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0-06-08 09:38许芫颜
文教资料 2020年9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许芫颜

摘    要: “播音创作基础”,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课程思政”建设,应该结合专业特性与学生特点,从教学观念、课程实施主体、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成效评价等方面,深入思考,努力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相结合,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真正达到三全育人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 播音创作基础    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

一、“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介绍

“播音创作基础”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门具有课程实训性质的专业核心课,我校(长江师范学院)自2012年开设本课程至今已有8年,主要面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二年级的学生。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与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掌握备稿的方法及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基础知识,了解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能够综合运用有声语言表达知识与技巧,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和播读各种类型稿件的能力,初步具备新闻、综艺、社教专题等节目的播报、出镜、主持能力,以及文学作品朗诵和影视剧演播、配音创作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实施

“播音创作基础”课程属于课含实验范畴,在具体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分为理论模块与实训项目两部分,具体分布如图所示:

“播音创作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很紧密的课程,课程内容中虽然专门设定了实训项目的模块,但有别于传统单独开设的实验课,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力求掌握与运用每个知识要点。整个教学流程如下:

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冲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紧随时代发展脈络及时调整。“播音创作基础”课程内容不断完善与革新。

二、“播音创作基础”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教育部在2017年12月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基本任务中要求充分发挥多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这“十大”育人体系排第一的是“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并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①。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②。

2019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③。

根据教育部所颁布的各项纲要、意见,总结看来要让各门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目前最有效的探索与途径是“课程思政”。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必须从顶层设计开始加强整体谋划,多维并进,根据各学科门类、课程内容与教育教学特点,把握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展的目标和原则,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入推进课程思政。

“播音创作基础”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有声语言创作的主体、过程、受众、效果等为研究对象,再对创作主体从素材准备到成品播出过程中的创作道路、原则、技巧、规律、风格等进行深入研究,使创作主体围绕“有声语言”表达“感性—直行—理性—悟性”的独特艺术路径,锤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有声语言”艺术感染力和艺术境界;总结梳理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的原理、方法,并用以指导播音主持艺术实践。就课程内容而言,它是保证实现播音是“党政府人民喉舌”的必要条件,又是充分体现和维护国家利益、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捍卫文化安全、体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工作的重要支撑。根据教育部的总体方针与指导思想,结合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专业特性,在“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思政探索

“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建设,需结合“播音创作基础”课程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特点,从新闻传播、戏剧影视艺术、网络与新媒体等跨学科多领域思考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探索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估及教学反思,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一)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与融入

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作为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的核心必修课程,“播音创作基础”要求学生对每一篇稿件的内核进行深度挖掘,把握正确的思想动机和宣传导向,完成有声语言二次创作前最关键的创作准备的训练课程。这一课程是实现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的重要保证。对于兼具艺术生与普通文史类学生特性的播音专业学生来说,比起环环相扣的讲授,采用人文学科传统的涵泳浸润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合适。

“播音创作基础”课程理论模块由“准备稿件的方法”“有声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探究”和“有声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探究”三部分组成。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依托稿件再度创作,每一篇稿件从准备到播出都可以是一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例如在“准备稿件的方法”部分,具体一篇稿件的准备分为“划分层次、概括主题、联系背景、明确目的、找出重点、确定基调”六个步骤,专业术语为“备稿六部”。我们在具体实践环节可以选择一些极具时代特色的代表性稿件,通过“备稿六部”的实践,可以让学生通过《中国石拱桥》这篇作品了解我国桥梁事业光辉成就的同时深度挖掘隐含在稿件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们在实践“情景再现”这一“有声语言表达内部技巧”时,可以结合学校所在地重庆这一特殊的城市环境选用小说《红岩》片段,采用情景教育法,将学生带到渣滓洞进行现场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现情景再现的四个步骤,明确情景再现这一内部技巧对于理解分析稿件最后再形之于声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现场观摩与情景教学,让学生更了解当年中共地下党所处的恶劣环境,进一步领会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有声语言外部技巧的探究”可以选用《70周年国庆阅兵解说词》,在对“停练、重音、语气、节奏”这些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进行实践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坚定“发好中国声音”的理想信念。

(二)“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教案)设计

与专门的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是在不改变专业教学性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专业知识体系本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与思政元素,再有效融入技能教学中,归根到底仍然是专业课。但这样的专业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与增强社会责任感。

“播音创作基础”的教学应始终坚持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之中,从而实现“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思想成效最大化。下表为“播音创作基础”课程中“情景再现”——“课程思政”教案设计(要点)。

“课程思政”教案设计(要点)

(三)“播音創作基础”课程思政教学体会与教学反思

1.“播音创作基础”的课程思政应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正面性的显性教育,对于播音主持这类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融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显性容易降低课堂的趣味性,拿捏不好容易使学生对专业课程产生认知误区。因此,“播音创作基础”的课程思政,应在显性为主的价值观教育基础上强化隐性教育,建立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专业课课堂思想教育教学体系,运用情感教育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达到专业课程德育教育的目的。

2.大力增强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与提高德育能力。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教师,“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研讨中探讨最多的问题是“思政”的范围。虽然中央和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指的是专业知识中可用于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相关内容,但是哪些内容既属于专业知识范畴又能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把握起来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强化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设计思考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

3.推进“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思政的成效评价。单纯依靠学生的问卷调查、作业反馈检验“播音创作基础”的课程思政效果是不够的,应该重视和探究融问卷反馈、平时检测、阶段性考核等于一体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大力推进“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思政的成效评价。例如,在平时检测环节(相关作品的录制级播出),学生在完成检测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平时检测时所处的播出背景。作品公开发布后可以分享作品创作过程,既遵循了“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又利用互动探讨检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原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智强教授指出“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课程观,“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就是这种课程观的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深入思考。

“播音创作基础”的课程思政还需要结合播音专业学生的特性不断探索实践,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相结合并融入课堂教学中,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使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注释:

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2017.12.

②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2019.8.

③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国教育新闻网.http://www.jyb.cn/rm.2019.9.

参考文献:

[1]王振雷.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

[2]王景云.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互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11).

[3]陈卓国.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

[4]陈冲,汪海涵.我国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着力点研究-兼论美国高校隐性政治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9(9).

[5]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

本文系2019年长江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播音创作基础”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