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
《窦娥冤》是元代杂剧大家关汉卿的作品,是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典范。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了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陷“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很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下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课文节选了剧本的三折,是整个剧本的高潮。这折戏安排了三个场面:途中控诉,刑场哭别,临刑发愿。这场戏中,窦娥的性格得到充分的表现,把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淋漓尽致。
途中控诉。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营造出了一种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诉说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这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千古流传。[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血泪的控诉,激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段话用精辟又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细节表现了窦娥的善良细心。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体现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刑场哭别。这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
临刑发愿。窦娥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营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出乎其外
关于《窦娥冤》悲剧价值的思考
一、体现了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落后民族对中原的入侵,总免不了带来一定的破环。因此,元朝的黑暗和腐败也是不能忽视的客观事实。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对被征服地区肆意掠夺,推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第二,强占农田,加重剥削,使农业经济受到破环;第三,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这也是元朝的痼疾;第四,元王朝轻视学术文化,使得知识分子地位低下。”《窦娥冤》集中反映了第三点,而关汉卿本人的生平经历,更是对第四点的生动写照。
《窦娥冤》第三折中,[滚绣球]一曲集中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在对官府的幻想破灭以后,她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愤然指斥天地。在这里,天地就是现实的象征,鬼神是人间统治者的象征,所以该曲实际上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和抗议,也是对封建秩序的否定。而窦娥的三桩誓愿也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了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战到底”的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超乎自然之上的感天动地的力量。
总之,《窦娥冤》悲剧产生的最初原因是高利贷剥削,推动悲剧发展的是元代野蛮而又混乱的社会秩序,决定这个悲剧的结局则是元代腐败黑暗的吏治。关汉卿正是通过这一典型悲剧,批判了元代社会。
二、体现了儒家诗教观念和“乐生”精神
儒家诗教观念自汉代成熟以后,一直深刻影响着文学创作。“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一直被当作文学的功能和任务。“文以载道”反映在悲剧创作中便是“礼义为先”,中国悲剧的精髓就是“护礼”,即侧重于对礼的服从。“百善孝为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由之,“孝悌观念”“贞节观念”,理所当然地成为合乎规范之女性的应有之义。
以儒家的价值目标作为评判标准,窦娥无疑合乎一切“礼”的要求,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她孝顺婆婆,孝顺到容忍那种荒唐的家庭结构的存在,孝顺到临刑前仍一心为婆婆牵挂担忧;她恪守妇道,“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作者正是通过塑造“善”的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育化人,从而达到“美教化”的功利目的,实现儒家道德体系中人的价值。
中国古典悲剧以悲苦为主,但往往苦尽甘来,用否极泰来的方式实现悲喜剧的交融,创造一种哀而不伤的悲剧美。剧中,悲剧性的两难冲突是在“正义之我”与“邪恶之他人”的层面上展开的,这就决定了冲突的性质必定是善恶两元的对抗,并且必定有为善的命运多舛,造恶的得意一时这种规定情境的出现。如果这种设置从头到尾都没有改变,那就不符合儒家的劝善惩恶机制。于是,“正定胜邪”便成为一种必然结局。所以,《窦娥冤》也添了一个“补恨”的尾巴,用大悲大痛之后的“小喜”来冲淡悲剧意识,以收到一种“哀而有节”的审美效果。
同步训练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作恶的享富贵寿又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2.对这节文字,分析最恰当的是( )
A.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呼天唤地,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
B.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和对神权的否定。
C.运用了对偶、对比、借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对死亡的悲痛感情及对不公平世道的控诉。
D.运用对偶、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表现了窦娥在有冤难诉时的悲愤感情及对黑暗统治的愤怒控诉。
3.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了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这其中运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以上均限四字语回答)这四个典故所涉及的四个人物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反抗性格。
C.三樁誓愿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本版供稿/吴红英】
参考答案
1.合:应该 糊突:混淆 怎:怎么 错勘:错误判断
2.D。本段文字从修辞格来看对偶、对比、借喻、借代均有。“清浊”为借喻,“盗跖”“颜渊”为借代;从思想内容来看有悲愤、有控诉、有反抗、有否定。A错在“希望天地为她伸冤报仇的心理”,B错在“对神权的否定”,C错在“对死亡的悲痛感情”。
3.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六月飞雪 东海孝妇 苌弘杜宇 邹衍 孝妇
4.D(表现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