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悟小学语文课中的生命美学

2020-06-08 10:09韩丽荣
学校教育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灰雀小鱼诗意

韩丽荣

在刚刚发生的这场疫情中,让我们认识到“时代的灰尘落到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生命对于个体到底意味着什么?当前社会赋予了生命教育新的内涵和外延。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杜成宪教授表示:生命教育并不适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纳入小学课程体系,它可以融入到语文、品德等学科中进行学习。

我们的语文是诗意的语文,诗,很美,它总是轻轻触动人心灵的琴弦,诗意的语文课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在每一个学生内心不断构建一方美丽的精神乐土。所以,我们的一些语文课堂就应该是生命化教育的一个生动体现和闪亮平台。语文课程的本质在于它天然的、自然的、必然的“言语性”,而语言一直都是有生命的。心灵、人格、精神、人性,这一连串的关键词让人仿佛听到了生命的惊雷,这就是语文的大道,诗意的蕴涵。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孕育着生命教育的内涵。比如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浅水洼里的小鱼》,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灰雀》《给予树》《蜜蜂》,四年级语文上册的《麻雀》《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生命 生命》《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花的勇气》,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五年级语文下册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与象共舞》等,六年级语文课本里也涉及到多篇,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一定要擅用这些课文,以它们为载体,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以及热爱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宽容他人,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这个“人”同时也指动物和植物。下面我就浅析教材里的部分文章的生命化教育。

《浅水洼里的小鱼》旨在使学生感受生命的平等与可贵,感动于一次次平凡的执着的伸手支援,使他们在痛惜小鱼陷入困境时萌生真情。在“在乎”的呐喊声中感动生命,在学会伸手相助的义举中创造出美好,在感悟中不断构建属于自己的人性美。从这篇文章的主线来看,从直视“死亡”到感动“在乎”,再到珍视“伸手”,其中“生命意蕴”的言说意图已经清晰可现。直视“死亡”是对生命的敬畏,感动“在乎”是对生命的珍爱,珍视“伸手”是对生命的关切。课文所承载的人文价值被推至一个生命美学极致。从文章的副线来看,它分三条,第一条副线紧扣“用不了多久”一语,这是对生命的警觉和敏感,由此不难理解“一分钟过去了”、“十分钟又过去了”的设计意图;第二条副线采用层层助推的对话策略,将“在乎”的视域层层打开,“小鱼在乎”“小鱼的亲人在乎”“小男孩在乎”“我们都在乎”,从而使“万物有灵,众生平等”的生命之光投射在课堂上,温暖到每个孩子的心窝;第三天副线,通过希望工程小女孩的眼睛,让学生看到生命之间的情谊、关爱。生命因生命才会焕发出它全部的精彩和尊严。这就是这篇文章里的诗意语文生命化教育。所以它是在诗意的土壤里衍生出的生命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

讲解这篇文章时,由于低段孩子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情感,因此引导他们体会生命、珍爱生命,只能沿着文章的情感轨迹,逐步逐级地去开掘、放大、强化他们的内在生命体验。比如小鱼的遭遇:“困”——“干死”——“用不了多久便会死去”,危险在递增,感情也在递增,将“死亡”这一生命中永恒而沉重的主题呈现在孩子面前,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小鱼的保护和怜悯。这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灰雀》里的精神契合是诗意语文力图在课堂上建构的一种生命化理解。文中的“灰雀事件”让列宁和男孩走向了精神契合。这两种精神契合源于一种力量,那就是爱的力量。《灰雀》的内旨就是“爱”。从男孩的情感发展来看,内心世界是丰富而矛盾的:“撒谎”与“诚实”、“自私”与“善良”、“掩饰”与“忏悔”、“胆怯”与“勇敢”。这些矛盾体充斥着小男孩的内心,使他痛苦和煎熬,备受折磨,正是这样的一个情感体验历程,使得小男孩最终在精神上获得独立,心灵得到净化。这种精神光谱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对同样有着精神存在的学生来说,就是一锅营养丰富的精神粥。学生在感受男孩内心时,是两个生命之间的相互尊重、深层理解、深度交流和深切关怀。再看文章中列宁的言行神态描写,它贯穿着一明一暗两条情感线。明线是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担忧、期盼;暗线是对男孩的感化、尊重、理解和期盼。不管是明线还是暗线,都透露着更深的意义,那就是“爱”,爱儿童、爱灰雀。

爱就是一个字,体验多难,践行多难,但列宁做到了,男孩也做到了,我们课堂里的孩子也感受到了。

《生命 生命》这篇文章是“热爱生命”主题单元教材的第三篇文章。文章通过感人的故事使学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关注别人的生命,更要学会珍视自己的生命。课文开头就提出“生命是什么”这一沉重话题,紧接着用三个事例来解读生命的意义:“飞蛾求生”、“砖缝里长出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件事分别告诉我们:飞蛾的求生欲望强,瓜苗的生命力强,我们要珍爱生命。它们展示了生命的意義:生命很短暂,用有限的生命来体现无限的生存价值。无忧无虑的四年级的孩子,通过这三件小事来解读“生命”,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还应该带着学生去了解作者—杏林子。杏林子小时候是个多灾多难的女孩,患有严重的“内风湿关节炎”,四肢和头几乎都不能动,但是她却用身体遭受的苦难来体验生命之美,从而造就了她的一颗博爱之心,创立了自己的“伊甸残障基金会”。死后,她把自己的躯体捐给医学,用来研究“类风湿关节炎”,这正是她的名言“除了爱,我一无所有”的真实写照。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作者的深入了解,我们挖掘了生命意义:珍惜生命,活出价值。

大教立人,大育化人。一篇文章、一堂课,也许还不足以达到这种境界,但是一篇篇文章、一堂堂课,可以积少成多,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种境界在学生内心的顿悟和圆满。

学生在课堂上与生命对话,我们老师也在和生命对话,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我在课堂上彻底敞开心扉,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景交融,心心相印,我彻底打开每一个细胞,让每一细胞、每一寸肌肤都去感受、去触摸、去体会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

可见,语文课堂无处不渗透着生命美学。

猜你喜欢
灰雀小鱼诗意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灰雀》读后感
小鱼
小鱼
小鱼
《灰雀》一文中的两种爱
“不许你们伤害灰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