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娟
【摘 要】随着教学的改革与进步,家长对小学教学越发关注和重视,数学作为其中的重点学科,更是成为家长的主要关注对象。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将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课堂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在学习中体会数学文化的美感。
【关键词】小数数学;数学文化;数学课堂;有效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202-02
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小学课堂不断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其思维等更多要求。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教师能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理念,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信任值,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数学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
1 采用自主探究、生活化的方式,感受数学文化的美
自主探究与生活化这两种学习方式,是保证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记忆与模仿,更是知识的实践、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可在教学中采用主动探究与生活化这两种方式丰富课堂活动,讲解与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与个性化,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感受知识形成的文化美[1]。教师可通过学生在生活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构建教学活动,引导其体验知识的形成,搭建沟通的桥梁,使其体会数学文化的美。
如学习一年级课程“加与减”内容时,课程开始前,教师问:“教室里分别有多少个女生,多少个男生?”学生会很快回答教师:“一共有18个男生,19个女生。”教师再提问:“假如我有40个棒棒糖,不知道够不够每人分1个?”部分学生回答:“够了。如果男生与女生都达到20人,这些棒棒糖正好分完。如果男生与女生的人数都不到20,还会有剩下的。”教师适时引导:“大家说得很正确。要想知道棒棒糖够不够分,只要知道教室里有多少个学生就可以判断了,那么教室里共有多少个学生呢?”这时学生会回答:“运用加法就可以解决,18+19。”之后教师可顺利引入加法知识的讲解。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可引导学生发現加法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文化
的美。
2 重视交流,发展学生的数学“文化间能力”
“文化间能力”是指在交流中向他人无意识的暗示,以及接收一些偏离个人特质的习惯。数学学习中,数学“文化间能力”的实用价值十分高,是信息化时代的构建要素之一,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表达。因为数学语言更加简单、精确,在交流中更加直接,方便直入主题,所以课堂中教师应注重数学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感受数学交流中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学习的美感。
如设计三年级数学课程“搭配中的学问”时,教师先拿出准备好的五张图片,其中两张是帽子的图片,三张是裤子的图片,然后顺势提出问题:“马戏团中的小丑拥有两顶帽子和三条裤子,但今天他遇到了难题,不知道该怎样搭配帽子与裤子。他希望能看到所有的搭配方式,大家可以帮助他吗?”提问后,教师将图片交给学生,让其自主搭配,然后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搭配。展示时,当教师发现有的学生缺少一些搭配组合时,教师再提问:“搭配时,很多同学都出现漏搭了的现象,怎样做才能保证所有的搭配都有呢?”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每组中安排搭配完全的学生与搭配不完全的学生,让他们相互交流,探讨怎样搭配才能不出现缺少的情况。讨论完成后,让每组选择出最优搭配方案。小组交流后得出最佳的搭配方案是:先固定一个帽子,找出搭配裤子的三种方案,之后再替换另一个帽子,找出另外三种方案。不断交流中,各种数学知识、思维、情感进行碰撞与融合,数学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传播,引导着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其在交流中不断拓展,学会运用数学思维看待问题。
3 渗透数学思维方法,挖掘数学文化精髓
数学学习中,长时间不运用知识,会逐渐遗忘知识,但在学习中掌握的学习方法与养成的思维习惯不会忘记,因为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文化的核心内容。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不同于数学性质、定义、法则等知识的教学,不能直接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数学思维方法需要运用融入的方式进行教学,将其融入数学问题,在问题解答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结合课后反思环节,锻炼其数学思维。习题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在解题完成后,引导学生反思,体会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过程,感受其中的思维方式,获取学习经验,对数学思维形成一定的认知[2]。
如一年级的填空问题:
7+?<12,8-?<4,5>14-?,12>?+8。
学生初次看到这些问题时,会感到疑惑,不知道应该在“?”处填写什么,但也有部分学生可以想到直接运用加减法算出“?”处的答案,所以教师需要对习题进行解释与引导,告诉学生,完成这一习题即在“?”的位置,填写上一个合理的数字。“?”主要起到对未知数字的占位作用,也可以用空格或者感叹号来占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明确问题的含义,初步理解换元思维。接着教师可讲解“第一个问题中,填入与7相加的和小于12的数字即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理解题意,进行解答。最后,在教师的细致引导下,学生能主动思考,尝试填写自己的答案。在不断思考中,学生最终得出了正确答案,也由此了解了数学的变元思维,认识到了数学文化的
精髓。
4 沟通学科知识联系,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
数学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体系,与社会、生活以及各学科之间都有深刻联系,能不断影响学生的内心
发展[3]。
如学习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时,教师可以引用语文学科中的诗句作为导入。教师先运用多媒体展示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生解释古诗;再适当提问:“为什么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看,庐山可以是山峰,也可以是山岭,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学生因教师的提问,对这首古诗产生了疑问,也产生了学习兴趣。教师再适时引导,拿出一座山峰的模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体会不同的观察角度带来的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使学生明白对某一个事物的观察不能只从一个方向,需要多角度进行。教师还可适当地进行思想引导,“生活中,我们对于他人的评判不能是片面的、单方向的,需要多角度、多方向观察后再评判。”教师以古诗导入,能使教学更自然,更具文化气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数学学习的文化特性。
數学文化的概念十分广泛,学习中,数学文化对学生来说就如水对鱼的作用一般,是每位数学学习者所依赖的。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教学改革,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渗透数学文化,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文化的美,从而喜欢数学知识的学习,养成数学思维,理解并享受数学文化。
【参考文献】
[1]杨玉兰.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
[2]石明奎.激发学习兴趣 弘扬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1).
[3]黄萍.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教研论丛,2018(5).
The Effective Permeation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into Mathematics Classroom
Yujuan Zhang
(Jinze Primary School of Lintao County, Dingxi, Gansu, 743000)
Abstract: With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arents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chool teaching. As an important discipline, mathematics has even become the parents main focus. Teachers should take various methods to permeate mathematical culture into mathematics classroom, so that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can be improved and they can experience the sense of beauty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in learning.
Key words: mathematics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al culture; mathematics classroom; effective permeation