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
初中学生时空观念培养大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浅层次指能辨识历史叙述中时间与空间的表达方式,如历史地图、历史示意图等;深层次指能运用历史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叙述历史史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历史解释。《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对于《三国鼎立》这一课的要求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本课涉及到时空内容较多,时空之间转换频繁,对初一学生时空观念的要求高。据此笔者将利用统编教材和历史地图册等资料,以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为例,精心设计,探索培养初中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途径,引导学生由感知时空观念到运用时空观念。
一、以人物事件为线索,引导辨识历史材料,营造历史情境,帮助感知时空观念
历史地图能形象直观地反映人类历史时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状况及其变化, 其丰富的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空间方位、深化理解与记忆。最终笔者决定出示历史地图册上的“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见图1),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一般读图方法的同时通过捕捉某些关键信息,使学生了解某些特定时空下的历史现象。如通过观察该图中曹操、袁绍、孙策等势力的分布状况,来推断该地图展现的是东汉末年才会出现的军阀割据现象。
之后在“图1”右边出示统编教材本课课后活动中的历史史料:曹操的诗词《蒿里行》。在指导学生史料阅读方法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情感,引发学生共情,营造历史情境,初步引导学生感知时空观念。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节选
借着曹操的诗歌,教师可以出示曹操的知识卡片,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曹操逐渐崛起的原因。教师通过以曹操发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去理解曹操的崛起和官渡之战的爆发。
就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而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两场重要战役。笔者决定先出示历史地图册上的“官渡之战示意图”,指导学生阅读“战役示意图”的方法。“战役示意图”相对“微观”,所以阅读战役示意图首先还是要读图名、图例,但之后是要指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战役主要过程。进而分析战役胜利方胜利的原因,再结合特定的时空条件,认识官渡之战的深远影响。
之后教师还是引导学生思考在基本统一北方的特定时空条件下,判断曹操下一步的战略,了解赤壁之战爆发的原因。同时出示刘备和孙权的人物小档案,了解刘备和孙权的实力情况,初步认识在当时特定时空条件下,曹操实现全国统一的艰巨性。进而仿照阅读“官渡之战示意图”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赤壁之战示意图”,理解赤壁之战的意义,锻炼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时空观念。
二、引导制作“时空图示”,建立知识结构,把握历史特征,帮助运用时空观念
对比传统的历史地图,“历史时空图示”既可以培养空间观念,又可以培养时间观念。笔者决定先出示统编教材上的“三国鼎立形势图”(见图2),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图2”,用自己的方式绘制“三国鼎立时空图示”(见图3)。目的是深化对于“三国鼎立”这一历史现象的理解,把握三国鼎立这一局部统一的历史特征,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时空观念的能力。
对初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时空框架下进行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把握住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与逻辑性,掌握历史史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形成横纵交织的知识网络。教师可出示一幅“不完整”的历史时空图示,引导学生完善本课的“历史时空图示”(见图4)。这样,学生通过完善示意图的方式,梳理了本课主要内容,掌握了史实之间的联系,把握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进一步培養学生运用时空观念的能力。
三、培养初中学生时空观念的深入思考
培育时空观念素养的同时,也应注意其他四个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将结合《三国鼎立》这一课,初步尝试将时空观念素养的培育和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联系。
利用时空观念,认知唯物史观。结合《三国鼎立》一课来说,识读“图1”与体会曹操的诗歌都需要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相关联,进而得出“一定时期的文学、社会生活一定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的认识,反映了唯物的历史观点。
利用时空观念,体会史料实证。史料实证需要对史料进行辨析,进而努力重现历史真实态度与方法。结合本课来说,选用当时的历史人物曹操的诗歌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利用时空观念,进行历史解释。结合本课来说,识读“图4”,绘制“三国鼎立时空图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解释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反映的是一种局部统一的历史特征和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
利用时空观念,感受家国情怀。在感受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的同时,也需要基于当时的时空。结合本课来说,需要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体会曹操诗歌中蕴含对当时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随着历史核心素养的更新与实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基于时空观念素养和其他核心素养。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培养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