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 刘永香 李永娟 赵俊精 刘国通 韩叙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以及生活压力的逐渐增加,从而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正呈逐年升高趋势[1]。慢性胃炎主要是指因不同因素导致的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较为常见的临床表现类型之一,即为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表现为以淋巴、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性反应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如不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引发胃黏膜肠化、萎缩,病情严重者甚至会进展为肿瘤性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2,3]。目前,临床上主要是以抗酸、保护胃黏膜以及止痛药物等实施治疗,临床应用较多的抗酸类药物主要包含铝碳酸镁和铝镁加等,上述药物临床应用多年,针对慢性非萎缩型胃炎而言,具有较好的胃黏膜保护效果,并能形成适度的抗酸效果。而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主要包含硫糖铝和吉法酯等药物。另外,胶体铋如枸缘酸铋钾和次枸缘酸铋等药物在发挥较好地杀菌效果的同时还能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质子泵抑制剂属于H2受体阻滞药之后发展起来的可抑制胃酸的重要药物,亦为当前可抑制机体内胃酸分泌的一种效果最佳的药物,主要以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等药物为代表。但此类药物的服用时间通常在一个疗程即可,如需延长药物治疗时间,则需严格遵照医嘱,且停药后较易反复。因此,上述药物若长期应用具有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的缺陷,患者依从性较差[4]。穴位埋线最初时是在患者的穴位中埋进羊肠线,通过羊肠线不断地刺激穴位而达到治病的功效,其属于一类复合型的治疗手段,不仅可利用机体内腧穴的作用,而且还存在自身优势。主要表现在埋线后能够对人体产生的有关刺激强度可随时间而逐渐变化。在埋线初期时的刺激作用通常更强,能够克服脏腑阴阳中的局部偏亢,而后期的刺激作用则比较弱,能够弥补脏腑阴阳中存在的不足部分。此类刚柔相济的作用过程能够整体地调节机体的脏腑,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本文通过研究穴位埋线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6至2018年收治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200例进行研究,将其以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中,男49例,女51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5.9±6.2)岁;病程7个月~11年,平均病程(5.1±1.1)年;疾病类型:胃窦胃炎33例,胃体胃炎23例,全胃炎44例。对照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39.1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4.2年;疾病类型:胃窦胃炎37例,胃体胃炎21例,全胃炎42例。2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对象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获批于医院伦理委员会。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所有研究对象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5]中所制定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相关诊断标准;②均经胃镜检查以及组织活检确诊;③年龄20~55岁;病史≥3个月;④愿意积极配合本方案的接受相关治疗。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②经病理诊断疑似恶性病变者;③伴有重要器官功能障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④意识障碍或伴有精神疾病者;⑤对所用药物药物过敏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治疗方式
1.3.1 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肠溶片(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口服治疗,使用剂量为20 mg/次,2次/d,连续治疗2周。
1.3.2 观察组:在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治疗方式如下:分别取第二掌骨侧胃穴,第六颈夹脊穴,中脘穴、内关穴以及足三里穴作为主穴。针对寒邪客胃患者,增加胃俞穴;针对饮食积滞患者增加下脘、梁门穴;针对肝气犯胃患者增加太冲、肝俞血;针对气滞血瘀患者增加膈俞穴。操作方式如下:对上述穴位皮肤实施常规消毒,采用4-0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线剪成1.5 cm的线段,随后穿进7号一次性使用埋线针,将针尖刺入穴位中,按照穴位部位调节进针深度,提插法得气后,用针芯抵住该线,随后缓慢退出针管,留此线于穴位内。治疗过程中指导患者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每15天治疗1次,连续进行6次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症状改善情况,胃镜检查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GAS)变化水平以及复发率。
1.4.1 症状改善疗效评价[6]: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即为治愈;临床症状显著消失,且症状计分减少至<1/3即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计分未减少到<1/3即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2 胃镜检查疗效评价标准如下[7]: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无异常即为治愈;胃镜检查胃黏膜糜烂和出血消失,充血有所减轻,病变范围缩小到<50%即为显效;胃镜检查病变范围缩小,但尚未缩小至<50%即为有效;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活检均无好转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3 不良反应:主要囊括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等。
1.4.4 血清GAS水平检:分别于治疗前1 d以及治疗结束后1 d,于受试者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处理10 min,取上层血清保存在-80℃冰箱中待检。测主要是以酶联免疫吸附法完成,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相关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5 复发率:观察随访6、12个月的复发率。
2.1 2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组在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方面比较,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n=100,例(%)
2.2 2组胃镜检查疗效比较 观察组胃镜检查总有效率为9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胃镜检查疗效比较 n=100,例(%)
2.3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及对照组在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100,例(%)
2.4 治疗前后2组血清GAS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清GAS水平相较于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观察组102.12±26.24138.72±11.3812.7970.000对照组104.27±26.19126.73±13.627.6080.000t值0.5806.756P值0.5630.000
2.5 2组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随访6、12个月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复发率比较 n=100,例(%)
临床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十分常见,关于此病的发病诱因,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均可能增加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中医认为,该病属于“胃脘痛”、“胃痞”等范畴,主要是受寒湿、七情内伤等引起脾胃运化失调,导致气血生化缺乏,病程迁延,久病致虚劳。本虚标实为该病特点,脾虚为本,气滞、瘀血、湿热为标[8-10]。在《诸病源候论》当中记载有“胃脘急痛”的重要中医理论,其指出,脾胃虚弱属于诱发胃脘疼痛的重要诱因。这主要是由于脾胃属于机体的后天之本,可主运化,假使患者的脾胃素虚,较难对水谷精微进行运化,则易致使水湿内生,而脾将困于湿邪,较难升清,进而导致胃失和降,机体中的中焦气机逐渐失利,这将导致外邪趁虚侵入,并在胃脘中和正气相搏,最终形成胃脘痛和腹胀痞满等临床症状。
目前,西医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为对症支持治疗和(或)针对可能的致病因素干预,但效果往往较差。随着近年来中医学治疗慢性胃炎的研究不断深入,不少研究报道表明,中药以及中医外治法可发挥保护胃黏膜、改善胃分泌以及调节植物神经等作用[11,12]。其中穴位埋线属于中医外治手段之一,由于其凭借选择独特的腧穴和经络理论及不必服用较难饮用的药物等优势,不仅防止了患者自身胃肠道产生的分解作用和肝脏发挥的首关效应,同时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西医联合治疗可发挥协同互补作用,借助西药直达病所,继而发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远期疗效也较好,此类优势导致此种治法无论是现代或者是将来临床实践过程当中均可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3]。
本文结果发现,2组在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方面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此同时,2组在胃镜检查总有效率方面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项研究的结论,说明了该治疗术式应用于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疗效显著。分析原因,本研究穴位埋线索选取的穴位囊括第二掌骨侧胃穴、第六颈夹脊穴、中脘、内关以及足三里等穴,并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辅以不同穴位埋线治疗,从而发挥标本兼顾的目的。另有“脾胃论”提出,生化元气的本源为脾胃,一系列疾病亦是因脾胃损伤引起元气不足而导致的必然结果[14]。而本研究穴位埋线具有补中益气、疏肝和胃的功效,基本理念是通过调理脾胃,从而改善机体的整体免疫功能,继而为临床患者病情改善提供有利条件。此外,观察组及对照组在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随访6、12个月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了穴位埋线配合质子泵抑制剂应用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且复发率较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穴位埋线采用的均为可吸收胶原蛋白缝合线,可通过一定的生理、物理作用,于各穴内发挥持续性调节作用,进一步实现疾病的根治,促使患者早日痊愈,同时有效减轻患者因服用药物所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反应,降低其复发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同时,埋穴疗法通过特殊针具进行处理作用效应比一般针刺更加强烈,可达到“制其神和令易行”,以及“通经脉和调气血”等重要作用。加之埋线疗法还兼具补虚泻实的功效,不仅在针具埋线时能够利用手法补泻,而且埋线的粗细还可实施虚实调节,最终获得理想的应用效果。另外,GAS主要是一种由胃窦以及十二指肠G细胞合成、释放而来的胃肠激素,在消化性溃疡、胃泌素瘤以及胃炎等疾病中存在明显高表达,主要作用在于刺激壁细胞分泌盐酸,为胃肠道黏膜提供充足的影响,同时促进胃窦的收缩,在胃黏膜生长以及修复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5,16]。而本文结果发现了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的血清GAS水平相较于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了穴位埋线与质子泵抑制剂联合应用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主要机制可能和下调GAS表达水平有关。事实上,现代医学认为,埋线疗法可使患者机体中的部分微观组织结构产生相应改变,在埋穴过程当中进行的穴位局麻和皮肤切割均可对于穴位和神经,亦或是全部中枢形成特定的综合作用,导致组织器官的有关活动能力变得更加强劲,并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促进了局部区域的新陈代谢,最终使得患者的GAS分泌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此外,穴位埋线还可在患者的体内充分软化和分解,最终液化吸收,其形成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刺激甚至可长达大约2周左右,这有效弥补了普通针刺手法具有的作用时间较短,疗效较难巩固,较易复发等劣势特点,因此更易被临床所接受。但需指出的是,穴位埋线相对刺激更平和,可能对于患者大脑皮层当中所含急性疾病本身具有的相对较强的病理信息的干扰及抑制效果欠佳,所以不会迅速发挥作用,但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等慢性疾病而言,却具有更加良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引起关注。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与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和改善血清GAS表达水平有关,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