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概念下单元整体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本文以大概念为切入点,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核心知识点,深入研究所适用的教学策略,概述大概念下单元教学的策略,简述氧化还原的理论认知,提出符合单元整体教学要求的策略,以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大概念;单元教学;氧化还原反应
大概念下,单元整体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将纯粹的知识教学转化为更具价值的问题教学,以达成各个层次的目标。实践证明,这样做可降低学生对知识技能进行学习和掌握的难度,为学生把握化学问题本质奠定基础,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一、大概念下单元教学策略概述
大概念下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拓展和深入的过程,其整体单元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待问题,逐步建构知识与方法的体系,提高思维能力,形成学科思想,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在整体教学设计时,首先,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对可使整个单元获得支撑的情景进行创设,重点突出所创设情景的真实性、整体性,在所创设情景中,融入需要解决的学科问题,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情景信息,对单元核心问题加以明确。其次,综合教学情景与问题,设计对氧化还原理论有指向性的任务和目标。最后,鼓励学生以所设计任务、目标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对学习成果加以呈现。除此之外,教师应保证评价贯穿活动始终,这既是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手段,又为评价提供了相应的情景。
二、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认知
在中学阶段开展的化学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为氧化还原。大概念下,氧化还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相关理论、能量转化、物质转化、环境和能源等社会价值。苏教版化学教材涉及大量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如果元素化合价出现变化,必然存在氧化还原的反应。由此可见,只有完成对基本概念的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反应的理解,为物质还原性、氧化性的探究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应对理论本身进行讲解,接着通过物质研究的方式建构观念知识,最后通过渗透化学价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运用相关理论,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大概念下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学生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中学阶段化学教学活动的主要知识点,氧化还原的价值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加深学生对物质结构、性质联系的理解;二是指导学生完成对物质制备原理进行设计的活动;三是降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所具有的性质进行探究的难度;四是为复杂反应所带来产物的推断提供指导;五是整合电解池、原电池的设计活动,提高后续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中学生的能力有限,通常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电子转移、氧化还原的联系,而更倾向于利用化合价对氧化还原进行分析。另外,多数学生均未接触过微观层面的概念和知识。因此,即使学生已经对化学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但仍无法凭借自身的能力完成对概念的深入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次数也十分有限。在此背景下,从大概念的角度出发,通过单元教学的方式,完成各个层次目标,把握学科知识的本质,往往更符合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也更加突出。
(二)强调教学实效
1.创设情景。以学生特点为依据,对教学目标加以制定,重点考虑学生思维的转变,在对新概念、新知识进行引入时,結合学生表现出的接受能力加以调整,将现有经验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观念进行总结,使学生独立完成将原有概念向科学概念进行深化的活动。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氧化还原所适用的教学方案加以设计,应将侧重点放在四个方面,分别是教材要求、设计内容、展示形式、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学生接受、理解概念的难度。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对氧化还原的概念进行建立,转移教学重心,将更多时间用于“实践”。其次,以方法分析为切入点,完成对还原剂、氧化剂知识进行讲解的任务,归纳反应规律。最后,结合具体物质具有的性质,深入分析氧化还原的规律,引导学生以基本概念为依据,对思维方法加以理解,将方法所具有的价值,以更直观的方式体现在学生眼前。氧化还原的关系为相互依存,二者均无法独立于对方而存在,基于此,教师可对如下情景进行创设,为教学有效性提供保证。
其一,木炭对氧化铜进行还原。通过之前的学习可知,还原反应为物质失氧,氧化反应为物质得氧,因此,在分析木炭、氧化铜所发生反应的过程中,学生既要重视物质的变化,又要对元素化合价引起重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二者关系具有准确认知,这与辩证唯物主义所强调的核心观点不谋而合。其二,原电池实验,该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以电子转移的角度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对氧化还原的本质进行全面了解,通过电流表指针出现的细微偏转,对微观物质加以接受。其三,初中接触到的化学反应,主要有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四种,氧化还原并不在其中,教师可以从这一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类别进行划分,了解原有划分方式存在的不足,从而对氧化还原产生更加系统的认知。另外,化合价发生变化,有助于学生了解还原反应、氧化反应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在氯气中燃烧钠的方式,促使学生的认知,由抽象逐渐转化为具象。
2.提出问题。中学阶段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元素化合物,主要是铁和铁的化合物,这是因为铁的变价较多,有利于对氧化还原的概念进行巩固。由于递进式教学更符合中学生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首先,加强分类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对物质类别进行多角度认识方法的考虑,提出“如何划分含铁物质类别”的问题;其次,带领学生探究对价态不同物质所表现出的还原性、氧化性进行判断的方法;最后,以教材所提供的还原剂、氧化剂为依据,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施。一般来说,可供教师选择的实验,包括Fe3+还原性的探究、FeCl2有沉淀产生的原因等。
事实证明,实验情景有助于学生对问题解决意义进行充分感知,通过对话的形式,对实验加以呈现,其目的在于使探究过程得到突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加入“失败”的情况,例如,在盛有FeCl2的试剂瓶中,出现了本不应出现的沉淀,溶液颜色并未呈现出明显变化等。虽然这样做会导致实验的科学性、可靠性受到影响,却有利于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多数学生都会主动对其进行思考,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会更加顺利。另外,教师还应将侧重点放在对检验Fe3+的方法进行演示的方面,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加深学生对氧化剂的理解。在明确溶液转化的过程后,教师便可以将教学内容,向固体变化的方向进行延伸,通过理论联合实际的方式,围绕“如何保存Fe2+溶液”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
其一,促使学生对物质还原性质、氧化性质的规律进行总结,其二,为更高难度的教学活动提供切入点,强调还原性、氧化性的强度差异。利用中学知识存在的局限性,巧妙引入新课,对氧化还原的本质进行逐步揭示,相较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其创新意识也会得到强化。在此过程中,学生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接受新概念、整合相关概念、探究实际应用,只有选择了适合的方法及策略,才能加快学生转变概念的速度,教学活动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讨论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主体地位的当代社会,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作为组织者和促进者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对话、情景等要素,通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做既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使后续更高难度化学课程的开展获得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承翔.UbD理论逆向设计在中学化学单元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以《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单元教学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9(8).
作者简介:施凤鹤(1979.4-),女,汉族,福建晋江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