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

2020-06-11 11:56张金秀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琵琶行琵琶诗句

张金秀

一、教材分析

《琵琶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本单元目标为学习唐诗,感受不同的创作风格,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在初中的《口技》以及高中的《赤壁赋》等课文中已经初步学习过正侧结合艺术手法,并且在同一单元本课之前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对长篇诗也已有所了解,所以学习本文相对容易。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正侧结合的艺术手法。

2.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词正侧结合的艺术手法。

难点: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法:通过点拨,引导学生辨识、掌握正侧结合艺术手法。

合作探究法: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探究正侧结合艺术手法。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PPT:《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狗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引导:同学们,我们知道《口技》和《赤壁赋》这两篇文章都对声音进行了描摹,那其描摹的艺术手法有何相同点呢?对,都运用了正侧结合艺术手法,其中前面直接描写声音逼真感人的方法是正面描写,通过他人侧面映衬声音真切悦耳的方法是侧面描写,那么《琵琶行》中,诗人白居易又是怎样运用正侧结合来描写琵琶声的呢?今天,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诗歌中的正侧结合艺术手法。

【设计意图】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二)文本精析,思维拓展

1.正面描写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直接描写琵琶音乐的诗句。(板书:正面描写)

PPT:“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四弦一声如裂帛。”

引导:这里运用比喻修辞,大量铺陈,用生动的语言把声乐的无尽美妙与节奏的无穷变化描绘得至纯至真,把难以捕捉的音乐形象摹画得立体可感。这也是直接正面描写的作用,即化声为形,化音为象,直接生动形象的渲染琵琶声的美妙。(PPT: 比喻铺陈,化声为形,化音为象)

2.侧面描写

(1)侧面描写——人物映衬

引导:但琵琶声究竟美妙与否,我们还要看听众的反应,诗中听众反应如何呢?首先,请同学们回到课文,勾画出描写诗人第一次和第三次听琵琶反应的相关诗句。老师提醒第一次在第二段开头,第三次在第五段结尾。(板书:侧面描写)

PPT:“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引导:《琵琶行》开篇写到“浔阳江头夜送客……醉不成欢惨将别”,本来诗人要送别朋友,但是突然听到琵琶女的琵琶声,就一下沉浸其中,忘却赶路别离。这里能让大家忘记自己行动,可见琵琶声的出神入化与引人入胜。

同样,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诗人们最后一次听琵琶的反应,还是请同学们先找出相关诗句。

PPT:“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引导:在结尾第三次听琵琶的时候,在座的竟然全都潸然泪下,可见琵琶女的乐技之高超,琵琶声的感染力之强,以至于将我们都引入音乐意境中,让人如闻其声, 甚至如临其境。这也正是人物映衬的作用。(板书:人物映衬)

其实,类似这样通过人物映衬的,在诗中还有一处,不仅侧面描写了琵琶曲之美妙,还侧面衬托了琵琶女的美貌。请同学们回到诗中,再仔细找找。(老师提醒:诗句出现在琵琶女自述身世的段落。)

明确:“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引导:“善才”本来就指琵琶专家或特长者,这里琵琶女的琵琶曲,竟然能让专家都心服口服,该是多么的悦耳啊!(PPT:人物映衬,以人写音,声外有声)

【设计意图】叶圣陶“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2)侧面描写——环境烘托

诗中除了通过旁人侧面衬托琵琶声,还从其他方面对琵琶音乐进行了烘托,请同学们结合PPT 背景图(秋月江船图),思考背景图与诗中的哪一句最吻合?老师提醒与第二段结尾的景物描写有关。

预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引导:(这位同学找得很快!)“江浸月”确实比较贴近本图,但是要从侧面突出“琵琶声”这一主题来讲的话,则还有更加贴切的诗句,请同学们再仔细找找。

明确:“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引导:(这位同学找得很准!)江夜寂静,秋月倒映,这时琵琶弹奏刚刚结束,而听者却还在琵琶声的余韵中回味。这里通过江月的点染,营造出悄然的意境,烘托出琵琶声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其实,石沆的《夜听琵琶》也有类似的句子,我们先一起来读一下

PPT:“裂帛一声江月白,碧云飞起四山秋。”

引导:这里也是通过环境侧面烘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悠扬悦耳与不绝于耳,让人回味无穷。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板书:环境烘托)(PPT:以景结音,余韵留白,无声有声)

【设计意图】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3)侧面描写——事物对比

对于同一主题和事物,除了旁人衬托和环境烘托,还有没有其他的侧面描写呢?先不慌给老师答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一诗句,思考诗人这又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琵琶声的呢?

PPT:“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引导:这里通过“山歌”、“村笛”的难听,侧面对比突出琵琶声的悦耳,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事物对比,这也属于侧面描写。(板书:事物对比)

我们在同一单元的《蜀道难》中也学习过类似的句子,即通过其他事物的对比,侧面表达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请同学们一起回顾一下。

明确:“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引导:蜀道对于黄鹤、猿猱尚且如此之难,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则更是难上加难了。(PPT:事物点染,对比渲染,突出中心)

【设计意图】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交流总结,重点归纳

以《琵琶行》为例,直接对琵琶声进行描写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正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物映衬、事物对比和环境烘托来突出琵琶声,即“烘云托月”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侧面描写。两者结合,我们称之为正侧结合。正侧结合,其描写角度多变,笔法灵活,使所描绘的对象更为鲜明突出、立体化。

(四)合作探究,能力迁移

请同学们结合刚刚老师所讲,思考钱起的《湘灵鼓瑟》中又是如何运用正侧结合表现手法来描写音乐的呢?

《湘灵鼓瑟》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徒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

正面描写:“清音入杳冥”。(瑟声清亢悠长,响彻云霄,穷高极远,直逼苍穹。)

侧面描写之人物映衬:“冯夷徒自舞,楚客不堪听”。(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而远游的旅人却不忍卒听。)

侧面描写之事物对比:“苦调凄金石”(那深沉哀怨的曲调,连坚硬的金石都为之感动、悲伤)、“白芷动芳馨”(白芷在乐曲的感召之下,也吐出了更多的芬芳)。

侧面描写之环境烘托:“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曲终声寂,却没有看见鼓瑟的湘水女神,江上烟气消散,露出几座山峰,山色苍翠迷人)。

小结: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说的就是正侧结合。

【设计意图】吕叔湘“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拓展延伸,巩固强化

方扶南曾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讲,课后自主赏析阅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设计意图】叶圣陶“训练训练,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是奏功收效的关键”。

猜你喜欢
琵琶行琵琶诗句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
琵琶老店琵琶声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琵琶行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我的“反弹琵琶”
吴绪经水墨画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