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基于“认知、认可、认同”理念高校思政课云教学的实践省思

2020-01-02 02:58姜姝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思政疫情课程

姜姝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疫情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2020年2月中下旬以来,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疫情防控工作部署要求,全国高校如约“线上见”,采取了线上线下联动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体系逐渐从“平面”走向“立体”,全体师生在轻舞飞扬的“云课堂”里深化课程理解、坚定理想信念、体悟使命担当。

“疫”战当前,生死时速。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已经迅速形成全面部署、全体动员、全员参与的高校抗疫工作“一盘棋”。思政课的主阵地在课堂,以何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入脑入心”也将成为影响教学实效性的重要环节。正如毛泽东所言:“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1]围绕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传统体系向现代体系转化的教学目标,笔者提出以“认知、认可、认同”探索线上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从三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阶段和梯次来进行科学、整体、全面的构建。

一、 以“认知”获得构建“教育+互联网”形态

“认知”(cognition)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线上课程时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获得感”。这些“输入”信息作为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头脑加工处理转换为内在心理认识,进而支配、影响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对思政课教材所荷载和传播的课堂教学观点和方法形成“认知”获得,并且对学生科学的“三观”形成重要的知识性基础和方法论保证。

毫无疑问,新技术、高科技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隔空”福音。比如,网络社会理论强调“信息技术能够带来社会的快速信息化和全面网络化”,这一点学者施卡斯特曾经有过相当精准的论述[2]。也就是说,现代的“互联网+教育”发展理念倡导在线充分、即时、有效的人机互动。线上思政课也由此承担着师生重要学习交流平台、权威信息发布源、主流的理论聚集地等功能,从而更好地释疑解惑、传道授业。

“疫”战当前,面对突如其来的全新挑战,相关高校分别以线上教学全力以赴迎接对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大考”,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以“慕课”、“微课”与“云课堂”创造的线上教学,能够消弭不同层次的资源差距、时空界限,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更加全面的质性分析和良性建构,有效地联结教与学、学与思、知与行,打造为“停课不停学”“隔空不隔爱”的互动平台和纽带。

“互联网+教育”的现代理念体现出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师生关系,完成教育服务的供需体系建设,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高质量教育。这一现代教学理念首先是重“学”重“质”,以学生为主体对象展开的。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知识“获得”的学习观念培育过程[3]。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源,“新生代”的学生形成了焕然一新的信息接受方式、思维认知习惯和思想表达语境,通过“地毯式”的知识汲取,在轻松、开阔、自由的网络环境和氛围中学习。相对于过去“理论—概念—书本”的学习场,相对于严肃刻板的说教式教育和抽象生硬的理论化灌输,现代的线上教学更倾向于带给学生轻松活泼的学习方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案例和鲜活便捷的即时交流。

这种即时沟通交流主要表现为从抽象的理论中激发出情境化、具象化、生动化的教学样本,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教学。比如在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就要善于把握社会重大事件产生的感应场,通过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冲击力的教育话语,同时积极运用丰富多样的图片、符号、音频、视频等组合形式来替代传统的教学呈现方式,形成形象生动的表达。

南京农业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线上课程,充分利用了中国大学慕课平台这一教学系统,通过关联北京大学王久高教授的SPOC同步课程,有效扩展了教学信息量,加强课程的资源建设,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为学生积极参与线上学习提供支持和保障。

与传统教学相较,线上的“纲要”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材”。

第一,“打开天窗”,学生能够更加简捷和全面地获取“纲要”课的学习资源。通过关联著名高校的一流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开放、饱满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对课程安排、教学过程、教学形式、课程资源、课程全貌“一键掌握”“一览无遗”,可以即时在线预习、复习。由于相关高校的慕课建设已经比较成熟,所以这些丰富的学习资料供给也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实现优质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

第二,安心战“疫”,学生能够进一步地自主自觉地学习“纲要”课程。由于是在线学习,不要求即时同步,所以学生在家齐心战“疫”期间,能够拥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可以在规定时间段内自由选择学习时间。既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协作学习;观看视频资源的同时可以发送弹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主体性交流;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作业由老师评价,也可学生互评。这种线上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也需要当好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路人。

第三,“绿色通行”,学生能够与“纲要”课教师直接进行点对点、宽视阈、大范围的对接。通过学习通、微信群、QQ群等即时交流方式,线上课程以点对点的便利沟通为加强师生交流、同学协作提供了有效载体。对于学生的在线交流和在线管理也大有裨益,比如可以通过“优秀作业评选”等活动,进行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激发学生参与在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本领”。

二、 以“认可”获得打造“现代”课堂

“认可”(recognition)是指线上思政课教学能够激发以“教法”变革推动“学法”改革的动力,培养学生正学善思的政治观、科学正向的世界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共同建立起新型的民主活泼、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高度认可型”的师生关系和现代课堂。

以新技术手段为媒介的教学方式能够做到“学习语脉的扩大(学习地理空间的扩大、人际关系的扩大、社会话语的扩大)”[4],也需要把课堂教学的社会文化实践作为基础,让学生更多地成为探索未知世界的“主体”,并使得教师有选择性地将教学的“主导性”加以体现和解析。

白衣天使奋战在抗疫第一线,思政课教师在后方潜心教学、悉心指导,稳定学生学习状态,也是对抗击疫情力所能及的参与和支持。“停课不停教”,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敬业精神、理论功底、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方法艺术,关注和适应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理特点和成才需求,解疑释惑、善于引导、辩证分析,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战胜疫情的思想基础。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对当下时代的发展趋势进行过预判,认为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初期,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关联方式都在发生着转变,物质世界、数字世界和人类世界相互融合,正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局面[5]。通过线上教学这一“新生代”事物,教师们“长袖善舞”,着力把握每一代学生的思想特质,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通过慕课平台、微课、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延伸课堂教学的“时空”,实现课程教学的即时性。

“停课不停教”,这个“教”字的内容和形式,是广泛的。通过推进多样化、互动化、生动化、协同化教学,打好“组合拳”、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在“纲要”课的线上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的优质资源,结合教师个人建立的学习辅导群,畅通“统一领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交流渠道,确保教学工作和管理服务顺利开展。线上教学注重线上视频教学、线下学习和师生互动、实践教学“三结合”,向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体验。

“纲要”课的“主体式教学”,采取的教学方法更为灵活、多样。在重点难点内容上倡导教师讲授为主,讲清、讲深、讲透,少讲和精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内容,教师则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主题论文、主题调研、网上测试、讨论板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积极性,使教师与学生保持在线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利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学习,学生准备的展示PPT、撰写的战“疫”故事等全部可以上网,教师实现网上评分、修改、反馈,并从中选择优秀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演示。

由此可见,在思政课线上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者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同时作为教学目标的掌控者,教学目标实现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推动者对保证课程性质、方向、目标等担负主要责任,即教师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同时,由传统课程的“主宰者”演变为线上课程的“引导者”,这意味着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仅是看“讲得如何”,而是看“导得如何”,“导”是否引起有效的“学”。因此,线上教学进行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不同的,这样“导法”与“学法”就需要相得益彰。

“谁说的线上教学是水课、睡课,今天上了一节感觉挑战挺大啊!”“在线学习虽然不能像校园学习一样师生面对面,但学习之心不会因此懈怠,在特殊时期,新时代的青年更应奋发图强,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守护祖国。”“感觉理想的部分好有趣,不仅有干货,线下讨论、辩论很锻炼能力。”……在“纲要”课的网络讨论区上,很多学生表达着自己对抗疫期间线上思政课的认可和喜爱。

三、 以“认同”获得彰显战“疫”大爱

“认同”(identity)是指抗疫期间的思政课教学需要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助推器、稳定器和导航仪,积极培养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获得”和“价值自信”,全面贯彻习近平“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一次法治大考。”[6]面对险恶十分的“疫”情挑战,我们必须注重发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思想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中国精神、体现中国力量、呈现中国担当。重大疫情是一场遭遇战、险恶战、总体战,我们正处于重要的历史关头和非常时期,“非常时期”需要“非凡之举”,必须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防控疫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举国之力齐心协力,而高校在科技攻关、智库服务、宣传引导等环节至关重要。相较于“一线战场”的专业性和强负荷性,师生共同营造的秩序维护、知识普及、政策解读、舆论引导、心理疏导等防疫“第二战线”同样深刻而复杂。

高校师生成为了这场齐心抗“疫”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践行者,可谓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参与是最好的学习。积极参与线上学习,在“疫”战面前冷静面对、科学应对,使得个人在与学校的并肩作战中同频共振,实现个体决心和集体意志的精准对接。

事实上,防疫抗疫中的大学生正在积极地挖掘学习素材,主动创造、转发和创作文艺作品,为当前舆论宣传融入更多暖色调,营造风雨无阻、齐心战“疫”的浓厚氛围。尤其是通过线上学习和网络空间,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知识宣讲、辟谣求真、心理疏导、应急援助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正向作用,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坚实的青春力量。

此次疫情防控呈现出的全民性、时代性和影响性决定了其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充分挖掘防疫过程中的育人元素,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或开展“课程思政”时,应注重实现“三个统一”。

一是实现客观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提高科研能力,又要深入考察社会现实,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践行者。

在将重大社会事件以及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时,必须要注重正面的价值引导,从党和国家意志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准绳,实事求是、立场鲜明、有理有据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展现出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和负责任大国形象。从深层次看,起支撑和保障作用的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及其治理效能。”[7]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曲直、研判价值长短的能力,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这场“疫”战进行全面研究,并在研究中用以典型案例、理论前沿、热点问题、社会思潮等形式融会到课堂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

二是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必须从疫情防控之重大事件中提炼精髓,通过“认知获得”“认可获得”达到“认同获得”,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看”等问题。正如马克思认为自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这一普遍真理,学生从线上课堂中获得的理论,只有在现实社会中身体力行地体认和实践才能实现价值认同和价值弘扬。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亲身参与,形成了切身的实践基础和价值判断,这客观上为教学者把学校小课堂拓展到社会大课堂,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价值转换。

通过线上课堂,可以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只有让大学生积极参与,从而“间接或直接与社会接轨,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丰富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社会”。要积极通过网络平台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坚定不移地拥护和坚持党的领导;要敢于在网络平台上同一切不当言论和思潮作斗争。比如,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开展战“疫”思政课,依托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开展战“疫”征文比赛,既对学生的参与行为予以鼓励和支持,又能够让大学生主动打开思想心扉;既能够对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进行正确引导,又能够增加网络空间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能量”。

三是实现开放性和规律性的统一。作为思政课教师,掌握思政教育的方法和规律需要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提炼上升到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形成和改变人的态度,影响人的行为习惯,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掌握人的心理和行为。此次疫情为思政课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拓宽课程思政的教学载体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从学生特点、学科特色和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教师对于教育规律和教学需求的注重,要求坚持政治性、科学性和贴切性,力图能够点燃起师生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的熊熊火焰,也需要师生形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四、 结语

在线上思政课教学中提高认同感,播撒教育火种,既是对当下社会热点和痛点的教育解读,也是引领师生勇担重任、负重前行的初心回归。未来的疫情防控工作,高校更需要以一场全面的健康素养提升、社会治理总结、爱国主义培养、社会治理提升等行动,与时俱进地承担时代责任和教育担当。可见,线上思政课教学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更是一种判断并获取正确知识的方法、培养未来人生成长中的价值导向、掌握现代教育理念规律和方法的动态过程。在战“疫”过程中,学生将个人的“小我”与国家的“大爱”有机融合时,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才能够做到学习有“热度”、教学有“温度”、分析有“深度”、建设有“力度”,才能做到“真心喜爱、终生受用”。

正如习近平强调,要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认可、认同”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既要重视线上教学知识和方法的有效“认知”,也要注重基于“学”而设计“教”的高度“认可”,更要努力探索当前构建“齐心战疫”和“青年担当”的“认同”,三者陈列为提高思政课线上教学实效性的关键节点。

猜你喜欢
思政疫情课程
战疫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