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东盟小语种新媒体课程共享平台研究与应用

2020-06-08 10:42魏小迪蒲丽灵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共享平台互联网+互联网

魏小迪 蒲丽灵

【摘 要】本文以泰语视听说、越南语等课程为例论述东盟小语种新媒体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建设开放共享的新媒体课程平台的主要措施:借鉴学习元的设计思想,微化课程共享平台中的学习资源;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新媒体课程共享平台的交互机制;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建立“教学做”一体化多元评价机制;智能组合各技术,确保平台性能。

【关键词】互联网+  东盟小语种  新媒体课程  共享平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152-0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手机、平板、计算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媒介成为十分重要的传播载体。“互联网+”最大的特征是依托互联网把原本孤立的人、事、物都连接起来,通过大数据完成个体间的信息交换,新媒体直接为个体间的随时随地的信息交换提供硬件支持。而学生方面,一方面,年轻学生是互联网参与最频繁、新技术使用最活跃的群体;另一方面,传统课程知识点脱离情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迫切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解决学生交互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发深度学习思考。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广西的区域优势日益明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对语言类人才的听说读写提出了新要求,对大学生具体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新挑战。这对以语言和经贸为特色的广西外国语学院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从课程建设来看,广西外国语学院东盟小语种的课程建设力量比较薄弱,课程教师技术匮乏,致使东盟小语种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主要以教材为主,且各课程彼此封闭孤立。从具体教学情况来看,广西外国语学院是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一线任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部分任课教师主要将精力放在课程教学和研究上,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比较薄弱。这将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

因此,综合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优势,建设开放共享的课程平台,创新优化传统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让学生便捷、及时地学习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改革目标

改革目标是:以“互联网+”和新媒体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紧扣东盟人才要求,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微化知识点,立体化教学资源,情境化教学内容,完成“泰语视听说”“越南语”“中华经典文化”“商务涉外礼仪”等课程的相互融合、开放共享的课程平台建设。达到服务课程教学,服务师生交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知识构建和智慧创造的目标。实现凸显外语类专业学生“外语+专业+中文底蕴+综合能力”,非外语类专业实行“专业+外语+中文底蕴+综合能力”人才培养目标。

二、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建设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课程共享平台。充分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时代优势,打破课程间彼此孤立、彼此封闭的现象,集中优质师资,立足学生的现实需求,率先完成体现本校办学特色的东盟小语种专业和受益学生群体的课程的共享平台建设,实现“泰语视听说”“越南语”“中华经典文化”“商务涉外礼仪”课程融合和共享。课程的共享主要体现在:一是跨文化的“共享”。在外国语语言文化教育中应该注重比较其与中国文化间的异同,打破传统的单向教育的形式。比如,泰语、越南语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东盟商务与投资方向)专业学生大一时必修“中华经典文化”课。汉语言文化在每个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中占主导作用。学习外国语语言文化需要通过内在认知体系的转化来完成,比较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能够使这个过程更加顺畅,并且使理解更加透彻。二是课程资源的共享。学生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工具,在课程共享平台随时可学习和浏览课程内容,并且课程间相互衔接的知识可通过超链接自由跳转。

(二)借助“互联网+”新媒体课程共享平台,提高专业教师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互联网+”时代,教师面临着诸多的要求和挑战,教育观念、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果教师不进行自我提升,不适应时代的变化,最终将被时代抛弃。而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多数小语种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偏低,单依靠专业教师实现不了课程的信息化整合,迫切需要由信息技术教师和专业教师组成的团队解决课程信息化整合的问题,迫切需要优质的课程平台帮助教师实现指尖上的碎片化学习、翻转课堂的体验,让教师在良好的“教学互动中”领悟成长,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得到颠覆。

(三)借助“互联网+”新媒体课程共享平台,建立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目前,随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各门课程十分重视平时成绩的评定,要求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作出准确评测。传统教学中,教师最容易获得评价结果的评价是对知识掌握的考核,而对知识的应用评价则受教师资历、水平、风格、经验等因素影响,很难给出一个统一标准的评价。所以,建立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而多元化评价也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以及较少的可操作性,这也加重了教师工作负担。因此,迫切需要借助课程共享平台建立多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易操作、可具体实施。

(四)借助“互联网+”新媒体课程共享平台,实现“SOF”的理想学习模式。“互联网+”时代加快了资源的传递速度,扩大了资源共享的范围,增加了资源共享的渠道,然而这不仅仅是一种科技进步,更重要的是实现教育“以人为本”。“SOF”学习模式即“School(学校)—Outdoor(室外)—Family(家庭)”的学习模式是以“学”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借助基于“互联网+”的东盟小语种课程共享平台,学生可使用手機或计算机等在课前共享了解上课内容,在课后利用共享平台完成作业,还可以使用平台上的资源答疑解惑或与其他学习者共同协商交流,实现“School(学校)—Outdoor(室外)—Family(家庭)”的理想学习模式,将学生与生活联系起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其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都有整体性的进步。

三、改革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借鉴学习元的设计思想,微化课程共享平台中的学习资源。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都有两大缺点:一是学习资源为文本类,聚合度大,难以重复使用,或者难以让每个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组合使用。二是语言类学习资源没有突破教材的形式和局限,没有转化和拓展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对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融合,对教学的支持意义有限,难以实现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设课程共享平台的学习资源在设计中借鉴了学习元的设计思想,学习资源在平台上呈现以知识点为单元进行模块化设计。共享平台中的资源类型有短型视频、讲座、习题集及阅读材料等内容性学习资源,其特点是视频短小精悍,教育信息清晰明确,学习流程重构方便,复习检测方便快捷。鼓励学生使用论坛、微信等过程性资源进行交流。视频中内嵌的测试或习题都提供即时的反馈结果或提示,实现了学生与学习材料的互动,便于学生检测学习效果。而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品牌专业如泰语专业、越南语专业,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音准和语意的情境。微化的学生资源,为学生练习标准发音提供了跟读练习,并对标准发音所需的各器官动作制作了动画演示,提供录制学生的跟读发音的功能,让学生进行音准的判断。

成效体现:根据学习元思想设计的学习资源,能让一线教师随意根据教学需要拆分使用,使“泰语视听说”“越南语”“中华经典文化”“商务与涉外礼仪”等课程实现共享和融合,便于学生获取语言文化基础和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这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对中国、泰国、越南的社会经济、地理、历史和中外文化交往等有全面了解,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工作,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综合素质较强高。2015年广西外国语学院派出6名在校学生,前往泰国东北部各府的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对外汉语教学。泰方学校对广西外国语学院学生评价甚高,称赞学生不仅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一定的外交技能,学生受到泰方师生的喜爱和欢迎。

(二)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新媒体课程共享平台的交互机制。交互是实现教与学的关键过程,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互联网+”新媒体课程共享平台的交互机制,主要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课程平台间及学习资源的交互过程的建立。教师可以密切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完善资源制作;学生可以亲自参与资源建设,完成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课程共享平台的交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互界面简洁,导航清晰,操作任务技术门槛低。二是技术人员也可以收集学生对课程平台的使用意见,完善平台的交互功能。

成效体现:课程共享平台中“教学效果”一栏包含了“学生评价与反应”,学生可以把课程内容、课文难点等反馈到平台中,教师便能通过该课程网站接收到学生的反馈,及时作出回应,并进行相应的修改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体现了教师进行知识传播的便利性。网站上发布课程信息,分享相关链接,使不同的学生的学习相互联系起来,也使学生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通过课程共享平台,教师容易在互动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在互动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互动中实现文化融合的目标。

(三)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建立“教学做”一体化多元评价机制。“泰语视听说”“越南语”是两门语言学习的基础课,学习者主要有泰语和越南语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特色语种选修模块选择了这个方向的学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视”(即看)、“听”的不断训练,使学生达到能“说”和“译”的目的。因此,必须借助技术实现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伙伴评价、协作评价及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质量评价系统的建设。而对知识的评价主要涉及知识的覆盖面,通过客观题的方式,即可给出及时反馈的结果。此类技术也比较成熟,可给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提供参考。

对技能和能力的评价主要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来实现,支持学生“做中学”,判断学生在真实操作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深层次的技能问题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提供了可选择的资源和提示工具,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发展技术。然而,对此评价结果的判断还是要由教师评定,课程共享平台在实现技能的自动化判断上还是没有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但是,平台数据记录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轨迹,教师通过平台提供的分析报告和研究数据,对学生作出个性化的评价。

成效体现:基于“互联网+”的课程共享平台设置了课程考核标准,学生在学习知识后呈现对应的任务点以及任务点完成情况,通过查询任务点完成情况以实现过程性自我评价,这是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继续学习过程中,与同伴之间的知识探讨和碰撞,则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无形中获得了自我提高。最终,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其进行客观的综合性评价。多元评价和相应的激励机制淡化了学生个体的横向比较,强化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慧的提升。

(四)智能组合各技术,确保平台性能。使用SQL数据库支撑,能够允许1000名以上的学生注册,采用B/S分布式系统架构设计和页面负载均衡技术来支持几个班的学生同时在线学习。平台界面采用响应工布局,对IE、firefox、Google、360等主流浏览器及Andriod智能手机、iPhone手机和iPad平板电脑进行测试,保证了平台界面的舒适性和流畅性,便于学生在校园内,借助各种电子设备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

成效体现:确保学习使用任何设备都能流畅且舒适地访问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愉悦感。通过数据库技术和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对学生登录与退出时间、观看和下载的数量、大论坛中发帖次数进行统计,便于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进展和学习态度,从而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安排。另外,为方便外籍教师管理和使用平台资源,平台建设有双语界面、双语管理、双语发布的功能,实现全站文本的双语切换和一个后台同时管理的功能。

基于“互联网+”的东盟小语种新媒体课程共享平台在改革和创新泰语、越南语的教学方法上起了重要支撑作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情感陶冶法、随机进入法等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促进了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课程共享平台为“SOF学习模式”提供重要支持,为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和比赛提供后续力量,提高了广西外国语学院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和比赛的积极性,如泰语、越南语专业的学生参加各类演讲比赛、语言技能大赛;对外汉语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东盟商务与投资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参加商务秘书大赛、“读研写展”等活动;留学生也勇于参加各类中文技能和礼仪文化大赛、“读研写展”活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综合技能使广西外国语学院学生在国内外各项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代洪彬.基于智慧教学理念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与互动系统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0)

[2]明巧英.基于个性化的微课视频教学推荐系统分析与设计[J].微型电脑应用,2019(9)

[3]王洪林,鐘守满.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前瞻:从微课到慕课再到翻转课堂[J].外语电化教学,2017(1)

【作者简介】魏小迪(1986— ),女,湖南岳阳人,硕士,广西外国语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开发;蒲丽灵(1983— ),女,研究生,广西外国语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研究方向:泰语口语教学、泰文翻译。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共享平台互联网+互联网
中企搭乘“共享平台”好出海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服务探讨
“微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构建与运行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