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彦华
2014年,教育部提出《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来,“核心素养”就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地位。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大力开展“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践,掀起了课程改革的又一波热潮。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许多地理教师为适应国家和时代发展的需求,想方设法地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学设计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笔者认为,最直接高效的办法是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挖掘教材中培养核心素养相关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教科书粤人民版初中《地理》(以下简称“教材 ”)每一章节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正文、地理图像、活动和知识之窗,其“正文”简洁精炼,“地理图像”和“活动”占了主要的篇幅。其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是:把学科知识和学科素养融于一体,“活动”内容的设计更是把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渗透其中,因此教材具有强大的核心素养培养功能。下面谈谈笔者运用教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和体会。
一、重视图像教学,培养地图能力
教材的一大特色是“以图代文”,凸显地理学科的特色,在内容的编排上,地理图像占了最大的版面,这就使得地理课堂必须以地图教学为主要内容,把地图技能的培养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读懂专题地图,培养读图技能
所谓读懂地图,笔者认为是指能领会地图所包含的地理知识并能运用地图解析某些地理事像的成因。例如:图2.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几乎承载了“地形”一节的所有教学内容,课堂活动围绕地图展开,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读懂地图,课程目标自然达成。笔者指导学生读图,通常以:“看到什么?”切入,由此激发学生看图的欲望,希望学生把地图的显性知识读出来;接着问:“在哪里?”让学生把地理位置说出来,以此渗透读图方法;再追问:“想到什么?为什么?”希望学生把地图中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可见,在学生读懂地图的过程中,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不仅夯实了学生的读图基础,让学生学会读图方法,培养了地图思维,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地理专业术语的运用能力。
2.利用统计图表,培养析图能力
教材多以统计图表的方式反映地理事物的数据或变化,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和外延,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如:图2.2 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重图,反映了我国五种地形各占的比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图中数据分析,可得出我国地形的特点,再组织学生探究:这样的地形特点,对我国的经济、交通会带来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总结。教材中类似的统计图表还有很多,不仅锻炼了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3.运用景观图,培养用图能力
教材表达区域地理特征多使用景观图,比文字描述更直观而内涵更丰富,既降低了理解难度又加大了思考的力度。如:图2.5 中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分布图(这是一幅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配有四大高原的景观图),学生直接就可以看到四大高原的地表特征,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在景观图的教学中,笔者仍以“看到什么”作为切入点,之后是“在哪里”、“為什么”,以此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景观图都这样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其内涵及外延,将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让学生逐渐养成用地理视觉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用地理思维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深化“活动”内容,让学生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地理教材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活动”栏目,“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蕴含地理学科的育人意识。使课堂必须以学生活动为教学主线,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尤其是地理核心素养。
有的“活动”侧重于培养地理思维,突出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位置和疆域”的第一个“活动”:读“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图”和“中国在亚洲的位置图”,(1)比较俄罗斯、中国、印度尼西亚在纬度位置和温度带上的差异;(2)比较蒙古、中国、日本在海陆位置上有什么不同,对降水和交通运输有什么影响?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影响着其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培养正确的地理思维,提高地理分析能力。
有的“活动”侧重于人地观念的培养,意图通过对某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逐步让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如:“黄河”的第二个活动:读图2.28“黄河的治理和开发示意图”,回答:(2)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黄河为什么多泥沙?(3)开发黄河,治理水患,在上、中、下游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应分别采取什么措施?由此,使学生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理解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有的“活动”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水资源”的最后一个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用水情况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谈谈各自的看法,共同拟定一份主题为“让我们大手拉小手,人人都来爱护水资源”的倡议书。活动中的“用水情况调查表”包括学校、家庭、公共场所的浪费和节约的情况。学生必须进行社会调查,填写资料并分析整理,最后初步形成自己的看法。整个活动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由此可见,教材中的“活动”栏目,紧扣课程目标,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教学中可充分发挥“活动”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方面重要作用,实现“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诚然,每一套教材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只要老师们在备课时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深入领悟教材每一组成部分承载的课标和学科素养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可教育因素有意识地培养核心素养,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让地理核心素养在每一节课中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