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经行处 点点淡墨痕

2020-06-09 02:33孔祥富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成长写作中职

摘要:从育人、教学、教研、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写作过程,诠释了写作过程是自己教育、教学、管理的思路不断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是传播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引领个人成长与团队建设,促进学校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从一般教师到优秀教师的跨越过程。

关键词:中职;写作;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4C-0050-04

1986年,我大学毕业,在偏远的农村中职校——高庙职中一干就是22年,这里虽少了城市的繁华与便捷,却多了一份乡村的宁静与安详,正是这份宁静与安详,孕育了我读书、实践与反思的习惯。起初,我尝试将实践与反思写出来,获初步认可后(1992年《江苏教育》发表第一篇文章),逐步形成写作习惯。2008年,句容中专校整体搬迁至市郊,地理位置在变、条件在变,但我多年形成的习惯始终未变:勤于实践、善于反思、乐于提炼(写作),以此使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更具逻辑性与系统性,更有广度与深度。如今,回望经行处,点点淡墨痕,回味这点点淡墨的着墨过程,往事历历在目。

一、倾心育人,提炼“三成”教育特色

(一)面向人人,提炼“三成”校训

职业教育作为尚没有厚重的传统却经历了不少坎坷的一类教育[1],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教育园地还相对贫瘠,尤其是农村中职校更是如此。对此,我根据农村中职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际,面向人人,提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育人理念,1991年首次提炼出以成人、成功、成才的“三成”教育校训为核心的,具有校本特色的“三风一训”(校风:自尊、自强、创业、创新;教风:因材施教、知行相联;学风: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并以“三成”教育为主线,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

(二)关爱学生,助力学生成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确信,人生中最可怕的因而最需要用爱抚、温柔、关怀、关注、善意去抚慰的,就是遭到毁损和伤害的孩子的心。”[2]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中职学校的学生尤其是农村中职的学生更需要爱的阳光,就像发育不良的人更需要营养,瘦弱的庄稼更需要肥料一样。[3]对此,我提出:让校园洋溢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芳香,师生同心、同行、同乐。育人过程中,把爱看作生命的基点、联结师生的纽带,强调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倡导真爱感人、真心待人、真情育人,无限投入育桃李,亲历了很多“化腐朽为神奇”的“朱邦敏”(学校一名典型的“双差生”,打架成性,谎话连篇,后经“三真”培育,找到自我,参加省技能大赛,获两个项目一等奖,保送本科)式成功案例。在实践、思考的基础上提炼出《倾注人文关怀,建设中职学生精神家园》《让职业教育多一些理想主义色彩》《释放经典教育思想生命力》《研析与践行: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中职教育》等文章发表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福建教育》《职教通讯》等刊物上。

(三)尊重学生,助力学生成功、成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注意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并以关切而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的优缺点,这就是教育的根本之根本。”[4]为此,学校精心设计“三成”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表彰、天天有活动,个个有机会、人人能出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展示,育人过程因此充满人文关怀,彰显着生命的活力。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及省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中获奖230多项,技能大赛获国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3项,省赛一等奖36项、二、三等奖180多项。在实践、思考的基础上,我提炼出《中职生,“直起腰杆做人”》《区别化教育: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思想对中职德育之启示》《技能竞赛制度引领下的专业建设若干思考》《以信息化助力中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系列文章发表在《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职教通讯》等刊物。

(四)重视引领,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5]而在学生的精神成长过程中,班主任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对此,围绕学生精神成长、班主任队伍建设、德育新大纲执行等主题,我提炼了《中职教育发展呼唤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中职班主任专业化建设之我见》《以“引路人”的价值标准引领新时代中职教师队伍建设》《中职德育新大纲的研析与践行》等系列文章发表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职教通讯》《中国职业技术育》等刊物。

系列文章的发表,我更坚定了“三成”教育的持续深入推进。学校“三成”教育特色鲜明,先后获评江苏省绿色學校、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最佳组织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农林牧渔类专业优胜奖、全国“文明风采”优秀组织奖、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等。

二、专心教改,提炼区别化改革成果

(一)尊重差异,着力区别化教学改革

针对农村中职学生起点低、差异大,大批基础薄弱的学生“望学生畏”,厌学现象严重,有的不久就成为流生的现状,聚焦面向人人、多重选择、因材施教为核心的区别化教学改革。通过持续实践探索与反思,提炼出“目标分层、策略人本、路径多条、评价多元”的区别化教学模式[6],并身体力行,示范引领,先后获镇江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全国职业中学数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多次组织面向全市及周边地区开展了深入推进区别化教学改革,打造有效课堂的系列活动,引起了省内外兄弟学校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用区别化理念引领中职教学改革》《英国区别化数学教学及其对我国职高启示》《以区别化教育实践实现每位学生有效发展》《中职差异教学:生成逻辑、实施困境与实践进路》等区别化教学改革系列文章30多篇,发表在《职教通讯》《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职教主要刊物上。《江苏教育》2010年第3期以独家策划“差生?差异!”的形式,通过7篇文章进行了深度解析,引起广泛关注。

(二)系统思考,关注数学教学整体改革

我在着力推进数学区别化教学改革的同时,注意将改革融入学校整体教学改革之中,使区别化教学改革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先后就数学教学的整体改革研析发表了相关系列文章。如整体改革研析,先后撰写了《以“系统思考”的观点谋划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动因分析及思考》《课改行动计划引领下的中职数学教学改革》《基于“三段式”培养模式的中职数学改革》等文章,发表在《教育探索》《职教通讯》等刊物。

(三)回应关切,研析数学教学改革热点问题

为了使数学教学改革更具基础性,体现时代性,我还积极思考数学教学的基本问题与热点问题。针对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先后撰写了《对中职数学教学中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与需要》《学生立场:教学从这儿出发》等文章,发表在《江苏教育》《福建教育》等刊物上;针对数学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先后撰写了《中职数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几个热点问题的解析与思考》《用新课改的视角解析现行中职数学教材特点》等文章,发表在《当代职业教育》《职教通讯》等刊物。

伴随区别化改革系列文章的发表,区别化改革已成为学校特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区别化教学改革的实践,实现每位学生的有效发展,已成为每位教师的共同追求。形成的系列成果,已成为江苏职教打造“适合教育”的先行者,成为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新型农民终身教育方式的江苏样本。

三、潜心教研,助力改革、团队双赢

(一)以区别化课题为重点,引领教学改革

从2002年开始,围绕区别化改革,先后主持并完成了镇江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职高数学区别化教学的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构建中职数学区别化教学模式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多元智力理论关照下的区别化改革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区别化改革实践研究”,目前正开展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中职适合的教育实践研究”。由点到面,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系列研究引领了学校区别化教学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对学校的“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建立共同愿景,引领团队建设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种下了教育科研的种子、收获了教育智慧的成果,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通过教育科研,建立教师团队共同愿景,构筑教师间合作、交流的平台,促进“团体学习”,引领教师团队共同进步与提高。通过区别化系列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师优秀团队的建设,研究团隊(课题组)孕育了10多位学校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大多数成为学校的中层),培育了10多位各类拔尖人才,其中包含2位江苏省特级教师、2位正高级讲师、3位省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教研团队还围绕理想的教育背景下教师成长历程进行探讨,认为:理想的教育是“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7]。我在实践、思考的基础上,先后提炼了《论中职数学教师职能的多重性》《职业角色多元:有效实施中职数学新大纲的要求》《中职教育生本师本之思辩》《以“引路人”的价值标准引领新时代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文章,发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江苏教育》《当代职业教育》《职教通讯》等刊物。

(三)系统推进,引领学校改革

为进一步放大区别化改革的成果,注意将区别化改革研究成果拓展到学校教育、教学全域。首先,将中职数学区别化教学改革延伸至学校各学科教学,推进学校整体教学改革。先后就学校整体教学改革,提炼了《试论“谋个性之发展”的中职教学》《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的中职教学改革的思考》《积极回应终身教育影响,拓宽中职关注视野》等文章发表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上。其次将教学改革延伸至学校的文化建设上,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提炼了《文化让管理更有效》《文化引领——学校高位发展的灵魂》等文章发表在《职教通讯》上。再次,将教学改革延伸至学校管理上,先后提炼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中职教育改革发展要素研析》《基于社会化视角的中职教育审视与改革》《对中职校“2+1”教育模式与“2.5+0.5”改革趋势的思考》等文章发表在《职教通讯》《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等刊物。

系列课题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使系列改革有了底气,也收获了成功与希望。本人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30多篇,5次荣获江苏省职教创意论坛一等奖,先后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用心管理,促进学校高位发展

(一)研习面临问题,理清发展思路

针对农村中职学校发展面临的系列问题,紧密结合学校工作实际,进行系统学习、实践与思考。学会用研究的态度与眼光审视学校面临的问题,探索问题的突破路径,结合工作实践与思考,先后提炼出《中职教育最缺什么?》《〈纲要〉视角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问题的思考》《认同危机背景下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缺失与呼唤:Grit(坚毅)理念下的中职教育》《农村中职校的认同危机及突破路径研析》《拓展与融合:终身教育背景下的中职教育功能解析》系列文章发表在《职教通讯》《当代职业教育》等刊物。

(二)统筹学校创建,促进学校高位发展

为使学校实现跨越发展,提出以创建为引领,凝心聚力促发展,使创建工作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将自我超越与学校跨越发展深度融合。“这样的愿景能够激发出人的奉献精神,凝聚人心,激旺人气,这是无论哪个层次的遵从都无法产生的巨大的凝聚力、战斗力。”[8]从学校专业品牌建设,到学校品牌打造,有创必争,创则必成。我先后负责了句容市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学校创建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暨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等系列创建方案的起草,是创建工作的重要组织者、领航者,为句容市成为首批10个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学校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等做出突出贡献。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提炼出《特色发展: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战略述评》《战略思维视角下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等文章发表在《职教通讯》《中国农村教育》等刊物。

(三)顺应发展大势,引领学校高位发展

吉姆·柯林斯指出,优秀是卓越的大敌,“优秀”的心态会让人們满足,让人们没有危机的意识,让人们习惯地按照传统的方式运转,“一旦你以为自己已经非常卓越,那滑向平庸的过程也就开始了。”[9]如何保持学校高位发展,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与思考的命题。为使学校发展具有超前性,更具时代性,我主动加强学习与研究,将新时代的新理念、新要求、新趋势融入学校发展过程。先后撰写了《顺应信息化浪潮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造》《适合教育理念下的中职教育发展——生成逻辑、现实困境及实现理路》等文章发表在《职教通讯》《江苏教育》等刊物。

一路经行处,点点淡墨痕,正是这点点淡墨的着墨过程,使自己教育、教学与管理思路不断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正是这点点淡墨的着墨过程所带来的成就感,不断实现自身成长目标的递进,实现从一般教师到优秀教师的跨越;正是这点点淡墨传播了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增加了自己与学校的知名度,成就了个人成长与优秀教师团队建设,促进了学校发展。本人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讲师;团队获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工人先锋号、省名师工作室;学校荣获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等省级以上荣誉30多项。

参考文献:

[1]如云.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求[J].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 2005(3).

[2][4][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3.

[3]孔祥富.倾注人文关怀建设中职学生的精神家园[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1(12).

[5]班华.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J].人民教育, 2004(15-16).

[6]孔祥富.以区别化教育实践实现每位学生有效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5).

[7]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J].教育研究, 2001(11).

[8]陈乃林.终身教育纵横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9][美]吉姆·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M].俞利军,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责任编辑:章跃一

猜你喜欢
成长写作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