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杰
自2001 年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就提倡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旨在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乡土中国》全书由14 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结构等各方面,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通过采用思维导图这种可视化非线性思维工具去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有学者认为,学习思维导图要经历从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受益的过程。在接触一个复杂事物前,我们很多人都处于“无意识的低效”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虽然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基本使用方法,由于我们所摄入的概念相对新颖,可能并没有太好的效果,这个阶段称为“有意识的低效”状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感悟,我们对思维导图的领悟越来越深,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粗略的绘制,这时就进入了“有意识的高效”状态。最后随着实践的运用达到自动化的意识,即使没有图文的存在,遇到问题时也能自发地在脑中绘制,这时就进入了“无意识的高效”状态。这种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是一个心理建构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应用在教学中,能够在理清思路、组织信息、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帮助,而且它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认知工具,让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高效。
《乡土中国》作为一部社会学著作,没有社会学的基础知识读起来是比较难理解的,如果按照由有意识到无意识这个阶段过程来分析,我们可以将这14 章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低效”;一部分是“有意识的高效”。无意识的低效就表现为概念化的理解,用思维导图来表达,如第一章开篇就给我们点明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切入,接下来从三个部分阐释“乡土本色”,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到这个社会是以什么为生再到社会性质,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给学生提供一个整体性思维,让我们知道乡下人的“土气”所占据的文化地位和中国乡土社会发展的农业基础的特点,以及对“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概念理解,礼俗社会是乡土性的“熟悉人”的社会,而法理社会则是机械团结的“陌生人”的社会。通过这两种社会的比较,赞扬了乡土社会的“本色”——土气。这种层次结构让学生阅读起来一目了然,也利于教师指导教学。
第四章“差序格局”将西洋的社会与乡土社会进行比较,引出“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这种有差等的次序关系,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
第六章和第七章“家族”“男女有别”。“家族在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性群体,凡是做事业的群体,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家族到家庭再到家庭中的男女关系,由此引出中国传统感情定向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可以说第七章男女有别是对第六章家族的一个具体的阐释与说明。
再如书中关于“权力”四个概念的理解,第十章“无为”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利”相对比,从中找到“无为”的生存价值。第十一章“长老统治”和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分别解释什么是“教化权力”以及什么是“时势权力”。初次阅读不能将他们整合起来,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如果将它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出来就容易理解:
通过以上思维导图的方式解读《乡土中国》,让学生对这本著作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到每章内容具体说了什么概念,再从这些概念中获得自己的理解,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说“无意识的低效”是概念的摄入,那么“有意识的高效”就是一种阅读自觉,运用思维导图来学习《乡土中国》就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一种创造,它通过对概念的认知,再到对此概念认知的认知,经过精细的加工,最终形成一种模式,这就是思维导图的成果。这种思维的过程,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的同时,也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一个学习任务群被纳入课标中,“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获取文字信息的主要手段,从以前的板块阅读到如今的群文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其要求越来越高,不管是在低年级还是在高年级,阅读教学都居于特殊的地位。因此,我们仍以《乡土中国》为例,来探讨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策略。
【课例呈现】
课堂议题:解读《乡土中国》全章结构。
教学内容: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教学流程:
1.让学生默读文本,并思考“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引导学生逐一抓住每章的关键词语(本色、文字、差序格局、礼治等)。
2. 交流分享中总结:“乡土社会不用文字决不能说是愚的体现;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问题诊断】
这一教学过程,仅仅是把文章每章节进行整体概括,目标不清,意义不大。没有能看到学生参与,教师一味地灌输概念,“用显性的方式教阅读”,违背了阅读教学中要侧重自主阅读、表达方式以及多采用比较阅读、探讨性等原则。
【教学策略】
西方有心理学家将阅读定义为:“阅读乃是从课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我国学者张必隐将它修改为:“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这样定义,揭示了阅读不单让人获取信息、提取意义,而且影响人的情感、态度和个性形成,显得更完满。对读者来说,阅读可以求知明理、开智医愚、立德修身、审美怡情,能够完善自我、充实人生、改变命运。阅读,集中体现着语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可以从略读、精读来阐述它们的要点。
1.导读准备
(1)教师准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之前,首先要深入阅读和思考,了解与《乡土中国》相关的著作,如费孝通的《乡土重建》、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欧阳辉纯的《伦理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等。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阅读功底,对于教师来说,无论接触何种类型的文本,都要做到“精益求精”,这也是当下对教师的要求。
(2)学生准备。《乡土中国》是一部社会学著作,文章中所涉及的概念众多,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初次阅读比较难以理解,比如什么是“差序格局”,什么是“无讼”等,科学性、逻辑性比较强,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开设4 节导读课。在即将学习的前两周,教师布置全班学生通读全书,标记自己不懂的词语或者句子。到正式开设导读课的前一周,要求学生精读前3 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摘抄出各章的论点句,并尝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文结构。在进行本章节教授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和绘制的思维导图,教师进行阅读指导并布置下一周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
2.导读过程
(1)略读。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谈到:“检视阅读在一定时间之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通常时间很短。读者要知道的是:这本书在谈什么?”方法是:①先看书名页,然后有序就先看序。②研究目录页。③检阅书中索引。④读写出版者介绍。⑤挑选几个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⑥把书打开,随便翻翻,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乡土中国》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重刊序言;第二部分是主体部分,包括14 篇关于描写中国乡土社会的论文集合;第三部分是作者后记。根据先“粗”后“细”的原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及著作的基本内容和章节结构。阅读《乡土中国》中的各篇文章,可以先读篇章标题,预测推想再读各段,筛选重要的概念或语句,了解各段的内容,最后观照全篇,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的逻辑。
(2)精读。刘志琴认为《乡土中国》是前现代中国的国情咨询报告。它对我们重新认识“乡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在通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思考作者笔下的“乡土中国”和现实中的“乡土中国”是否一样,关注作者研究的思路,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课前准备。在了解了重刊序言、后记以及目录等内容后,教师示范使用绘制思维导图,并介绍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之后联系全书,梳理作者用以指称乡土社会的概念和与之对应的其它社会的概念。
②趣味导入。师生通过对“春节回乡”“清明祭祖”“男女婚嫁”等社会现象进行讨论,激发学生阅读《乡土中国》的乐趣。
③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的序言中说:“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礼俗社会”“差序格局”“无讼”“无为政治”都是作者从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用以归纳某种现象。如第四章“差序格局”,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作者在解释这个抽象概念时,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相比较。因此,我们就可以分别作出“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思维导图帮助我们理解。
又如第八章“礼治秩序”,费孝通认为:“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的。这章主要说明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者从“人治”和“礼治”两者的不同概念入手,提出两者的区别在哪里,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区分:
④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学术著作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各个篇章共同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知识体系。《乡土中国》的每章结构相互关联、综合分析阐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结构和特点。如下图所示,再将每章结合起来比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后面对相同主题的文章,在寻同辨异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思维更好地发展。这种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给了学生视觉感触的同时,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发展他们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效果。
⑤知人论世,学以致用。有学者认为:“乡土中国=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乡土社会。”中国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离开乡土就无所谓农业。因此理解“乡土中国”是理解中国传统伦理的钥匙”。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所提的议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试让学生以“中国乡村的变迁”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1000 字的报告。以演讲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文章或心得。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联系了现实,是理性知识向感性知识的升华,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学生应该积极运用思维导图来阅读文本,将阅读中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阅读中有所提高,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