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阳玲
“着眼国民诗教,着手校园诗教,着力社会诗教”是当代中华诗教的总体架构。而校园诗教是国民诗教、社会诗教的基础环节和潜力工程。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进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是摆在我们中小学学校教育面前的当务之急,而通过对传统中华诗词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理想志向、道德品质、爱国情感、公正诚信、关爱他人、奋发进取等人文素养,这对于陶冶青少年的性情,培养气质、塑造完美人格将起到巨大作用。
诗词创作是校园诗教实现的核心。我校地处武陵片区,湘桂边陲的苗乡,民族风情馥郁,每年全国性的“××山歌节”如期举行,湖南××公园的设立,已成为我县一张闪亮的名片。这里山歌飘荡,油茶飘香,八十里大××等风景如诗如画。如此诗意的土地,定会衍生诗意的情怀。我校拥有一批文学造诣较深的诗词教师,作品在《中华诗词》《中华词赋》《中华散曲》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700 多篇,学生诗词在《诗词》报、《湖南诗词》“湖湘诗韵”、《邵阳日报》发表30 多首。回首走过的诗教道路,我们清醒地看到,诗词进校园提议由来已久,但诗词创作教学一直游离在常规教学以外,没常规的诗词课程,即使有诗词入校园,也最多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看看、读读……离真正意义上的“诗词进校园”相去甚远。我们的诗词发展出现一个“青黄不接”的境况,诗词创作者“老龄化”现象太明显,而纵观诗词进校园的众相,“诗词创作”在我们的校园更是寥寥。为让诗词这种传统文化能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去,我们得将诗词文化从中小学开始传承,而“创作诗词”这个环节不要再作为退休老人的业余专利,我们得从我们的孩子抓起,让诗词教育真正走进校园里去,生根发芽,真正意义上地走进课堂、走进教材、走进考卷,走进每个华夏儿女的生活,要想“诗韵中华”,首先得“诗韵校园”,这不仅是一个写作与实际运用能力的问题,更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精髓与精神继承与发扬的问题,我们想以点带面,旨在抛砖引玉。而从我校诗词创作教学两年多的实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更多的是困惑:感觉举步维艰,因为缺少诗词师资、缺少场地、缺少教材、缺少氛围、缺少评价体制、缺少正规课程……,这一系列的“缺失”让我们这一路走来走地磕磕绊绊,所以在总结两年诗教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特提出了“农村中学传统诗词创作教学初探”这个课题。
(一)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华诗词事业全面振兴与繁荣。这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根植中国根、民族魂。
(二)能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启迪智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让诗歌这种最美丽的文学样式走入中小学写作教学中,伴随青春美丽成长。
(四)可以培养诗词创作接班人,防止诗词创作者的断层。
(五)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六)可以更好的配合与贯彻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全面改革,提高学生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能力。
本课题立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从诗词创作教学进校园的角度,将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旧体诗)文化在中小学校园予以传承与发扬,挖掘传统诗词文化的内涵,实现诗词创作教学课程化以达诗韵校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的。
“农村中学”:研究的课题范围是农村中学。
“诗词创作教学”:即通过在中小学进行传统诗词文化常识的传授,进而引领师生进行诗词写作的教学活动,包括:诗词教材、师资培养、知识传授、诗词鉴赏、诗词写作等教学活动。
今之校园诗教的正式提出始于1999 年9 月,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在武汉共同主办召开的全国第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那次会议的主题是“让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2000 年9 月,中华诗词学会、广东诗词学会等单位,在深圳联合召开了以“让中华诗词走进中小学校园”为主题的全国第十三届中华诗词研讨会;2007 年起,教育部、国家语委推出了“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中华经典诵读”系列活动,许多学校积极响应,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新世纪以来,以抓社会诗教,促进诗词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的“六进”诗教活动,使得诗词的社会基础越来越厚。
王旭明提出应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现行课程教材体系,郭志明认为课堂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主阵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诗词,随着“十九大”的全面弘扬传统文化这缕东风,掀起了“诗韵中国”的热潮。
诗词进校园,全国各地大中小学都做了大量的实践性的工作。但我们也看到,我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不作为必修课程,诗词的学习虽进入教材,但数量有限(虽近几年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在逐年增加),但对于诗词的学习与鉴赏,我们只流于简单的诵读与粗略地品味,与我们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弘扬,有一段相去甚远的距离。诗词进校园,也仅仅停留在简单形式上的诵读、场景宣传、韵律操……,纵观现状,诗词创作教学进校园寥寥无几,我们传承祖先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鉴赏这个层面上,还得在从审美、伦理、道德教化等方面辩证的学习,吸其精华,学会创造性的运用,学会“请进来,走出去”,学会诗词创作,“旧瓶装新酒”不失为一桩美事。而从我校诗词创作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来看,虽然也有不少起色,但更多的是困惑:感觉举步维艰,因为缺少诗词师资、缺少场地、缺少教材、缺少氛围、缺少评价体制、缺少正规课程……,这一系列的“缺失”让我们这一路走来走地磕磕绊绊。所以在中小学实施诗词创作教学课程化任重而道远。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及培养革新能力和开放个性为主旨的“自我指导的学习”。主张“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的理念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大胆的尝试,旨在塑造完美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根”与“魂”。
(二)复兴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是立国之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十九大报告,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而实现中国梦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诗教理论。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诗教功能,通过传统诗词的熏陶教化培养人的敬业奉献、责任担当、公正诚信等优秀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一)挖掘文化资源,营造诗词校园文化氛围,打造诗词文化场域。
(二)以实验班级、校园文学社为主要平台,广泛开展诗词理论学习以及诗词创作活动,构建常规诗词课程,在鉴赏的基础上补上校园诗词曲创作的空白,使之真正实现“读写一体化”。
(三)实践常规诗词创作进校园的具体操作程序。打造常规诗词课堂,力争在五年内,让诗词创作真正走进校园,让诗词进课堂、进教材、进考卷、进人生。
(四)通过诗教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实现诗词创作课程教学:由经验型→科学型、实践型→理论型、活动型→知识、随机型→常规型的跨越。
(一)挖掘文化资源,弘扬传统诗词创作教学的现状研究。挖掘本地山歌资源及选取古代经典诗词作为课例学习、研究弘扬传统诗词教学研究现状。
(二)诗化育人环境,营造诗韵校园的策略研究。包括打造诗韵校园场景策略与培养诗词教师策略;打造校园诗韵氛围。拥有一间独立的诗词教室、打造诗墙、诗廊等校园诗韵景观。
(三)构建常规诗词课程的实践研究策略。有正规的诗词课程教学程序,构建诗词教学课堂模式。除文学社为主阵地,选择一两个班做实验班进行研讨探究,摸索一条恰当的诗词创作进校园的有效方法,再进行推广。
(四)诗词创作校本教材编写策略;诗词理论及常识、经典诗词鉴赏、本校师生诗词创作作品 ,收集整理编辑一本校园师生诗词专辑,力争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师生诗词作品。
(五)开展诗教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吟诵活动、专家讲座、校际诗词教学交流及推广活动、诗词创作采风活动等等,形成成果,总结经验,指导教学。
案例研究法:通过示范课、实验课、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诗词创作进校园活动。
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查阅诗教等方面的各种文献,寻找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联系实际进行研究。
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经验,获得诗词进校园的反馈信息,取长补短。
以在中小学校园创造性地进行传统诗词创作教学活动,构建常规诗词教学课程,让学生通过诗词创作教学的一系列活动,达到“诗韵校园,灵性人生”的教化功效。编辑适合中小学诗词创作教学的校本教材,培养校园诗词创作幼苗,通过传统文化中诗词创作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