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扎·江阿别克,杨 旭,陈 菲,蒲 川,徐天强,李程跃,郝 模,谢慧玲
(1.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2.健康相关重大社会风险预警协同创新中心,上海 200032;3.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重庆 400016;4.上海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监督所,上海 200031;5.复旦大学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中国目前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3类,共39种。传染病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公共卫生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安全[1]。传染病管理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提高对人本管理的重视。对传染病管理人员实行绩效考核,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传染病防控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能力可发挥80%~90%[3]。工作动机和激励理论认为,当卫生服务人员预期从完成组织或系统所期待的绩效中能获得他们所希望的结果时,例如荣誉感、成就感、金钱等,他们才会朝着卫生组织或系统所期待的方向工作[4]。本文围绕传染病防控领域激励机制的建设情况,以A、B两省为研究对象,分析激励机制与传染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收集A、B两省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等传染病防控和管理相关部门的官方网站中公开发布的文件,以“传染病”为关键词在各部门官方网站中收集2000-2017年文件资料。2000-2004年相关数据未收集到,故本文研究的时间节点是2005-2017年。最终A省检索到相关文件160份,B省79份。
1.2.1 政策文本分析法
第一,关于传染病防控问题,摘录文件中提及部门奖惩措施的相关内容,依据“奖惩措施”逐一判断业务主管部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是否有相应的激励措施,然后依次判断文件是否提及“奖惩措施”等相关内容,并进一步判断上述表述是否清晰、是否可执行,据此分别计算得到某一问题的覆盖率值。第二,综合各部门(机构)的赋值,计算得到某一问题激励机制覆盖率。第三,依据传染病问题类型中各问题的覆盖率,通过平均加权计算每个类型的激励机制覆盖率。最后,依据各种类型的覆盖率与权重,通过加权计算传染病体系激励机制的覆盖率。
1.2.2 资料分析方法
运用Spearman相关、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激励机制覆盖率与传染病发病率变化趋势间的关系。所有资料使用Excel 2010进行摘录、整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处理。
A、B两省2005-2017年传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A省传染病发病率由2005年的376.51/10万下降至2017年的353.30/10万;B省由2006年的589.11/10万降至2017年的340.09/10万。2006年A省的传染病发病率最高,为392.16/10万;2008年B省的传染病发病率最高,为697.58/10万。2015年两省的传染病发病率最低,分别为317.59/10万和304.77/10万。从趋势上看两省传染病发病率都呈下降趋势,B省的发病率降低强度高于A省。见表1。
两省2005-2017年激励机制覆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总体两省差距不明显,A省激励机制覆盖率从2005年的52.52%上升至2017年的68.74%,B省从2005年的47.06%上升至2017年的61.05%。从各部门的覆盖率来看,两省各部门覆盖率差异较大,A省的业务主管部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的覆盖率均高于B省;B省的基层医疗机构覆盖率明显高于A省。提示两省各部门激励机制全部覆盖,A省基层医疗机构的激励机制覆盖率较低。见表1。
表1 2005-2017年A、B两省激励机制覆盖率与传染病发病率趋势表
A、B两省激励机制覆盖率与传染病发病率之间均呈负相关,A省:β=-0.646,P=0.017;B省:β=-0.838,P=0.001。
回归分析显示,A省、B省激励机制覆盖率与传染病发病率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拟合回归方程显示,激励机制覆盖率对A省传染病发病率变化的解释程度为32.1%;对B省传染病发病率变化的解释程度为80.2%。见表2。
表2 激励机制覆盖率与传染病发病率的回归分析
B省激励机制覆盖率与传染病发病率之间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F=152.064,P<0.05;A省的激励机制覆盖率与传染病发病率之间趋势检验没有统计学意义,F=7.429,P=0.072。
A省各部门激励机制覆盖率与传染病发病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省基层医疗机构激励机制覆盖率与传染病发病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释程度为92.9%。见表3。
表3 A省各部门激励机制覆盖率与传染病发病率的回归分析
注:B省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被排除
传染病防控工作一直是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对传染病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能够明显减少传染病的发病率[5]。2015年A省B省两省的传染病发病率最低,分别为317.59/10万和304.77/10万。A省的传染病发病率的最高值低于B省,这些结果一方面提示A省的传染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该省在《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实施意见》[6]中指出,其传染病发病率连续8年低于全国平均值,实现了强烈地震等灾后无大疫的卫生防疫奇迹。另一方面提示,B省传染病防控虽已取得较大成绩,但传染病发病情况仍比较严峻。该省在《B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实施意见》[7]中也提到:全省结核病持续高发,耐药结核病不断增加,艾滋病高危人群广泛存在;鼠疫、狂犬病、布鲁氏菌病、手足口病、麻疹等重大、重点传染病疫情时有发生;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恶性疟疾等境外传染病输入性风险不断增加。
激励是推动人朝着一定方向和水平从事某种活动,并在工作中持续努力的动力[8]。美国学者罗宾斯提出激励是基于满足个体需要为前提,促使员工持续高水平的努力,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9]。研究结果可知,A省、B省传染病防控领域的激励机制覆盖率逐年上升:A省由2005年的52.52%提升到2017年68.74%;B省由2005年的47.06%提升到2017年的61.05%,说明两地认同激励机制的广泛覆盖能够促进实现目标并在不断的完善激励机制。
从各部门的覆盖率来看,两省各部门覆盖率差异较大。A省的业务主管部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的覆盖率均高于B省的各部门覆盖率,B省的基层医疗机构覆盖率明显高于A省的覆盖率。B省对各部门的激励力度还不够,还需加强;而A省应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激励重视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省激励机制覆盖率与传染病发病率之间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省激励机制覆盖率越高,传染病发病率越低,A省激励机制覆盖率对传染病发病率变化的解释程度为32.1%;B省激励机制覆盖率对传染病发病率变化的解释程度为80.2%,提示B省激励机制覆盖率对传染病发病率的作用优于A省。两省数据说明了激励机制覆盖率的提高,专业人员受激励而持续努力,可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表明在传染病防治领域采用激励的手段同样可以降低传染病发病率,与彭志斌等[10]“奖惩情况”是影响传染病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相同。
由表2、3可见,A省各部门激励机制覆盖率与传染病发病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B省基层医疗机构激励机制覆盖率中与传染病发病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结果一方面说明,对各部门而言激励机制并不是影响传染病发病率的唯一因素,另一方面说明传染病发病率与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有关。有关部门特别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视,尤其要筑牢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网底,将常见传染病遏制在萌芽状态,有效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11]。为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可以为他们增加补贴、提升城乡工作卫生人员的薪资水平,加大国家对基础医疗机构的资金投放力度[12],还要为基层卫生人员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加工作成就获得感,满足其职业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求[13],以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
(致谢:本课题由复旦大学牵头,健康相关重大社会风险预警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潍坊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济宁医学院等协同单位共同完成基础资料的收集。感谢郝模老师、谢慧玲老师、团队里的所有老师以及负责相关工作的杨旭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