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治理直隶水患始末

2020-06-08 09:38万宏强党文武
文教资料 2020年9期
关键词:直隶水患

万宏强 党文武

摘    要: 李光地任职直隶期间,治理子牙河、永定河,成效显著,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为治理黄河、淮河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为清初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李光地    直隶    水患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人,清初名臣,历任地方、中央大吏,政绩卓著,特别是巡抚直隶期间,治理子牙河、永定河,成绩显著,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为清初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清之际,干戈扰攘,民不聊生,水利年久失修,河患不断,以直隶(今北京郊区县、天津市、河北省,以及山东省和内蒙古一部分)尤为严重。直隶地处河北平原,主要由子牙河(包括滏阳河、滹沱河、漳河)、永定河等海河水系冲积而成,河流上游坡陡流急,携带大量泥沙,加之平原地带排水不畅,遇到暴雨,极易造成水灾。

康熙初年,随着国家统一的逐步完成,战争减少,社会经济的重建提上议事日程。康熙帝“以三藩、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1](701)。平息三藩之乱后,治理北方水患,成为康熙帝心头一件大事。直隶子牙河、永定河水患虽不似黄河那般波及范围广,但因直隶地近京师,水患对皇城构成直接威胁。水患造成的流民,不利于京师的治安与社会稳定,故而,选择干吏主持治理直隶水患就显得尤为必要。李光地荣膺其选。

一、治理子牙河水系

李光地在出任直隶巡抚治理直隶水患之前,曾于康熙三十年(1691)五月,衔命巡视高家堰,提出在低洼有水处,兴水田,种水稻,减少水患,节省漕运负担。同年九月,奉旨会同户部侍郎博际、工部侍郎徐廷玺、河道总督靳辅查阅黄河河工,于次年绘制河图,详呈治河事宜,经此一事,李光地积累了治河经验。

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二月,康熙帝任命当时正担任工部左侍郎提督学政的李光地出任直隶巡抚,将李光地推上了治理直隶水患的第一线。康熙三十八年(1699)二月,康熙帝南巡,途经直隶府治,谕直隶巡抚李光地等:“漳河与滹沱河故道,原各自入海,今两水合流,所以其势泛滥。尔等往视,如漳河故道可寻,即可开通,引入运河;如虑运河难容,即于运道之东,别挑一河,使之赴海,其可否修浚情形,尔等阅后再奏。”[1](1033)

李光地得旨后,马上对漳河故道进行实地勘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提出治河方案,于当年四月上奏康熙帝:“臣等遵旨查看漳河,见在分而为三:一支,自广平县,经魏县、元城县,至山东馆陶县,入卫水归运。一支,俗名老漳河,自山东邱县东北,经南宫等县,与完固口合流,至鲍家嘴而归运。一支,俗名小漳河,自邱县西北,经广宗、钜鹿二县,合于滏河,又经束鹿县、冀州,合于滹沱河,由卫水至献县完固口,复分为两支,其小支与老漳河合流,至鲍家嘴,其大支复经河间、大城、静海三县,总入子牙河而归淀。查此三支,两支入运,其一支又复分流入运,则入运之水已多,子牙河之水自减,可无碍漕之虑。但归卫之河与老漳河皆有散漫浅平之处,应酌量挑浚。其完固口小支河,应筑鸡嘴坝及拦河坝,逼水入河。至于静海县田地淹没,因向年開广福楼、及阎、留二庄口之故,若竟堵诸口,又有碍西堤,请俟水退之后,暂行堵塞。至来春水涸,于阎、留二庄出水处,挑成河道,两岸筑堤,束水归淀,则静海县地方,不致淹漫,而大城等州县堤岸,均无妨碍矣。”[1](1044)康熙帝立表赞同,命令迅速照此方案实施。

鉴于漳河、滹沱河水道迁徙无常,李光地将治理的重点放在了疏浚河道上,确立了引流、疏导为主的治河方案。秋收过后,李光地指示沿河州县官组织民众迅速疏浚河道淤浅之处。其中大名、广平、真定、河间四府所属州县,负责开通疏浚漳河、滹沱河流经之地,使其经由馆陶流入大运河;疏浚老漳河与子牙河,使其在单家桥汇合,流至鲍家嘴,流入大运河,以减弱子牙河水势。康熙三十九年(1700)二月,子牙河工程竣工,康熙帝巡视子牙河,对工程很满意,并赐《御制子牙河诗》。为了彻底治理子牙河,李光地又建议堵广福楼决口,疏浚阎、留二庄河道,以分水入白洋淀。同时,筑完固口,以分水入卫河。获得康熙帝批准之后,李光地乘春耕未始,农闲之际,迅速组织劳力施工。又将沿河居民千余家安置于地势较高的地方,为之选宅基、盖房屋。子牙河水系经过系统治理,使漳河之水向北不至于夺滹沱河河道,冲毁农田,向南不至于携卫河危害大运河,民众得免水患之苦。

二、治理永定河

康熙三十八年(1699)十月,康熙帝命李光地等估算,将永定河南岸之堤作北岸之堤,前挑窄河,筑高大之堤,逼河南移,所需工程量。李光地上奏:“自郭家务至堤尽处,共长七千七百四十丈。应挑河面宽十五丈、底宽八丈、深一丈。筑南岸新堤,底宽六丈、顶宽二丈、高一丈二尺。”[1](1062)同月,李光地、原任河道总督王新命等,将修永定河折子呈康熙帝御览。康熙帝认为:“若随其洼下浚治,于掘出之土,即行钉桩筑堤坚固,则修理最易。抑且北堤三层,于河更属有益。尔等修理时,可将河口修窄,渐次放宽,于两边筑堤使高大,则水势迅急,沙自不至于停住矣。”[1](1062)同月,康熙帝巡视永定河工,李光地、王新命陪同。或是受子牙河成功经验影响,康熙帝认为治理永定河也应以疏浚河道为主,以水力刷浚河身,使河底加深,坚筑河两边堤岸,将河身紧束,变狭窄,增大水流强度,防止泥沙淤积河床。

最初,永定河的治理由原河道总督王新命负责,同时,还有工部侍郎白硕色、河工员外郎赫硕滋,李光地仅是参与其事。任命王新命与白硕色、赫硕兹管理永定河工,可以说康熙帝所托非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冬十月,康熙帝巡视永定河堤,传谕赫硕滋曰:“自葛家坞至清凉寺决口,朕阅视尚皆加意修筑。此外所筑堤、下桩俱浅。又截去长者,其苇束极松,复乱抛置之。此堤仍著原修之人修筑,即交与赫硕滋亲身看守、昼夜巡察。倘桩木冲坏,或别有他故,即速行奏闻。不然,即枭示尔于堤上。朕巡视南河时,指令下桩修筑之处,竟不行修筑,避往他处,其时即应诛之。今更以此堤委尔,尔其慎之。”同月,康熙帝阅堤工,查验桩木不如式;令侍卫海青传谕原任河道总督王新命、工部侍郎白硕色等曰:“自委尔等河工以来,并未陈奏一事。即桩木丈尺,亦未如式深下。尔等实心修筑,自正月至今,亲身监修,即每日里许,亦修筑竣工矣。密迩京师,相去止一日之程,其能欺朕耶?若再三年无成,朕必不轻恕,必将诛之。”[2](55)又谕巡抚李光地曰:“永定河工程及物料,尔等不时稽查。其桩木合式者,收贮,用于葛家坞之西。其短小不如式者,交李国亮,用于葛家坞之东。芦苇务收贮于干燥之地,毋致朽烂。有看守不谨者,即令赔偿。其河工未完处,仍交王新命等修筑,令保三年。尔所查工程物料、需用钱粮,奏销时,毋致浮冒。河工效力人员内,诸色混杂,尔亦务确查题参。”[2](56)

十月,河工员外郎赫硕滋题参王新命及白硕色“河工草率”;谕传王新命等至内阁,与赫硕滋对质。新命以“天寒地冻,岁内断难兴工;明春雨水前,必当修竣”陈奏。谕曰:“赫硕滋向在南河,意以北河比照黄河兴工。不知南方地暖,尚可修筑;北河岂可与比。然伊皆同事之人,明岁告竣则已;否则,朕自有处分。”[3](821)

十二月,李光地题参原任河道总督王新命等诸事俱不效力,唯徇情面,无益河工。并劾其修河钱粮,多无着落。部议:王新命等应撤回,将河工钱粮,交李光地。康熙帝谕大学士等曰:“李光地疏称,王新命、赫硕滋,宜撤回京,最为允当。今河上事務,李光地已身任之。王新命在彼奚为?将此辈撤回京中拘禁。候河工告竣之日,一并议奏。”[2](66)康熙帝命内阁学士法良、侍郎徐秉义同往查核。经查王新命监修误工,蒙混亏空,浮冒银万余两;拟斩监候,遇赦免。

李光地受命永定河工后,他认为北方冬季寒冷,土冻难以施工,夏季雨多,河水泛滥,农民忙于农事,也不宜动工。只有春季,天气转暖,土冻解除,宜于动工。所以,他主张冬季抓紧储备治河工料,待来年春季动工。

康熙四十年(1701)正月,李光地奏请修筑永定河工。康熙帝下旨:著动正项钱粮,及雨水未至时,速行修筑。动工前,李光地前遍访前辈老宿,虚心请教。动工后,李光地发动十万民夫,驻扎永定河两岸,每十夫设一铺,以供休息、住宿,铺夹河而设,以草席扎成。每铺民夫九人,外加炊事员一名。选择有才干的杂佐,每人下辖三十铺,分片承包。在南北两岸派两大员兼辖,推荐黄性震总理其事。每日开饭、上工,以鸣锣为号,秩序井然,役无偷惰。李光地年六十,自驾小舟驻扎柳坌口,每天乘坐肩舆往来巡视工地,督促指挥。

鉴于部分民夫口出怨言,对永定河工缺乏认识,参与河工的积极性严重不足,李光地亲自召集父老进行动员:“南河之役,藉以济运,犹为有利于国。至若此役,上烦圣虑,下勤百官,无非为父老田庐之计。北方三冬土凝,夏秋水发,计一年中可以兴工者,惟方春两月耳。父老义宜仰体当宁之忧勤,知为万民身家之切务,勉率子弟,官民一心,及时趋事,以图永安。不当视为公家力役之比,妄生怨讟也。”[4](246)父老闻言,觉得句句在理,回去以后将这番道理讲于族中子弟听,民夫欢呼赴事。由于李光地调度有力,民夫积极施工,沿河居民大力协助,原定一年工期的永定河治理工程,四十天便竣工。同年四月,康熙帝巡视永定河河工,为了表彰李光地的治河功绩,康熙帝赐《御制永定河诗》字,御书“夙志澄清”匾额及御服衣冠。

五月,李光地疏言:“承修永定河,自郭家务至柳岔口,开河筑堤钉桩下埽七十余里。大城县西堤,桩埽工七十余里。又子牙河广福楼新河,至贾口等处,两岸堤工五十余里,雄县水占民堤,未完工程二十余里,今俱已完工。又接修永定河石堤之下桩工一百余丈,及大城南堤,并河间献县之工,俱可告竣。”[4](247)

这次对永定河的治理为治理黄河提供了可贵经验。康熙帝将李光地“浚直河身,直冲流沙”的治河方法推广于黄河的治理。康熙四十一年(1702)九月,康熙帝批准河道总督张鹏翮将黄河两处急湾浚直的请求,并说:“朕观永定河修筑之法甚善,河身直,河底宽,所以淤泥尽皆冲刷。今治黄河亦用此法,方为有益。”[2](127)张鹏翮遵旨执行,河堤稳固,效果显著。后来,康熙帝南巡,将李光地的治河经验推广于淮河的治理。

三、兴修农田水利

李光地在驯服水患的同时,还大兴农田水利,试行南稻北移。康熙三十九年(1700)七月,李光地上《请开河间府水田疏》,认为河间府水流来源众多,加之运河南北横亘,使水道狭窄,出海之口更窄,河水容易泛滥,“查南方水田之法,行之畿辅,往往有效。静海、青县上下一带水居之民,正宜以此利导之。其可兴水田者,教之栽秧插稻之法,其难以成田者,则广其蒲稗菱藕之利。使民资水以为利,则不患水之为害矣。”“献县、交河等与正定接壤之处,系盐河之上游,若能修治沟洫,杂兴水田,则水势渐分,将下流之水势亦日减。是资水之利,即以除水之害也。”[5](110)故而,李光地请求任命修治水田卓有成效的文安知县许天馥为河间知府,主持河间府水田事宜。在永定河工程竣工后,他开始着手规划直隶的农田水利建设,试行南稻北移。康熙四十一年(1702)八月,李光地上《请兴直隶水利疏》,奏请康熙帝批准他在直隶兴修农田水利。他说:“查北方土性,往往苦旱为多,然麦谷黍豆之类,原属旱种,稍得浇灌,便获收获,非若南方纯赖稻田,必日浸润者比也。直隶泉源甚众,随处可以通沟灌田。若近河乡地,则又可筑坝逼水,引渠广溉。至于无泉无河之处,勒令民间凿井,亦足以济水利之穷。再如正定府之隆平、宁晋、冀州,顺德府之任县、广宗、巨鹿,广平府之成安、广平、肥乡,大名府之内黄、南乐、浚县等处,又苦于地洼水多,各有应修应浚大小河道,必并去水之害,然后可以兴水之利也。”[5](131)康熙帝准许李光地以官檄下发实行。清苑县令主持掘井三千口,成效显著,得到李光地的嘉奖。次年,李光地又下《饬广积贮牒》,督促兴修水利事宜。令各州县因地制宜,导沟、疏渠、开井,择其便民者实行。李光地在直隶兴修水利,目的是在直隶实现“南稻北移”。他用许天馥司理河间水田事务,取得良好成效。然而,由于康熙帝对南稻北移计划缺乏支持,因此,李光地取得的成绩有限。

参考文献:

[1]清实录: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清实录: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清史列传:第三册[M].王钟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4]榕村全书:第十册[M].陈祖武,点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5]榕村全书:第九册[M].陈祖武,点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直隶水患
清代直隶铸钱史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牛鉴在治理开封黄河水患中的作为
20世纪初日本东亚同文书院对华北调查的个案研究——以《支那省别全志》直隶卷为中心
万利一矿31上煤探放水研究
清代直隶旗地考述
河南黄河水患研究综述
清末民初直隶商会的乡村赈灾活动述略(1903-192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