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
基于元话语连贯语篇,表达作者态度,考虑读者需求的内在属性特征,国内外学者多将元话语在各种语类中的语篇特征分析与实际的英语写作教学结合起来研究。具体到学术写作领域,现有研究主要从跨学科、跨语言、不同的学术语类和信息语步等视角出发,比较分析元话语在不同学术习作中所呈现的语篇特征及对学术写作产生的实际教学意义。Hyland(2010)Perez(2010)从跨文化和跨语言视角对比分析北美学者和西班牙学者英语学术论文中“介绍”和“讨论”信息语步中元话语使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Hong&Cao(2014)基于语料库研究EFL学习者描写文与议论文写作中互动元话语的使用情况及教学意义。Vekaric(2014)基于心理学论文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分析塞尔维亚语为学术写作所能提供的元话语资源。Asghar(2015)分析巴基斯坦商业和信息技术专业大学生学术写作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强调培养学生元话语意识对提高学术写作水平的重要性。Hua&Lee(2016)分析韩国EFL大学生托福考试论说文中元话语的使用语篇特征。以上研究多基于Hyland(2005)的元话语分类模式。
本研究提出从语篇发生视角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渐进习得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写作能力。语篇发生概念源于语义发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阐释语言意义发展演变过程的核心概念,主要研究具体的语义是如何在具体的语境类型中产生、交换、协商和理解的。
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界开始从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视角关注语言的产生,并结合了人类学、跨文化心理研究、认知与语境因素,研究内容包括种系发生学、文化发生论(cultural genesis)和个体发生学。韩礼德70年代末从社会功能视角开始研究婴幼儿语言的发展,在引入种系发生学和个体发生学后,于90年代末明确建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义发生时间框架”(time frames of semogenesis),认为语义发生遵循时间顺序,意义的生成可以通过种系发生学(phylogenesis)、个体发生学(ontogenesis)和语篇发生学(logogenesis)三个不同的时间维度来加以展开和研究。三者间无限循环,种系发生为个体发生提供环境,个体发生为语篇发生提供环境;反之,话语发生为个体发生提供原料,个体发生为种系发生提供原料。系统功能语言学从纵聚合关系视角来描写语言体系,认可语言与意义产生的同时性与相互间的互补性,将其看作一套开放的选择体系,并试图从语法层面来建立语义的发生机制。
基于话语发生与个体发生互相提供环境与原料的原理,本研究拟通过研究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意义发展潜势,为培养英语学习者学术语篇的元话语写作能力提供一个逐渐掌握的学习模式。语篇时间框架下,学术语篇语料的选取应具有层级性变量,具体包括语篇层级性和语类层级性。语言水平和语类水平呈递增趋势的语篇,能更好地反应元话语语义的生成与发展并在词汇语法层面呈现语言表征资源。
本项研究主要针对母语为中文的英语学习者。语篇层级性方面,学术语篇语料的作者,依据英语水平从低到高,包括母语为中文的英语作为外语(EFL)的学习者,母语为中文的英语作为二语(ESL)的学习者和英语作为母语(ENS)的学习者。不区分英语学习者本身的专业差异,重在寻求体现英语学习者语篇中元话语写作意义发展趋势的语篇特征。
语类层级性方面,依据语类的难易度从低到高,包括论说文(persuasive essay)、议论文(argumentative essay)到科研论文(research paper)。语类的难易渐进性,旨在体现写作教学是如何逐渐培养学生具有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辨能力,能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待问题,进而形成自己鲜明的观点,并能采用实例、数据、引证等方法客观、科学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其结论的合理性来说服读者认可自己的成果,最终掌握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本研究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定量方面,先通过即成的数据库,通过词频对比,分析不同层级英语学习者学术类语篇中元话语的语篇特征,并进而归纳其意义发展潜势。学术语篇的说服力在于语篇客观、科学、可信的基调,然而作者主观态度的介入、与读者的协商是任何语篇都不可能避免的。基于上述议论文与学术论文的词频统计,本研究再依据学术语篇的主客观、权威与联盟属性,以及相应的元话语类别和语言表征资源的显性与隐性形式建立一个元话语写作学习模式。
然后,运用定性研究方法,根据元话语写作学习模式,对比分析收集的EFL和ESL学习者的样例语篇,以进一步补充和说明元话语意义的发展潜势。EFL学习者的语篇语料取自中国某省属大学布置给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论说文、议论文和科研论文习作,包括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习作,共计200余篇。ESL学习者的语篇语料取自美国某州立大学ESL写作八级和针对国际学生的大学英语写作I和大学英语写作II学习者的论说文、议论文和科研论文习作,这些学习者母语为中文,来自不同专业,其习作包括初稿与终稿共计30余篇。几篇ENS公开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作为元话语使用的典范来加以对比。
分析元话语在科研论文语篇中的意义发展潜势,对比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1 英语元话语类别在硕博论文中的出现频率对比图(每10,000字)
词频显示:1.元话语意义潜势会随着语篇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元话语标记语随着语篇的需求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2.学术语篇中表语义衔接与逻辑性的元话语(239.8)与表态度介入与人际互动的互动式元话语(225.0)并重,不仅注重语篇的客观逻辑性(transitions,evidentials),同样注重与读者的协商与沟通(hedges,engagement markers)。3.学术论文避免主观性的基调体现在态度标记语(attitude markers)和语气增强的强调语(boosters)的较低使用率。
本研究还运用亚洲英语学习者国际语料库(ICNALE),基于Hyland(2005)对元话语类别做的分类,对CHN(中国语境下的EFL学习者)、ENS(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议论文语篇中元话语使用的频率作了对比分析,以期更进一步分析出元话语的意义发展潜势。本研究根据图1从高频类别往低频类别,先选取互动式类别中的具体词汇加以比较,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英语互动式元话语标记语在议论文中的词频对比图(每1,000,000字)
与Hyland(2005:55)的统计结果吻合,ENS在议论文中使用的互动式元话语标记语多于EFL和ESL。ENS多使用模糊语(could,might)和证据语(claim,state)增加命题的客观性和协商性,一定程度地使用态度语(important,valuable,admittedly,believe,agree)、强调语(clearly,really)介入并说服读者。EFL倾向使用明晰表态的形容词important和语气强硬的情态词must,较少使用间接表态的动词agree和claim。EFL在搭配第三人称的言语动词如say和state的使用方面亦低于ENS。ESL的不稳定性体现在模糊语如could,might的使用率较高、间接客观引证的动词证据语say和state较低和语气较强的claim词的过度使用。
引导式类别的词频比较如下表2所示:
表2 英语引导式元话语标记语在议论文中的词频对比图(每1,000,000字)
EFL的过渡语(and,or,similar,therefore)和内指语(this,it)低于ESL和ENS,而在框架语(first,secondly,)的使用率上则偏高,体现其倾向于使用明示的框架语,而命题逻辑关系过渡语和内指语方面相对欠缺。EFL和ESL、ENS一样,注释语(defined,namely)使用率都很低,体现了学生语篇中科学性不明显和元话语知识的相对缺乏。ESL的不稳定体现在表结果关系的过渡语therefore频率偏高,表并列关系的and和表转折关系的but则偏低。ESL表语篇序列框架语first词高于后两者。
本文建立的元话语写作学习模式(表3)根据学术语类的主观性/权威性和客观性/亲和性将元话语类别做了分类。从左至右,根据各类表征方式的显性/直接与隐性/间接资源,从易到难,先归纳语法规则,再举出实例。在Hyland(2005)的分类基础上,结合Halliday(1994)的情态(Modality)和Martin&White(2005)的介入概念完善写作模式里的分类表征。
表3 学术语类中元话语写作学习模式
主观性/权威性的元话语表征有自称语、强调语和态度语,体现作者在其领域所具有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客观性/亲和性元话语表征资源有模糊语、证据语、过渡语、注释语与内指语,体现作者表达学术观点,容纳不同看法,与读者协商的客观性与亲和性。
Hyland(2005)的强调语对应Halliday(1994)的情态(modality)中的语气附加语(modal adjuncts of intensity and degree),表达作者对命题认可度的增强。模糊语则对应情态概念中的不确定性,包括情态助动词如must,can,may,could,情态副词如likely,probably,perhaps,情态It小句如it is possible that...。强调语属对话缩声,主观性较强;模糊语属对话扩展,客观性强。模糊语的元话语标记语词频对比发现,EFL对表语气的形容词的掌握好于表语气的副词短语和表语气的无人称代词it小句。
不同于Martin&White(2005)的态度,Hyland(2005)的态度标记语仅指情感(Affect)类别,表明态度但不涉及对命题的评价(Hyland,2005:51)。EFL倾向于使用明晰的态度标记语,对隐形的评论附加语和否定小句较少使用。
框架语以读者为导向,是显性外在的语篇衔接与转换,而过渡语表征的是命题间的内在逻辑语义关系,向读者呈现社会经验的客观存在事实,凸显语篇的客观基调。EFL倾向使用外在衔接框架语而较少使用表命题内在逻辑的过渡语。
本研究接下来比较分析元话语意义潜势在EFL、ESL、ENS学习者的论说文、议论文和科研论文语篇样例中的发展演变特征。
除了篇章框架元话语,增添了过渡语also和moreover表明作者对论点的支持态度与正面论据的说明。此外,通过you和me的互动元话语,从对方视角考虑读者的疑惑,并明晰表明自己的观点。不仅如此,否定词not以缩声形式说明城市环保不同于乡村来说明有公园的重要性,并通过not加强语气,但又通过模糊语to some extent和may打开多声渠道,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但缺乏表明作者态度的元话语的主题句。
ENS明示的框架语使用率偏低,仅有“another”一词,更多的是表达命题成分间的逻辑衔接和表客观、科学属性特征的元话语,包括说理性、模糊语和强调语的元话语标记语,如强调语only,in fact,too much,否定词not的多处使用及模糊语如could和seem来增强文章的客观性而避免主观性。客观、科学性还体现在证据语noted的使用上。
EFL的习作使用了少量的过渡语therefore、注释语in the narrow sense和框架语this essay focuses on。ESL学习者终稿增加了自称语与态度动词I seek to argue,添加关系的and和因果关系的in turn,表明作者的观点、研究目的和负面效果。
ENS语言学家运用引导式和互动式元话语,以读者为导向,既有客观的内在逻辑语义又打开了多声渠道增强语篇的说服力。如框架语In this paper I attempt to,first,then和Finally,4个作者权威自称语I,5个语篇逻辑内指语its,1个it和1个these,态度动词argue和hope,模糊语perhaps。
上述实例显示,EFL和ESL学习者在论说文、议论文和科研论文中都过多使用了外在、明示的语篇框架语,但相对缺乏命题间内在逻辑语义、主题间的支撑关系、权威引用、语篇协商性等元话语的使用。介于EFL和ENS中间的ESL元话语使用的不稳定性体现在过多使用框架语或较少使用如证据语等,虽是渐进掌握的一个阶段,但因有语言环境再加上大量实践会尽快向ENS学习者靠拢。
学术语篇元话语表征资源与经验识解一致的显性/直接表达式,比表征资源与经验识解不一致的隐性/间接的表达式较难掌握。EFL的显性框架语使用率明显高于ESL和ENS,而内在隐性命题逻辑语义的过渡语使用率则明显较低。态度语的使用情况亦如此,EFL较好地掌握明确表态的形容词,而对隐性表态的评论附加语、动词、否定小句的掌握则相对缺乏。元话语意义的发展潜势与学习过程涉及诸多复杂因素,学术语类中主观性与客观性、协商性与权威性间也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本研究仅是从语篇时间框架视角为学术语类中元话语写作从显性到隐性的渐进掌握所做的尝试。该研究还可从跨语言和跨学科的视角来进行,这既可丰富英语元话语写作的研究,又可深化汉语元话语知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