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成就全人的时代内涵

2020-06-08 10:03张晓明
创新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育性融合教育社会性

张晓明

[摘 要] 塑造全人需要融合教育,融合教育具有整合转化的贯通性内涵、立德树人的教育性内涵、造就和谐社会的社会性内涵。成就全人的融合教育是整个教师团队、超越专业的专业群、超越课程的课程群、超越学校的社会文化、优质讲授和深度学习的有机统一。具有丰富时代内涵的融合性教育需要我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为制度,轉化为效能,呈现为综合素质高、核心素养硬、适应能力强的时代新人,从而在修齐治平中实现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进而通过理想的教育塑造理想的人和理想的社会。

[关键词] 全人理念;融合教育;教育性;社会性

[中图分类号] D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616(2020)03-0093-07

一、塑造全人的融合教育的多层次内涵

面向未来,教育是一个与社会高度融合和高度开放的体系,有校内与校外的融合、学科与专业的融合、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教与学的融合、学与做的融合、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正式与非正式的融合。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是全人教育,所谓全人教育,就是以完整人的培养为己任,这个完整的人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自由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就是致力在贯通融合中实现“五育”并举[1]。培养这样适应未来和引领未来的人,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来胜任,这个塑造未来新人的教育就是横向交叉融合、纵向衔接贯通,统筹协同整合的教育。也就是说培养完整的、自由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人需要融合教育来实现。这个融合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统筹教育、普惠教育、一体教育、交叉教育、衔接教育、贯通教育、转化教育。统筹教育,就是统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的力量,向个人要内驱力、向家庭要协助力、向学校要育人力、向社会要理解力、向国家要保障力、向世界要协同力,就是要统筹修齐治平的力量,就是凝心聚力育新人。普惠教育就是均等教育,公平教育,面向全体进行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体教育就是学科专业一体、教学科研一体、职前职后一体。交叉教育,就是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衔接教育就是学段衔接,就是大中小幼衔接。贯通教育就是文理贯通、艺体结合、通专融合。转化教育,就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把学科优势转化为科研优势,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把教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把育人优势转化为服务社会优势;就是把育人当中的知识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把能力优势转化为素养优势,把素养优势转化为人格优势;就是要以人格影响人格、以人格塑造人格,通过知识、能力、素养、人格齐头并进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就是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3]67;就是培养的人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4],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3]67-68,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二、塑造全人的融合教育具有释放整合转化的贯通性内涵

我们需要的教育是具有教学性的教育,我们需要的教学是具有教育性的教学,教学的教育性与教育的教学性,就是要把成人与成才结合起来,要把教育的学科性与跨学科性结合起来,要把定位与超越定位结合起来,要把教育贯通与贯通教育结合起来,要把课堂教育、课程教育、学习教育、综合教育贯通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育的贯通性。把教育贯通性转化为贯通性教育,需要我们对教育的内在要素进行重组与定义,就是要实现教育要素的优化组合与优势治理。这个优势治理,要找出内在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界限,从而在理清定位与超越定位的基础上,实现内在要素之间的分类与分层,从而在整体视域下实现要素之间的有机衔接与优化组合,进而实现教育红利向红利教育转化。教育红利转化为红利教育,不是天然的、自然的、现成的,而是需要我们走进教育、深度思考教育内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可能变为现实。

新时代的贯通教育不是非此即彼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养提升与人格塑造,而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养提升与人格塑造的并举贯通,也就是不仅要实现知识、能力、素养、人格的齐头并进,而且要实现四者之间的衔接转化,就是要实现化知识为能力、化能力为素养、化素养为人格,就是要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能力向素养转化、素养向人格转化。这个转化为能力的知识是框架性知识、交叉性知识、平台性知识,是能带走的知识、可以迁移的知识,是能产生力量的知识、能带来知识的知识、实践出真知的知识,是能提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知识。这个转化为素养的能力,是写作表达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员组织能力、继承创新能力,这个能力是货真价实的能力,是内生定力、外联共生的能力,是能带来能力的能力,是提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能力。这个转化为人格的素养,就是在千头万绪中找出主线、在千言万语中寻求共识、在当前需要中把握未来,就是抓重点、抓方向、抓最大公约数的战略素养;是具有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和科学底线的专业素养,是具有批判品质、研究态度、实事求是精神的专业素养;是要做到最好、追求更好、做到极致的卓越素养;就是能传递真善美精神、给人希望、给人上进的教育素养;是具有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历史素养;是具有通过概念动态、全面、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辩证素养;是具有重新组合、优化重组、综合整合的创新素养;是具有视野更广的国际素养。这些素养是安身立命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落脚的人格,就是人经过知识内化、能力外化、素养提升的人格,就是人的品质、底线、底色、格局、胸怀、视野、风貌、气质的集合体,就是具有气象的成熟的人。

新时代贯通教育不是彼此割裂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而是这些课程的深度融合。也就是不仅要单独划分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思政课程模块、双创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而且要实现课程模块彼此之间的融合。我们不仅要有通识课程,而且还要有课程通识意识。课程通识是要把通识要素贯穿所有课程,让每一门课程都有全人教育的内涵。我们不仅要有思政课程,而且还要有课程思政理念。课程思政是让思政元素贯穿所有课程,让每一门课都有立德树人内涵。我们不仅要有教师教育课程,而且还要有课程教师教育理念。课程教师教育理念是要把教师教育理念贯穿所有课程,让每一门课都有教师教育意蕴。我们不仅要有专业课程,而且要有课程专业意识。课程专业赋予每一门课程以专业内涵。我们不仅要有创新创业课程,而且要有课程创新创业意识,把创新创业元素贯穿到每一门课程,让每一门课程都有创新创业内涵。

新时代贯通教育不是互不相干的教师讲授的第一课堂、校内实践的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第三课堂、海外研修的第四课堂,而是四个课堂无缝对接。教师讲授的第一课堂不是满堂灌的课堂,不是没有学术含量的课堂,不是没有师生互动的课堂,不是以教为中心的课堂,而是以学为中心、以专题式教学为主的具有现代技术含量的课堂,第一课堂是师生互动彼此成就第一课堂。校内实践的第二课堂,不是只停留在新闻里面的、作秀的课堂,而是真正着眼于学生能力提升的、旨在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的课堂。社会实践的第三课堂,不是迎合社会实践的廉价劳动,而是实现学校办学要求、学生专业追求与社会真正需求的课堂。海外研修的第四课堂,不是单向国际交流,而是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课堂,是提高全球胜任力、开阔视野、提高站位的课堂。这四个课堂都有自己的边界和内涵,同时这四个课堂也是相互嵌入的四个课堂。

新时代贯通教育不是没有内在联系的课堂教育、慕课教学、移动学习、网络平台创新,而是它们的互动创新。我们的课堂教育是内含慕课教学的、内含泛在学习的、内含网络平台的课堂教育,也就是说课堂教育是包含教与学的课堂教育,慕课教学是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慕课教学,移动学习是内涵主动学习的移动学习,网络平台是服务于教与学的网络平台。也就是说,课堂教育、慕课教学、移动学习、网络平台互动创新是新时代贯通教育的教学方式。

以上四个层面从内在交融互动的角度阐释了新时代贯通教育的内在要求与自我主张,是面向时代、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释放教育红利的教育综合治理内涵。

三、塑造全人的融合教育具有立德树人的教育性内涵

教育性教育就是让教育者受教育。这个教育是为人教育与人为教育的统一,也就是说,这个教育是为人导向的教育和人为努力的教育结合。这样的教育就是为了塑造适应、适合时代需要的时代新人,即塑造“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的时代新人。这个时代新人经过优势教育综合塑造,就能成为有格局、会布局、善破局、掌握全局,从而成就大事业的人;具有这样的格局,必定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规律。通过了解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从社会主义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背后是人对自己全面自由发展的向往与追求。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就是人摆脱人对人的依赖、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人做自然主人、人做社会主人、人做自己主人的过程,是人获得经济解放、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及人自身解放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通过生产力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关系发展过程。社会更替与人的解放是相互促进的,社会更替是继承与发展过程,任何社会更替更新都是要素更新到质的阶段发生的质的变化。就如我们目前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内在衔接性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生产力极大发展、人的精神境界极大升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质的阶段,生产力极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到质的阶段,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发展到质的阶段,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就是大势所趋与人心所向有机结合与同步互动。从全世界来看,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这个大势所趋不是想当然,不是自然而然,而是需要不断找到一个又一个现实增长点持续去建设,需要在实然中造就应然的基础和条件,使社会主义目标成为一种不可回避、不可逆转的必需和必然,然后才可能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要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不是只宣布为一个目标,而是要从现实中揭示出,人们为什么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揭示出在现有的需要、能力、活動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条件中,哪些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因素要培育、发展和壮大,哪些是反方向的因素要扭住、消除或转化,从而在权衡利弊中实现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相互转化,才能让大势所趋成为人心所向。也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大势所趋是内含人心所向的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就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进步,就是说社会主义建设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建设。因此,社会主义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体现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人民是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中国共产党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好人民勤务兵,把人民诉求作为自己最大追求。共产党执政规律就是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把人民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诉求作为共产党执政的追求,因此,我们党的执政规律就是实现人民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

不管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还是共产党执政规律,说到底就是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要实事求是、要以人为本。因此,时代新人的格局就是以实事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时代新人不管是修身还是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都要坚持实事求是,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导向。只有以实事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世界、改造世界。具有实事求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格局的时代新人,才能认识大势、宣传大势、造就大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下,时代新人只有认识、宣传和造就实事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势,才能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平衡可持续发展。

四、塑造全人的融合教育具有造就和谐社会的社会性内涵

融合教育具有社会性,因为融合教育是全人的教育,而全人是社会性的人。毕竟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具有社会性的教育不是说教育可以想当然引起社会变化,也不是所有教育都可以达到社会进步效果。没有纯粹客观的教育,只有与主观相结合的教育,没有普适的教育,只有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用教育塑造社会,不是教育直接塑造社会,而是具体教育通过具体人去塑造社会。我们需要的教育、人和社会是能解决中国问题、适合中国情况的教育、人和社会。这个能解决中国问题和适合中国情况的教育是平衡协调可持续教育;这个能解决中国问题、适合中国情况的人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人;这个能解决中国问题、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是平衡协调可持续社会。我们这里所说的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不是外在于世界之外的,而是面向世界的;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而是符合发展大势面向未来的;不是隔断历史的,而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教育。因此,我们所塑造社会、人是具有历史性、实践性、发展性、时代性、民族性的社会和人。只有这样的教育与人和社会衔接贯通才能造就和而不同的社会,从而出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7]的局面。

社会性教育就是通过塑造具有以实事求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愿和能力的时代新人来促进社会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时代新人具有协调社会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素养和人格,这个平衡协调社会知识能力素养人格需要平衡协调可持续教育来提供。这个平衡协调可持续教育是一个平衡协调统筹兼顾的过程。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知识、能力、素养人格并重的教育过程,是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思政课程并重共建过程,就是教师讲授第一课堂、校内实践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海外研修第四课堂协同建设过程,就是课堂教育、慕课教学、移动学习、网络平台统筹兼顾过程,就是个人与社会兼顾、长远与当前结合、现实与历史贯通、理论与实践渗透的教育过程。平衡协调可持续教育造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人,从而由其来引领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之社会。

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之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人与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之社会之间的内在衔接与逻辑转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许多中间环节、内在衔接点,这些中介、衔接点不是显现的,而是隐含的,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挖掘,才能理清其中的关联,从而实现其有机转化。实现平衡协调可持续教育治理优势向平衡协调可持续社会治理优势转化,需要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人来完成,这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不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需要我们去塑造、去培养。

五、具有贯通性、教育性、社会性内涵的融合教育旨在学以成人

教育本质是因材施教,教育主旨是追求真善美,教育是人学,是学以成人之学,就是自我学习、彼此学习、向未来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历史学习,通过学习从昨天走向今天,通过学习从今天走向未来。学习无止境,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学习贯穿教育、人与社会的始终。学习需要自我主张,我们主张的教育是学习型教育,我们主张的人是终身学习的人,我们主张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我们要以学习型教育造就终身学习之人,以终身学习之人造就学习型社会。只有学习型教育、学习型的人、学习型社会才有生命力。教育核心竞争力在于学习,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深度学习[8]。社会核心竞争力在于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学习是满变量,满变量就是能带来变量的变量,是教育转型、人成长成才、社会向上向好的满变量。当然,我们的学习是有根、有魂、有效的学习,因此我们的人和社会也是有根、有魂、有效的。这个根就是中国根,这个魂就是中国魂,这个效就是对中国有利。当然,这里的中国是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我们就是要通过兼顾世界与中国的有根、有魂、有效的学习来塑造学习型教育、塑造学习型的人、塑造学习型社会,从而把学习融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来释放教育红利,从而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参考文献:

[1] 李正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

[2] 习近平.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2.

[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 习近平.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9.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7] 费孝通.文化自觉 和而不同:在“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J],民俗研究,2000(3).

[8] 钱旭升. 論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8(9).

[责任编辑:李 妍]

Abstract: Integrated education is needed for whole person development. Integrated education has diverse implications in integrated transformation, moral education,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o achieve integrated education for whole person development, it requires concerted efforts of qualified teachers, support from diverse disciplines and curricula, a favorable social environment, high quality teaching and deep-learning. The integrated education with rich connotations of the times requires our good understanding, swift actions, institutional support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It helps to achieve whole person development featuring strong capabilities and good adaptability and the goal of an ideal society through good education.

Key words: concept of whole person development; integrated education;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social implication

猜你喜欢
教育性融合教育社会性
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死亡
the Walking Dead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学前教育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