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
摘 要: 作为社会文化理论和生态理论的分支,给养理论受到更多关注,给养体现了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将给养理论与外语教育结合起来。用给养理论阐释大学英语环境重要性的论文不少,但是实证研究依然不多。本文以给养理论为基础,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感知和转化给养的行为进行研究,为大学英语学习环境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给养 大学英语学习环境 实证研究
给养诠释了人与环境之间互动的关系,既有积极给养,又有消极给养。随着给养理论的兴盛,教学环境改革开始受到学界重视,国内外学者开始将给养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但是实证研究并不多。本文尝试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追踪大学英语学生的学习行为,探讨在大学英语学习环境中,大学英语学生如何感知、转化有益给养,希望能为大学英语教学环境改革带来有利借鉴。
1.给养理论和外语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将给养(affordance)定义为环境为其中的有机体所给予、提供和配置的,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即积极给养和消极给养。给养揭示了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感知。比方说一把椅子对成年人来说具有“可坐”这一属性,但是不会坐的婴儿则感知不到这种属性。
van Lier在2004年将给养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需要能够感知到教学环境提供的积极给养,即学习资源和师生、生生互动学习机会,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积极养分转化。当然,消极给养会给大学英语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中,给养的概念进一步得到扩充。教育者或者教学活动能够强化教学效果相当于提供了教学给养(pedagogical affordance)。例如,课堂上,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学生是否适应课堂模式,根据学生反馈适当调整,以便学生能够获得积极给养,即能够感知到此教学活动跟自己有关,并采取相应行为将教学资源转化为能够消化吸收的有益养分。社交给养(social affordance)表示师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对学习的影响。举个例子,学习上遇到不会做的题通过咨询老师或者同学得以解惑,这就叫获得了积极的社交给养。技术给养(technological affordance)顾名思义就是技术或者资源提供了给养,比方说教师或者学生认为某种技术或学习资源(如现在各种比较流行的单词APP)让教学、学习更加高效便捷,那么我们就认为这种技术或者资源提供了技术给养。
2.实证研究
鉴于有关大学英语学习环境的给养情况的实证研究不多,本文以湖南邵阳某大学英语学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目的是了解大学英语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感知并转化给养的情况,希望能为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的改革带来新的借鉴。
2.1研究问题
问题一:大学英语学习有无明确目标?
问题二:个人爱好是什么?
问题三:在大学英语学习环境中,感知到哪些积极给养?
问题四:是否采取什么行动将有益感知转化成积极给养?
问题五:有哪些消极给养?
2.2研究设计
笔者从湖南邵阳某二本大学选择了自己正在授课的两个非英语专业的二年级班级,分别命名为1班(41个学生)和2班(39个学生)。两个班都是理工科班级,1班属于机械专业,2班属于土木专业,根据高考英语成绩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两个班平均成绩差不多。
这些学生每周上两次大学英语课,英语课以阅读和写作为主,兼顾听说,课时比例大概为2:1。除了英语课外,学校还会举办一些如英语角这类英语活动帮助英语学习者进一步提高口语技能。
两个班授课教师一样,课堂授课内容都以教材为主。2班为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方式上课(教师个人讲授为主,主讲课文,课本为学校统一下发的阅读课本和听说课本,有时有拓展)。1班作为实验组,除课本内容外,增加了小组任务,即在每个单元开始讲授之前,由教师根据每个单元的课文主题布置任务话题,扩展文化输入,教师按照学生英语水平强弱搭配分组,每两周完成一次小组任务(第一周准备,第二周第二次课表演)。表演以多种形式呈现:演讲、小品、舞台剧等,全英文进行,尽量脱稿,10分钟一组,完成后实施教师点评、同组互评、自我评价。1班听说课,除学校教材外,教师自编材料,增补真实情境英语对话、电影原声听力,督促学生课后模仿,通过微信等社交APP交模仿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坚持通过网络听力APP打卡学习,定期检查。
2.3研究对象
1、2班分别挑选两名学生(两男两女)作為研究对象。情况如表1:
表1
2.4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民族志研究法,笔者进行了长达一个学期的“田野调查工作”,对两年一期两个班的学生通过多次课堂观察、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搜集资料,解码,进行质性研究。
2.5结果
2.5.1四位被挑选的同学具体给养情况:
马同学:
背景介绍:来自城市,英语基础较好,尤其擅长口语。高中英语学习环境好,高考117分。
兴趣:爱好音乐。
目标:无,在转学音乐和继续混大学文凭之间不断游弋。
学习环境感知情况:主要是课内感知,能感知并且解读课文资料及教师的讲解。课外能够发掘校园内外国留学生这一外语学习有利资源。英语歌成为他扩展英语单词的主要来源。
转化积极给养行为:课内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尤其是口语活动。善于思考,愿意与老师用英语讨论比上课内容更有深度的问题;外国留学生朋友多,课后英语口语实践机会多。
消极给养:消极行为较多。虽然英语基础好,但是因为经常音乐排练的缘故,有时候会缺课;课外,几乎不写作业,不背单词,不跟进教师推荐的网络学习资源。对于需要课后花大量时间完成的小组任务,屡次缺席。总而言之,不能从学习环境中汲取有益养分。
银同学:
背景介绍:来自农村,英语基础一般,各项都不突出,听力和口语稍差。高中英语学习环境较一般,几乎没有机会练习英语口语,高考95分。
兴趣:没有特别的兴趣。
目标:刚开始没有目标,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确立了“考过英语四级,同时尽可能提高口语能力”这一近期目标。
学习环境感知情况:“学校自习室尤其是图书馆特别适合学习,环境安静舒适,每次想偷懒,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学习,就会默默放下手机”“图书馆的网络资源非常便捷”“学校组织的英语辅导班既便宜又实用”。最重要的是,“幸运的是,身边的同学都愿意帮助我,尤其是我的室友”,能感知并解读身边的善意。
转化积极给养行为: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包括课堂与课外;虽然口语特别差,发音不准,但是愿意虚心求教,生生互动活跃;因为“小组任务话题往往特别有趣,喜欢文化的东西”,所以每次课后小组任务总是主动充当主要角色,承担重要任务,多次主动尝试全英文演讲或者报告,极大地锻炼了英语技能。
消极给养:大一刚来时,以睡觉为主,认为“不知道干什么,课少,每天这么多空闲时间,作业也不多”。但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及时调整,之后未有明显消极给养行为,虽然有时候缺乏自信,担心自己英语基础差,但是总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关心。
杨同学:
背景介绍:来自农村,英语基础尚可,擅长阅读和写作方面,口语较差,高中英语学习环境一般,高考英语考了107分。
兴趣:看小说。
目标:通过四六级考试,考研英语,希望能进入一个更好的学校读研。
学习环境感知情况: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使她能够充分感知到学习环境的有益养分:如课堂教师对课本知识的详细解读、自习室安静有序的学习气氛、老师推荐的海量网络学习资源,特别是英语学习APP。
转化积极给养行为:认真听课,“虽然全英文授课听讲有难度,但是愿意克服”。课堂上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基本能正确回答。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和老师布置的拓展任务。网络英语学习APP尤其是记单词的APP大多能够坚持打卡学习。在老师的建议下,图书馆的英文小说成为她学习、消遣的主要资源。
消极给养:由于性格特别内向,同学间互动较差,“即使有的地方听不懂,也不愿请教”。课堂互动较差,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因为“发音不准,怕被笑话,不太愿意参与,除非‘被老师点到”。
李同学:
背景介绍:来自城市,英语基础较差,高中英语学习环境优越,高考88分。
兴趣:爱好看美剧。
目标:迷茫,刚开始定为通过四级,学习受挫后,目标更改为期末英语不挂科,但目标不坚定。
学习环境感知情况:除了教材内容和老师扩展的知识外,欣赏美剧和唱英语歌的爱好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她的词汇量。
转化积极给养行为:课堂互动中,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口语任务。生生互动强,不会做的作业会积极主动询问室友和老师。
消极给养:课堂,因为感觉“课文较枯燥,全英文听不懂,无聊时上课会玩手机”。课后喜欢看美剧,但多专注于内容,除少量词汇外,英语语言给养获得不多,反而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除了欣赏美剧外,课外几乎不学习,针对老师推荐的英语学习APP,几乎不能转为己用,借口较多,如“宿舍网络不好,听听力卡顿”或者“听力(翻译)太难了,坚持不下来”,消极行为无法让她获得教学环境的有益养分。
2.5.2四级过级率及四位同学四级分数
学期结束,1、2班大学英语四级过级率及4位同学四级分数分别如表2、表3:
表2
表3
3.讨论和结果分析
以上1班和2班的四级过级率对比情况(44%:31%)说明了教师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教学给养、社交给养和技术给养的教学方法起到了改善大学生英语的作用。
从四位被挑选出来的学生的情况,我们发现杨姓同学因为有坚定的学习目标,能够感知并且解读到更多的积极给养。银姓同学从最开始的困惑迷茫过渡到树立明确目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姓和李姓同学因为缺乏学习目标,或者目标与英语学习无关,感知英语资源不强,反而获得过多消极给养,不能维持持续的学习行为,马姓同学本来英语基础最好,却跟李姓同学一样遭遇了四级考试滑铁卢。
教学给养、社交给养和技术给养,三者缺一不可,明显可以发现,银姓同学获得的进步远大于杨姓同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和引入文化拓展的小组任务教学提供了教学给养,同时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的关系,作为正面的社交举措,以及微信、网络英语学习APP等技术给养促使大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目标,做出相應行动,最终提高英语技能。当然从结果可以看出,兴趣、性格等都可以成为影响给养的因素。
本文从“生态给养”理论入手,阐释了教学给养、社交给养和技术给养的定义和关系,并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三种给养在教学环境中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能效,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指导,拓展以学生满意度为基础的文化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多方位利用一切大学生熟悉且喜欢的教学资源,如微信等,促进大学生获得更多积极给养。
参考文献:
[1]Gibson, E. J. & A. D. Pick.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Perceptu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234.
[2]Van Lier, L. The Ecology and Semiotics of Language Learning: 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M]. Boston: Kluwer Academic,2004:157.
此项目为邵阳学院2018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8JG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