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赵仁亮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山东青岛 266003
脑出血是脑卒中最常见亚型之一。其中80%发生于大脑半球,其余发生于脑干、小脑及脑室。常见发病机制有高血压引起的脂质透明变性及动脉硬化[1],其次为血管中淀粉样β蛋白沉积引起脑淀粉样血管变性。经研究发现,脑白质疏松程度可反映大脑损伤状态,基线状态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脑出血发病有关,而且是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2]。但目前针脑白质疏松程度与脑出血患者出血体积的相关性研究较少。该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临床资料,根据出血血肿体积进行分组,进一步分析脑白质疏松程度与脑出血患者出血体积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脑出血体积进行分组,将出血血肿体积为0~10 mL患者 45例纳入 A 组,平均体积(5.48±1.12)mL;将出血血肿体积≥11 mL患者35例纳入B组,平均体积 (15.52±2.03)mL。A 组中男 30例,女 15例;年龄 26~78岁,平均年龄(49.25±7.3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 2~11 h,平均(5.47±1.23)h。 B组中男 24例,女 11例;年龄 23~79岁,平均年龄(49.27±7.3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 1~10 h,平均(5.49±1.21)h。影像学检查排除脑梗死后出血、动脉瘤等疾病。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该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仔细查阅患者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合并症(肾功能、血糖)、就诊收缩压。 (1)出血体积:出血量=最大出血平面长轴×最大面积短轴×血肿直径/2。(2)脑白质疏松程度:采用飞利浦Achieva 1.5T核磁共振仪(MRI)与飞利浦128层螺旋CT检查头颅,影像资料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共同得出结论,MRI可根据Fazekas量表评定脑白质疏松程度:①I级:脑室周围信号为斑点状,深层白质高信号为铅笔现状或帽状;②II级:脑室周围信号表现为病灶开始融合,深层白质高信号为光滑晕状;③III级:脑室周围信号表现为大片融合病灶,深层白质高信号不规则延伸至深部白质。CT可根据Blennow量表评定脑白质疏松程度,包括病变范围及严重性(总分为范围及严重性平均分):①I级:侧脑室额角和枕角边缘可见LA;②II级:LA围绕侧脑室额角和枕角并累及部分半卵圆中心;③III级:LA围绕侧脑室累及大部分半卵圆中心。脑白质疏松程度0分为正常;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
采用 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检验脑白质疏松程度对脑出血患者出血体积扩大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脑出血患者出血体积扩大的预测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脑白质疏松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白质疏松程度对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degree of white matter porosity in the two groups[n(%)]
经一般线性回归检验结果显示脑白质疏松程度与脑出血患者脑出血体积呈正相关(r=0.512,P=0.000);得到线性回归方程:Y=5.954+3.441X,非标准回归系数(B)=3.441(95%CI:2.139~4.744),标准误差=0.654,标准系数=0.512,t=5.260,P=0.000。从回归分析结果可知脑白质疏松程度对脑出血患者脑出血体积有一定影响。
绘制ROC曲线发现,脑白质疏松程度用于脑出血患者脑出血体积预测曲线下面积 (AUC)=0.741[95%CI(0.632~0.849)],最佳截断值为 15.615,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0.912、0.831。 见图 1。
图1 脑白质疏松程度预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体积的ROC曲线图Figure 1 ROC curve for predicting cerebral hemorrhage volume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by the degree of white matter porosity
脑出血发病因素较复杂,常见的有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变性、颅内动脉瘤等。脑出血发病凶险,致死致残率高,可引起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及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为20%~30%,6个月末仍有80%存活患者遗留不同程度残疾以及癫痫、痴呆等并发症。因此早期预测影响脑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并及时干预尤为重要[3-4]。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多伴有前后循环血管异常,而血管异常可导致远端供血区域的低灌注,造成脑白质缺血损伤,导致脑白质疏松的发生[5]。大脑的血流量分布并不均匀,在大脑皮质中血流量约为77~138 mL,而在脑白质中仅为14~25 mL,血量明显减少且脑白质区域的血管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因而大脑出现出血或发生低灌注时,脑白质区域首先被累及,发生缺血性改变[6]。脑出血与脑白质疏松均属于脑部小血管疾病,在脑出血影像中可见脑白质疏松影像改变,但脑白质疏松与脑出血体积相关性结论不一。该研究结果显示,A组脑白质疏松程度正常为10例、I级29例高于B组3例、9例,两组脑白质疏松程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推测脑白质疏松与血肿体积增大存在密切关系。
该研究结果显示,脑白质疏松程度与脑出血患者脑出血体积呈正相关且将脑白质疏松程度作为脑出血患者脑出血体积的预测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彭想想等[7]在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LA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中发现,RDW与LA不同分级呈正相关,且ROC曲线下面积为0.780,这个结果与该研究一致。由此表明脑白质疏松程度与脑出血体积密切相关,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脑白质疏松与脑屏障破坏及血管的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血脑屏障通透性破坏使星形胶质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激活,可引起脑白质疏松,且疏松越严重,出血血肿体积越大[8]。此外,脑出血后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脑白质区域渗入组织液,引起血肿体积扩大。因此,脑白质疏松程度在检测脑出血体积方面更加敏感,且脑白质疏松程度越严重,表明出血体积越大,脑缺血性损伤越严重。临床中可将脑白质疏松程度作为早期评价脑出血患者脑出血体积的有效指标。
综上所述,脑白质疏松程度与脑出血患者脑出血体积中呈正相关,在早期预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体积具有较高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