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颅窝蛛网膜囊肿临床治疗分析

2020-06-13 11:00王子德朱玉辐朱一硕杨长志史梦乐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脑积水蛛网膜脑室

王子德 朱玉辐 陆 冬 朱一硕 马 强 贾 郡 路 洋 杨长志 史梦乐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6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由颅内蛛网膜形成的,内含脑脊液、非肿瘤性、囊性病变,为先天性颅内良性占位性病变,约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1-2]。后颅窝蛛网膜囊肿是颅内蛛网膜囊肿依部位分类的一种特殊类型,占颅内蛛网膜囊肿的5%~10%[2],是除中线部位囊肿外第二常见的囊肿[3]。临床上以无症状性囊肿较多见,因手术面临一定的风险及效果不确切性,此类患者多建议随访观察,其中婴幼儿及儿童患者作为其中特殊的群体,认知不完善导致缺乏对症状准确的描述,而脑组织处于发育阶段,其手术判断不能单纯依靠症状,影像诊断中的占位效应等应作为重要参考。

对于症状性后颅窝囊肿可采取手术治疗,其手术指征需根据症状表现及严重程度严格把控。手术治疗包括开颅囊壁剥除、囊肿腹腔分流术及内镜囊肿剥除术等,各治疗方案利弊及如何选择仍是目前治疗中需要讨论的问题,对不同的病人需根据其疾病特点采取个体化治疗。现回顾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06—2017-09手术治疗的后颅窝蛛网膜囊肿患者15例,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症状、影像表现、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等,以期对此类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有更好的判断。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1.5~59岁,平均15.9岁。临床表现为无明显症状3例,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7例,视物模糊1例,听力下降2例,行走不稳3例。

1.2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术前行头颅CT和(或)MRI检查。囊肿按部位分型:1型:中线部位四脑室内囊肿(2例);2型:中线部位四脑室外或中线部位伴一侧或双侧小脑囊肿(8例);3型:外侧桥小脑角池囊肿(3例);4型:外侧小脑半球内囊肿(2例)。其中1例合并脑积水;1例出生半年后因合并脑积水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3 a后因囊肿继发头痛再次入院;1例继发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及脊髓空洞。

1.3治疗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单纯开颅囊肿剥除手术8例,囊肿壁尽可能剥除,但不要求完全剥除,切除囊壁的同时,将囊肿腔与脑室、脑池及蛛网膜下腔等打通,术中仔细分离囊壁,于脑干侧及神经血管密集区域操作谨慎,避免损伤。1例因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同时行囊肿剥除及后颅窝减压术。囊肿腹腔分流手术6例。因对内镜囊肿手术尚未认识,未开展内镜囊肿手术。

2 结果

大部分患者症状表现无症状或非特异性头痛、头晕,且囊肿大小于术后短期变化不大,因此,围手术期疗效难以评估。开颅手术组3例2型患者术后分别于1个月、2个月、3个月继发脑积水,其中2例治疗期间合并无菌性炎症、高热,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因合并张力性皮下积液,行囊肿腹腔分流术。分流组1例分流管位置不佳,1例合并脑积水患者囊肿缩小,但9个月后因脑积水加重,再次手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随访3个月~2 a,8例囊肿不同程度变小,其中开颅组5例(图1A、1B),分流组3例(图2A、2B),1例囊肿复发,6例囊肿大小无改善。症状性囊肿12例,症状改善7例,2例因术前症状轻不明确是否改善,余3例无明显改善。

图 1 A:术前MRI示后颅窝囊肿;B:术后2 a MRI示囊肿明显缩小Figure 1 A:Preoperative MRI of posterior cranial fossa cyst;B:MRI showed the cyst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wo years later

图2 A:术前CT示囊肿较大,占位效应明显;B:囊肿分流术后半年复查示脑组织发育,囊肿明显缩小Figure 2 A:Preoperative CT of the cyst showed larger cyst and obvious occupying effect;B:Six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of cyst shunt,the brain tissue was developed and the cyst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3 讨论

后颅窝蛛网膜囊肿通常表现无症状或非特异性症状,如头痛、头晕,临床中被偶然发现。偶尔有患者表现为后组脑神经、小脑、锥体征等相关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有助于定位诊断[4]。张力性囊肿形成占位效应,可致颅骨变薄、后颅窝脑组织受压移位、四脑室梗阻等,是产生临床症状的重要原因,亦是继发脑积水常见的原因之一[5]。另有少数症状性囊肿表现为神经性耳聋、视力迅速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以及因囊肿导致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空洞等[4,6-7]。其自然病史未知,目前认为大部分囊肿保持静止,少部分可增大。其发病机制及囊肿增大的原因有3种假说:囊肿壁蛛网膜细胞或异位的类脉络膜结构的主动分泌;由于囊腔内外压力梯度的存在,液体不断渗入囊腔;由于囊腔与蛛网膜下腔之间存在单向活瓣,血管搏动致脑脊液流动,囊内液体不断增多[2-3,8]。

后颅窝囊肿在CT及MRI上表现为后颅窝囊性类脑脊液信号占位性病变,其诊断相对容易,但仍需与先天性脑穿通畸形(Dandy-Walker 畸形)、Blake囊肿、枕大池增大、先天性小脑发育不良、脑内囊性肿瘤等鉴别。CT表现为后颅窝低密度占位,可显示局部颅骨变薄,以此可作为张力性囊肿的依据之一,因其检查方便,价格便宜,常作为初步诊断的首选检查。MRI表现为后颅窝长T1长T2信号占位,相对CT检查能更准确定位囊肿,明确囊肿大小及与周边脑组织、神经之间的关系,明确脑积水梗阻部位,是诊断及指导进一步治疗的必要检查,一般不需要增强MRI检查。SRINIVASAN等[9]据囊肿于后颅窝的位置分为4型:1a,中线部位四脑室囊肿;1b,中线部位四脑室外囊肿;2a,外侧桥小脑角区囊肿:2b,外侧小脑半球内囊肿。不同的类型对应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而中线四脑室外合并一侧或两侧小脑外囊肿亦占较高比例,本组分型与1b合为一种类型。

后颅窝囊肿手术指征需与临床症状紧密联系,大部分蛛网膜囊肿可终身携带而不影响正常生活。对于无症状性后颅窝蛛网膜囊肿,通常不追求任何形式手术治疗[10],避免只针对囊肿本身而忽略治疗价值的过度医疗。对症状性囊肿患者手术治疗仍有争议[10],部分患者表现为阶段性非特异性头痛、头晕,此类症状需与其他原因所致症状鉴别,对症状不明确是囊肿所致,张力不明显,或亲属不支持手术者应采取保守治疗。如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局部颅内压增高症状,小脑、脑干受压等相关症状,如头痛伴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行走不稳等,甚至继发脑积水而形成更严重的临床症状,如视力下降、意识障碍等,需积极手术治疗。部分学者认为,对年轻患者,囊肿阻碍正常发育和临近脑组织功能的风险超越了手术风险,即便无症状,但有占位效应,需手术干预[3]。本组病例亦发现对婴幼儿有明显占位效应者,早期手术有助于脑组织发育。因此,婴幼儿及部分儿童患者认知不完善导致缺乏对症状准确的描述,而脑组织处于发育阶段,其手术判断不能单纯依靠症状,影像诊断中的占位效应等应作为重要参考。婴幼儿无症状性后颅窝囊肿有进行性增大的可能,应动态随访,对进行性增大的囊肿早期发现,早期手术有利于脑组织发育[11]。

后颅窝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包括开颅手术囊壁切除、神经内镜手术、囊肿腹腔分流术[2-3,5,9-10,12]。传统开颅手术技术要点在于尽可能剥除囊壁,打通囊腔与脑室、脑池之间的沟通,形成囊液脑池或脑室内引流,以解除囊肿局部张力及占位效应,减少囊肿复发[13]。该手术技术操作难度不大,是早期后颅窝囊肿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此类手术问题较多,首先对后颅窝囊肿,如脏层囊壁贴敷于脑神经、动脉、脑干等部位,剥除过程中存在损伤的风险,这些部位损伤可能致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甚至生命危险。因此,不建议通过手术完全剥除囊壁,并没有过多益处[3]。开颅对囊肿暴露范围大,有利于手术对囊壁的剥除,但也意味着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感染、脑膜炎发生率高,且仍有较高的复发率[2]。对于婴幼儿患者,硬脑膜很难严密缝合,且皮下组织及肌肉组织薄弱,容易形成顽固性皮下积液、脑脊液漏、感染等,必要时可术中一并行脑室外引流[11]。而术后脑积水也是不可忽略的问题,本组3例脑积水患者均为2型手术患者,一方面,可能是此类患者均为后正中入路,脑膜难以严密缝合或需人工脑膜辅助缝合,术后患者无菌性或感染性炎症发生率较高,脑脊液吸收障碍致脑积水;另一方面,按囊壁分泌理论,残留囊壁不断产生的囊液引流入蛛网膜下腔,可能超出脑脊液吸收能力而形成脑积水。本组病例显示此类脑积水往往压力较高,容易引起分流过度,分流手术需调高分流管压力。相对而言,内镜手术治疗是对传统开颅手术在技术的一次升级,它开辟了治疗囊肿的新的途径,使部分复杂性囊肿的治疗简单化,而同时克服了传统开颅手术创伤过大带来的相关问题,并发症更少,预后更好,逐渐成为症状性囊肿治疗的主要治疗手段[2-3,5,14-15]。其技术要点在于锁孔入路,颅骨开窗可小至1.5 cm×1.5 cm[5],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减少了术后感染、脑膜炎的发生,减少术后皮下积液及伤口愈合不良的发生。囊腔置入内镜后于囊壁造瘘,使囊腔脏层与四脑室正中孔、枕大池、小脑延髓池及蛛网膜下腔造瘘沟通,漏口0.5~1 cm,可观察到囊肿内有活动性脑脊液流动[2,5,16-18]。对伴脑积水的患者可一并行三脑室造瘘[5,19-20],而这是开颅手术难以克服的障碍。对于复杂性后颅窝囊肿,神经导航结合神经内镜有助于神经外科医生更好辨别解剖结构,以减少并发症[13,21-23]。内镜相对于开颅手术更微创,但也意味着术野暴露和颅内控制有限,工作通道内器械操作活动受限,这不利于出血控制,也可能因造瘘不充分导致囊肿复发[3,24-25]。克服这些困难,需要熟悉后颅窝解剖结构并对内镜操作技术的熟练掌握。囊肿腹腔分流术相对于传统开颅手术,更安全、简单、有效,曾被认为是儿童或年轻患者最好的治疗方案。然而,应考虑分流管相关并发症,如堵管、感染、折断、出血、终身分流管依赖等仍不少见[2-3]。术后永久性带管容易对儿童身心带来巨大负担[2],也成为患者决定此手术的重要障碍[26-27]。对囊肿合并脑积水患者,囊肿分流后脑积水未必都能缓解,仍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随着内镜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内镜手术将逐渐替代传统开颅手术成为后颅窝囊肿的首选治疗。而囊肿腹腔分流术仍是后颅窝囊肿患者手术不可替代的选择,是对复发患者的有效补救治疗。其与内镜手术的选择需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病人及家属心理接受度等多因素综合考虑决定,对于术后继发脑积水患者,分流术成为继续治疗的首选。

猜你喜欢
脑积水蛛网膜脑室
成人幕上脑胶质瘤切除术中进入脑室相关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脑室镜清除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引流在脑室感染中的应用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揭密:脑积水的“水”哪来的?该怎么处理?
什么是脑积水?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基于DANTE预脉冲SPACE MR序列定量评价蛛网膜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