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 边社辉 郑建辉
摘 要: “军训+讲座+活动”的教育模式,是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以意志品质教育为先,体能训练为主,缺乏完整的教学设计和独立的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简单地用军训代替国防教育,教育手段枯燥单一;理论课程设计滞后,国防教育内容简单陈旧;征兵工作与国防教育分离,长效机制欠缺等。如何将高校国防教育与实践活动、课程讲座、征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防教育的影响力,强化大学生的大国防意识和军事实践能力,对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体系建设、内容完善、方法改进、途径拓宽、影响扩大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 国防教育 模式研究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国防是关系国家安全、民族尊严、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大事。国防教育随着国家和国防的产生而产生,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提出:“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内容广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国防教育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校国防教育对象,主要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基本停留在“军训+讲座+活动”的模式,国防教育更像是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部分,而非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存在体系不完善、持续性不足、作用影响不明显等问题。
(一)用军训代替国防教育,教育手段枯燥单一。
自1985年起,我国部分普通高校成立军训试点,拉开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帷幕,同时军训成为高校国防教育的标志。随着《国防法》《国防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陆续颁布,军训工作已经在我国高校全面推广。但角色定位模糊、质量参差不齐、内容简单、方法枯燥等问题日益凸显。
首先,军训≠国防教育。在我国,大学生入学后均需接受两至三周的军事训练,这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训可以锻炼新生的体能耐力、增加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对大学生的品格训练、体质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军训并不是国防教育的唯一,更不是全部。长期以来,高校普遍采取军训加讲座的形式代替系统的国防教育教学,导致大学生对国防教育概念理解片面,对国际形势、大国关系等问题知之甚少,学生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其次,軍训≠体育课。受经济、区域、人才等条件的限制,部分高校的军训内容仅设定为稍息立正、左右转等简单的队列练习,并未涉及军事战术、军事技能等内容,强调体能和纪律训练,忽视军事技能实践。军训全程重复单一动作练习,大学生仿佛重回中小学体育课堂,学习内容简单、训练手段枯燥,导致大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不佳。
再次,国防教育≠军训。军事技能训练包括队列训练、射击、战术、格斗、医疗救护等方面的内容,训练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教育手段多样。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偏重训育和锻炼的现象,用训练替代教育,忽视教育对象的时代特点和年龄特征。即使在国防教育理论教学和讲座中,仍有不少教师照本宣科,教育手段枯燥、教育方法简单,极少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无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育手段的选择过程中忽视教育主体的作用和地位。
(二)理论课程设计滞后,国防教育内容简单陈旧。
军事课程是高校国防教育理论课的主体,2019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但在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的今天,国防教育课的“必修课”地位岌岌可危,一些高校并未开设系统的国防教育理论课程,课程学时难以保障、没有专门的军事理论课教师。存在把军训等同于国防教育课或以国防教育讲座替代国防教育理论教学的现象。
高校国防教育素来以培养“传统安全观”和“军事技能”为主要目标,德育和体育是高校国防教学重点,却忽视与军事相关的科学和技术教育。国防教育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和现实脱节、与专业无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象。
此外,师资队伍建设及发展是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又一难题。一些高校没有专门的军事理论课教师,而是由学生工作处、国防办公室、保卫处等行政岗位人员兼任。兼职教师在时间、精力、学术背景和知识储备方面与专业教师存在“先天”差异,“后天”又没有受到专门的军事理论教学培训,国防教育水平有限。部分高校将军事理论课默认为思想政治课程,师资全部由两课教师组成,忽视军事技能、军事科技等方面的教学。另外,高校普遍没有设置专门的国防教育教研室,没有专业的研究团队,教学组织松散、教学内容随意、教学研究滞后,影响国防教育课程质量提高和科研进步。
(三)征兵工作与国防教育分离,长效机制欠缺。
高校既是国防知识的普及单位,又是高校征兵工作的直接承担者。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国防知识和征兵政策漠不关心,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国家集体意识,没有参军入伍的追求和决心,高校征兵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开展高校征兵工作,宣传是重点。通常高校以设置宣传栏、发放宣传册、举办征兵讲座等形式开展校内宣传。宣传对象主要集中在开学初和征兵开始前半个月,宣传形式单一,连贯性、系统性不足,宣传效果不佳。
另外,我国高校的征兵工作主要由武装部、学生处或者保卫处等行政部门负责,而系统的国防教育课程则由教学单位承担,二者分属行政和教学两个体系,极少发生联系,无法将征兵宣传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不利于征兵工作的整体部署和全面展开。
二、高校国防教育“三结合”创新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学校应当在有关课程中安排专门的国防教育内容,并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国防教育课程和活动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和国防后备力量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出发点。
(一)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发挥互联网作用,丰富国防教育手段。
第一,丰富国防教育实践环节。“国防教育理论上、客观上都要求公民的国防意识和行为能力与之相适应,而现实生活中,二者往往不相协调,存在差距”[1](140)。平衡国防意识和国防能力培养,是当前高校国防教育改進的关键。一方面,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国防意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国防技能,提高军事实践能力。除基本的队列动作外,武器知识、实弹射击、模拟行军作战、野外生存技能、急救知识等内容均应作为国防教育的主要实践内容。另一方面,加强与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国防教育机构的合作,结合重要的纪念日、节日,有组织地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同时鼓励大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维护、建设、宣传与服务。
第二,发挥学生社团的突出作用。大学生社团具有高校“第二课堂”的作用,高校军事类学生社团是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学生社团自主性强,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灵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大学生社团可以通过组织走访、挖掘军事史实、军人事迹,丰富国防教育内容。其二,社团成员结构打破院系和专业限制,覆盖面广,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发挥学科特点,实现国防教育内容的交叉研究与推广。其三,退伍大学生加入高校军事类社团后,将大学生社团的“朋辈”教育影响最大化,为心系国防、志愿投身国防的大学生提供真实、直观的国防信息。
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扩大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影响力。网络社交、网络浏览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日常,网络是大学生获取资讯的最主要手段。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必须利用好网络阵地,开发国防教育网上资源,建设国防教育微信公众号、网络推广平台,设计国防教育慕课,推进征兵工作网络宣传,这既是新时期国防教育的新要求,又保护了大学生的求新猎奇心理,充分满足了学生对国防知识的求知欲。另外,在网络推广国防知识的同时,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善网络互动环节设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做出及时的反馈和正确的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扩大国防教育的影响力,探索大规模、开放性、个性化和参与度高的国防教育创新途径。
(二)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强调大国防观,更新国防教育内容。
首先,国防教育是科学的学科体系,《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保障军事课的必修课地位,保障国防教育课时,是高校国防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同时,高校国防教育具有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规律和学术体系,学科自身建设是国防教育课程提升的基础。高校可以通过选聘专任老师担任国防教育教学工作,加快各级各类高校军事教研室的建立等方法,鼓励国防教育学科研究和教学研究,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质量提高,促进高校国防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其次,国防教育涵盖范围广,新时期开展高校国防教育必须树立大国防观,将“国家安全”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的起点,形成总体安全观,服从国家的安全战略。自觉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注意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捍卫祖国的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从“国家总体安全观”的视角出发,自主学习国防知识。同时,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分析军事、政治、科技信息、文化、环境等方面因素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用大国防观指导高校国防教育实践。
再次,国防教育课程涉及面宽、信息量大、时代性强,“从国际战略形势到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从古代兵家将帅到当代政坛风云人物,从军事思想到战争艺术,从世界国防科技发展前沿到我国国防最新动向,从大国关系到国家战略”[2](65),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高校应以《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为基础,选择、编撰符合校本特色的国防教育教材。同时,鼓励学生围绕新闻热点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展开理性思考,激发青年人的求知欲。
(三)与征兵工作相结合,丰富影响途径,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步做好高校学生参军入伍工作的通知》中强调指出:“普通高校要切实落实中央有关规定设立武装部,保障高校学生征兵工作人员、经费、场地投入,确保高校学生参军入伍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征兵和国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交叉点,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存在资源分配与共享。因此,高校要把征兵宣传和国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征兵部门与国防教育教研室的合作与交流,将征兵宣传融入国防教育课堂和整个大学生活中。设计以军事训练和理论课程为主体、以讲座为补充、以活动和网络平台为拓展的综合型征兵宣传途径,传播最新、最准确的国防知识,使军事影响常态化、规模化,国防教育系统化、长期化,将国防教育贯穿大学生活始终,使征兵宣传深入人心。
此外,征兵管理部门还应密切与大学生军事社团的联系,合作开展征兵宣传活动和国防教育实践,增强高校学生依法服兵役的价值认同,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全民国防教育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国防热情,增长国防知识,提高大学生兵员的整体质量,改进素质结构,在全面推动大学生征兵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完善国防教育内容,丰富国防教育手段和途径,促进高校国防教育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群立.国防教育学学科建立的基本要素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1).
[2]李科,张正明,问鸿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的创新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Y1832-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