线上师生问卷调查数据显示:1. 华南农大在线教学课程运行顺畅的占78.79%、基本顺畅的占20.45%、不顺畅的占0.76%;2. 大学生学习压力方面,认为压力很大的有9.85%、 压力适中的有50.16%、压力比较大的有 35.80%、压力小的有4.17%;3. 教学效果方面,与线下课堂相比,认为在线学习效果好很多的有6.44%、好一些的有14.77%、差不多的有35.80%、差一些的有43%。

(四) 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线上教学是在前期准备不足、各种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展开的,仓促上马的教学方式必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思想上的问题,教师和学生显然还没有对全线上教学方式做好心理准备,对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清晰的思想认识;第二,教师教学方式与技能欠缺,对线上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的认知不足,教学方法和操作技能不熟,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或形不似、或形似神不似,教学实施过程中难以真正进入状态;第三,教学资源建设滞后,线上的优质资源(MOOC、SPOC)供不应求,例如华南农大开出的课程中,能找到相匹配的课程资源的只有40%左右;第四,网络硬件条件不足,在全国大规模的线上教学情况下,多家平台停滞或运行不畅,特别是部分MOOC平台和直播课堂问题突出;第五,质量保障系统尚需完善,对大量、分散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真实跟踪评价还有难度,教学效果主要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自动性、主动性,对“后进”教师和学生难以及时甄别,更缺乏整改提高的时间。

四、 思考和结论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国高校积极应对,顺利地展开了线上教学,实现了“开课不开学”。从辩证法的角度看,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虽是被迫之举,但此次疫情却是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的应用实践前所未有的动力,我国高等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产生了质的飞跃,这是一次推动教育向网络和智能时代新型教育体系转型的难得机会。

无论线上教学的方式存在什么样的缺陷和问题,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与教育技术的融合,产生新型的教学方式已是教育发展史上的必然。2019年8月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达1.99亿[9],高校学生手机用户与学生人数等同甚至超越。基于此,我们更应借势造势,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学理念与模式,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高、精、尖手段的同时,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关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强化引导与培育,推进金课建设和“课堂革命”,联合在线教育企业,促使在线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继续推动教育的转型与变革,开创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局面。

战“疫”期间高校线上教学探索与实践

李廷轩,尚永胜,曹冉,刘瑞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0)

[收稿日期]2020-04-16

[作者简介]李廷轩,男,四川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土壤生态与植物营养及高等教育管理。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肺炎疫情,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阻击战,守护平安校园,降低疫情对本科教学的影响,全国高校均推迟了开学时间。在教育部的要求下,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确保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为保证本科正常教学秩序,四川农业大学(下简称“四川农大”)根据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积极响应,延迟开学,同时定于2月24日开始线上教学的决定。

四川农大现有在籍本科生3.8万余人,需进行线上学习的非毕业年级学生约2.8万人,分布在农学、动物医学等91个专业、24个学院,涉及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医学、文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学校专业、学科分布广,线上教学组织与管理难度大。面对疫情,四川农大教师、学生及相关管理服务部门积极响应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号召,根据四川农大实际,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新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一、 线上教学对本科教学的挑战

(一) 对教师传统教学方式提出新的挑战

疫情之前,四川农大已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线上MOOC资源和自建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教师积极性不高。疫情之下,教师无论是主动创新还是被动改变,都需要迅速转变身份、积极学习信息化授课技能、更新完善授课内容[1—2]。教师需要学习掌握各类线上教学操作技能,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和学银在线、智慧树(知到)、学堂在线(雨课堂)等线上课程平台选取、建设优质课程资源;掌握腾讯会议、腾讯课堂、QQ群直播等线上教学的工具使用方法,以顺利开展线上教学活动。这无疑对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 对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出更高要求

传统的课堂学习多采用“他律”的方式进行课堂纪律约束,例如教师课前点名、课中上交手机等[3—4]。如今“居家学习”要求学生要绝对自律,还对学生家庭网络环境提出了要求,需要稳定的网络、基本的线上教学设备,包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学生需要学会利用、掌握多种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总体来看,线上教学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对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压力和考验

面对分散于全国各地的教师、学生,要全面开展线上教学,如何快速将学校在线教学整体安排传达到各位教师,如何建立教师、学生的沟通渠道等,都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此外,开学之初是教务管理工作最为忙碌的时间段,疫情之下,学生学籍异动办理、重修选课、课程免修、课程评价、教学督查等工作都无法线上办理。这些都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考验。

二、 四川农业大学线上教学的实践

(一) 加强组织谋划,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四川农大根据疫情防控形势,提早思考、提前准备,及时调整各项教学安排,及时联系在线教学方面专家对教师进行网络培训,提前布局、提早谋划,做好在线教学的前期准备。为保障教学管理部门、任课单位、任课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畅通,紧急开发了多个线上教学辅助管理模块,建立了各教学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为有效实施线上教学奠定了基础。四川农大根据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的有关部署及学校自身在线教学资源情况、教师线上教学经验情况等,提早制定出台《疫情防控期间本科在线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对线上教学的平台选择、资料准备、开展形式等做出了详细的安排。同时也对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教师重构教学内容,重新设计教学流程,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的线上教学活动。各任课单位、任课教师积极响应,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担当,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有效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二) 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线上教学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线上教学基础。疫情防控期间,各在线教学平台免费共享教学资源,为在线教学实施提供了资源支持。四川农大开辟在线教学专栏,积极向教师推荐各类优质在线教学平台、资源,引导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学生学情对资源进行遴选、建设,做到优中选优、贴合学校教学实际。如部分教师在引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异步SPOC线上教学时,加入了大量的学校特色内容,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线上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四川农大在充分引用网络优质课程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利用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建立课程主页,将自己积累的大量课程资源、素材上传、共享,丰富了课程线上教学资源,为线上教学开展提供了资源保障。目前,四川农大已开展线上教学的课程,课程资源以教师自建资源为主,各平台资源为辅,其中教师自建资源约占60%,各平台资源约占40%。

(三) 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切实推进线上实验教学工作

理论教学可以通过在线教学方式解决,保障教学进度,但实验教学受实验仪器、实验场地等限制,难以通过线上途径开展,若推迟到学生全部返校后再开课,一方面,部分实验与理论内容脱节,不利于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另一方面,会对教学安排产生极大影响,不利于教学组织。四川农业大学针对有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实验课程、可依托个人电脑居家完成的实验项目等统一推进线上实验教学,并将所有在线实验项目报告、作业全部纳入线上教学平台管理,加强线上实验教学的监督,大大提升了在线实验教学的开课率。

(四) 校院两级齐抓共管,质量监控全面到位

在整个线上教学期间,四川农大专门成立了线上教学领导小组、线上教学技术保障组以及线上教学督查小组等工作队伍,全力保障线上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开展,同时也大力加强线上教学督导督查工作,保教学、抓质量。开展了评教调查、听课看课、QQ群督查及视频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质量督导评价工作。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督查人员走进线上教学课堂,全方位督查线上教学情况,对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反馈。每周教务处以简报形式分析线上授课和学生学习情况,每周将学生评教情况反馈给各教学单位,及时分析线上教学情况,及时反馈教学质量状况,紧紧围绕“提升质量”,加强引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保证线上教学能与线下教学等质等效。

三、 四川农业大学线上教学的成效

(一) 开课率高,运行良好

四川农大线上教学开展五周(截至2020年3月29日)以来,理论课程已开展线上教学的教学班2065个,涉及课程940门、任课教师919人(1.2万人次)、学生28106人(121万人次),所有计划线上教学的班级全部如期开展线上教学,开课率为100%。实验课程开展线上教学的教学班987个,涉及课程188门、任课教师246人(4315人次)、学生18140人(14万人次),开课率达到了67%。线上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体教学运行情况良好。

(二) 平台多样,方式灵活

线上教学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四川农大教师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担当和责任。为确保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四川农大教师从教学内容、方法、形式、手段、技术等方面精心设计,积极响应、精心准备、做好预案,着力提升教学效果。四川农大教师主要采用多个教学平台资源、多种教学方式组合进行线上教学,从平台使用看,中国大学MOOC平台是使用最多的教学平台,共计912个(占44.2%),超星平台759个(占36.7%)、智慧树平台83个(占4.0%)、学堂在线35个(占1.7%)、QQ直播等其他平台方式276个(占13.4%);从教学方式看,有“MOOC教学+直播互动教学,超星、雨课堂、智慧树平台直播互动教学,腾讯课堂、腾讯会议和QQ群线上研讨教学”等。

(三) 互动效果良好,满意度高

尽管线上教学存在诸多限制,但教师通过提供学习资料、发布学习任务、设置思考问题、进行网络分组讨论等手段,以任务和问题为牵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并且教师可在课中、课后多个时间段抛出不同的话题与学生讨论,通过互动频率、发言质量等进行过程性评价,用平台数据了解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学生课后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在教师精心准备,全力投入下,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任务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很快适应新型教学模式,学习效果超出预期。

通过对四川农大5660名学生理论课线上教学评教调查显示,学生对线上教学的整体满意度为99.4%(92.5%的学生表示满意,6.9%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学生教学反馈满意度较高,对线上教学表现出极大热情,仅0.6%的学生对线上教学表示不满意,主要原因在于网络拥堵造成的体验感较差。通过2651名同学对实验课线上教学评教调查显示,学生对实验线上教学满意度达99.5%(91.5%的学生表示满意,8%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学生反馈实验线上教学体验效果较好,大部分任课教师准备充分,提前与学生同步登录平台进行测试,0.5%学生对实验线上教学表示不满意,主要问题在于部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运行不够稳定。

四、 线上教学面临的机遇及下一步推进计划

(一) 强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各行各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各大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也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高校教学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教室,而应有更广阔的“课堂”。随着“互联网+教育”和“智慧学校”等多种现代教学观念的出现,传统的“黑板+PPT”教学模式需要注入更多新鲜的养分[5],这要求教师要充分使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颖教学模式[6]。疫情之后,四川农业大学也将继续强力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基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课前自学引导,强化教学设计,注重过程性考核,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校内普及。

(二) 大力推进线上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

目前四川农大自建在线开放课程22门,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4项,课程建设远远滞后于师生教学需要。本次全面实施线上教学对四川农大线上课程资源和平台建设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育部统筹安排37个线上课程教学平台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力支持高校线上教学服务,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提供网络学习空间、提供教学数据等,多家平台还将平时收费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大力支持各高校线上教学工作[7]。疫情防控期间免费教学资源的使用,对四川农大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预警,但是也提供了建设思路,四川农大将充分挖掘优质资源、打造特色课程,建设更多高质量的线上课程资源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本科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三) 积极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学生学习思维

此次线上教学给教师的教学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确定开展线上教学开始,四川农大有的年轻教师表示“不愿意当主播”,有的老教师则表现出了畏难和抵触的情绪,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教师都不得不走进网络,开启线上教学模式[8]。随着线上教学越发有序,教师也逐渐体验到线上教学的乐趣和优势,也逐步适应了线上教学的模式,线上教学课堂互动积极,反响良好。大学生学习思维也迎来转变,现在的学习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同学不再坐在教室一同听课,而是各自在家,和教师“云端”相聚,自查资料、自我调整、自主学习。主动和自律成为了当下普通大学生学习的常态,随时学习、独立思考、团队沟通、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知识等能力将成为当下大学生应该拥有的优秀品质。四川农大将以此为契机,通过本科质量提升计划等项目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本科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总之,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探索是对四川农业大学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四川农业大学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推进线上课程资源建设的一次良好机遇和契机,四川农业大学将继续严格监控线上教学质量,分析线上教学状态,为进一步推进教研教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提供思路和参考。

新冠疫情背景下地方农林高校网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焦有宙,代莉,宛新生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收稿日期]2019-04-19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地方农林高校新农科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2019SJGLX009);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农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退出、评估机制的构建与实践”(2017SJGLX002-3);河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南农业大学新农科建设实践研究”(201901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焦有宙,男,河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农业工程及高教管理。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河南农业大学按照教育部和河南省关于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在疫情防控中严格落实上级部署要求,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正确面对疫情,采取有效措施精准施策、科学防控。河南农业大学(下简称“河南农大”)教学工作全面实行网上教学,不断提高网络化教学效果及质量,努力推进河南农业大学战“疫”期间的本科教学各项工作,做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确保学校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 周密安排,积极做好网络教学各项准备工作

(一) 加强网络教学工作领导

河南农大校领导开学前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网络教学工作,先后出台《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本科教学工作安排的通知》《关于加强新学期课程网络化教学建设和应用的工作方案》《关于加强课程网络化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工作的通知》等8项制度文件,根据春季学期教学任务、资源条件和师生具体情况,制定网上教学工作方案,按照时间节点稳扎稳打,确保网络教学过程平稳有序进行。

(二) 加大对网络教学课程建设应用的培训工作

2020年1月31日,河南农大在学校主页发布了《关于开展教师线上教学培训工作的通知》。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工作平台,针对线上教学技术应用、在线课程的设计理念、信息化教学方法实践与经验分享等内容,自2月1日至20日每天下午,对专任教师开展20余场线上培训,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基于在线平台高效建课、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三) 持续推进对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活动开展等交流和指导

协助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新建和选用课程,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通过QQ群、微信、手机等及时回复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提供及时周到服务,全天在线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解决网络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完成选用课程关联及全校课程数据信息审核和处理。

在各学院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河南农大完成了本学期开设的776门课程网络化教学的建设工作。其中,自建167门(含多平台),爱课程选用105门、超星泛雅557门、智慧树2门、学堂在线1门,腾讯课堂1门。大学生对授课教师的网络课程建设情况满意度90.77%,

二、 统筹实施,认真做好网上教学运行和质量监控工作

(一) 着力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大学生的主体性

一方面,强化教师在课程网络化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引导任课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工作,依照教学课程表,因势利导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开展网络教学活动。为解决网络堵塞、平台反应迟滞等问题,启动应急预案,利用QQ群、微信群、钉钉、腾讯视频会议等各种方式组织教学。另一方面,发挥学生在课程网络化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引导大学生积极应对,逐步适应新型教学方式,按照已选课程或平台建立的上课班级与任课教师进行联系和沟通,积极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答题、讨论和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认真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

(二) 着力强化网络课程思政和教学纪律

通过组织全校师生学习观看张改平校长开学第一课、河南省教育厅主要领导讲话及相关学习资料等方式,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增强疫情防控信心,提高师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全员防控意识。同时组织教师开展好课程思政,利用网络学习班级群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正向引导、坚定必胜信心、营造向上氛围。强化课程网络化教学工作纪律。任课教师在开展网络互动、直播等教学活动中要严格遵守教学纪律,不得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有宣传封建迷信,宣扬和传播宗教,散播谣言等不当言行。继续推进网络化教学课程思政工作。

(三) 着力加强教学运行和质量监控工作

做好课程网络化教学运行监控,通过网络途径,如微信群、QQ群等方式及时监控教学运行情况,对运行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沟通处理。通过领导干部听课,督导听课,教师互听等多种方式对网络教学活动进行督导,深入了解教师线上教学运行的效果,包括教师上课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教学互动、教学资料的预习、作业的完成度等情况。强化大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分别成立校院两级大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每天通过大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信息。校院两级教学信息员中,校级信息员65人,院级信息员939人。此外,每天通过QQ群、微信工作群和工作邮箱收集教师教学情况、大学生学习情况和各教学单位的总体情况,并将教师、大学生教学信息员和教学单位反馈的信息进行汇总、及时沟通解决,时刻保障信息渠道畅通。为切实了解在线教学的基本情况和教学质量,对教师和大学生分别发放在线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作为网络教学调整的依据,对师生关注的问题和反馈的意见建议,给予及时的解决,为下一步的改进提供方向和依据。

自2月17日开始,河南农大网上教学前5周共有976位老师进行了768门、13805门次课程、28781学时的在线授课,共有20507名大学生、110万人次大学生通过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腾讯会议、雨课堂、钉钉、QQ群、微信群等平台,通过在线直播和的形式,顺利开展网络化教学活动。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到课率稳定在100%,大学生对网上授课满意度为73.85%。

三、 科学谋划,做好大学生返校后各项教学工作

(一) 严格返校后疫情管理,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做好体温监测和健康管理工作。全面掌握上课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达不到疫情防控要求的教师不得安排上课,严防有身体健康出现异常情况的学生进入课堂。河南农大将依据校园封闭管理和人员密集场所管理办法等要求,按照适当加大学生座位间隔的原则,结合学校教学场地资源状况,根据学生住宿、教学楼分布和人流高峰情况,进行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等安排调整。大学生返校后,利用开学第一节课组织学习疫情防控形势、防控知识、防控制度、学习生活安排、应急预案等内容,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 科学制定方案,做好返校后各项教学管理衔接工作

制定《关于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开学本科教学相关工作调整安排的通知》,就师生返校前后本科教学相关工作调整安排。河南农大本学期校历适当延长1~2周,确保大学生返校后网上教学与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的平稳有序衔接,保证毕业实习、论文(设计)等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做好报到注册、转专业、成绩复查、学籍异动、补考、重修、教材发放等工作。

(三) 重点做好毕业生相关工作

2020届毕业生返校后,河南农大视疫情防控形势科学安排校外实习,分期分批组织开展校内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增加线下指导时间,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管理平台组织并督促指导教师和学生做好选题、任务书下发、毕业论文(设计)的资料收集、文献查阅等开题准备与提交工作,毕业论文(设计)各个环节时间节点依据开学延迟时间可适当顺延,毕业生离校时间初步安排在期末大考前一周,确保2020届毕业审核和学位授予资格审核工作顺利完成。

停课不停学,教学不延期。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全体教师牺牲寒假、克服困难、各司其职、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本科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课程网络化教学工作的力度,认真做好课程网络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的交流和指导,不断强化教师在课程网络化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创新推进网络化教学课程思政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网络化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完善校院两级大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强化课程网络化教学工作纪律,做好课程网络化教学运行监控,确保网络化教学效果及质量,不断深化本科教育内涵,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建设以农为优势特色的高水平农业大学做出贡献。

新冠疫情期间高校线上教学的保障措施及成效分析

胡先奇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收稿日期]2020-04-16

[作者简介]胡先奇,男,云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植物病理学及高等教育管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理念必须进行变革和创新,这对高等教育来说,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的广泛应用,多元的网络教学平台及教学辅助软件,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线上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教学不再受人数、年龄、地域及时空的限制,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亟需转变传统观念、更新教育理念,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并强调要利用网络平台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各级各类学校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积极行动,研究部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线上教学正常运行,教学质量标准不降低。疫情期间,如何保障大规模课程线上教学,对高校的硬件建设、软件支持、网络教学平台保障、教学资源建设和师生的信息素养等方面都提出了巨大挑战,这是每所高校都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主要介绍学校为保障线上教学正常运行采取的主要举措及取得的成效(下简称“云南农大”)。

一、 高校线上教学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线上教学平稳有序进行,云南农大高度重视,从制度保障、服务保障、线上教学准备、教学要求到教学质量监控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线上线下教学同质等效。

(一) 制定工作方案,及时安排部署

一是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多次召开会议研讨本科教学,共同研究探讨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如何抓好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本科教学工作,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确保线上教学质量;二是为保障在线教学有序开展,制定了延迟开学本科教学工作方案和线上教学方案。方案中明确规定了理论课、体育课、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及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具体要求,保障了线上教学的可操作性;为落实教学主体责任,明确规定了教学管理部门、学院及任课教师的具体职责和分工;为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探索线上教学改革及创新实践,明确规定了线上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及激励措施。

(二) 教学服务部门统筹协调,多方位服务线上教学

一是构建了校、院两级教学服务保障机制,通过联动协调机制统筹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尽量将实践类课程安排在后半学期,将疫情对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二是积极引进16门国家级在线开放共享课程,学生课程结束考核合格后认证为相应公共选修课学分;三是积极与“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智慧树”等各大网络教学平台沟通协调,确保线上教学平台有力支撑及推送线上教学优质资源;四是对学校录播教室、雨课堂、网络教学平台等硬软件进行升级维护,为线上线教学提供了设施保障;五是完成学校选课数据与各平台的对接,保证了在线教学的顺利进行;六是制定了线上教学规范、学生学习规范及注意事项,为教师线上教学和学生线上学习指明了方向;七是为使广大教师尽快熟悉线上教学授课方式及组织形式,推送和组织了各级各类形式多样的培训;八是为满足全校师生线上教学使用电子教材的需要,学校与多家出版社沟通联系,积极向师生推出电子教材精准服务;九是学校要求各学院对因外部原因不能开展线上学习的,需安排辅导员、任课教师通过其他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同时学校为5349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网络流量补助16.8万元,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做到“停课不停学”。

(三) 通过校企合作,为线上教学提供技术保障

一是技术服务团队在有效利用现有教学平台(雨课堂及智慧树)的基础上,为给广大师生提供多样化的平台和技术保障,学校积极与相关网络教学平台联络,与雨课堂、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等6家公司的技术人员合作,构建校企合作技术保障队伍,组建技术指导服务小组,制作了平台操作手册、流程、指南,为教师快速掌握使用平台提供了保障;二是通过QQ、电话及电邮等多种形式,及时解决师生线上教学遇到的问题,并提供指导和服务;三是为课程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四是开展线上教学对校园网压力的测试,保障线上教学的网络畅通。

(四) 教师精心设计课程,强化师生互动交流

一是为保障线上教学正常运行,学校要求线上教学的每门课程均需制定线上教学方案,做到“一课一方案”或“一课多方案”,明确主要教学环节进度安排、学生线上学习和考核要求,强化过程管理,做好学生考勤、作业及测试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客观记录和评价学生的线上学习成效,确保教学质量不降低;二是任课教师作为线上教学的实践主体,应结合线上教学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积极探索新教法,掌握新技术,不能将线下课堂“照搬”到线上,对课程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采取“课前发布网络教学资源及任务导学+课中线上直播促学+课后答疑督学”多手段结合的方式,有效实现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全教学周期的监控与反馈;三是利用平台抢答、投票、随机点名等实时互动功能监测学生在线学习状态,发现学生的知识盲点,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活跃课堂气氛;利用线上答疑、测试及作业等进行针对性辅导。

(五) 质量监控措施有力,确保线上教学质量

一是为保证教学组织有序,教学内容不缩水,教学质量不打折,充分利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及领导干部听课、同行教师听课等制度,开展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与督导工作,通过深入线上随堂听课,对平台使用、资源利用、教学过程、教学互动、授课质量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与师生互动交流,形成总结反馈意见,发现亮点总结不足,有利于教师改进线上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二是学院作为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主体,审核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确保主要教学环节符合线上教学规律,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监管力度,确保教学资源无版权问题及意识形态问题。三是实行线上教学工作日报制及周报制,及时掌握线上教学运行情况,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数据支撑。四是组织开展线上教学交流及经验分享活动,围绕教学组织管理、课程设计及教学实践经验等进行交流与探讨,对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宣传示范,引导教师做好线上教学工作。五是建立线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过程监控及数据信息反馈,对广大师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全面了解师生线上教学和学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学校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提供个性化服务、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二、 高校线上教学的成效

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云南农大于3月2日开始开展线上教学,从每天日报和周报看,反馈的问题从第一周的100余条下降到第四周的6条,说明线上教学已进入常态,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效果明显。

(一) 线上教学高效有序运行

在“一课一方案”及“一课多方案”的指导下,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确定网络教学平台或教学工具,准备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课件 PPT、案例讨论材料、课堂小测试、拓展阅读等,根据不同教学用途选择发布内容、形式及时间。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学单位总计24个,1097名教师,总开设课程数1588门,适于开展线上教学的课程数为1355门,线上教学课程占比85.8%。在各教学单位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第四周全校23个教学单位的1033名教师开出1277门课程,总计开展线上教学的课程3624门次,是应开展线上教学课程3624门次的100%,选课人数206557人次,线上实际上课人数为203921人次,课堂出勤率达98.7%。

总体来看,线上课程开课率为100%,课堂出勤率达98.7%,说明学校的线上教学管理组织服务到位,有效保障了线上教学运行。

(二) 教学平台多样化

线上教学方式多样,云南农大主要推荐教师选用雨课堂、智慧树、超星泛雅、中国大学MOOC、腾讯乐享、鸿合直播等6个平台作为主要教学平台,辅以QQ、微信、腾讯会议等工具用于线上交流及答疑。第四周教师使用的平台总计29个,总次数达6280次,排名前三位是QQ、腾讯课堂及雨课堂,总计使用4113次,占比65.5%。第四周总计线上教学3624教学班次,平均每个教学班使用的平台数为1.7,说明大部分课程使用了1~2个教学平台,教师们为保障线上教学顺利进行,比较研究了每一个网络教学平台,结合课程实际,选择最满足线上教学需要的网络教学平台,同时选择其他教学工具作为备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备选方案。

使用在线平台方面,QQ占比28.4%,腾讯课堂占比24%,雨课堂占比13%,智慧树占比11%,中国大学慕课占比6.2%,腾讯会议占比6.1%,腾讯软件(QQ、腾讯课堂、腾讯会议)占比达58.1%。从大部分任课教师比较和试播的情况看,腾讯软件更稳定、流畅,更能满足线上直播的需求;其次是雨课堂和智慧树,占比分别为13%、11%,这两个平台是学校引进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加强课程建设的平台,并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使用。同时,为激励广大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部分学院制定了使用雨课堂教学奖励工作量暂行办法,因此该平台的使用占比较高。

(三) 教学形式多样

从各学院周总结、教师提供典型案例可知,任课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多样,如“鸿合直播+腾讯会议”“超星泛雅+QQ群课堂”“智慧树+QQ家校师生群+中国慕课”“网络直播+视频回看+美篇版课件+QQ群讨论”“腾讯课堂+QQ作业”“钉钉在线课堂+QQ(师生)群”“雨课堂+SPOC”“课前预习+课堂讲授+助教组织讨论+课后作业测评”等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从调查问卷看,有48.3%的学生更喜欢直播授课,说明学生更倾向于线下教学方式,对新的教学模式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四) 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较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线上教学效果的调查,从教学工作、教师指导线上教学活动、教学交流互动答疑及线上教学效果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其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线上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结果统计表(%)

序号问 题满 意一 般不满意Q1对学校的线上教学工作是否满意88.010.02.0Q2教师指导线上教学活动是否满意79.720.10.2Q3教师教学交流互动答疑是否满意68.830.90.3Q4对线上教学效果是否满意54.744.90.4

从表1可知,大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占88%,一般占10%,不满意占2%。说明学校的教学工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因网络卡顿、课程枯燥乏味、缺乏学习氛围、线上学习易引起视觉疲劳;从教师指导线上教学活动满意度看,满意占79.7%,一般占20.1%,说明任课教师应进一步加强线上教学活动的指导工作;从教师教学交流互动答疑看,满意占68.8%,一般占30.9%,说明教师应加强教学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线上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看,满意占54.7%,一般占44.9%,说明任课教师应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从调查满意度的四个维度看,认为不满意的学生仅占2.9%,说明大部分学生对线上教学效果认可度高。

三、 进一步做好线上教学的思考

线上教学工作开展以来,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对线上教学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以成果导向型(OBE)的教学理念合理进行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重点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能够干什么”,强调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可采用“课前预习+直播/录播+课中教学互动+课后作业测试答疑”的方式开展教学,注重线上教学课前、课中、课后的全程化管控,强化过程性评价,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教学互动工具,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更新教育理念,持续推进教学改革。高校应以此次线上教学为契机,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深入推进以“学”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建立课外学习制度,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助力高校金课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教师要将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同步,遵循“授知识、育能力、塑道德”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国在新冠疫情防控中采取的有效措施展开讨论和启发,专业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积极心态,做好个人防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制度自信。

第四,对线上教学凝练总结,推广示范优秀教学案例。未来,可以在全校遴选一批线上教学优秀典型案例,包括教学组织、教学设计、教学服务、教学监控、教学帮扶等,向全校师生推广示范,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创新优化教学设计,拓展丰富教学内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疫情课程课堂
战疫情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