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志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广西南宁 530001
肺炎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指肺泡、远端气道和肺间质的感染性炎症,可因细菌、病毒及其他病原体等因素感染引起,其中以细菌性和病毒性肺炎最为常见。细菌性肺炎一经确诊,早期及时的抗菌药物治疗对患者的病情改善及预后起决定性作用,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成为治疗的关键。正常情况下,人肠道内菌群维持相对稳态,可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的侵害,当使用抗菌药物后,打破了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肠道菌群紊乱,造成二次感染[2-3],使原有病情加重。因此,该文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成人肺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抗菌药物对肺炎成人患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与肠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选择住院治疗的肠道菌群失调与肠道感染的成人肺炎患者120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书面同意书,男75例,女45例,年龄 23~80 岁,平均(50.23±2.53)岁。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试验及胸部X线检查,有缺氧症状者,给予吸氧治疗[4]。其中,32例患者单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1 g(国药准字H2007 0233),2 g/次,2次/d静脉滴注;88例患者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1 g(国药准 H20058136),2 g/次,8 h/次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 0.1 g(国药准字 20080081),0.4 g/次,1 次/d 静脉滴注,用药时间均>1周。
根据《肠道杆菌粪便涂片检查图谱》中的肠道感染诊断标准将肠道菌群失调分为:Ⅰ度:细菌总数量有所减少,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梭菌、类酵母菌的数量有所增加,革兰阳性杆菌的数量在最低值范围内,杆球菌比例为 1∶1~2∶1;Ⅱ度:细菌总数量明显减少,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梭菌、类酵母菌数量增加,革兰阳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杆球菌的比例倒置;Ⅲ度:细菌数量严重减少,经粪便检查只有一种细菌或者真菌[5]。
①观察患者不同年龄段、肠道菌群失调程度导致的肠道感染发生率;②观察用药类型与肠道感染的关系;③肠道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 t检验,采用()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0岁及以上的肠道感染发生率高于50岁以下的成人,肠道菌群失调越严重、肠道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见表1。
表1 不同因素导致肠道感染发生率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intestinal infections caused by different factors[n(%)]
单一抗菌药物用药致肠道菌群失调比例为26.67%,二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致肠道菌群失调比例为73.33%(P<0.05),见表 2。
表2 用药类型与肠道感染的关系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tion types and intestinal infections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肠道感染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用药时间、年龄,见表3。
表3 肠道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is of Intestinal Infections
肺炎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肺炎是由于病原体侵犯肺实质,并在其中过度生长超出宿主的防御能力所致。而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类型,致病菌主要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肺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而肺炎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主要由病原体因素和宿主因素之间的平衡决定的[6]。临床治疗以止咳化痰、改善呼吸、有效控制炎症及消灭病菌为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是决定细菌性肺炎预后的关键。抗菌药物是临床常用的抵抗致病微生物的药物,包括杀灭细菌、病毒、所有病原体的一类药物。常见的药物有青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头孢类、碳青霉素类、单环类等。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应做到及时使用、足量使用、注意疗程,从而避免滥用以及耐药性的产生,滥用抗菌药物使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从而增加疾病的治疗难度,也会降低临床治疗效果,且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如肠道菌群失调、腹泻、肠道感染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7-8]。广谱抗菌药物可有效杀灭敏感致病菌,但是长期、大量应用也会消灭部分肠道常驻菌,且机体潜在的耐药性使得病菌繁殖迅速,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正常人肠道内寄存着很多种类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被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是按照一定的比例、一定的数量进行组合,各类细菌之间相互制约、依存。在质量以及数量之间形成一种生态的平衡。一旦机体受到外部或者内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长期服用抗菌药物,敏感菌被抑制,而未被抑制的细菌会趁机大量繁殖,引起了肠道菌群失调,其正常的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了病理性的组合,还会增加致病菌的耐药性,甚至产生多重耐药细,引起肠道感染[9]。该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肠道感染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用药时间、年龄。在患者具备明确指征下正确的使用抗菌药物,给予患者适量的药物剂量和服用时间,可达到杀死致病菌,控制感染,增加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如果长时间服用、且服用剂量超标、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会导致患者肠道益生菌被破环而减少,致病菌随之大量繁殖,肠道微生态环境失衡,会引起腹泻,肠道感染,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
抗菌药物引起致病菌繁殖的机制与以下因素关系密切:①干扰和破环肠道正常菌群,使致病菌得以在肠道内繁殖;②抗菌药物直接使致病菌大量繁殖,致病菌产生耐药性,耐药菌繁殖;③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肠道感染的发生,致使原有疾病的加重,进而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而抗菌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程度,与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使用时间有关[10]。该研究中,单一抗菌药物用药致肠道菌群失调比例为26.67%,二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致肠道菌群失调比例为73.33%,由此说明,临床上成人肺炎的抗菌药物治疗,要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根据病原学诊断和药物敏感实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免疫等状态合理用药,尽量减少抗菌药物联合使用,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及用药时间,减讲肠道失调的发生率[11-12]。该研究中,Ⅲ度肠道菌群失调患者肠道感染发生率为52.77%,Ⅱ度肠道菌群失调患者肠道感染发生率为43.75%,Ⅰ度肠道菌群失调患者肠道感染发生率为25.00%(χ2=5.833,P=0.015),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结果表明,Ⅱ度菌群失调程度患儿肠道感染发生率(42.2%)高于Ⅰ度(18.2%),由此说明,临床应重视细菌动态变化及对患者肠道菌群进行监测,以减少菌群失调程度,降低肠道感染发生的风险,同时适当使用微生态制剂对肠道功能早日恢复有益。
综上所述,肺炎成人患者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肠道菌群失调与肠道感染,与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用药时间及患者年龄有密切关系,临床医师应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和药物敏感实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尽量减少联合用药,并采取防御措施,降低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道感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