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统编教材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的策略

2020-06-08 10:30林志殷
考试周刊 2020年44期
关键词:思维过程逻辑关系语文思维

摘 要:思维是语言的指挥官,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教研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形象思维外,作为教者,我们还应充分挖掘新教材里潜藏的逻辑思维点,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清各项语文元素间的逻辑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促其语文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思维;逻辑关系;思维过程

传统意义上,大家所理解的“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但无论是口头表达的言语,还是执笔写出的文句,其实都是需要运用语言规律而进行的言语活动,用什么?怎么用?这些都需要思维予以支撑。因此,倒不如说“语文是语言与思维的辩证统一”。

语文教学离不开思维的构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可见,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小学生尚处于思维逐级发展的阶段,更要在教学中有效落实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求知,并运用思维去再创造。

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多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观察插图,再到想象画面,方法不计其数。但其实“文章都是形象性与逻辑性的统一体”,不能单纯地只为精彩而想象,也应意识到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中段阅读在整个小学语文阅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亦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亦能为高段阅读做好铺垫。

逻辑思维一般分为经验型与理论型。从语文的教学视角来看,小学阶段的逻辑思维训练应以经验型为主,即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经验或知识为依据,通过分析、判断与推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情,从识词、品句、分析谋篇布局等方面展开逻辑思维训练,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认知思路,明白语言表达、文体体式等均有逻辑关系,如此,学生的逻辑思维构建成效也会更为理想。那么,怎样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呢?笔者以2016年开始投入使用的统编版新教材为例,梳理以下几个训练方向。

一、 辨析词语,初识逻辑关系

部分一线老师可能会简单地认为与学生讲逻辑就是分析语法,或是分析行文结构,其实,在新教材中有许多看似平常的字词间都存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先从辨析词语入手,让学生初识逻辑关系。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去抓住这些思维训练点。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的“词句段运用”部分,编者列出了以下八个词(如图示):

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从题干表面上看,這是一个运用形象思维理解词意的训练题,但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它还隐藏了一个逻辑思维训练点。编者将词分两行排版是颇有用意的,第一行的四个词都是描写声音大或喧闹的环境,而第二行的四个词都是描写声音很小甚至无声响的。所以,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思维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找出词与词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准确地对词语进行分类,理清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

再如语文园地四的“识字加油站”,教材中列举了“花圃、花卉、花蕾、花蕊、玫瑰、茉莉、牡丹、海棠”八个词,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八个词是存有种属关系的。一方面,“花蕊”是“花蕾”构成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玫瑰、茉莉、牡丹、海棠”都属于“花卉”。因而,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识记新字,还可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之间有什么联系?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绘制关系图,如:

经过释义、分析、比较,学生对词语概念的掌握会更为牢固与系统化,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初步的培养和发展。

二、 品析语句,摸寻思维过程

语文课堂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应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和转换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对文本未表达的内容进行推理的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语言分析思维。

由于思维本身具有内隐性,因而,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较为形象直观的手段(如思维导图),让原本抽象的逻辑思维变得可视化。例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一个看似普通的思考题,实则隐含了非常重要的逻辑训练点。王戎是怎样由“多子折枝”这一现象,思考推论得出“此必苦李”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将王戎话语中所隐藏的信息找出来,并将其思考的步骤逐一罗列,如图所示: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再现王戎的推理过程,很快,学生就明白:王戎之所以会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是因为他观察到李树生长位置的特殊性,是在道路旁,而非果园,说明这李树并非特地栽培的经济果树,加之古人出行多骑马或走路,当路人行路口渴了,常会随手摘个李子解渴,如果李子好吃,那应该早被人摘光了,而王戎所看到的这棵李树却硕果累累,想必这李子是难以下咽的。

思维过程弄明白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透彻,对人物的感受也会更深刻。所以,在语文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语句中潜藏的逻辑思维点,对其阅读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让学生在文字表述时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三、 细读篇章,理清行文逻辑

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点除了词与词间,词与句间,还藏于行文思路之中,这也是语文逻辑思维占比最大的一部分。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比较大的仍是记叙文,而所有的记叙文都有其特定的叙述逻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写作思路”,在中高段阅读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那么,如何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的同时,又训练逻辑思维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种特别的方法。

第一,我们可以从教材的内在联系出发,巧用矛盾点,调动学生的思维。例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教学时,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再思考“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这三部分内容发生的先后顺序。当有学生想当然地认为课文就是顺叙记叙时,我们可让学生聚焦课文第11段内容“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来到了东北。”与第1段的“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很快学生就会发现矛盾点,如果是按正常顺序记叙,怎会先讲修身课的事,再说周恩来初到奉天求学?又怎会在文章末尾提到“所以”二字?如此,学生就能明白“立志振兴中华”这一部分内容其实是事情的结果,文章是倒着叙述的。一个小小问题的设置,引起了思维的一阵波澜,学生在矛盾点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启发他们今后在思考问题时要更加严密些。

第二,我们可以借助绘图的方式,弄明方位顺序,促成学生的逻辑性思维。画图不仅是美术课上学生要掌握的技能,也是语文阅读课上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的一把秘钥。例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时,我们除了让学生依据文中表示游览地点的词绘制游览路线图外,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关注句子“一路迎着溪流”,思考:溪流应该画在图中什么地方?它的流向是怎样的?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原来作者的行文线索有两条,除了按游览顺序“入山途中——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记叙外,还要一条暗线,那就是泉水流经的路线(与作者浏览顺序是相反的)。学生在读中画,又在画中读,其逻辑性思维也在这过程中被逐步培養起来。

当然,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还可采用表格法来梳理课文内容,如《繁星》《蝙蝠与雷达》等。如果我们能细心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维训练点,将逻辑教育渗透于课堂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去思考问题,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更加的充实、高效。

参考文献:

[1]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2]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黄珊.在形象思维为主的文章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9).

作者简介:林志殷,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思维过程逻辑关系语文思维
试论在高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探究
素描写生的思维解析过程
例谈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课堂评价,让自己慢些
浅析内部控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推论策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