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农科建设 培育卓越农林新人才
——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2020-01-02 02:58包军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科育人农业

包军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8)

一、 新农科建设提出的背景

2019年4月,教育部成立了新农科建设工作组,开始筹划新农科建设“三部曲”。6月28日,全国50余所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齐聚浙江安吉余村,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中国新农科建设第一部曲),提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四大使命”,“面向新农业、面向新乡村、面向新农民、面向新生态”的“四大任务”,“开改革发展新路、育卓越农林新才、树农林教育新标”的“三个目标”,为高等农林教育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画好了“施工图”、吹响了“开工号”,拉开了中国新农科建设的序幕[2]。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3]9月19日,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工作研讨会(中国新农科建设第二部曲)在黑龙江七星农场召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将“安吉共识”落到操作层面,对新农科建设做出全面部署,推出了“新型人才培养、专业优化攻坚、课程改革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优质师资培育、协同育人强化、质量标准提升、开放合作深化”的“八大行动”新举措,为新农科建设打好了“基础桩”[4]。12月5日,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中国新农科建设第三部曲),会议研究了新农科建设发展举措,启动了涵盖“发展理念研究与实践、专业优化改革攻坚实践、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实践、质量文化建设综合改革实践”五大改革领域的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为新农科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 东北农业大学推进新农科建设、培育卓越农林新人才的实践探索

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部,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00万,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19年粮食播种面积高达1433.8万公顷,粮食产量高达7503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3%,居全国之首。多年来,黑龙江省担负着中国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任,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5]。东北农业大学作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和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长期以来,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新农科建设提出以来,学校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一流本科建设为抓手,以实施卓越农林新人才培养为契机,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加强农林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构建“本研衔接”“交叉渗透”“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东北农业大学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不断探索铸魂育人工作格局,努力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拔尖创新、复合应用和实用技能型人才。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6],东北农业大学于2018年在黑龙江省率先制定了《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在专业教育体系中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建设了36个融入思政元素、具有农业特色的课程思政项目,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两年多来,通过举办了主题展览、经验交流、主讲教师说课视频展播等活动,采取“金课大讲堂”、示范教学等有效举措,积极构建了“三全”育人的良好格局。同时,着力构建东农特色的大学文化,充分挖掘校史教化育人的作用,通过弘扬后稷农耕文化,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等“三下乡”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端正学农、爱农思想,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坚定了服务国家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信念。

(二) 优化专业学科体系,营造协调发展的育人生态

专业建设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前提基础和条件保障,新农科建设学科与专业要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农林类院校要围绕国家和区域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合理布局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全校专业改革与发展。东北农业大学坚持“教研结合,以研促教”,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实现学科和专业的同向提质、协同并进,构建适合学生全面成长的学科生态和特色专业。

1. 围绕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链,建设具有东北农业大学特色的重点专业群

围绕黑龙江十大产业中的五大产业,东北农业大学整合了37个优势专业,包括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7个省级重点专业,依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学团队、实验中心与实习基地建设,构建了重点专业群。一是依托生物农业产业构建生物技术专业群,培养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等各类人才;二是依托种植业、“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构建植物生产专业群,培养创新型种植业等各类人才;三是依托畜牧产业构建动物生产专业群,培养动物生产各方向领域及动物疾病防治等各类人才;四是依托绿色食品产业构建农畜产品储运加工专业群,培养农产品深加工及食品安全等各类人才;五是依托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及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构建农业工程专业群,培养新能源发展及新型农业机械装备等各类人才;六是依托农业生态产业构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群,培养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各类专业人才;七是围绕服务于整个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构建经济管理专业群,培养农业经营及管理等各类人才[7]。通过专业群间的有机衔接,大力培养服务于现代农业产业需要的精英人才。另外,东北农业大学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近三年新增化学生物学、土地整治工程、应用气象学3个现代产业急需专业,同时撤销农村区域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个专业,停招电子信息管理、旅游管理2个专业,调整淘汰了不能适应农林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老旧专业。2019年,18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东北农大根据产业需求,整合资源,正在筹备建立大数据专业,开设农场管理、牧场管理等微专业。

见了第一家铺子,我们就下了马车。不用说,马车我们已经是付过了车钱的。等我们买好了东西回来的时候,会另外叫一辆的。因为我们不知道要有多久。大概看见什么好,虽然不需要也要买点,或是东西已经买全了不必要再多留连,也要留连一会,或是买东西的目的,本来只在一双鞋,而结果鞋子没有买到,反而罗里罗嗦的买回来许多用不着的东西。

2. 回应国家和区域农业农村发展需求,构建具有北方寒地农业特色的一流学科群[8]

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种养加一体、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面向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重大战略和区域重点,立足北方寒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围绕黑龙江省“五大规划”发展战略,东北农业大学推进实施了以北方寒地现代化大农业学科集群为主体,以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两大学科群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学科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动物生产和植物生产两大全产业链条。同时,东北农业大学启动了“高峰—高原—培育”三个层次金字塔型学科梯队建设,明确配置导向,对校内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进行重点投入、重点支持,力争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同步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按照总体方案,东北农业大学全力推进了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共设立7大专项、44个子项目,主要用于学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文化传承及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目前,各大专项正在稳步有序推进,部分项目已经取得良好成效。

3. 强化学科对专业的支撑,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东北农业大学依托5个学科门类、18个一级学科点,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为7个重点农业专业群、37个本科专业建设提供有效支撑,并强化一、二、三产对应专业间的融合,大力推进学校应用型专业集群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东北农业大学出台了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进实验室、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等相关政策,积极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目前,学科团队成员积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在进行本科教学的同时,把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及自身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培养了大批适应黑龙江省农业产业需要的卓越人才。

(三) 打造一流精品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育人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东北农业大学高度重视一流精品课程建设,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小班化、研究性、互动式教学,改变传统灌输教育和单一考核方式;通过线上线下教学互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完善人才知识体系。

1. 精心打造农林类国家级一流课程

东北农业大学积极将学科和专业优势转化为优质课程资源,围绕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学、园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应用化学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核心课程,开展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2020年,学校推荐“建筑材料”等11门课程参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评选,建设了“动物营养学”等16门线下课程、“变电工程设计”等1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2. 大力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2018年,东北农大出台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办法,投入专项建设经费,建设了直播互动教室,现已上线在线开放课程40余门,其中国家级课程1门,省级课程13门。2019年新立项课程30门,4门课程被推荐参加国家级课程评选,立项建设课程累计超过100门。同时,学校每年引进校外优质在线开放课程120余门。这些课程将“教与学”同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 加快推进通识课程体系建设

素质类课程采取校内教师讲授课程与引进校外在线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培育本校优质课程同时,加大引进校外高水平在线开放课程,素质类课程库保持200~300门课源,每学期每个子模块设课程10门以上,确保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得到有效开展。

(四) 创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协同育人不仅有利于促进产学研三者的高效率结合,而且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能灵活运用课程理论分析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东北农业大学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积极开展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不断提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水平。近年来,签订合作协议机构总数达533个,其中学术机构54个,行业机构和企业447个,地方政府32个,现有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4个,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合作育人模式。例如:生命科学学院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开展委托培养合作,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飞鹤乳业、万家宝乳业、米旗食品开展合作办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行“班村共建”合作模式。目前,东北农业大学正积极利用学校优质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引进社会资源的激励机制,在部分专业探索实施订单式培养。

(五)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外合作育人水平

加强与国际一流涉农类高校或研究机构交流合作对于开拓拔尖人才国际学术视野,提升农林专业人才国际交流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海外教育基地

目前,东北农大已经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太平洋国立大学、远东国立技术水产大学开展了中俄合作办学,与美国米勒斯维尔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开展了中美121实验班双学位项目,与新西兰梅西大学开展了“3+2”本硕连读(园艺)联合培养项目。东北农大依托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中方秘书长单位优势,正在组建中俄农林高校教育与科技联盟。2020年东北农大开始实施《中芬人才培养计划》交换生项目,并不断推进与美国及欧洲国家涉农工科双学位培养项目,实现了校际学分互换互认、学位互授联授。

2. 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实施了教师国际化培养工程和在校生“履外计划”,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和农业科技国际化。2017年以来,东北农大与美国农业部建立了“中美乳业生产和加工联合研究中心”;同美国佛蒙特大学合作,率先开设了“国际乳品专题概论”课程,实现了中美网上同步教学;与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成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选派优秀师生赴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访学;与法国国家农业大学、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等科研院所长期保持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同时,东北农大持续支持青年教师及优秀学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向更深、更广、更高水平发展。

(六) 加强优质师资培育,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师资队伍是高等农林院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科技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是新农科教育发展的核心动能。

1. 推动教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

教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东北农业大学出台了多项政策,通过“强化思想认识、创新师德教育载体,营造宣传氛围、构筑良好育人环境,完善奖惩机制、约束规范教师行为”等举措,形成了健全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涌现出一大批师德师风先进集体和个人。

2.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革新

以各级教学名师、课堂教学质量奖评审为导向,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将作业设计、科学实验、项目研究、阶段考试、期末考试等纳入考核环节,实现“以知识考核为主”向“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并重”转变,为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3. 推进基层教学组织改革

为切实增强基层教学组织活力,东北农大于2014年进行了基层教学单位的调整,以专业或公共基础课为基础建系(室、部),以系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建设65个专业教学团队、14个课程教学团队,实现了系、专业、教学团队“三位一体”。另外,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管理,陆续出台了《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奖评审管理办法》,对教学团队投入建设经费,给予团队负责人岗位津贴,并以教学团队为载体,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新教师助教制和试讲制、集体备课制,较好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结语

进入新时代,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可谓日新月异。“新农科”中的“新”即代表新时代,更寓意着未来。以新农科建设推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高等农业教育的综合改革就要以未来的眼光发现问题[9],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开新路、育新才、树新标”的道路上,抢抓机遇,内涵发展,面向新农业、面向新乡村、面向新农民、面向新生态,承担起“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时代担当。高等农业院校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根据新农科建设特点要求,不断更新育人理念、创新技术方法、改革体制机制、改变教与学范式、制定质量标准、建设质量文化,为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建美丽地球家园、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不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农科育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